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1年中国随笔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11年中国随笔精选》精选了2011年度最优秀的随笔作品,尽显年度随笔写作之精髓。全书分为文化点击、生命情思、光影留痕、旅影萍踪这四个部分,收录了《重说道德》、《山中少年今何在——关于贫富和欲望》、《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马萨达永不再陷落》等经典随笔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11年中国随笔精选》精选了2011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随笔。

《2011年中国随笔精选》共分四辑:文化点击、生命情思、光影留痕和旅影萍踪。这些文章反映了2011年度我国随笔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目录

文化点击

 重说道德

 趣话《金瓶梅》

 断裂的爱

 汤因比的选择

 秋水的余响

 消逝的名士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

 国学与诗学

 吴钩·长啸

 摇滚中国

 城市与收藏

 春节遗产与现代社会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生命情思

 山中少年今何在——关于贫富和欲望

 容忍的度量与争个人自由

 生活的魅力:一团乱麻

 孤独的代价

 十年琐记

 爱套娃一样爱你

 理性的声音

 仙履

 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记

 明末的气质

 离婚究竟什么意思

 过一半的生活

 长老姓唐,精到内伤

 随笔三篇

 点点香魂清梦里

 “才尽”与荷尔蒙

 茶与瓦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事物的种种可能性与道德无关

光影留痕

 秋之白华

 新旧之间

 铁生轶事

 百年淑子映月泉清

 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

 怀念我的父亲曹禺

 解读双重遗忘

 我的同事张爱玲

 刹那萧红,永在人间

 追忆城南旧时情

旅影萍踪

 寻找公民卢梭

 别急,哈尔施塔特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流年

 黄城冈,颍水旁

 家住汉口

 倔强的碉楼

 田野上的史记

 风化中:三国历史的开启

试读章节

事物的种种可能性与道德无关

张鸿

听了好一阵子有关我身边的一对男女的故事,那细节有鼻子有眼的,说者津津有味,听者心里窃喜。我对这一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两情相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与道德无关,与情感和欲望有关。

 与道德无关的还有《洛丽塔》。

 我轻松地读完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中文版,很辛苦地读了英文版的一大半,看过了两个电影版本的《洛丽塔》,相比62年电影怪才库布里克那与原著情节相差甚远的版本,我还是喜欢97年亚得里安林恩的版本,它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但我还是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给作者、文本、导演和演员予任何定义,我想说的是,老男人亨伯特与小女人洛丽塔的爱也是爱,这与道德无关。

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拍摄此片的,这险是社会伦理道德之约束。在这部电影里他以一种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也使这个当年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片中女主角过于成熟,体形过于丰韵,也无过分的激情场景,所以有评论认为该片有些“儿童化”。总格调与当时的社会状态相契合,保守沉闷。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97版《洛丽塔》开头的一句著名独自,而这正是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主旨所在。

97版电影名称香港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苏轼对好友张先的调侃。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日:“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就是民间戏称“老牛吃嫩草”吧。仔细想来,这个名称体现了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和讨好市场的行为,与原片的主旨是相悖离的。我还是喜欢《洛丽塔》这名称,“洛一丽一塔(Lolita):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97版全片画面构图亦优美而流畅,色调更是意料之外的清新淡雅,但整部片拍的略嫌中规中矩,大概是由于题材过于敏感,放不开手脚。

影片的开头,“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她对着来租房子的亨伯特回眸一笑,露出了矫正牙齿的牙箍。一派灿烂纯真。

就这一眼,亨伯特就决定住下来,很快就成为她的继父。

有一种女孩是纯洁天使和诱惑小魔鬼的化身。而那种骨子里自带的诱惑性感,甚至连那女孩自己都未必知道。

“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是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为了立刻辨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像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他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未被他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无所知。”

中年男人亨伯特,具有欧洲知识分子式的绅士、内敛的良好修养,长相英俊、极赋魅力。他的爱情之心并没有随着年龄同步成长。自从少年时代的初恋,那个青春明媚的少女阿娜贝尔因病死去后,他的爱情就被阻隔在那个时候,直到他遇到洛丽塔。那个一样透着清纯和明媚的少女,爱情的心才开始复苏。而另一面,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性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

在这种情境下,单从情爱的角度,我们很难确定成年男人亨伯特和青春少女洛丽塔,谁比谁更成熟。她嚣张的表情,年轻、漂亮、诱惑、野性、桀骜不羁……每看一次,内心隐秘的欲望都被拾起一次,这也许不只对男人而言。

他们的第一次交欢,竟是她主动“教导”他的。而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当然,这样的交欢亦是亨伯特想象了多个夜晚的。他爱她,爱她的身体并灵魂。少年般纯粹,热切,痴迷。

他们的爱情(如果是爱情)介乎父女与情人之间。这样的爱情像是火焰,越是美丽,就越是危险。因此直接导致洛丽塔的妈妈的死亡。

经历了长久的旅行后他们在他任教的小镇住下来。她要有她正常的生活,一个十四岁少女的生活:上学,交朋友,演戏。他紧张担心,阻止她和别的男性交往。她知道他爱她,害怕失去她,所以她尽可操纵掌握他们之间的一切。性已不再是新鲜好奇的刺激,而成了她索取金钱和满足要求的威胁。

亨伯特很清楚,“对她来说,我不是她的情人,不是个有魅力的人,不是知己,甚至根本不是人,而只是两只眼睛或是一只肌肉发达的脚。”她不爱他,或许从来都没有爱过,而最初的挑逗和诱惑,都只是出于一种新鲜好奇而已。

洛丽塔不告而别,他到处找她,但得到的只是失望。三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收到了她的信,落款是李察太太,她怀了孕,生活困难,只有写信求他寄钱。

他带上所有的钱立刻出发去找她,开门迎接他的洛丽塔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女人,双颊凹陷,脸色苍白,脚上是一双脏兮兮的拖鞋。可是他仍然知道自己和以前一样发疯地爱着她。他感觉:“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样柔软热烈痴迷又无奈的情感,与道德无关啊。这是亨伯特的精神病灶,是一种过于强烈的充满占有的偏执欲望,让他走上了不归之路。从任何方面讲,这都是一种无法效仿的生活。

让我沉浸其中的,还有杰里米·艾恩斯,亨伯特的扮演者,一个西方电影里著名的“情色老男人”。他最擅长演绎的正是这种带点神经质、有些变态的角色,如与尊龙合演《蝴蝶君》中同性恋,《爱情重伤》中和儿媳的爱情,《偷香》中的忘年恋等,他凭借《豪门孽债》得到奥斯卡奖,还得到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此片中,他苍白,神经质,手指修长,脸上有两道明显的法令纹,常常因为内心的痛苦而扭曲。几乎所有有关欲望的镜头都是从他的眼睛出发,同时表现出故事前半段的欲求不满和后半段那种惴惴不安。他自如且圆满地演绎出了充满情欲的迷恋但不止于色情,不可自控的占有欲但也生出好心呵护的复杂状态。他将全部的激情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养女,最后当她背叛他的时候,崩溃的悲情让观看的人窒息。他的表演并不激情、狂暴,他的眼中只有沉静的暖昧,有如孤独沉默的大海。

电影史上,“洛丽塔”被定义为“恋童”或者“乱伦”性变态题材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看完影片或者小说之后,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真诚,又纠缠在爱情和罪恶感里不能自拔的痛苦之爱。是一个依托在成年人的外表下的少年之爱。父亲一隋人——乱伦,都不足以构成一部伟大作品的叙述张力,只有这些因素以某种魔法般的形式,控制和分裂着一个男人的意识行为的时候,小说的叙述张力才升华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是随大众意见还是坚定自己的观点?在内容情节是否“恋童”有违道德这一点上,纳博科夫本人也是矛盾的。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在与人们探讨该如何面对内心深处的欲望,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却又在行文中暧昧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承认这种欲望是伤风败俗的,但他始终没有责备过亨伯特,而是包容他,同情他,甚至鼓励他。但在小说中他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也许,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他赋予堕落者的罪恶感吧。纳博科夫扮演了一个姿态。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性?我只知道,道德冷硬简单,而人性柔软复杂。有些情感在道德规范下未必是道德的,但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萨德描写的虐恋和劳伦斯关于婚外恋的创作一样,曾一度被禁止掩藏,但他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终究是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惟有正视,思索,才能客观的认知。

洛丽塔拒绝回到亨伯特的生活中,她甚至说出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即使爱过人,她爱的也是曾经与之偷欢,因她拒绝拍摄裸照而把她赶走的奎尔第,那个同样是中年的男人。

他痛恨那个曾获取了洛丽塔爱情的男人。痛恨那个获得了她的爱,却伤害了她的男人。他枪杀了奎尔第。

汽车在公路上歪歪扭扭的奔驰着。身后是警笛的呜叫声。他的手上在滴着血,心里亦是。

车子在高高的斜坡顶上停下来。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儿童的欢笑声。刺痛他心肺的、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他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再不在那和声里了。

于亨伯特而言,谁会在今夜为他哭泣,当他丧失了一切?

爱着洛丽塔,与她永远厮守在一起,这是他的美好愿望。但,北岛诗曰: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选自2011年4期《天涯》)

P201-205

序言

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体裁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然而,时间的波涛不息,倘若不能及时筛选,并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些作品是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的。观诸现今的出版界,除了长篇小说热之外,专题性的、流派性的选本倒也不少,但这种年度性的关于某一文体的庄重的选本,则甚为罕见。也许这与它的市场效益不太丰厚有关。长江文艺出版社出于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的目的,不计经济上一时之得失,与我部合作,由我部负责编选,由他们负责出版,向社会、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这一套选本,此举实属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每年一套,准备长期坚持下去。

我们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我们认为,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我们不会忘记许多著名选本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们也希望这套选本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套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编选,雷达同志总负责,具体的分工是:

中篇小说卷由牛玉秋同志负责;

短篇小说卷由胡平同志负责;

报告文学卷由李朝全同志负责;

散文卷由韩小蕙同志负责;

诗歌卷由韩作荣同志负责;

微型小说卷由姚雪雪和陈永林同志负责;

随笔卷由李东华同志负责。

中国作协创研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1年中国随笔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作协创研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5703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