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中国国俗(回归中国人自己的礼仪)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传统民俗礼仪是中国人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真、善、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俗礼仪已经日渐衰落,许多特色民俗礼仪已经消失,或已经被改造,正在失去其真正内涵。

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找回曾经失落的传统国俗,作者出版了此书。全书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和信仰禁忌四个方面展开,全方位介绍传统国俗的来历传说、相关的礼仪活动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寓意。

本书的编排比以往的图解更为灵活,并引入了一对可爱的小福鼠和与传统家庭关系最密切的灶王爷,他们不时插科打诨,让您在愉快的阅读中回归曾经失落的传统礼仪,体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曾几何时,清明祭祖被人们称为迷信,结婚坐花轿被斥为落后,遵守传统礼仪被认为是“老封建”,还有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民俗礼仪被国人以移风易俗的名义所抛弃、遗忘。现在,我们意识到,传统国俗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性格的体现,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于是我们又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传统民俗礼仪,却已经是遗忘的遗忘,改变的改变,早已经面目全非了。

本书广泛搜集民俗资料,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和信仰禁忌四大方面入手,追根溯源,详细介绍我们的传统国俗。同时采用灵活的图解手法,深入解构民俗活动的来历传说、礼仪活动以及内涵深意,找回我们曾经遗忘的记忆,回归自己的传统民俗礼仪,让你从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

目录

传统市井风俗

多姿多彩的中国国俗

编者序:回归中国人自己的礼仪

本书内容导航

第壹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俗

 1.了解国俗:国俗的概念与类别

 2.民族性格:传统国俗的内涵

 3.遗忘与抢救:国俗现状

第贰章 国俗最集中的体现:岁时节日民俗

 1.年年年尾接年头:过年的活动

 2.恭送灶君保平安:祭灶

 3.除旧布新过大年:扫尘

 4.爆竹声中辞旧岁:除夕

 5.桃符万户迎新年:春节

 6.迎接春天的到来:立春节

 7.流光溢彩闹花灯:元宵节

 8.女娲炼石补天日:天穿节

 9.清仓扫囤盼丰稔:填仓节

 10.皇帝耕田作表率:中和节

 11.苍龙抬头风雨顺:春龙节

 12.诗情画意赏花红:花朝节

 13.祛灾避邪求生育:上巳节

 14.有悲伤也有欢乐:清明节

 15.中国化的佛诞日:浴佛节

 16.称重尝新迎夏天:立夏节

 17.粽子龙舟祭屈原:端午节

 18.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节

 19.避暑驱虫回娘家:天贶节

 20.秋风起时贴秋膘:立秋节

 21.牛郎织女会佳期:七夕节

 22.并不阴森的鬼节:中元节

 23.隔千里兮共明月:中秋节

 24.登高赏菊敬老人:重阳节

 25.为先人送去温暖:送寒衣节

 26.水官大帝的诞辰:下元节

 27.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节

 28.释迦牟尼成佛日:腊八节

第叁章 成长全记录:人生礼仪民俗

 1.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出生前后

 2.洁身沐浴送祝福:三朝

 3.最重要的出生礼仪:满月

 4.圆满时刻盼百岁:百日

 5.人生的第一个生日:周岁

 6.获得名字接受教育:命名礼和童蒙礼

 7.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寄拜

 8.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成年礼

 9.商定终身大事:定情到订婚

 10.成立美满家庭:结婚

 11.挂红辟邪躲灾:本命年

 12.开始新的生活:建房乔迁

 13.温馨的生辰纪念:生日礼和寿诞

 14.最后的人生礼仪:丧葬

 15.暖坟守孝寄哀思:祭礼

第肆章 中同式生活:日常民俗

 1.两代人之间的礼仪:上慈下孝

 2.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妻

 3.血浓于水:亲戚

 4.尊祖、敬宗、睦族:家族文化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拜访与待客

 6.追求和谐:中式家居

 7.在欢乐中锻炼身心:游艺竞技

 8.庙观里的民俗大展示:庙会

 9.热闹的民间大联欢:社火

 10.民间曲艺的博览会:书会

第伍章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民问信仰与禁忌

 1.不忘根本:祭祖

 2.头上三尺有神明:祀神

 3.全能的外来神明:观音菩萨

 4.海上护佑神:妈祖

 5.最受欢迎的神仙:财神

 6.书生们的偶像:文昌帝君

 7.带来幸福的神明:福禄寿三星

 8.各行各业的神仙:行业神崇拜

 9.追求幸福与美好:祥瑞信仰

 10.日常生活规范:禁忌

附录

 一、中国民间节日

 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中国行业神大全

试读章节

第壹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俗

1.了解国俗:国俗的概念与类别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的影响下,从春节到除夕,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民俗紧紧相连。

概念

中国国俗,当然就是中国人的民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有意无意都受着一定的风俗习惯支配,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或逢红白喜事时更能感受到深厚的民俗影响。民俗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表,是区别民族乃至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保留自己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每个民族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民俗就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象。根据这个定义可知,一个文化事象要成为民俗必须具备三点:首先,它必须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古代的典章制度虽然是世代相袭,但不属于民俗。其次,民俗必须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产生于民间,但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文化事象,也不属于民俗范畴。再次,民俗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精神是各国民俗最核心的部分。

分类

中国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生产民俗,包括人们与各种物质生产方式相关的民俗事象。其次是物质生活民俗,包括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民俗事象。第三是人生礼仪,是指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各种传统仪式。第四是信仰民俗,它并不单独存在,依附于其他民俗当中。第五是岁时节日民俗,这是传统民俗最经常的展现。第六是社会组织民俗,是指民间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还有一种是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

国俗的演变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大一统,以及数次分裂与外来入侵等等),同时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如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却还始终保持着自炎帝、黄帝以来的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反映在国俗上,便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

2.民族性格:传统国俗的内涵

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灵魂的印记,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传统国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并从多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特质和性格,而这正是国俗的内涵所在。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传统国俗也是一种不同于海洋民族的大陆民族习俗,是一种区别于游牧社会、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的风俗。中国这种大陆农业的风俗具有三个特质: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

特质一:群体观念

传统的群体观念,包括“和”与“公”两个理念。“和”就是讲究和谐,这是传统国俗的精髓。首先,在个人身上要讲究调和,春天郊游踏青,夏天防止疰夏,秋冬注意进补,饮食讲究宜忌,这样才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其次,在自身所处的家庭、家族中,要讲求和睦,夫妻之间、亲友之间,要互爱互助,讲究孝悌,共同为家族的延续和壮大而努力。推而广之,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谅,礼尚往来,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中,同样要追求“和”,重大节日要敬天礼地,祈求福祉;农业生产要对应天时,按时耕种;家居村落要讲究风水,天人合一。总之,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人与社会天地,中国国俗处处都在追求一种“和”。

传统国俗还特别重视“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被中国人奉为“大道”。在传统的家族村落中,设有义田、义仓,以赈济族里、村中的贫困者。范蠡之所以被奉为财神,除了他经商得法之外,他经常散财赈济百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元节、送寒衣节时,人们不但要给先人送去祝福,也要为孤魂野鬼指路超度。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公”的理念。至于千百年来流传于士大夫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更成为有口皆碑的国俗风范和精神。

特质二:向心观念

传统国俗还体现出中国人深厚的向心观念,包括“孝”、“忠”两个方面。“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进一步推及为尊长敬老、敬天法祖的风俗,体现着以父权为核心的向心观念。在家族中,长幼尊卑次序井然。孝敬双亲、尊长敬老也是家族的家规家法,不容破坏。平时节庆中,往往会祭祀先人。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会为他做寿,以表孝心。老人故去后,晚辈还会披麻戴孝,举哀追思。总之,孝是传统国俗的重要内涵,彰显了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孝的观念在社会领域不断延伸,就形成了对师长的尊敬,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在中国民间,“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国亲师”一直是家庭中普遍敬奉的神主。历朝历代中的那些为国尽忠的人物,一直都备受人们尊敬,百姓甚至立祠祭祀。那些曾经做出开创性功绩的祖先、祖师,至今仍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这种对长辈的孝敬、对国家的忠诚也是传统国俗的精髓,是社会团结合作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和社会所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

特质三:中庸观念

中庸也是传统国俗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中国人认为“过犹不及”,强调“恰到好处”。重视“阴阳合和”,恪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宗旨,提倡“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的“和为贵”的观念,讲究“和而不同”,既坚持统一又不反对多样性,传统国俗的总体一致而又各具特色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中庸观念也有缺陷,但它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处世之道。

综上所述,传统国俗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群体观念、向心观念、中庸观念仍然具有非常好的积极意义。我们了解民俗,不但要知道它的表现形式,更要了解深藏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特质,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P20-23

序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礼仪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礼仪制度经过提炼成为国家礼制,而有些则沉淀为大众化的民俗礼仪:在岁时节日和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会用不同的民俗礼仪加以庆贺、纪念;在日常生活以及信仰禁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礼仪,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国力不断发展,整个民族都冀望着再次腾飞的时刻,重提“回归中国人自己的礼仪”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可能会提醒自己:物质发展了,那么精神是否也应该随之发展呢?然而,当我们真正审视和关注“我们的文明”时,却痛心地发现,民族文化之根已经被我们亲手斫断,民俗礼仪已经稀落零散,亟待我们重新挖掘。

近代以来,在局势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民俗礼仪成为人们眼中落后,迷信,封建的代表,成为改造的对象,有些甚至被国人所直接抛弃。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知道有相应的应节食品,而一些相应节日的祭祀礼仪、庆祝活动大多已经遗忘,当天的忌讳也不再讲究,其实没了这些讲究,过节的意义,气氛也大打折扣。还有在操办自己的终生大事,或者为孩子庆生、为父母办庆寿的时候,我们还不得不去四处打听那些礼仪程序、行为讲究,甚至为父母庆寿还不得不向他们请教如何操办。

当然,也有很多传统民俗礼仪为我们所继承,但这些仅剩的民俗礼仪也已经被我们改造得不伦不类,甚至成为虚伪的表演。比如中国的餐饮礼仪中,尊长敬老的礼节被论资排辈的上座之争所取代,而宾主尽欢的要求则成了频繁的劝酒,以及不醉不归的规矩。还有节日拜节这一礼仪,本来是为了互致良好的祝福,现在却成了攀扯关系的手段。而且还有很多良好的传统民俗礼仪,只停留在了人们的口头之上,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与传统民俗礼仪日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礼仪在中国大行其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在中国非常流行,甚至成为时尚的代表,年轻人对这些节日该吃什么,做什么、纪念什么都非常清楚。而且年轻人还十分热衷教堂婚礼,梦想穿上洋装婚纱,婚礼中的“我愿意”早已取代了拜天地。在商务交往中,西方的冷餐会、鸡尾酒会也是大行其道,西方的商务礼仪已经成了白领们的必修课。

这种传统丢失,“礼仪之邦”的礼仪尽是“舶来品”的尴尬局面着实让人痛心。传统民俗礼仪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最令人欣赏的名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传统的民俗礼仪应该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珍宝,怎么能随便抛弃呢?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不应该是西方化的面孔,而应该以自己的传统民俗礼仪为名片,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的特色。

为了找回那些曾经失落的传统礼仪,让国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特色,我们编辑了这本《图解中国国俗》。本书所介绍的国俗,主要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礼仪,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礼仪活动。全书共分五大章,第一章介绍国俗的一些基本概念、内涵和现状,让读者对国俗有一个大致了解。从第二章到第五章都是对传统民俗礼仪的介绍:第二章讲述传统节日,将节日的来历、节日食品,以及节目的祭祀礼仪、禁忌讲究,都为您一一道来。第三章讲述人生礼仪,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多次不同的传统礼仪,我们会将这些礼仪的步骤、内涵为您精彩呈现,供您参考。第四章介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人际交往、家居生活中的礼仪,以及民间游艺竞技等等,让你知道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而且雅致守礼的传统国人也不乏激情奔放的竞技娱乐。第五章介绍中国人的信仰与禁忌,讲述中国人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带你深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相信您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会掌握更多的传统礼仪知识,发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

在编写方式上,本书采用了独特的图解手法,而且图版编排比以往更加灵活,还引入了两只可爱的小福鼠和与中国传统家庭关系最密切的灶王爷,他们不时插科打诨,引领大家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世界,同时为大家送去美好的祝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民俗礼仪的内容庞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民俗都一一介绍,有些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同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失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共同完善。

编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中国国俗(回归中国人自己的礼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纪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7585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8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9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