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内容
试读章节

三婶子反倒指桑骂槐道,我家娃也不长眼,下次晓得躲着点儿人家,学会看人家脸色行事!

本家的长辈,说出这等难听话,让吴敬梓感到探花府笼罩的寒意一天甚于一天了。

有回叔老太爷叫吴敬梓把府上一年的账查算一下。在账房刘老爹帮衬下,吴敬梓总算把一年的开销查弄清了。不过吴敬梓发现,府上入账的钱竟比支出的钱多不出几个了。刘老爹告诉他,府里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加工匠杂役,哪个都得银子喂着。每年自家和别家的红白喜宴,节庆打点,礼尚往来,开销总是干八百两的,年景好时,倒能有余,差时老底还要往里贴。

这年冬月,叔太爷吴勖也因病辞世。送葬后的宴席散去不多时,家里就闹翻天了。

三婶子首先向吴敬梓发难,老爷的喜钱,凭什么入账?

二婶说道,这次办事你也看到了,家里破费了不少银两,只怕收的份子还不够呢。

姑姑们明白她们是想分份子钱,一齐嚷嚷,老太爷刚走,就要开折腾?婶子们和姑子们各不相让,惹得外人看笑话,吴敬梓十分生气,拉过媛儿回到自己房里,不理睬她们。媛儿预言,等着吧,好戏在后头呢!

不多时,账房刘老爹便来叫他,说大老爷在议事厅有事候着他。吴敬梓想,吴家一向是有了大事才去那里的,莫不是媛儿预言的好戏现在就要开演?他到了议事厅前,见三婶正站在门外,勉强挤出的笑脸让他觉着很不对劲儿。进了议事厅,只见三个叔叔一个不缺,都正襟危坐在大老爷身边。

吴敬梓一一请过安后,大老爷开口道,敏儿,叫你来,有件大事和你商量。

吴敬梓笑答,家里的事,凭叔叔们做主。

大老爷道,此事非得先跟你商量不可。我们这个家其实早就该分了,只是你叔太爷在世时顾及你长房长孙的面子,我们也不好气他老人家。而今老太爷已走,我和你几个叔叔的意思,反正这件事早晚得办,莫不如早早定了下来,省得大家总不安生。

吴敬梓笑不出来了,问,非分家不可吗?

大老爷道,再大的家也富不过三代,古今如此!我们这个大家,原先有老太爷做主,还勉强维持,如今整天吵闹不休,日子天天走下坡路,如你能做得了主便不分!

吴敬梓道,叔太爷在世时,可从只字未提过分家的事。

三老爷立刻抢白道,你还好意思提叔太爷在世时,那时你爹从家里拿了多少银两补他的官台,若是补好了大家也跟着借光,可他反倒丢了官,大家跟着背黑锅。你哪,也拿着柜上的银子充善人,戏子、泥腿子、乞丐受过你的益,我们眼睁睁看你父子挥霍,吭不得一声。如今老太爷仙去,难不成我们还得眼瞅着这个家一败到底?说着拿出一本账来,数叨起数目。

吴敬梓万没想到,自己和父亲早已成了大家的眼中钉,便再也无话可说了。

陶媛儿曾劝说过吴敬梓,就你个书呆子,有能力保住这么一个大家吗?那些叔婶们哪个不因你是吴家长孙,都以为你不分家是要一个人独吞家产。现在分了,大家便个个有份了!

吴敬梓忍不住气道,我哪有那龌龊想法?

P90-91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以丰富感人的故事、生动传神的笔触,述说了传主坎坷而又嵚崎不凡的人生。他的苦闷、思虑,以及叛逆精神的成长、思想火花的闪烁,特别是名著《儒林外史》的诞生,深刻反映了一个清醒而孤独并且执着的伟大灵魂,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卷的充分展示。

——文史专家郑欣淼

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人性的摧残,对于社会历史的阻滞,深重悠久。史上少有文学对此作辛辣的讽刺,吴敬梓开了历史先河。作者广泛搜寻与辨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笔力峻切且不乏生动,描绘了一代讽刺大家的坎坷命运,展现了他不畏强权的个性,也从深广的社会背景中揭示了人生的晦暗与温暖。

——文学专家王必胜

目录

引言/伟大也要有人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附录一/吴敬梓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序言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一向行色匆匆的长江,与总是悠然漫步的历史长河相互牵扯着,流淌到了大清帝国的乾隆五年(1740)。世界最古老的华夏中国,数不胜数的读书人,正在挖空心思为中举进士谋官而呕心沥血之时,长江边的金陵(今南京)清凉山下一座简陋民宅里,年届四十,被祖父与嗣父命名敬梓,却自号粒民的吴姓秀才,正为自己悟出的不惑目标而奋笔书写一部时人所不齿的稗史开篇——《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这位“头缠长辫,身着青布破长衫,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如画上关夫子眉毛”的痴狂秀才吴敬梓,构思酝酿多年,自诩要写的一部大书,终于开篇了。他正饥肠辘辘,不吸烟,也不喝茶,极其简陋的案头却放了一大杯白酒。他当时已掏不出买半斤酒的银钱,而且严重的消渴病(即糖尿病)已不容许他饮酒,他却全然不顾酒的害处,靠赊来的烈酒将灵感驱动得如山野奔鹿,一时难以收拢。因已酝酿许久,成竹在胸,所以开篇写得别开生面,也十分得意: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以上这段开篇话,能在三百多年前说出,作者虽自谦是老生常谈,其实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请深思一下,“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这话可是说在封建大清帝国的盛世之年,天下是皇家的,将相神仙除了皇亲国戚之外,都是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仅凭四书、五经、八股文来钦定的极少数顺儒,哪里有凡人做的份?一个小小粒民秀才,他竟敢既指责朝廷“功名富贵无凭据”,又敢讽刺成群结队的读书人“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并号召人们要将富贵功名“看得破”!这怎能不是石破天惊,使人振聋发聩的伟大之语?不过这伟大之语当时没人『董,或有人瞳了也装聋作哑而已!

接着,这位已年届不惑的大秀才继续用笔娓娓道来: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

……

其实,那个太平盛世,不过盛在风调雨顺,没有战乱,经济有所发展罢了。靠文字狱实行对人的思想禁锢,靠僵死的八股时文挑选庸才为官,对文化与人的精神都是巨大的戕害!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的胡适先生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养成了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养成这种社会心理。……这种见识,在二百年前,真是可惊可敬的了!”所以伟大的鲁迅先生才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出以公心”的“伟大讽刺小说”,开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历史先河。鲁迅先生还深怀哀国人之不幸、怒国人之不争的沉重心情发出呼唤:伟大也要有人懂!

唯其如此,我们有必要弄懂,出以公心的先知先觉者吴敬梓与他的《儒林外史》何以伟大。

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目的古中国,提倡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指读方方面面有见识有价值的书都高。那些于封建统治不利的,即便是天才之书,也难跻入高列。对这种难入高列的天才之书,不仅不以为高,且要禁,要焚,连著这种书的儒们也要坑。所以,不仅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和胡适等少数人,读懂了并极力赞美《儒林外史》的伟大,一些外国人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利·韦尔斯也大加赞美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史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但是,伟大的《儒林外史》和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在国内却越来越少有人读,当然也越来越少有人懂,甚至少有人知了。一个没有伟大作家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伟大作家却被人遗忘或不懂的民族,更可悲哀。这位崇尚自由平等、蔑视权贵,又出于公心、乐于助人的伟大作家,在写作《儒林外史》的后期,连粥饭都喝了上顿没下顿了。无米下锅,无炭暖足,却伏案茅屋,靠搓手顿足而笔耕不辍,用自己创作的几百个儒林人物传世,以伸张知识分子不应只为科考谋官而读书,呼唤所学知识应对社会和百姓有用的卓见。他本人,是有条件也有能力科考为官的,可他这个史上有名的科举世家有望进士为官的富家子弟,却于最有为之年发出背叛的誓言,不考不宦,甘为“粒民”,一心写作批判腐朽没落科举制度,呼唤读书人觉醒的《儒林外史》了。而这部至今仍闪烁着人类进步思想光芒的不朽之作,在作者死后五十年才得以刊刻行世,好不令人心酸。而那些待此等不朽名著于不屑,却对当下风靡的速朽“名著”须臾不得离开的读者们,岂不更令人心酸?

唯伟大可以消酸!

内容推荐

在《儒林怪杰(吴敬梓传)》中,作者刘兆林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流畅的文字格调,展现了吴敬梓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嵚崎不凡的思想火花以及千古不朽的《儒林外史》的写作过程,生动传神,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构思,以吴敬梓一生年谱为脉络,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完整展现了历史风貌。

编辑推荐

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儒林外史》。由刘兆林编著的这本《儒林怪杰(吴敬梓传)》在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以丰富感人的故事、生动传神的笔触,述说了传主吴敬梓坎坷而又嵚崎不凡的人生。他的苦闷、思虑,以及叛逆精神的成长、思想火花的闪烁,特别是名著《儒林外史》的诞生,深刻反映了一个清醒而孤独并且执着的伟大灵魂,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卷的充分展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兆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1582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247459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