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是所有希望得到治愈之人必读的心理复健经典之作,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心理治疗领域广为传颂,通过此书获得内心疗愈的人数不胜数。

作者罗宾·葛萨姜是美国权威心理治疗师及教育家,在心理治疗及情绪启蒙和引导方面颇负盛名,《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正是他多年经过反复验证的临床经验结晶。

《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内容例举丰富,字句温暖,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追溯伤痛起源,依据作者建立的“疗愈模式”进行自我心理复健,疗愈内心,从生活中重新找回希望,从此不再惧怕人生困局,重获积极美好的人生。

内容推荐

这本书写给所有困在自己“心牢”里的读者!

我们都曾经历成长途中的各种挫折和创伤,因为阅历尚浅而手足无措,陷入种种不健康的自卫模式里,以为紧紧地关上心门就等于永远地拒绝了伤害,却不知伤害其实一直存在。真正的疗愈来自面对,推开心灵的铁窗,和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儿好好地和解。

罗宾·葛萨姜编著的《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采用压力抒解技术、行为心理学的练习、自我观照技巧,帮助读者以健康且务实的方式回应人生的困局,从而迈上疗愈和宽恕之路。目前在美国已有上万名心理弱势读者自修此书、参与课程或成立读书会。《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也成了监狱教护工作者、心理辅导员、毒瘾咨询师、监所牧师,以及服务社工、义工的必备参考书籍。

目录

缘起与致谢 若水

作者序

使用本书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

1 锒铛入狱

 危机变转机

2 你究竟是谁

 四分五裂的自我(次人格)

 退一步想想

 真我:失落与重现

 何谓情绪的疗愈?

第二篇

3 从童年到监狱的沧桑

 为何需要回顾过去?

 童年形成的羞愧感

4 由童年创伤走上疗愈之路

 受困的内在孩童如何侵蚀你的生活

 与内在孩童相会

 重新做你内在孩童的父母

 练习疗愈你的内在孩童

 写信给你的内在孩童

 跟你的内在孩童对话

 你的内在孩童与你自己的小孩

5 愤怒与怨恨:力量的迷思

 外在事件触发的愤怒

 未抒发的愤怒

 愤怒下面的感受

 拥抱自己的愤怒

 释放愤怒

 紧抓着愤怒不放,你得到了什么?

6 失落之痛:说不出口的痛

 人生的失落

 治疗失落之痛的4个步骤

 练习向内心的失落感致敬,并释放它们

第三篇

7 无分别心的宽恕:学会“真正看见”

 练习看见内在之光

 无须如此

 练习回顾“练习无分别心的宽恕”

8 重新诠释:另一种看待世间的眼光

 究竟是谁惹了谁?

 “受害者”与“受害者心态”

9 放松:腾出空间,迎接新的可能

 放松

 放松的技巧

10 往内观照:看清事物的真相

 观照冥想

 觉知的生活

 练习观照冥想的心态

 练习观照冥想的方法

 观照冥想的常见问答

第四篇

11 找回尊严:正视罪行和愧疚

 罪咎

 缺乏同情心:残酷恶行的种子

 为何没有罪恶感?

 扭曲的罪恶感

 罪行与凌虐的影响

 非暴力的罪行

 滥用权力与控制

 病态的罪恶感

 回顾此生

 练习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12 宽恕自我:疗愈的核心

 宽恕自我的错误观念

 宽恕自我的6个步骤

 圆满与了结

 道歉

 写信

 观想

 无私的服务

 惯性的自我批判

 练习成为自己的好友

 生命旅程的一瞬

 还要多久才能宽恕自己?

 练习一封宽恕自己的信

 释放过去的自我

13 宽恕他人:勇敢选择平安

 宽恕的起点

 宽恕他人的错误观念

 宽恕的底线

 宽恕是什么?

 落实宽恕

 坦诚的言语沟通是宽恕的一部分

 练习日渐清明

 宽恕父母:情绪疗愈的一大步

 放下期待

 是谁在照顾你?

 练习宽恕父母的一封信

 治愈与过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

 练习宽恕观想

14 心灵觉醒:找回更大的力量

 全然开放的真我

 心灵的成长

 培养心灵生活

 祈祷

 冥想

 心灵的本来面目

 心灵的特质

 更高的目的

15 活在当下:发掘上天的礼物

 把握现在,为出狱做好准备

 练习5年后的我

 路的尽头,也是起点

 监狱是老天所赐的礼物

附录一 一位前狱友的心声

附录二 戒酒无名会12步骤

试读章节

危机变转机

“危机”(crisis)这个词,在英语里指的是遭逢巨大的危险或麻烦;中文则说“危机就是转机”,兼具“危险”和“机会”双重含义,充满了希望,意义自然大不相同。

对大多数人而言,入狱服刑是一个危机。表面看来,你的内心必将受尽混乱与冲击的折磨,这个折磨可能延续数月、数年,甚至到你老死。然而,即使不是因为入狱服刑,你的心其实早已囚禁在恐惧、无力、绝望、内疚、羞愧、愤怒和自惭形秽的重重牢笼里,难以自拔。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从参与我们“情绪觉察与疗愈课程”的个案当中发现。

鲍伯的父亲是个酒鬼,一逮到机会就羞辱他,鲍伯的母亲非常害怕他父亲,所以从来就不敢挺身保护他。鲍伯入伍后在越南服役一年,退伍后,在电话公司工作。尽管外表看起来鲍伯过得很惬意,但他的内心却被消沉、沮丧紧紧捆绑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为了麻痹内心的痛苦及空虚”,他开始吸食海洛因。日渐增强的毒瘾,逼得他走上毒品买卖一途。最后他被捕,判刑10年。

吉姆2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只留下年轻的母亲独力抚养他们兄弟4人。12岁以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关父亲的任何消息。到14岁为止,他在校表现不错,加上外形俊俏,颇有人缘。15岁那年,他开始混帮派,对母亲的苦口婆心,完全当作耳边风。17岁升格为人父,同年,因为听不惯女友的前男友的风言风语,把他给杀了,最后被判无期徒刑。

罗尔的父母每天沉迷在酒精的世界里,5岁时,父亲离家,母亲因为无力抚养,便把他们兄妹俩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罗尔前后寄养在4个不同的家庭里。6岁时,寄养父母开始对他性虐待,直到9岁他被带离为止。14岁时,他开始性侵6~9岁的孩童。22岁时,因为在住家附近性侵儿童遭逮捕,判刑9年。

虽然史提夫和他的两个姊妹都由父母亲手带大,但由于父母个性冷漠、控制欲强,所以家里完全感受不到爱和关怀。史提夫在校时表现非常突出,也读过大学,但最后中途辍学,进了一家大企业,为了升迁,整日汲汲营营。到后来,史提夫满脑子都是钱,只想一夕致富,因为这是唯一让他感到“好受”的事。后来,他因盗用一千多万的公款,现在已经在牢中待了3年。

辛迪由祖母一手带大,8岁那年,她被叔叔性侵,直至13岁。16岁开始染上毒瘾,沦为妓女,不到19岁就生了一个女儿。她在几段不同的关系里始终被凌虐着。20岁时,因为贩卖毒品遭逮捕,判刑12年。现在她是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许多人在未成年之前,生命就布满了荆棘,那种艰辛的生命历程,让他们只认得危机。为了逃避现实,他们试图用药物和酒精麻痹自己,反而让自己掉入更深、更沉重的桎梏。根据统计数字显示,66%的受刑人曾滥用酒精和药物,这些成瘾者一辈子都处在危机当中,无法平衡,无法歇息,更看不到未来。

然而,不论你面对的处境有多么险恶,你都能将它变成生命中的转折点。

想一想,入狱服刑这段时光,不正是上天赐给你的“奇异恩典”?牢狱生活把你从“旧有模式”中抽离出来,使你不得不好好反省、评估自己的生命,给自己一个学习疗愈的机会。即使你已经入狱多年,早已习惯了狱中的生活模式,但成长与改变的机缘永远在你身边。这个看似与成长和改变绝缘,而且又充斥着堕落和恐惧之地,其实给了你一个相当特别的契机,使你能够提升自我、找回力量,恢复内心的平静。

韦克的分享

直到我入狱、被迫独处后,才有时间深入认识、透彻了解自己。对我而言,入狱服刑是上天的恩赐,因为这是个大好机会,让我可以挣脱自囚多年的心牢。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准备好接受内在的疗愈,我们也无法强迫他人接受疗愈。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好心提供一些建议,对方却一点也不领情?或许我们正是不领情的那人,事后才懊悔当初没有接受他人的建议。有句话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喝水”,它必须自己觉得口渴,才会喝水的。人也一样,他也必须感到那一点“饥渴”,感受到自己需要改变才行。当你拿起这本书时,表示你渴望改变与成长的机缘已到,眼前的处境绝对阻碍不了你。

俗话说得好:“人生就像石磨,身在其中,你不是被磨得发亮,就是被碾得粉碎。”你的生命究竟会展现哪一面,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只要你愿意善用时间,把握机缘,调整你的情绪,提升心灵,你就会磨得晶亮,变得坚强。即使身陷狱中,甚至永远无法获释,你的自我感觉仍会日渐改善,你会发掘自己的可取之处,你的人生方向也会愈来愈明确而且透出亮光。

裘伊的分享

对大多数人而言,身陷牢狱无异于人生走到了尽头。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它也可以是另一个崭新的起点。

P6-9

序言

罗宾·葛萨姜

二十多年前,我应邀举办了几场“宽恕讲座”,没想到我在监狱中的工作就此展开了。当时,我正着手撰写一本谈论宽恕的书,这个议题我已有多年讲授的经验。我第一次对受刑人演讲的地点,是一所具有中度安全等级的男子监狱。负责协调课程的心理师对我表示,他会在监狱四处张贴公告,宣传这个即将举行的讲座。不过,他又提醒我,由于我的演讲并不是狱方的长期团体课程,所以无法确定会有多少人参加。

演讲当天早上,车子都已下了高速公路,我还弄不清到底会有多少人来听我讲“宽恕”。当时,那所监狱里共有700名受刑人,让人意外的是,在我抵达演讲会场时,已经有整整120个人在那儿等待。

大伙儿的反应真是让我感动,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很有深度,表达的看法深刻有力,既热切又乐意跟我及大家分享彼此的经验。尤其令我惊讶的是:演讲都结束了,还有很多人留下来,期盼学到更多。

那一天,他们不仅深深打动了我,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知道,自己还想继续和狱友们共同探讨愤怒、罪咎、悔恨、羞愧、宽恕他人、情绪疗愈的本质、自我原谅等这类既困难又具挑战性的议题。我相信,受刑人如果能得到指导和鼓励,他们多半会欣然接受把服刑当作自我疗愈的机会。

打从那一天到现在,我已经为受刑人举行过数百次的讲座,也讲授了多次为期10至15堂的“情绪觉察与疗愈课程”。这些课程已然成为许多人生命里的转折点。就像一名狱友说的:“这个课程给了我新的希望和方向,它是黑暗世界的转化之光。”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报名参加的人,都是冲着这个课程对他们有益而来的。有一回,我才讲完课程引言,突然有个人跑到我面前说:“我会报名参加啦,不过,我只是要来证明你是错的!”我回答说,欢迎加入。我只要求他抱着开放的态度前来。结果,到了最后一堂课,他很遗憾课程竟这么快就要结束了。这门课程已帮他适应监狱的生活,觉得自己更有掌握能力,溃疡不再发作,他和太太及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友善、更真诚。他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精神生活的安慰。

对已准备妥当的人而言,这门课程能教导他们如何处理压力,转化服刑期间内心所产生的愤怒和沮丧。许多学员都是在这段课程期间首次感到安全、找到方向,并且开始认识、开始疗愈那曾经刺激他们上瘾、施暴和种种犯罪行为的情绪创伤。他们学习关怀自己和他人,体会到原来自己是可以掌握人生的,也有不少学员从中体验到心灵深处的自我真相。

由于这门课程得到如此热烈的反响,于是我决定出版成书,并发起“受刑人情绪启蒙计划”,帮助更多受刑人觉察自己的情绪而获得疗愈。本书囊括了这一课程的基本要素──尊重与鼓励的精神、介绍新理念、帮助读者自我反省和探索的练习作业。至今,已有不少国家的监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根据本书的概念,为无数的受刑人开办这类课程。

本书适合你吗?

本书其实适合所有人阅读。社会上大多数人和受刑人一样,对“个人成长”或“心理疗愈”课程的反应很不同,有些人意愿缺失,有些人压根儿不屑一顾,还有不少人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儿。然而,根据我在监狱授课20年的经验,看到愈来愈多的人渴望指引,帮他们有效地利用服刑的时间。有些狱友虽不会主动追求情感和心灵的疗愈,不过,只要狱方提供疗愈课程,他们就愿意参与。

或许你属于懂得利用时间疗伤止痛的那一群,透过阅读或狱所提供的课程追求情感和心灵上的成长。如果你也跟很多正在服刑的人一样踏上疗愈之旅,希望本书能提供给你更进一步的协助和启发。不管如何,很高兴你能决定好好研读本书。

或许你以前从未看过这类书籍,也可能是因为无聊或好奇心驱使才拿起这本书,这些都无妨。一旦打开书读了几页,而且开始做练习,相信我,你将发现你的好奇心带给你极大的回报。现在,欢迎你加入新的冒险旅程!

我发现许多受刑人已经自暴自弃,放弃了求助或疗愈的奢望,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配力争上游。有位年轻的受刑人特伊曾说:“在我深入这门课程之初,我根本不想把自己变得更好,我从未欣赏过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自我感觉不好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优质的生活,不值得为自己投入任何努力。请记住!任何人都配得到疗愈,任何人都有资格追求更好的自我!如果你自认不配,希望你有朝一日明白,人的存在价值是无可置疑的。真的,你的确值得拥有更积极、更光明、更多爱的人生。

如果你过去的学习经验让你受挫,导致你对阅读或学习新事物畏缩不前,请务必明白:“学习”与你拿过什么文凭或有多少成就毫无关联,它凭借的是你当下真正想要学习的“意愿”,只要对自己多一点耐心,你一定能学会。

许多人因为过于“认命”而拒绝接受正面能量,“此生再试也枉然”之念牢不可破,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生命永远也不会变好。就像朱立欧对自己的描述:“我总想找到一个能解释自己为何会受罪恶感折磨的原因,为什么害怕去爱?为什么这些情感使我将自己封锁在一个吸毒、坐牢和拒绝长大的模式里?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早已认定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过去我千方百计地逃避责任,吸毒上瘾之后更是认为自己无法回头了。现在,我总算找到自我疗愈的方法了……生命可以活得更有价值!”

倘若你此刻也感到自己似乎注定要过着跟以前一样的生活,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做同样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愿朱立欧的分享能让你感到你可以过得更好,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即使你心里仍想反驳:“这不是真的!”“这家伙根本不晓得她自己在讲什么!”请记住朱立欧的话:“生命可以活得更有价值!”

如果你正在狱中服刑,我希望这本指南能引导你、启发你,帮你善用这段时间唤醒“真实的自我”,发掘你的力量和尊严,重新认识你以前视而不见的生命泉源,不再让入狱的经验麻痹甚至压垮你。之后,你会对这一段的人生历练充满感激,不再认为自己已经被过去的种种所定型。你会发现自己确实是有选择的,逐渐理解自己可以拥有更快乐、更满意的生活。不论监狱生活如何难挨,仍然可以将它转化为“疗愈之乡”。我看过太多这类例子,那些人原本也难以想象自己竟然可以活得如此不同。

我希望这本书除了给受刑人一些指引和启发以外,还能消除一般大众对受刑人的歧视和成见。在美国,媒体对于受刑人的描绘和社会大众的看法如出一辙,凭着主观的刻板印象加以评断。我们判定他们是可怕的、愚蠢的或不好的……于是,他们就变成那样!一旦透过这有色眼镜,我们是不可能看见这人正在改变之中。受刑人和社会上所有人一样,都在变化中。他们不是正在穿越伤痛,就是踏上了成长、学习和疗愈的旅程。

若要超越自己的成见,看见他人也有成长与治愈的空间,首先,我们必须觉察且承认自己对那个人或那一族群确有成见。我希望“把受刑人看作是正在改变中的人”,这个理念能刺激社会学习以更人道、更明智的态度对待受刑人。我认识不少被判终身监禁和长期徒刑者,他们可以说是我所接触的人中最具深思能力、最成熟、最富同情心的了。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杀人犯,年轻时犯下罪行,终其一生扛着罪咎和自责。如今,他们总算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将自己重新塑造成更有洞察力、更慈悲的人。

请记住,你心内具备了健康的潜能与创造的活力,这正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一股力量。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指引方向,你也一样需要人引导你跨越错误的判断、狭隘的自我观和封闭心灵所构成的牢笼。唯有如此,你才能辨识并拣选正面而具有建设性的疗愈管道。

我深信,假如你能耐心、坦诚且勇敢地反省书中的观点,不断练习“自我反思”的问题,你将会发现,监狱会在不知不觉间转变为你的“疗愈之乡”。是的,体验内心的力量与自由,是你的选择,也是你的权利!

使用本书的几点建议

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除了一般的叙述解说以外,还有许多“自我反思”的练习,请你尽量放慢练习的速度,多投入一些时间深入体会。

我特别把这些反思练习加上“暂停与思考”的标题,它需要你花一些时间自问自答。你可以在心里默默作答,也可以把答案写下来,你所获得的益处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你会不时看到框在方格内的粗体字——“意念的种子”。那些观念能启发你,带给你崭新的见解和意义。你不妨将每个意念写在一张小卡片上随身带着,或者放在你经常看得到的地方。你一看到它,就让自己暂停片刻,想一想它的含义。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较长的练习和观想。在进行这些练习之前,最好找个合适的场所,让自己得以安心练习而不受干扰。

如果你深受此书的启发而想跟他人分享,不妨发起一个小小的读书会,找几个人陪你一起研读,讨论书中的观念,分享彼此的经验;你也可以把书中提到的概念和练习推荐给你目前正参与的团体。你若遇到有阅读障碍的狱友,不妨念给他听,你们两人都会获益匪浅。

当你读到受刑人的告白或分享时,请记得,这都是参与课程的受刑人亲笔写下的心声。他们再也不愿让自己的痛苦、狱友的压力、社会的冷漠以及深藏的恐惧阻挡光明照亮他们的生命。透过这些受刑人的心路历程,我们看见疗愈的人如何跨越罪咎的深渊而自我转化了。他们鲜活的见证,鼓舞着我们追求心灵的平安,重新展现人性的尊严。

致一般读者

本书虽然是针对受刑人撰写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心中褊狭信念与恐惧的囚犯,长年致力于监狱灵修课程的罗佐夫[译注]的书名说得再贴切不过了:《我们都活在心牢里》。疗愈课程当然不仅只适用于受刑人,我们全都困在自己的心牢里!不论你是受刑人的家属或朋友、监狱的志愿者、监狱的工作人员……希望这本“指南”对你也有所帮助。我们被锁在心牢里太久、太久了,我们早已成了自己的恐惧和无爱之感的俘虏。本书会帮你释放自己,回归心灵深处,与所有的人一起获得真正的疗愈。

最后,我要对女性狱友或读者致歉,虽然我曾在州立女子监狱教过这一课程,但与她们互动的机会十分有限,以至于本书中出自女性的分享相形之下少了很多,希望日后仍有补充的机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宾·葛萨姜
译者 祝家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209310
开本 32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3233130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3-0661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