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人体机能学(第2版)/张建龙等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人体机能学(第2版)》是为适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医学模式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重组课程内容的原则而编写的,将以往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从正常人体功能和代谢表现到疾病状态下的变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便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从《人体机能学(第2版)》中学习掌握人体机能和代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理解临床疾病时常见基本病理过程和重要系统变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人体机能学(第2版)》满足了高等医学院校与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简明通俗,便于自学。基本上避免了以往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化解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联系临床,做到早实践、早临床。另外,为了配合《人体机能学(第2版)》的教学安排,我们还编写了配套的《人体机能学实验教程》,可供使用。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人体机能学研究内容 1 二、人体机能学与医学的关系 1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2 一、新陈代谢 2 二、兴奋性及有关概念 2 第三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3 一、基本调节方式 3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4 第二章 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 5 第一节 生物大分子 6 一、蛋白质 6 二、核酸 12 三、酶 19 第二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5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5 二、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6 第三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29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9 二、G蛋白和第二信使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30 三、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30 第四节 细胞的电活动 31 一、静息电位 31 二、动作电位 32 第五节 肌细胞的收缩 36 一、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 36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40 第三章 人体物质代谢 43 第一节 糖代谢 44 一、糖的分解代谢 44 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51 三、糖异生作用 53 四、血糖 54 第二节 脂类代谢 56 一、脂类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56 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57 三、三酰甘油的中间代谢 59 四、磷脂代谢 64 五、胆固醇的代谢 65 第三节 生物氧化 67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及酶类 67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68 三、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68 四、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转运 71 五、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转换 72 第四节 氨基酸代谢 74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74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 75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76 四、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81 第五节 肝脏代谢 84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84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86 三、胆汁酸代谢 88 四、胆色素代谢 90 第六节 肝功能不全 93 一、概述 93 二、肝性脑病 93 第七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 98 一、能量代谢 98 二、体温及其调节 102 第八节 发热 108 一、概述 108 二、原因和发病机制 108 三、代谢与功能变化 112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13 第四章 血液生理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15 一、血液的组成 115 二、血量 116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16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117 一、红细胞生理 117 二、白细胞生理 118 三、血小板生理 120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120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20 二、血液凝固 121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24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5 一、DIC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25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27 三、DIC的发展过程 128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128 五、DIC的防治原则 129 第五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130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30 二、红细胞血型 130 三、输血的原则 131 第五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32 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32 一、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132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132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34 一、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134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 135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135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37 五、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的特征 137 六、中枢抑制 138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39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139 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140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140 四、痛觉 141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2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42 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 143 三、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44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5 五、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6 六、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6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47 一、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47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148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150 一、条件反射 150 二、两种信号 150 三、脑电图 150 四、睡眠与觉醒 151 第六章 血液循环与常见的循环功能障碍 154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155 一、心动周期 155 二、心脏泵血过程 156 三、心音的产生 157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58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与影响因素 158 六、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160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160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160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163 三、心肌的传导性 165 四、体表心电图 165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66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66 二、血流动力学 167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68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70 五、微循环 171 六、组织液的生成 172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73 八、水肿 173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79 一、神经调节 180 二、体液调节 182 三、自身调节 184 第五节 器官循环 185 一、冠脉循环 185 二、肺循环 186 三、脑循环 187 第六节 心力衰竭 187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188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189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190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92 五、心力衰竭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95 六、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97 第七节 休克 198 一、病因与分类 199 二、发生机制 200 三、细胞代谢变化及损伤 204 四、器官功能的变化 205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7 第八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 209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209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210 三、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215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7 第七章 呼吸生理和呼吸功能不全 219 第一节 肺通气 220 一、肺通气的原理 220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224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226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226 二、肺换气 227 三、组织换气 228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29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229 二、氧的运输 229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230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31 一、呼吸中枢 231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31 第五节 缺氧 234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 234 二、缺氧的原因、类型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235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38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41 五、氧疗与氧中毒 241 第六节 肺功能不全 24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2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247 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49 第八章 消化与吸收 251 第一节 概述 251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51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252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252 四、胃肠激素 253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254 一、唾液的分泌 254 二、咀嚼与吞咽 255 第三节 胃内消化 255 一、胃液的分泌 255 二、胃的运动 259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60 一、胰液的分泌 260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262 三、小肠液的分泌 263 四、小肠的运动 263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264 一、大肠液的分泌 265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265 第六节 吸收 266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266 二、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267 第九章 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与障碍和体液调节紊乱 270 第一节 概述 271 一、肾的结构特点 271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272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273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74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275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278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79 五、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280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280 一、神经调节 281 二、体液调节 281 第四节 清除率 283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83 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283 第五节 尿的排放 284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284 二、排尿反射 285 第六节 水、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 285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85 二、水和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286 三、水、钠代谢紊乱 288 四、钾代谢紊乱 291 第七节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296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296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299 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01 第八节 肾功能衰竭 30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309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312 第十章 内分泌与生殖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18 二、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18 三、激素分泌的调控 320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内分泌 321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内分泌 322 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内分泌 322 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 325 一、甲状腺激素及其代谢 325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作用 326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328 第四节 甲状旁腺、维生素D和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 329 一、甲状旁腺激素 329 二、维生素D3 329 三、降钙素 330 第五节 肾上腺内分泌 33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33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332 第六节 胰岛内分泌 333 一、胰岛素 333 二、胰高血糖素 334 第七节 生殖 334 一、男性生殖功能 335 二、女性生殖功能 335 第八节 应激 338 一、概述 338 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339 三、应激性损伤与疾病 343 第十一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 346 第一节 核苷酸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体机能学(第2版)/张建龙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建龙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5387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2 |
装订 | |
字数 | 571000 |
出版时间 | 2018-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