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公司就是朝廷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方都市报王牌专栏+五大名家联袂创作+众位顶级企业家重磅推出!

吕卓的《公司就是朝廷》是一本以历史为依托来讲管理的书。把公司组织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职业经理人”“CEO”等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用这样的手法解析历史事件,从而给现代公司人、公司高管以启示。

内容推荐

吕卓的《公司就是朝廷》是南都报“公司社会”栏目的精选集,栏目于2008年开创,2011年年初起改版为现有定位。每周2-3个版面。

《公司就是朝廷》是一本以历史为依托来讲管理的书。把公司组织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职业经理人”“CEO”等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用这样的手法解析历史事件,从而给现代公司人、公司高管以启示。

之所以要把朝廷和公司结合起来讲,是因为如果把组织与人的关系放大,历史上所有的组织其实都和今天的公司组织关系相类似。无论是今天正在重塑公司人精神甚至是整个国民精神的公司社会,还是历史上的种种组织关系,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目录

第一章

个人上位

蒋介石上位:股权乱局里火中取栗

“后来者”司马懿的MBO之道:两度布局“富二代”

第二章

领导风格

崇祯之败:不断试错斫伤人才,走马灯似的让50高管下岗

司马昭何以冒险用钟会:兵行险棋,上下同欲者胜

项羽之败:一己之力独扛天下,创业团队分崩离析

平原君之败:刚愎自用盲目不识才,错位的选才“布袋子”

第三章

利益制衡

利益博弈与制衡:组织变革对症下药,谁是“与治天下者”

王莽之败:从利益平衡木跌落的理想主义改革者

妥协与制衡的平衡点:刘秀如何与豺狼共天下

商鞅之败:侵害组织内各利益集团,激进变革者的毁灭之路

李斯之败:皇权相权(老板与经理人)之争,深陷皇二代接班泥潭

崔浩之败:两大集团利益失衡,明星司徒高空失足

韩信之败:股肱干将难成心腹大臣,创业元老黯然出局

张居正之败:一个体制外“越轨”经理人的原罪

第四章

组织异化

宋代组织膨胀之惑:一家越瘦身越发福的公司

魏晋南北朝“世家政治”:大企业病的前世今生

淝水之殇:一家无视整合、盲目扩张的巨无霸公司之死

明万历“掣签法”:组织选拔机制异化的最后补丁

西晋之败:接班人危机导致高层内斗、底层反水

第五章

分权集权

“分封”VS“郡县”:公司组织的集权与分权

公司组织的中枢掌控:该不该分权,如何分权

生杀予夺下放不得:分权模式下中枢必须掌控的关键

众建诸侯VS权力集中:公司股权分割的“黄金比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25年3月12日,总理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旅次,国民党核心团队一时群龙无首。刚因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纲领而略见起色的南方革命事业,顿时陷入困境。

由于孙中山生前并未指定或刻意培养继承人,国民党党内又长期政出多门,面对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国民党竞找不出一个可以立刻填补空缺之人。革命大本营广州,一时因权力之争闹得满城风雨。当时的情形,颇似东汉末年袁绍身后之河北。

按照国民党的组织体系,次总理孙中山一等者,当为中央执行委员。按照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排名,中央执行委员依次为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李烈钧、居正、戴季陶、林森、柏文蔚、丁惟汾、石瑛、邹鲁、谭延阁、覃振、谭平山、石青阳、熊克武、李大钊、恩克巴图、王法勤、于右任、杨希闵、叶楚伧、于树德这24人。按理说,孙中山的继承人也应从这个德高望重的班底里产生。

不过当历史的浮云散去、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起而继承孙中山之地位和事业者,却压根儿就不在这个班底名单里。这个陡然崛起的幸运儿,就是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一个离集团董事会十万八千里的培训部经理。

在他前面,不但有24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还有多达17个的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即便划去几个显而易见的“统战”名额不算,他离核心层也还隔得远呢!

尽管御用文人在此后的岁月里杜撰了无数亲密无间或刻意栽培的故事,企图证明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栽培是“蓄谋已久”的,但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事实却是:与其说刻意栽培,毋宁说是孙中山身后的国民党内的山头纠纷对蒋校长的上位帮了大忙。

我们先看看孙中山生前,蒋校长在国民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在孙系武将班子里,蒋校长的军事地位不但长期屈居于陈炯明(广东海丰人)和许崇智(广东惠州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出身)两大军事巨头之下,甚至还不如邓铿(广东惠阳人)、梁鸿楷(广东新兴人)、吴铁城(广东香山人,明治大学习法律专业出身)等粤系实力派。当时,蒋介石不过是为人做嫁衣的粤军参谋长而已。——就这,还是靠老大哥许崇智的格外提携。

而论到校长的政治排名,就更加难以启齿了。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这位自称从清末就跟随孙中山的“老革命”,政治地位甚至还不如他未来的死对头毛泽东——毛泽东当时已晋升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代宣传部长,而蒋介石却连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大名单都挤不进去。

如此一位日后“一统江湖”的“老革命”,在孙中山时代咋就死活挤不进核心层呢?说来全得怨老广东们的地方山头观念太重。

就孙中山时代的文武两套班底来看,政治上的“四大金刚”依次为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和廖仲恺(依照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排名),其中三个老广东(胡汉民、汪精卫为番禺人,廖仲恺为惠州人,三人均为留学日本出身),一个浙江佬(张静江曾在经济上对孙中山予以大力接济);而以粤军为基干的孙系军事主官,则无一例外全为老广东。

也即是说,孙董事长的军政班底全以广东籍、留学日本出身者为核心,大有曾国藩“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人”之遗意。

所以蒋介石尽管精明能干,无奈籍贯实在不帮忙,更缺一段海外从龙的过硬经历。要按“统战”关系照顾一下吧,他对国民党来说,算是“自家人”;要论“山头”背景吧,在有海外从龙经历的老广东们看来,他又全然是个外人。

所以尽管蒋校长不乏野心和能力,但终究只能凭着老大哥陈其美壮烈牺牲之余荫,以及另两位拜把兄弟许崇智和张静江的大力扶掖,勉强挤到孙系骨干的外围。

那么蒋校长又是靠何种机缘,在孙中山身后得以迅速跨越前面的41位大佬,进而将北伐前的广东省军政大权揽入怀中呢?

无他,全赖老广东汪精卫苦心栽培,引狼自噬耳。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新的权力博弈展开。

按照国民党“一大”的政治排名,胡汉民为首,汪精卫居次。两人在国民党内属政治元老,资历不相上下。尽管私交尚可,但最高权力之争从来都是没有人情味可言的。孙中山身后的国民党内讧风潮,由此两人引发。

相对于满口广东土腔、将“三民主义,吾党所宗”读如“三昧煮.鸡,萝卜大葱”的胡汉民,风度翩翩,能言善辩,且又有清末孤身刺杀摄政王之英雄壮举的汪精卫,在权力斗争中暂时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

但在乱世中玩政治必须以军事实力做后盾,若无军权的支持,政治胜利就与镜花水月无异。鉴于此,双方都竭力寻求出.内军事大佬的支持。

当时国民党家底还不够丰实,除去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勉强附从的滇、湘各军外,真正由国民党人掌握的仅有两大军事流派,其一是熊克武的川军,另一支则是许崇智的粤军。P3-5

序言

知古方能观今,无古不成今。

举凡格物之学,若没有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治学精神,很难一窥“致知”的堂奥。

世间学问大抵如此,小至一技如医方、历法、美术,大者若政治、经济、宗教的演化,总有一种缘起的法则来贯穿时间与空间的维度。

比如西洋的文官制度,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所效仿,再辗转于现代中国,被重新发扬光大。但文宫制度并非舶来品,其源头肇始于中国隋朝的科举选拔制度,再由传教士们带回欧洲,由英国人在1870年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设计基础,此后成为全球各国现代政府的核心组织形态和手段。

从科举制到现代文官制度,回转之间,几多落花又逢春!

政治领域如此,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在哈耶克致凯恩斯的一封信中,他对国家主义下的大政府主宰一切的现状充满忧虑,反复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

而在中国最早的经济学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对政府管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则有着如下精彩的描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矣……故善(治国)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司马迁与哈耶克只是在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同样的逻辑。

近代欧洲发轫于重商主义,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催生出全球化的浪潮。

西汉崇尚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与民生息”的国策,开辟出“文景之治”的盛世;而邓公自1978年起倡导改革开放,同样缔造了一个超过30年的黄金时代。

一古一今,殊途同归。从中我们能够轻易看到这些跨越历史的伟.大交集。

今人首重西学,但多从器物与工具层面着手,鲜有能在根子处下工夫。

须知,希腊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希伯来文化中的基督信仰,才是西方人的立根处。

前者衍化出民主与科学,后者则维系着道德与文明。

古典斯多葛学派最伟大的哲学家——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其不朽巨著《沉思录》中表达出的治国之术和自省之道,与儒家经典、《大学》中“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思想,同样有惊人的一致性。

这些当然是历史,但历史也能够穿透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所有当代史也必然会成为历史。

这是历史的可贵之处,也是此书的可贵之处。

二、成书之时节因缘

这本书的主编吕卓,是我的同事,是一位有着经济学知识背景的新闻编辑。这部充满趣味和故事性的书之所以能成书,与她的勤奋和坚持分不开。对《南方都市报》的“公司社会”版面,吕卓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智慧。虽然这个日报版面一个一周只出一期,但是吕卓君能下大工夫。她遍访出版界和网络江湖,海中寻宝,寻得了陶短房、江上苇、赵王、范军、王正伦这五位风格各异、才识过人的一流历史学好手,让他们从组织治理的角度探讨王朝兴衰这几位作者的文章,或激越,或谐趣,观点鲜明,逻辑严谨,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群体有借鉴意义。这些佳作对历史的阐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解读。

作为吕卓的同事,我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第一时间在报纸的大样上读到这些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短篇,而这时,又大多是下午向晚时分,一杯清茶,一段历史钩沉,让入既悠然自得,又思绪万千。

有时遇到特别的选题,其内容正史中没有记载,或近代史中还来不及整理,故事精彩,但偏偏一个版面说不完,需要等到下个星期才能看到连载,便让人有一种久违的翘首以盼的感觉。

吕卓委托我写序,我也借此表达一下“偶得所学”的感谢之情!

古人认为,君子当“相尚以道”。

道不行久矣,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大家还能够“相尚以学”,同样是一件令人欢欣的妙事。

种种阅读的妙处,都浓缩在这一册中,相信有缘的读者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最后,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除了吕卓对历史和经济学的跨界把握外,还要特别感谢冯启若对版面和选题的指导。同时,黄常开和曹轲两位老总的鼓励和支持,也使采编团队能发挥所长,成就佳作,在此一并致谢!

张白春

2011年10月31日

后记

感谢各位作者的鼎力支持与笔耕不辍。我常自称是你们的“老妪”,如同第一个读自居易诗文的老妇人一样,虽然历史造诣远远不及你们,但我自有作为第一读者的敏感和挑剔。

“南方都市报公司社会版”2011年年初改版,定位为以泛经济的组织行为学、公司运营的视角解读历史。在改版之前,“公司社会版”已开设两年有余,版面聚焦对象同样是公司组织行为学——职场生态与公司组织格局,只是更加直接地描述与剖析,而非嫁接在历史案例上。两年多版面运营积累的经验、资源,以及个人对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加以在读书时打下的经济学基础,让我与历史功力见长的诸位作者形成了不同维度的互补。这也正是“老妪”更常被唤做“黄世仁”的原因——在我的电脑里,留存着你们每篇稿件的第三稿、第四稿甚至第五稿;在我的QQ里,经常有你们凌晨两三点发送离线文件给我的记录。

我们的作者,大多并非学院派或专职写作者,往往任职于企、事业单位。这一点,使你们的历史视角带有“公司组织生活”的切身体验和新鲜气息,从而更加契合版面定位。但另一方面,也让你们的专栏文章写作更加需要毅力、坚持和热忱。版面文章的结集出版,是你们执著和努力的成果。

感谢诸位历史大家、老师、学长们对版面定位和策划思路的启迪。如何将“历史”与“经济”有机结合,满足经济版面的阅读期待,同时符合“南方都市报”品相,是改版之前和改版初期的持续焦虑。交叉学科的丰富、繁杂的内容,可资借鉴的同类作品的极度匮乏,的确一度让版面策划思路陷入迷惘。

打破混沌状态的是许倬云先生的《从历史看组织》一书,其解读历史的方式使我深受启发。在许倬云先生的视角中,治理国家就如同管理一个企业,中国就是一个在各个朝代不停地改组、重整的大公司。秦汉,着眼复杂组织的扩张、深化;三国魏晋南北朝,组织瓦解后的重组、融合;唐宋明,相对比较成熟的组织从内部改革增进效率。每个朝代的重臣就相当于这个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同样,和公司一样,国家也有其市场和产品输出,政府(朝廷)就是它的经营单位,市场就是全国的人口,产品就是对国民的服务。

将经济版面承载的内容更多地附着在历史上,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考虑:只要是人类的组织体系,一些结构性的、本质性的问题都是类似的。那么,我们将组织与人的关系放大,无论是今天的公司社会,还是历史上的种种组织关系,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公司社会”版面的改版,即是从以前一般意义上探讨公司组织生活,变成更加具象化地附着在某个历史组织、人物和现象上来比照、演绎今天的公司组织生活和组织格局。事实上,我们能在历史中看到当下所有的公司格局、组织关系、博奔制衡和进退之道。

如果说许倬云先生的著作长于理论分析和框架搭建,我们则注重具体案例的微观解读。这种解读,乃是以当下公司组织的“暗线”贯穿于史料叙述,而非在表面文字上强拉硬拽。尊重历史,而非牵强附会,是我们的解读方式的原则。事实上,在我们的文本呈现中,涉及当下公司组织的文字篇幅很少,或者只有点睛之笔,但历史案例叙述的本身,就能让当下所有身在公司组织中的人心领神会。眼下,通俗说史的很多,过了头甚至轻薄历史的也为数不少,完全按照公司格局和组织关系来解读,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和突破。

与冯启若、张自春两位老师的交流对版面定位颇有益处,他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任何历史的抒写,都是当下史,因为是当下执笔,借壳上市。”——让我获益匪浅。事实上,正是在他们的立意倡导下,版面才得以如此布局、运作。

不错,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下人”去解读的,不同时代的“当下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现在的“当下人”的解读方式必然带有公司组织留下的烙印。因为在当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就是公司,绝大部分人生活的组织环境是公司,由公司人和公司组织构成的公司社会是社会形态的主导力量,在包括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方面重塑其中的个体和整个社会形态。所有的公司人都身在其中,在过着“公司组织生活”。

从公司运营的视角解读历史,我相信正是眼下绝大部分公司人茶余饭后谈论历史的角度。大家之所以乐于从这个视角去解读,正是为了读史明今,认清当下的形势,特别是公司组织内部、外部的形势。

感谢在版面编辑、运营和成书过程中给予大力帮助的朋友们。感谢校友张晗、李宽宽、何博闻、骆永华、张有明,以及磨铁图书的诸位同仁。感谢南都传播研究院公共文化事业部的同事在图书出版签约方面付出的努力。

感谢《南方都市报》经济新闻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同事。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你们给予的平台和支持、鼓励之上。和你们一路同行,我时刻备感温暖。这里不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因为荣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吕卓

2011年11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当有疑问和困惑时,其实很多时候你都能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找到相似的答案。一般来说,历史书籍常给人枯燥、生硬的感觉,但《公司就是朝廷》却写得活泼、有趣。它讲的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治理结构的成败得失,对现代人具有启发意义。

李东生

中国的公司组织关系,受两千余年的传统历史影响尤为深刻。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认知都会影响行为方式。《公司就是朝廷》这本书发人深省,能启发读者以史为鉴,活好当下。

董明珠

历史书很多,通俗说史的书也很多,但完全从公司运营模式解读王朝治理的,这还是我见到的第一本,自成体系,读来兴味盎然。

周鸿祎

好看,耐看。作者涉笔成趣,更对历史上的王朝的组织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所有的组织都有其共性,从历史上的“朝廷”,到当下的“公司”,结构性的、本质性的问题从来就没改变过。

周厚健

国家治理是传统社会组织的一门管理学。公司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用现代公司治理的科学、理性的眼光来纵观国家这一传统社会组织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审视,让现代公司人在这些超大型组织的治理经验或教训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是一本写给现代公司人看的精彩的历史书!

郑南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公司就是朝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7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1-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