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管理者究竟要修炼哪些品质,要具备怎样的心智和情操?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策划了这本书。《聪明的管理者(从理念到行为的嬗变)》由孙科炎所著,本书传达了这样的意图:“管理者”这样的身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格的内涵,它具有“岗位人格化”的特性。唯有了解这一岗位所需要的那种人格和行为特质,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整理与论述,深入分析和纠正管理者在管理活动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理念偏差,并给出了正确的管理方法。本书共32章,涵盖了对管理者角色的认识、自我的价值定位以及各类可能出现的重要的管理难点,旨在帮助管理者提升自身人格与行为修养。
《聪明的管理者(从理念到行为的嬗变)》由孙科炎所著,《聪明的管理者(从理念到行为的嬗变)》分析和纠正了管理者在管理活动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理念偏差,内容共32章,涵盖了管理角色的认识、自我的价值定位以及各类可能出现的重要管理难点,涉及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管理者提升自身人格与行为修养。
为什么你必须获得团队的认同
一个管理者如果具备了所有的领导特质,并且处在领导岗位上,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推动管理活动?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一些管理者在处事上确实存在诸多偏颇之处。
一种较突出的现象是,当某些人拥有了“管理者”的身份和相应的“领导权力”之后,他们极易陷入“独断专行”、“恃才傲物”或者“张扬跋扈”的行为状态中,从而破坏了他们作为管理者理应具有的影响力。
实际情况是,尽管管理者需要具有某些与员工不同的特质,但是,并非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一定能够成为管理者,更不能保证其领导活动一定成功。
心理学家斯托格迪尔研究发现,管理者与非管理者在特质方面的差异,在各种场合并非固定不变。一个具备管理者特质的人,在某种场合可能成为管理者,在另一种场合中却未必如此。比如,有的人在战争中会成为领导,而在和平时期却不行;内行人未必都是成功的管理者,外行人也有可能成功管理内行人。
这是因为不同的情境下,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企业刚成立时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其团队成员在能力、状态、满意度等各方面的情况肯定会不一样。所以,要成功统领群体,领导者的特质必须与群体特征有效结合。
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和特纳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塔杰菲尔和特纳等人看来,尽管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可能需要具备某些个性特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是天生的。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获得管理身份或者领导地位,都是“社会认同”的结果。只有最能够被群体成员认同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力,成为统领群体的那个人。
社会认同在任何团队中都存在,它是制约团队成员的一种隐性规范。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当纸质化审批程序已经建立起来,各部门已经习惯了这种审批程序时,如果要推行电子化审批,很多部门都会排斥或者不愿意做。因为纸质化审批程序己在无形中成为该企业的群体规范,众人形成了这种认同感之后,会不自觉地服从这个规范而不愿违背。这时,就会出现“各部门都在观望其他部门是否作出改变”的现象。
在这种现象中,“纸质化审批程序”就是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社会认同”,而“电子化审批”则是一种新的、有待形成的“社会认同”。尽管没有任何法律性、制度性的文件,去告诉每个人“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但是,“社会认同”仍然操纵着每一位企业成员,当然也包括管理者。一旦社会认同出现,大多数人的意见就会保持一致性,而那些违背“社会认同”的人或行为则会被群体抵触。
从社会认同的观点来看,群体的存在源于人们心理的认同,群体中的人们依据某种特征而分享着一种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说,群体规定着自我。因此,某一群体的社会价值或身份,就成为自我的社会价值或身份。
当群体成员对所在群体产生认同感之后,他们会产生一种排外心理,即对不属于本群体成员或与群体大多数成员持相反意见的人,予以排斥或挤压。这种心理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若一个人不被群体所接受,不能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比如,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后,在技术性工作或程序性工作上的处理还算妥当;但是,一旦涉及决策问题,如村民的认知调节、矛盾纠纷的调节等问题,便往往力不从心,得不到广大村民的呼应与支持。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有待加强,同时也反映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认同。
在农村,村民的乡土和家族观念通常比较强——他们会把大学生村官当外人看,再加上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习惯、行事作风等一系列特征与村民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村民们很难对这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认同感。如此一来,大学生村官就很难让村民听从他的决策指挥,他的权力也会因此被架空,最终导致其工作无法展开。
其实,很多大学生村官到地方之后,学说当地的方言或者培养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村民的认同。
同理,在企业中,不管一个管理者多么有能力,如果没有员工的认同与支持,那么他的能力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王先生原来供职于一家大型建材公司,是一名优秀的营销管理者。后来,他被山西一家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挖走,担任该企业的营销,总经理。上任的一个月里,王先生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产品再定位、销售团体构建、营销思路整合等一系列工作,并打算利用当年的市场契机进行销量冲击。但是,他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老板不信任,作为营销总经理,连决定一个促销活动的权力都没有;其次是员工不配合,老员工还是原来的工作习惯,要求员工上报的数据要三四天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此外,计划执行不力,虽然员工都不提出反对意见,执行时却不见动静或行动缓慢……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王先生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企业的销售业绩自然也无从提升。王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无奈,最后主动提出了辞职。
这是企业中典型的“空降兵”阵亡事件。所谓“企业空降兵”,就是企业从外面招聘进来或从其他公司挖来的高级管理者,这些人本身很有能力,但由于自身的气质、素质、经历等与企业环境不适应,得不到企业员工的认同,所以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P3-5
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经济或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当下的经济形势严峻,全球性竞争正在进一步加剧,而中国企业不管是从研发、管理,还是从品牌、服务上来说,竞争力都有所欠缺,这是大部分管理者都承认的一个现实,且多数管理者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当下这个调整期的艰难。
素以“狼性管理”著称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说过:“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在这位掌舵世界排名前三的通信企业的经营者眼中,企业的成功必须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那些优秀企业一样,历经市场检验,仍然能够做到严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存准则,与时俱进地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而纵观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除了经历过浮躁的市场拓展和粗放式的发展历程以外,真正用于锻炼内力、修炼品质的时间还很少,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很难经得起风雨。
这是由我们的底子较弱、管理水平较低所致。
毫无疑问,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未来,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由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未来经济或产业格局中,也必将成就一批优秀的企业。但是,谁是未来的幸运者?我们能否安然无恙地踏上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且在未来的市场和经营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者,哪些企业最有可能在这种变化中,被逐步边缘化,以至于失去对未来市场的适应力?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变化,总结出科学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可能避免企业被边缘化。但有一条核心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现状,寻求企业在各个关键资源、关键业务上的价值产出。过去,我们可能认为管理好客户或者做好产品研发是第一要务,今天,这两者同等重要: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在成本的基础上控制质量是关键,今天,质量、成本以及产品创新等,都需要齐头并进。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把管理的重心放到任何单一经营管理要素上,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可能保障企业成功发展。我们需要以一种“全面管理”的视野来经营企业一一市场位置的瞄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维系、应对变化的思路、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人与业务的整合、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等一一这些关键要素都应该纳入系统整合、优化的范围。最终,我们需要用“全面管理”的原则和实践赋予企业强健的魂魄。
对管理进行全面优化涉及的不只是经营和管理理念,它更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落实到实际管理行为中去,它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有意识地发现有效的、更好的管理方法,有意识地去改变企业经营中落后的因素。
近十年以来,华通咨询(全称“北京华通正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一直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和研究工作,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也能够较深刻、全面地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需求。与此同时,华通咨询已经具备了较优秀的咨询与研究互补结合的能力。因此,华通咨询希望与更多具备前瞻力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一起推动这项变革。基于这样的信念和目标,华通咨询确立了一项基本的使命,那就是推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实践应用与研究。 在过去一些年里,我们的研究人员、咨询师队伍满怀改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使命感努力地工作。未来我们也将如此。您现在看到的这些图书产品,是我们依据管理实践的需求和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成果,也是我们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的系统解答。
站在变革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满怀希望一一我们希望中国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在剧变的经营环境中安然无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产业坐标。我们推进咨询与研究一体化的工作,并总结咨询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其目的也正是如此。
但是,除非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的管理不足以及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这些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再正确的经营思路、再有效的管理方法都不可能产生实际的经营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者思维方法和能动性的提升。麻木不仁或者满足于现状的管理者,是不适合当下以及未来的经营管理需求的——管理者必须更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必须更努力地通过管理的优化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局面,这是管理者的使命。
当下是未来的序幕,我们今天的努力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谨此,与读者朋友和管理同仁共勉!
孙科炎
2013年12月
闻悉本书即将出版,不胜感慨。这本书从最初的调查研究到中途的设计与写作,以及随后的出版审阅等,都是一个艰难而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之所以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是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围绕这本书的研究与写作,我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心智上的点拨、具体写作过程的指导和资料收集论证上的协助。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入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洪少萍、孙科柳、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李国旗、石强、孙科江、安航涛、李艳、姜婷、潘长青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2013年1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