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基于热爱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美和艺术在生命及成长中更高层面的意义,更介绍一系列身体力行的家庭美育“实验方案”,在玩乐中探究,创立私密家庭语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丰富彼此的生命。艺术、自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场。作者用娓娓道来讲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课,化解中国妈妈事业家庭难以平衡的焦虑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门——美的教育。用美和艺术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创感时代的感受力、创造力、幸福力……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轻松区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目录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1 你最尊贵,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2 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用艺术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没有批判思维,人与咸鱼无异 3 妈妈,你要守护住孩子的创造力 权威扼杀了创造力 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征 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4 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轻松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在干啥 艺术启蒙就是一起玩儿和聊 其实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5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的绘画水平停留在10岁 关于儿童涂鸦,父母了解这些就够了 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 12岁是儿童艺术学习的分水岭 6 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闭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带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7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艺术是和孩子心灵交融的纽带 和孩子一起创作是种什么体验 零基础爸妈也能让孩子爱上艺术 建立秘密的艺术家庭语境 8 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鼓励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无条件的爱不打分 全身心倾听,心怀孩子般的热情 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外 五个家庭艺术“实验” 随时随地的线条游戏(2~7岁)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家(3~10岁) 尝尝你的作品(4~10岁) 符号猎人(3~10岁) 小小收藏家(3~10岁) 代后记:你们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样——假装N年后给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附件1 1~18岁艺术能力发展时间表 附件2 家庭艺术教育工具的使用参考 附件3 用卢浮宫秘籍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美育出行计划 附件4 主要参考文献暨推荐阅读 序言 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听说,时间是一种错觉 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验证了时间 这一次的写作之旅是我 的人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的 一段。第一次见编辑的时 候是在2015 年仲夏,在一 家茶餐厅相洽甚欢畅谈着 这本未来的美育书而忘记 了时间。孩子的爸爸那时 候还没有去世,因为个展 而忙碌了很久的他在旁边 睡着。那天的景象还在眼 前,一个家庭的崭新画卷 好像就在徐徐展开,一切 却戛然而止。 如果注定分离,一切还 有意义吗? 还是正因为注定分离, 一切都有了更多的意义! 陪伴不是义务,而是彼 此生命的见证 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月, 你会做些什么?如果生命 只有一个星期,你又会做 什么?无论清单上有什么 相信鲜有人关注股市的走 向或是娱乐八卦,做父母 也一定希望把最珍贵的时 间投注在孩子身上。事实 是我们不必等到被宣判的 那一刻才开始这样做。因 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提 前一个月、一个星期的通 知。生命并不是租房子, 尽管我们的确是借住在一 个躯壳里而已。 看到玩具箱里掉出来一 个小鱼玩具,孩子们黯然 神伤:这是爸爸给我买的 ;吃着吃着饭,孩子说:“ 我想爸爸和我玩儿,他用 胡子扎我的脸……”在最初 的日子里,每个这样的生 活桥段都是一个悲伤的回 忆,但我却是安慰的,因 为毕竟曾经有很多的陪伴 ,而孩子们还有着很多的 记忆存在。在搜集插图的 过程中,翻出散落在硬盘 里、旧电脑里的照片,就 像一帧一帧的生活在回放 。 无论生命的无常是什么 ,对孩子而言,这一个个 片段串起的是爸爸的印象 ,让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 凄惶。 最奢侈的教育资源是时 间 在玩具被丢满地,妈妈 即将发威的时候,孩子们 突然会说:“你还是像组织 活动的时候那样笑才好看 !”这让我啼笑皆非。他们 所说的组织活动就是指从 2015年以来发起的亲子生 活美学实验。我们一起用 彩色面粉涂抹,在自然中 触摸,嬉笑怒骂表演戏剧 ,一起做斑斓的月饼、一 起喝茶、一起制作皮影、 一起编故事写绘本……这很 像瑞吉欧所描摹的一个乌 托邦,充满希望的教育社 区,父母和孩子都有归属 感,并激励支持对方。 因为忙碌、因为压力, 大部分父母都把教育作为 一项消费和服务在看待,“ 外包”是更舒服和方便的方 式。可是,在一次卢浮宫 的艺术教育讲座上,我听 到教育项目负责人介绍, 他们的项目鼓励那些离婚 之后,但未获得抚养权一 方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观 博物馆,因为不在一起生 活而在短暂的相处之中, 人与人之间能够奉献的真 正有价值的只有时间,每 个人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 段,缘分修到才可能相见 。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 一天天老去,高品质的陪 伴,才能够在家人中建立 共同的情感纽带, 才是孩子 的安全感和对未来建立家 庭的信心的关键。 找到最好的,把孩子带 到跟前 教育中的“软性”内容, 比如美和艺术,是孩子的 成长中重要的养分,给他 们精神力量。我们都有这 样迫切的诉求,找到最好 的,把孩子带到跟前。而 在一次与公司同事的普通 午餐上,不经意地我们聊 起各自成长的话题。在座 的六个成年人当中,每人 都亲身经历和目睹对孩子 的家庭暴力的发生。天才 工程师,直升小学三年级 的90后,边吃面条边笑着 形容:“打断两根皮带……” 80后的已为人父的同事则 深深记得除了被暴打之外 的精神屈辱;还有HR经理 目睹过因为家暴母亲尝试 各种方式自杀……中国人真 的不会做家长吗?或是不 知道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或许这本是正常的,但没 有任何渠道来帮助我们? 似乎是从这一代家长开 始的,受到各种新型开放 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想 做到最好,给他最好,又 深深感到自己所受到的局 限。跳脱束缚成为自己认 同的理想家长又谈何容易 ?!这一代父母正在蜕变 ,需要一点无畏的创业家 精神,把育儿也当成生命 中的一段有无数挑战而又 绝不后悔地踏上的旅程。 在孩子们探索生命宏大 主题的成长过程中,用艺 术、自然和生活,给他们 充足的空间和自由的呼吸 。 和孩子做生命的合伙人 每个父母都走在教育创 业的路上,既然不能回头 ,我们何不把孩子作为这 份人生事业的合伙人?唯 有用热情,用创业家精神 创造性地激发出孩子和父 母两个合伙人的潜力,这 份创业才可能成功。没有 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有 的是走在这个“不求回报”的 创业路上,合伙人的信任 、共同的价值观是事业进 步的保障。平等相待、互 相欣赏、花时间了解孩子 、探究孩子的内心、接受 彼此的变化……终于,共同 的经历和努力会成为这条 路上最美的风景。 如果把人生的每一天当 作最后一天,就会知道与 孩子陪伴是我们能做出的 最好的决定。即使未来孩 子会离开我们,去开创自 己的人生,毋庸置疑的是 ,命运送来一个礼物,却 包着丑陋的包装,我打开 礼物的方式,就是专心去 接收生命的启示分享给你 。那些一起随意谈谈艺术 的时光,那些和孩子泼洒 颜料 导语 本书用深刻的思考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急需正视的深层次家庭关系命题: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合伙人。 融合了一个留美外企高管的视野、研究者的严谨和妈妈的感性,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真谛一一道破。书中呈现给我们一个丰盛的家庭美育盛宴,拓宽了我们对于美育的感知。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美的启蒙者。 后记 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 合伙人 《等世界给予,不如自 己成长》作者,音悦台创 始人,乐评人、译者时颖 我和蝌蚪妈①的交集, 源于十多年前曾服务于同 一家外企。 我一直都觉得,同事是 一种缘(好俗气的比喻),就 是说它不是结果,也不是 原因,就是一种把人与人 连接起来的——际遇。 所以人与人的连接,并 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在 共同的平行空间里;有没 有同一频率的吸引力,而 最终决定彼此,后来会有 多少的交集。 我和蝌蚪妈的交集一直 继续着,身姿臃肿的时候 ,讨论着产检的问题;带 娃到暗无天日的时候,讨 论着幼儿园的话题;创业 的时候,彼此分享一些行 业心得;到了今天,又常 常互通一些关于出版的经 验。 同为人父母,很期待有 这样一本书,给予自己一 些内在的引导,告诉自己 :慢慢来,比较快。从带 一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 ,就觉得自己所学一直在 追赶她的成长,追来追去 ,后来还是觉得妥协更好 。接受自己的无知,倒空 自己,换位思考,与小朋 友共同成长。 我从来不是一个典型的 好妈妈,在小朋友二年级 写下的作文里,别的同学 形容妈妈是“慈祥啊”“严格 啊”,因为平时太喜欢编笑 话,自己家小朋友对妈妈 的评语是“幽默大师”,老师 看了都有点崩溃,以为我 职业是喜剧演员——但我 有用心学习与感悟。 看了不少书,我依然觉 得好的亲子关系是朋友, 就像蝌蚪妈所写下的:“孩 子是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比起教学方式,上几种培 训班,我觉得最重要的, 还是当你拥抱孩子,有没 有心心相依的感受,当 135CM的她坐在你旁边认 真看着3D电影,165CM的 你也会想把头靠在她肩膀 ,依赖这个小小的生命, 用肢体传达真真实实的爱 。 曾经参与过一次蝌蚪同 学群的语音分享,引用了 龙应台的那句话:“在所有 的关系里,只有亲子关系 是以分别为最终结果的。” 很多妈妈听了都瞬间泪目 ,可这也是不能改变的事 实。我们已经到了不断接 受失去的年纪,失去青春 ,失去曾经,失去身边的 人,失去某一种曾经不以 为意的健康。 2015年8月的一个周末 ,我和蝌蚪妈匆匆做了一 次家庭美育线下分享,就 带着小朋友去暑期旅行了 。路上听到了蝌蚪妈家里 的变故,很震惊,也很抱 歉没能在她身边去帮忙打 理。盛夏的京都,那一天 酷热难耐,脑中也空空回 响地乱着,小朋友却非要 缠着我去南禅寺爬山。 我明显有点中暑,坐在 寺前的台阶上,不得不承 认自己真的做不到。劝小 朋友和她爸爸一起向上爬 ,而终于难得片刻的独处 清静,才写了很长的微信 给蝌蚪妈。告诉她,别忘 了,未来的路上,有我们 这些朋友的支持。 是的,有些事,我们必 须承认自己做不到、会犯 错、无力回天。很多时候 ,我们也是小孩子,那个 产房里强撑镇定的你,那 个晚睡早起苦苦平衡工作 与育儿的你,也都曾是别 人的女儿,无邪的新娘。 也抱抱自己内心的小小的 你吧,说声尽力就好。 希望书中文字能帮我们 沟通,在共鸣中成长。 首先,我们接受失去, 并且继续往前走。哀乐中 年,同行者有很多。 其次,我们在平凡生活 中继续寻找意义。我一直 觉得好的艺术体验是五感 的,平常日子也一样。看 到好的绘画、听到好的音 乐,还有对美食的品鉴力 ,在家居中注意气味的清 新,时常拉着孩子的手, 用肢体接触表达爱。生活 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这 也是为什么我看到蝌蚪妈 目前所做的所有事,都全 力支持,并且相信会对早 期教育行业,带来不一样 的影响力。 最后,感谢每个人对这 本书的支持。同为创业者 ,我知道一个女性在职场 上,会面对多少的不容易 ;同为写作者,我知道用 心敲下文字,是这个世界 上多么珍贵的倾诉;同为 一个妈妈,我知道我们有 多少爱倾注在孩子身上,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而同为一个生命体,我 们也应该换位思考去感知 ,孩子有多么爱我们,依 赖我们,你一直是被爱的 。所以放下焦虑和冲冲冲 ,蹲下来,拥抱一下这个 小小的身体,也是拥抱多 年前小小的自己,同为生 命的合伙人,共同成长, 好好爱。 书评(媒体评论) 一看到书名,就喜欢了 。就知道,是对的人在做 对的事。关键词字字都敲 在鼓点上:“不外包”“不焦 虑”“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启 蒙”“陪伴的力量”,和我的 三观气味相投,和我的教 育理念不谋而合。启蒙教 育没有太多玄妙,无非就 是“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 。这两件事做好了,后面 的事儿就会越来越省心。 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成为 孩子的“生命合伙人”,希望 学校也能有幸成为家长和 孩子有时限的“生命合伙人” 。 ——《校长日记:我在 美国当校长》作者,留美 教育博士钱志龙 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家庭 教育创见,给迷茫焦虑的 父母以借鉴,育儿的初衷 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让 孩子敢于做自己。 ——著名幼教专家,《 教养智能》作者,陈禾 1982年,我国著名美学 家朱光潜先生在其名著《 谈美》中提倡“人生的艺术 化”,呼吁人们要:慢慢走 ,欣赏啊!我很高兴看到 八十四年后,又一本提倡 生活美学的著作面世,从 一个妈妈的角度娓娓道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 们一起塑造一个更为艺术 而美好的生活!我会和我 的女儿们一起阅读这本书 ,一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 美趣。 ——上海百特教育创始 人、理事长,苏州大学教 育哲学博士,王胜 同为人父母,很期待有 这样一本书,给予自己一 些内在的引导,告诉自己 :侵慢来,比较决。从带 一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 ,就觉得自己所学一直在 追赶她的成长,追来追去 ,后来还是觉得妥协更好 。接受自己的无知,倒空 自己,换位思考,与小朋 友共同成长。 ——《等世界给予,不 如自己成长》作者,音悦 台创始人,时颖 精彩页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做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并非需要把这些生命的种子种植在温室里,而是要掌握气候变化和土质营养,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华与养分,舒展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上选。就喜欢心理强大的妈妈们说:“我们的孩子总不会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一切就对了! 我们被养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离这样的“宿命”,对抗并不是方法。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给自己、给孩子以信念——你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成为父母本来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想有纰漏,不想留下遗憾,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各种“理论”,我们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获得最正宗、最好的教育。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焦虑却成为父母的常态? “孩子太安静了怎么办?”“太胆小怎么办?”“太活泼了怎么办?”“吃得太少怎么办?”“不爱学习,总撒谎怎么办?”……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完美,还是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刻意错过完美?每次在听各种父母讲座之后,无论哪种理念,最后都归结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一个我非常钦佩的教育专家直接回答:“没有办法!”家庭背景不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这些问题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在简单的几句描述中给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着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焦躁的节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在杰里·比格纳(Jerry J. Bigner)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这本书里,他提到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大部分来自于个体在儿童期观察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如何被养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专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似乎家长,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就是打击孩子:“你不够好,非常不好!”专制型的教养最终掠夺了儿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儿童正常的情感发展,令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放任型的父母“允许儿童尽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使用控制,同时不鼓励儿童遵守外部定义的标准”(Baumrind,1996)。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依赖性强,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权威型被认为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优点,强调儿童在合理限制内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在这种方式养育之下比较独立,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权威型养育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对家庭规则的遵从,允许儿童参与家庭决策(权威一词感觉不是特别精准,且当成温柔有原则来理解吧)。 这基本的几种教养方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儿童的不同成长期,甚至在父母对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取舍和走向。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养育的过程中,秉承“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共同制定规则和界限,并且遵守执行。那些焦虑提问的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暂时放下问题,回头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只有有意识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教养的方式。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loser),看上去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因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呵护和激发,达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大学目标。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较少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我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们难以这样和我们的孩子确认: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实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最大的命运是他的父母。从遗传的基因到后天养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大的因素。我们作为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经验,依然在学习,如此而已。 纽约的设计师朋友杰西(Jessy)思维活跃,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她,提问非常犀利,并刨根问底。她问我,做妈妈的过程学到最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脑袋里,但我喜欢自己的回答:“学会了放下和继续,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觉。”必须忏悔,我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一个很紧密的妈妈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第一次知道一个朋友严重到因此去了“愤怒管理”的课程……我想,除了我们逐渐学习面对情绪,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