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就如同这张报纸的命运一样,这本由新京报时事专栏结集的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每有重要的新闻发生,新京报总会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时事评论。作为伴随这张报纸一起成长了三年的著名栏目,囊括了全国最负盛名和最重要的时事评论家以及专家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一窥该栏目全貌。而《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则是本报特稿的结集成书之一,正如书的封面上所说:“焦点新闻事件拷问人性道德最深处,触目惊心;一线记者手记解密采访现场原生态,催人泪下”。

内容推荐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本书为“新京报”系列之一的《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

目录

嘉禾拆迁

 报道: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

 手记:拆与和

定州血案

 报道:数百人持猎枪钩刀袭击定州村民夺6命(节选)

 手记:本可避免的一场血案

李有生铁警枪下丧命谜局

 报道:山海关铁警枪击李有生致死案“罗生门”

 手记:一个东北男孩命运的改变

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

 报道:落网后首度落泪记者看守所现场直击

 手记:直面马加爵

杨新海特大杀人案

 报道:杨新海特大系列杀人案调查

 手记:最难突破的地方也有漏洞

 手记:寻找杨新海的家

平舆网络杀手

 手记:突破在于执着

佘祥林冤案

 报道:佘祥林案有罪推定全记录

 手记:油菜花开

开平中行案

 报道:“两许”拒绝余振东遣返模式

宝马车撞人案

 调查,次年6月,韩被免职,我们再赴哈尔滨。

 报道: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

安惠君落马

 报道:罗湖一女公安局长安惠君滑落轨迹

 手记:可十白的媒体“公捕”

毕玉玺落马

 报道:毕玉玺通州利益黑洞调查

回望吕日周长治之治

 报道:弓中甫“诬告陷害案”始末

 报道:两卖长治最大煤矿与山西第一广场被判“死刑”

 对话吕日周:强调领导垂范不能与“人治”混为一谈

密云盗矿

 报道:密云铁矿石盗卖路线图

 手记:暗访密云盗矿黑幕

 报道:县政府的“铁算盘”和矿老板发家史

 手记:真是一道难解的题

大造林真相

 综述:大造林梦想和冷酷现实

 报道:百万亩“沙漠圈地运动”真相

 手记:林地里,第一次远行

 手记:智访造林公司运作内幕

奉节山区广种鸦片调查

 报道:奉节大巴山区直击:“老板”操纵农民广种鸦片

禽流感越南镜像

 报道:禽流感越南镜像

 手记:他们为什么反感记者?

审计清单调查

 报道:审计2004:不是风暴是透明(节选)

京冀拒马河水权之争

 报道:京冀拒马河水权之争

 手记:一条命运多舛的稿子

牙防组认证遭质疑

 手记:牙防组认证危初-—接近历史背后的真相

国光瓷业褪去生物医药神话光环

 手记:直逼真相

试读章节

嘉禾拆迁

刊发日期:2004-5-8  采访地点:湖南郴州

记者:罗昌平  编辑:李列

报道:

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

湖南嘉禾县要求机关干部和教师停职转做拆迁户亲属的思想工作,完不成任务者免职或外调——为避免丈夫受牵连,一对姐妹做出选择

这个五一节,李小春老师决定独自出游。

李原本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车头中学教英语。4月19日,根据县教育局下发的通知.她被调往远离县城的普满中学。

“我在车头中学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而普满中学到目前还没有班级开英语课。”李小春说。

去年9月26日,28岁的李小春与在县公安局当民警的丈夫离婚。同日,她的姐姐李红梅与姐夫——嘉禾县委办公室的一位秘书离婚。

今年4月,同为教师的李红梅也接到一纸调令,从县城的珠泉小学下调石桥乡。

事情并非巧合,去年7月以来。发生在李氏姐妹身上的一切,都与拆迁有关。

“四包、两停”

2003年7月,嘉禾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该县县委宣传部的一份材料显示,项目涉及拆迁居民1100多户,动迁人员达7000余人;拆迁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团体20余家。

8月7日,嘉禾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嘉办字[2003]136号文”(下称“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珠泉商贸城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四包”工作。所谓“四包”是指,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拆迁补偿评估工作、签订好补偿协议、腾房并交付各种证件、包协助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不无理取闹、寻衅滋事,不参与集体上访和联名告状。

136号文规定,不能认真落实“四包”责任者,将实行“两停”处理——暂停原单位工作、停发工资。并“继续做好所包被拆迁户的所有工作,确保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对纵容、默许亲属拒不拆迁、寻衅滋事、阻挠工作的,将开除或下放到边远地区工作。”

今年4月27日,嘉禾县政府某部门负责人李滔(化名)在一份拆迁协议上签字,虽然那栋老房子的产权属于他67岁的老父。

据知情人士透露,嘉禾县各级部门单位中,共有100多名公职人员面临李滔这样的选择:要么做通拆迁工作,要么被下放边远地区工作。  李滔的父亲对有关政策十分愤怒:“搞这样株连九族的拆迁,嘉禾现在是父子关系紧张、夫妻离婚、兄弟反目。”姐妹离婚事件

李小春姐妹的父亲李刚皇则是一个不合作者。

在嘉禾县繁华的中华东路,李刚皇的私宅是一栋四层的临街楼房,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其中一楼临街设有两个大店面。

去年7月,这栋房子列为被拆迁对象。但李刚皇认为“政府给的拆迁补偿太不合理”,一直拒绝签订拆迁协议。

4月29日下午,李刚皇躺在医院打点滴。“他的病闹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都是拆迁惹出来的。”一位家属说。

去年12月20日,嘉禾县政府派工作组准备强行拆迁李刚皇的房子。争执中,李刚皇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抢救。至今,房子未被拆,李也一直没有出院。

但压力却集中到了李小春姐妹身上,如前所述,两姐妹是县城的中小学教师,她们的丈夫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根据“136号文件”,两对夫妇都是“四包”责任的承担者。

“136号文件”还有一条规定:凡本单位有被拆迁户亲属的,必须督促其按规定的期限和要求做好“四包”工作。各单位被拆迁户亲属拆迁工作落实情况,将列入单位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本单位被拆迁户亲属完不成“四包”工作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该单位党政一把手的责任。

家中老父不肯签拆迁合同,女儿两对夫妇在单位的压力可想而知。

去年9月28日,嘉禾县人事局向教育系统党委下发通知,要求对李小春、李红梅“暂停在本单位的现有工作一个月(9月30日—10月30日)”,转做父亲李刚皇的工作,完成“四包”任务。

两天前,李小春、李红梅分别与自己的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不能因为父亲的事连累他们的前途吧。”李小春说。

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目前已成为嘉禾县一些家庭的选择。据记者了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钟水乡派出所的李勇身上,他与妻子李运红离婚,原因也是岳父李中正的房屋拆迁问题。

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嘉禾县有关部门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离婚现象,离婚手续在县城范围内被暂缓办理。知情人士介绍,年近50岁的嘉禾县水电局财务股股长李良柏,因妻兄李天赐的房屋拆迁问题未解决,与妻子李土姣离婚,手续是到郴州市办理的。

“下放”的女教师们  事实上,对李小春、李红梅姐妹而言,离婚只是她们为拆迁问题付出的第一个代价。离婚后,两姐妹并不能回避她们自己的“四包”责任。

去年12月18日和今年1月9日,两姐妹先后接到嘉禾县人事局《急、难、重工作任务通知书》和《再次通知书》,要求在当月底做通父亲李刚皇的房屋拆迁工作。

2月9日,两姐妹收到盖有嘉禾县委书记周余武、县长李世栋印章的一份督办卡,最后期限下达:“2月25日前签订拆迁协议,3月5日前腾空房子”。

面对最后通牒,李小春反而认为:“上面这样不讲理,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还不如支持了父亲的决定。”

后果随即产生,4月,两姐妹双双被嘉禾县教育局从县城调往偏远的乡镇。

在嘉禾,最终受到处理的教师并非仅李小春姐妹。

2004年3月3日上午,一次关于教育系统家属拆迁问题的专题会议,在嘉禾县人事局二楼会议室召开。据其会议纪要,“珠泉小学的李静、李红梅等三位教师的家属。必须在3月10日前签好拆迁协议并搬迁,否则不仅房子按时拆除,而且这些老师会调离。”

此后不久,李静调往泮头中学,李红梅和另一位教师从县城调到石桥乡。

54岁的李翠凤曾任职于县城尊崇完小,这位已有34年教龄的老教师,同样因为未按时完成“四包”任务,4月19日被调往广发乡。丈夫李涌泉随后两次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拆迁自己的两栋房子。P2-4

序言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操作深度新闻的品牌栏目“核心报道”正式开篇。我们挤在这栋建于上世纪中叶的老楼里,开始了理想之旅。

三年间,核心报道在新闻事件的深度掘进中不断求索,并一直尝试和探寻着深度报道的新模式。三年间,我们留下了900多个个案,希望以此记录当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

“核心报道”是什么?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日报尤其是都市类媒体,以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赢得读者,但在选题上,多社会新闻而少深度掘进,多事件而少纵深;在采写上,为吸引眼球多渲染而少雕琢,多夸张而少平实:其采访上的不扎实、写作上的粗糙成为“唯时效论”下的诟病。

与此相对,传统周报(刊)的延伸报道则又往往滞后于读者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新京报核心报道应运而生。我们借助日报的信息优势和时间优势尝试深度新闻的操作,在满足读者对事件快速知情的欲望后,延伸他们的品读需求。

就像变焦镜头,只有景深大才能看得远,新京报核心报道迥异于以往的“特稿”和宣传通讯,我们不仅力图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也关注着新闻当事人的复杂内心,力图发掘隐匿于事件背后的内幕和意义,从现象中找寻最为本质的“核心”。

另一个层面,就媒体而言,在同质新闻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原创的深度报道弥足珍贵。深度报道是一家媒体影响力的象征,是其内在品质和自信心的体现,其价值取向则成为衡量这家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标尺。

“核心报道”做什么?

我们深知,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会意识到各级政府在行政观念和方式上较以往有所不同,新政层出,在处理与百姓关系的方式上有很大变化;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会感受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对于一些事情的观念在不断改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发生着巨变,社会则更加宽容,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在社会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道德危机、利益冲突、制度缺位、贫富加剧,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民所向。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深度报道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个时代的诸多变化。

因此,我们既会去中央党校听听中央常委如何集训新农村,也会到上海“孟母堂”去看看现代“私塾”是什么样子;我们既会解读铁腕官员的施政策略,也会记录荒诞的官场现形记;我们既会探秘“换脸”手术,也会追问刀鱼何以卖出天价;我们既会探寻马加爵的心路历程,也会和佘祥林一起感知11年冤狱后的巨变。

新京报核心报道,在体裁上,包括调查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报道、时政报道、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形式和领域,其核心理念是法治与人文。在我们看来,这是体现中国核心变化的两个方面,我们力图记载的正是这些核心之变。

对于一个事情能不能成为核心报道的题材,我们会问,它有没有纵深,也就是背后有没有长期积累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否能通过一个事件折射出来,这个事件是否有助于推动法治的建设、政治的文明、道德的彰显和社会的进步。

以“嘉禾拆迁”为例,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嘉禾却为了拆迁,居然株连九族,并打出“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刺激性标语,引发民愤,而当时,类似的违法拆迁多有出现,我们的报道刊发后,引发各方思考,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随后出台了相关规范拆迁的管理办法。

另外,核心报道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紧跟热点。从根本上来讲,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一段时期的社会热点,一份有责任感的媒体绝不能缺席。对此,我们常常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成全景式的动态消息,二是准确选择恰当的角度,记录事件的特殊性、影响、原因、结果分析或者解释。

“核心报道”怎么做?

为了能够忠实、真实地记录上述事件和时代变化,我们异常谨慎。

对于新闻媒体来讲,采访对象的限制、正反方数量的多少、当事人对事件理解的偏差,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和真实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所做的是,尽最大可能,以无限逼近事实真相。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轻易放弃任何一种可能。体现在稿子中的一个数字、一句话,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从不吝惜付出巨大的劳动,而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到最核心的事实。

2004年上半年,在《回望吕日周长治之治》的采访报道中,我们派出两名记者历时两月,辗转五地采访数百人。不仅如此,最后成稿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编辑记者核实每一信息,对稿件反复修正,甚至将洗漱用品搬到报社度过数个无眠之夜。

在我们看来,追求真相过程中的严守原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阿拉善地区一个2000亩农业项目未经环评成为北京风沙策源地,我们立赴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并非是沙尘的制造者,而是一直和沙尘做着斗争。他们遵循“人退沙退、人进沙进”,将牧民从半荒漠草原中迁出,重新划地耕种,但迁移项目确实没有经过环评,最后我们进行了如实报道。尽管报道内容与此前官方披露信息相去甚远,但以理性态度反映事实真相,见报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相关领导的表扬。

三年间,有无数的细节和例子,正是这一次次的磨练让我们逐步成熟起来。随着影响力逐步扩大,我们更加谨慎,因为,我们深知,影响力越大杀伤力也越大。我们要求记者必须采访到当事人尤其是监督报道中被批评的对象,我们拒绝孤证,拒绝匿名消息源,理性,建设性则成为我们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无可讳言,在这个求真的过程中,危险无处不在。我们曾在鸦片种植者持枪站岗的深山里探寻罂粟带来的暴利,曾历时半年深入文物大盗“虎穴”掘地三尺,也曾在暗访盗矿时被不明身份者开车猛追……我们激发自己最大的智慧与勇气,将最原始、准确的事实展现给读者。

平实,是我们对文风的追求。其实,一篇深度报道,就像一场电影或者一场戏剧,我们做的是如何用最简练、朴实的语言将事实描述出来,将戏剧冲突展现出来。

在写作上,我们寻求文字之美,但决不允许煽情和渲染。多短段、短句,善于捕捉细节、描摹场景,以此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并使文章“变软”,增强可读性。

除了以故事的方式整合新闻素材之外,我们更注重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以事实之间的关联展示出事件的成因,或者是事件映射的体制之弊,或者是事件暴露的法律漏洞,或者是人间冷暖背后的观念冲突。这也要求深度报道的编辑与记者,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透彻的思辨能力,需要对人情国情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看重事实,却不是堆砌事实,而是通过一手的材料来感知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用事实背后的逻辑关系来客观、中立、隐匿地表达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在新京报核心报道走过三年历程之际,我们筛选了部分代表作品,组成两本集子。上册为调查报道,多为本报的重大独家报道,侧重于采访突破,包括事件调查、重大案件、官员落马、个性官员、热点追击、时政调查等八个章节。下册为特稿,侧重于写作,包括人物、环保、医疗、灾难、历史、揭秘等八章。每篇报道之后,我们附上记者采访手记或者编辑心得,希望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产生的过程,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记录中的探索和发现。

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我们希望共同探讨深度报道的操作模式和业务技巧:对于更多的普通读者,我们希望这些故事能成为您观察、思考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素材之一。

我们将感激这段经历,因为报道的每一点艰辛与喜悦,读者的每一点关注和肯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无比丰饶。因编辑时间仓促,难免有诸多错误和不足,请批评指正,我们也将在深度报道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努力,更期待您的关注和帮助。

刘炳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京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5661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6
18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