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城垣
内容
内容推荐
考古学家在南京城墙中发现一块很特别的明代城砖:上面有男女两个手印,十六个字——“袁水汤汤,窑火旺旺。妹手我手,日月共长。”考古学家根据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制作这块城砖的窑匠故乡,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六百多年的故事。
窑匠汤和七、汤丙、汤满是一家祖孙三代人,他们烧砖、筑城,历尽艰辛。汤满因为烧出“白玉砖”,受到朱元璋的嘉奖。可是,汤满无意做官,只做匠人。汤满与大户人家小姐明月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感天动地。
汤和七、汤丙、汤满、铁柱、李黑、刘德化、黄牛四……这些镌刻在南京城墙砖上的名字,在小说中得到复活。
小说带你一起穿越时空,走进明朝,走进匠人的生活……
作者简介
陈正荣,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媒体人,高级记者。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多年记者,获得过戈公振新闻奖。先后担任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副台长、报社副总编辑。发表新闻论文5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已出版著作《诗神的魅力》、《电视第三次浪潮》、《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政府新闻学》(合著)、《金陵文脉》(10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总导演,总制片人)、《那年,雪飞扬》等。
目录
第一章 城砖上的手印
第二章 “和七窑”
第三章 建中都
第四章 筑京师
第五章 汤满在京城
第六章 白玉砖
第七章 尾声
导语
大明城垣,六百年风摧雨蚀依然屹立;匠人匠心,几代人披星戴月铸就丰碑。
一部讲述大明城墙建造过程的小说,一幅描绘明初社会百态历史的画卷。
匠人之心,精益求精;匠人之爱,感天动地。
小说中的人物汤满、汤和七、汤丙、刘顺一、刘德华、铁柱、黄牛四、李黑、袁兴祖、易和仲、易如山、刘芷娘、谢妹、刘全二、张正四、刘德江、刘六、何四、何兴、李胜轻……都取自南京城墙砖上的铭文,以纪念在六百多年前参加南京城墙建设的匠人们!
精彩页
第一章 城砖上的手印
如果没有二〇〇七年春天的一个电话,也就不会有这部小说。
那是三月的一天,南京的天气特别好,久雨过后,天空蓝莹莹的,太阳暖暖的,熏得白的、紫的玉兰花一夜之间急不可耐地绽开了笑脸。
我是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负责报道文化新闻。上午完成采访后,在回报社的路上一边慢悠悠地走着,一边欣赏着街头的春色。
手机响了。一看,原来是姜一嘉,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朋友。
“喂,快来吧,有大新闻。”
“又有什么重大发现?”
“暂时保密,你来了就知道,史无前例的重大发现。如果来迟了,就不要怪我先告诉别的记者啦。”姜一嘉说。
姜一嘉,一位痴迷于城墙研究与保护的专家。我们在采访中相识,成为好朋友。每当有什么新发现,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又发现一块铭文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烧砖州县”“又发现一个明代古砖窑”……他说话总喜欢带点夸张,什么“重要发现”“从来没有过”“惊世秘密”之类经常从他嘴里蹦出来,我也习惯了。
“哥们儿,又在卖关子啦,又发现了什么?”如此大好春光,我还想在外面优哉游哉,多溜达几步呢。
“电话里不能说,你不来是会后悔的。”听声音,姜一嘉很兴奋。
看来真的有了什么发现。
“你现在在哪里?”我问。
“太平门往琵琶湖方向。”姜一嘉道。
我坐上了出租车。
姜一嘉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省重点中学毕业,学霸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此,希望他报考金融专业的父亲对他很有看法,硬是一年多没有理他。姜一嘉说当年报考古系,与他家住在城墙边很有关系。他家住在老门东,开门就可以看见明城墙。放学后,他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爬城墙玩,那会儿城墙是敞开的,可以自由地爬上爬下。有一天,他发现城墙砖上刻了很多人名,感到很新奇。“王九”“王富”“李八”“刘小”“铁柱”“刘和尚”“福东海”……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几千个窑匠的名字。中学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明城墙砖上的人名》的论文,受到了历史老师的夸奖。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南京,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工作。最近几年,他在古城墙研究方面很有造诣,接连出版了《南京城墙史》《南京城墙砖文解读》《明代南京古窑遗址考》等几部专著。
出租车出了太平门,向右拐,就可以看见明城墙了。敦实、黝黑的城墙,稳稳地耸峙在右手边。砖缝里长出的藤蔓上正开着黄的、白的花,在风中摇曳,昭示着它们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这段城墙,南京人称之为龙脖子,曾是湘军与太平天国军发生激战的所在地。城墙依山而建,忽上忽下,十分险峻,每次经过这里,我总是忍不住打量一番。如果赶上大雨天,还能见到“龙吐水”的独特景观。原来这是城墙里的雨水来不及排出所致。尽管如此,城墙依然坚固无比。
汽车上了坡后,经过一个大拐弯,再下陡坡,很快就到了琵琶湖边。
下车后,我远远地看见琵琶湖边靠近城墙的地上,有不少人正在忙碌着。走近一看,临湖一段城墙坍塌了一段,一些工人正在现场清理。
我和姜一嘉打招呼。他正弯着腰给每块砖做着记号。
“什么时候塌的?”我问。
“已经有十多天了。考古的重大发现往往来自这样的偶然。”姜一嘉兴奋地说。
“又发现什么新的铭文?”
“哥们儿,这次可真是一个大发现。”姜一嘉神秘兮兮地说。
“秘密就来自那里。”姜一嘉用手指了指塌陷的豁口说,“跟我来。”
姜一嘉把我领进旁边临时搭起来的帆布棚里,现在这里成了他们的考古工作室。
“我给你看一件稀世珍宝。”姜一嘉不无夸张地说。
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堆放着很多清理出来的城墙砖。中间的木板桌上,摆放着十几块城墙砖。
姜一嘉指着桌子中央的一块城砖说:“秘密就在这城砖上。”
我俯下身子,端详着面前的这块城砖。它和一般城砖的灰黑色不同,表面是白色的,看起来像是一块汉白玉石头。
“白玉砖,我见过,南京明城墙上发现了不少这种砖。”我说。
白玉砖,也叫白瓷砖,是一种用高岭土烧制的瓷性砖,颜色发白或微黄,质地细密、坚硬,砖面平滑如镜,产于江西。我曾经写过报道。
“今天的这块白玉砖,可不是一般的白玉砖。”姜一嘉戴上白色手套,指着砖的一面说。
我顺着他指的位置,俯下身子,仔细打量砖面。
手印?真人手般大小的手印非常清晰,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大的印在砖的上部,五个手指朝着下方,而下面的手印五个手指朝着上方。手指都是分开的,手印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纹路。看得出来,这是在制坯时按上去的。
“手印砖?”我脱口而出。
手印砖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早些年在南京六朝的古墓中就曾发现过。陕西还曾出土过唐朝手印砖,引发过考古学家的争论,有的说这是窑匠对自己烧制的砖负责的一种标记,有的说是窑匠在做砖坯时闲来无事,一时兴起,按个手印玩玩的。
“手印一男一女。”姜一嘉说。
“怎么知道是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城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正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11337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21-02-01
首版时间 2021-02-01
印刷时间 202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52
CIP核字 202019167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4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