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批评文体的理论建构与言说实践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中国古典批评文体的研究,前三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依次阐述古典批评文体的种类区分、嬗变规律、历史成因等主要问题,从而在基本理论的层面,把握中国古典批评文体的理论形态;后六章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选择欧阳修、苏轼、金圣叹、袁枚、梁启超、王国维等六位古典文论大家,紧紧围绕他们的批评实践,分别从批评文体审美特征、思维方式、源流发展、传承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 目录 导论 批评文体古典样式 章 批评文体生成的历史语境 节 文学观念变迁与批评文体生成 一、泛文学观念下的文体寄生 二、文学独立进程中的文体借用 三、纯文学观念下的文体独立 第二节 学术的多样形态与批评的文备众体 一、子学与对话体 二、史学与实录体 三、经学与传注体 四、玄学与隐喻体 第三节 批评功能与文体功能 一、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 二、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三、圣叹批《西厢记》,是圣叹文字 第二章 批评文体生成的文学性因缘 节 一“体”二用 一、文学文体的批评功能 二、批评思想的诗性言说 第二节 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 一、论家原本是诗人 二、五经皆含文也 第三节 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一、赋者,铺也 二、二马相并曰骈 三、诗缘情与诗明理 第三章 欧阳修、苏轼批评文体研究 节 欧阳修批评文体研究 一、欧阳修批评文体分类 二、批评文体:古典韵味、美不胜收 第二节 苏轼批评文体研究 一、苏轼批评文体分类 二、批评文体:不拘一格、自由畅达 第四章 金圣叹、袁枚批评文体研究 节 金圣叹批评文体研究 一、金圣叹批评文体分类 二、批评文体:精严细腻、独具只眼 第二节 袁枚批评文体研究 一、袁枚批评文体分类 二、批评文体:生动自然、动荡开合 第五章 钱锺书、李健吾批评文体研究 节 钱锺书批评文体研究 一、为古代批评文体张目 二、寓破于立,旧而弥新 三、当代价值与启示 第二节 李健吾批评文体研究 一、鉴赏式批评 二、诗性言说 第六章 梁启超、王国维批评文体研究 节 梁启超批评文体研究 一、批评文体:半文半白、“笔锋常常带感情” 二、批评文体特色形成缘由 第二节 王国维批评文体研究 一、序跋批评:中西综融、诗思结合 二、《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的文体比较 结语 批评文体研究与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批评文体的理论建构与言说实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小兰 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2066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2000 |
出版时间 | 2018-12-01 |
首版时间 | 2018-12-01 |
印刷时间 | 2018-1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