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汉平针灸学术经验集
内容
目录
章名医之路/1
节人物简介/1
第二节缘起、传承与发展/2
一、缘起/2
二、传承/4
三、发展/15
第三节学术影响/18
一、关于“针灸学思想者”的评价/18
二、建立并倡导针灸免疫研究方向/18
三、首提“针灸血清”概念,开展“针灸血清”研究,支持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的探索/19
四、提倡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20
五、发表《什么是针灸》《什么是针灸学》和《如何建设针灸学》等一组文章,为针灸学科发展提供思路/20
第二章学术思想/21
节学术见解/21
一、刺灸与机体关系的两面性/22
二、机体功能状态是影响针灸作用最重要的因素/22
三、患者也是针灸治疗要素之一/22
四、针灸调节功能作用之特点/23
五、针灸调节功能作用具有“类药性”特征/23
第二节治学理念/24
一、没有创造,就没有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24
二、从生命科学高度思考针灸的调节作用/25
三、客观面对现实的多极医学世界/25
四、针灸学研究既要中医学特色又要时代气息/25
五、要重视组合式针灸疗法的创新/26
六、贯彻《针灸临床研究指南》,提高临床研究水平/26
七、作用机制研究不能简单地同实验指标观察画等号/27
八、针灸学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学科/27
九、针灸学与针灸(疗法)既密切联系又明显有别/27
十、民间经验是针灸疗法发展的源头活水/28
十一、合理应用基因等新技术方法/28
十二、重视针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探索/28
十三、从大针灸视野理解体表刺激疗法/28
第三章经验特色/30
节免疫与中医学基础及临床/30
一、中医学与免疫关系研究的展望/30
二、阴阳学说与免疫/31
三、五行学说与免疫调节网络/32
四、“肺”与免疫/33
五、“脾”与免疫/34
六、“肾”与免疫/35
七、虚证与免疫/35
八、“气血”与免疫/36
九、正邪斗争与免疫/37
十、“不通则痛”与免疫/38
十一、“天癸”与淋巴细胞自身识别功能/40
十二、关于中医虚证辨证指标化/41
十三、免疫疗法“扶正”“祛邪”的招数/41
十四、免疫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正气”/43
十五、免疫反应的“度”——亢害承制/44
十六、“皮植灸”思路及其试验性探索/45
十七、免疫性血瘀病理模型可供研究试用/46
第二节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46
一、桥本甲状腺炎/47
二、类风湿关节炎/49
三、支气管哮喘/50
四、衰老/53
五、肿瘤/53
第三节优势病种诊治经验/54
一、中风后肩手综合征/54
二、干眼症/58
三、肺切除手术的针刺麻醉/62
四、支气管哮喘/65
五、不孕症/69
六、失眠/73
七、代谢综合征/78第四章经典医话/83
节中医(学)杂谈/83
一、中医之生命力在学术(1986年)/83
二、中医学任务是什么(1998年)/83
三、为创立具有中医学特色诊断法而努力探索(1999年)/84
四、如何看待“国画式”中医(2007年)/85
五、关于中医临床思维(2015年)/86
六、中医特色,时代气息(1989年)/88
七、研究成果不要成为“橱窗里的蛋糕”(1994年)/89
八、什么是好的医案医话(2011年)/89
九、中国人创造力是科学后来居上唯一依靠(2000年)/90
十、借鉴现代科技发展自身(1989年)/91
十一、中医药学研究与创造性思维(2003年)/93
十二、科技创新与创造想象(2005年)/94
十三、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学研究(1995年)/95
十四、当中医药·针灸面对互联网+:“危”或是“机”(2015年)/96
十五、中医药“十三科”共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2015年)/96
十六、一个基础研究推进临床治疗突破的范例(1982年)/97
十七、岂有名家不读书(2003年)/98
十八、如何培养“青胜于蓝”的中医药针灸人才(2007年)/99
十九、中医现代院校育才不如家传师授(2007年)/100
二十、未必知兵无败局(2007年)/101
第二节针灸(学)杂谈/102
一、怎么看针灸(学)(2017年)/102
二、跨越老祖宗跨越自己——浅谈针灸学术的跨越发展(2002年)/104
三、优势下的思考(1987年)/105
四、如何摆脱科学困惑(2015年)/106
五、对针灸学要有一颗敬畏之心(2015年)/107
六、针灸学进一步走向世界(1994年)/108
七、针道和针器(2004年)/109
八、没有创造就没有针灸学传统(2002年)/110
九、经验医学、传统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2015年)/110
十、怎么看“人的针灸”(2015年)/111
十一、什么是针灸学?(2013年)/112
十二、为什么传统针灸学要转型发展为现代针灸学(2014年)/113
十三、关于建设针灸学的议论(2014年)/114
十四、为什么建设现代针灸学是一项艰辛的挑战(2014年)/114
十五、如何认识实验研究的作用(2014年)/115
十六、恃吾有所不可攻——针灸(学)不会被替代(2014年)/116
十七、“针灸科病”理念是一个误导(1994年)/117
十八、“化脓灸”野蛮吗(2015年)/119
十九、对若干针灸(学)新概念、理念的归纳(1999、2014年)/119
二十、“十三科一理贯之”告诉针灸什么(2015年)/120
二十一、认识规律更要合理利用规律(1994年)/122
二十二、珍视民间民族针灸经验(2005年)/122
二十三、关于“假针灸对照”(2003年)/123
二十四、“姓经络”与“姓神经”为什么不再争(1992年)/124
二十五、“针灸血清”理念及其初步实验探索(1998年)/125
二十六、什么是针灸(疗法)(2002年)/126
二十七、如何阅读“针灸关系学”(1995年)/127
二十八、BioX模式是针灸学发展的重要途径(2002年)/129
二十九、与个体差异艰辛博弈的针刺麻醉研究者(2015年)/129
三十、重视组合式针灸疗法革新(2004年)/130
三十一、关于针灸作用机制研究及对其的误解(2000年)/131
三十二、加强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的研究(1999年)/132
三十三、重视针灸疗法之研究(1999年)/133
三十四、耳穴治疗作用的研究(1993年)/134
三十五、如何区分穴性与药性(2012年)/135
三十六、针灸(学)研究中的药理学方法(1991年)/136
三十七、纪念学习皇甫谧(1983年)/137
三十八、关于针灸医师知识结构的设想(1995年、2015年)/138
三十九、针药结合治疗不是简单的“拼盘作业”(1999年)/139
四十、针灸没有药吗(2006年)/140
四十一、针灸与药物调节功能之异同(1995年)/141
四十二、腧穴与药物关系研究之启示(1989年)/142
四十三、闲话针灸治学(1993—2017年)/143第五章名医工作室团队心得体会集萃/156
上善若水,上师如父——陈汉平名老中医工作室学习体会/156
流水不腐,传承创新——陈汉平名医工作室学习体会/160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陈汉平现代针灸学研究学术思想总结/166
岂有名家不读书——陈汉平教授治学和学术思想杂谈/176
医术重要,医德更重要/182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185
附篇/193
附录一名医及工作室成员发表论文、撰写著作、科研获奖题录/193
一、发表论文/193
二、撰写著作/211
三、科研获奖/212
附录二工作室成员合影/213
参考文献/214
内容推荐
本书是“岳阳名医临证精粹”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陈汉平的从医之路、学术影响和临证经验。全书分为名医之路、学术思想、经验特色、经典医话、名医工作室团队跟师心得体会集萃、附篇六部分。其中既总结了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思路和诊治经验,又详细阐述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眼干燥症、不孕症、失眠、代谢综合征等优势病种的病机、治疗、临证体会等内容,且收录了主要传承人在跟师学习实践中的体验或领会。书中收录了多年来陈汉平对中医药、针灸的真知灼见,有助于引发读者对针灸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考。 本书可供针灸医师、针灸学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汉平针灸学术经验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达 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84556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00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