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曾是一片血染的土地:南京曾是国民政府的首都。
孙宅巍编著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录》的主要宗旨;然而更重要的是,期待世人在回顾此一悲惨事件时,一齐冷静反省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与惨痛,共同谴责国际暴行,尊重每一个民族的尊严及生命个体。在南京的土壤中,浸透了南京军民的鲜血,勇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冲向敌阵,用对祖国的忠诚死守阵地;同胞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用智慧和勇敢去消灭敌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独立的英勇气概和巨大凝聚力。
图书 |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南京曾是一片血染的土地:南京曾是国民政府的首都。 孙宅巍编著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录》的主要宗旨;然而更重要的是,期待世人在回顾此一悲惨事件时,一齐冷静反省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与惨痛,共同谴责国际暴行,尊重每一个民族的尊严及生命个体。在南京的土壤中,浸透了南京军民的鲜血,勇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冲向敌阵,用对祖国的忠诚死守阵地;同胞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用智慧和勇敢去消灭敌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独立的英勇气概和巨大凝聚力。 内容推荐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由孙宅巍编著。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简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金陵战云/1 1.卢沟桥畔的枪声/3 2.红军将领到南京/5 3.日机空袭首都/8 4.中国雄鹰搏击长空/10 5.大上海失陷/12 6.日军兵锋直指南京/15 7.委员长召开幕僚会/18 8.唐生智临危受命/21 9.组建首都卫戍军/23 10.军民誓死保卫首都/25 11.国民政府迁重庆/27 12.工业和文教机构西迁/29 13.两年前的军事演习/36 14.沉船封锁江面/39 15.两道国防线被突破/42 16.激战江阴/47 17.饶国华广德殉国/49 18.对手是松井石根/52 19.三条黑色的轨迹/54 20.乐以琴血洒蓝天/56 21.难民区挤满了人/58 22.蒋介石飞离南京/62 第二篇 南京血战/65 1.方面军发布攻城通告/67 2.来自句容、汤山的枪声/69 3.大胡山的厮杀/71 4.勇敢的工兵/73 5.淳化激战/75 6.牛首硝烟/78 7.坦克兵智勇杀敌/80 8.唐生智不去地下室/81 9.钟山勇士/83 10.喋血光华门/90 11.舍身烧毁目标/93 12.强盗的讹诈/94 13.谢造时壮志未酬/99 14.易安华牺牲在城墙下/101 15.誓不生还的敢死队员/104 16.血染棉花堤/107 17.全营牺牲在阵地上/109 18.镇江战情/112 19.罗卓英亲临前线/115 20.两将军血洒雨花台/117 21.用木盆埋葬团长/121 22.百人敢死队/123 23.城内筑起街垒/128 24.蒋介石下达撤退令/130 25.长江边乱成一团/133 26.英魂永驻紫金山/135 27.徐源泉巧渡长江/137 28.唐生智坐牛车撤退/140 29.严开运洒泪沉炮/143 30.总队长渡江历险/146 31.宋军长徒叹奈何/149 32.陈旅长危境获救/151 33.他们宁愿拼死在战车上/154 34.广东军艰难突围/156 35.首都陷落/161 36.令日军胆寒的笑声/164 37.宁死不屈的少年伤员/165 第三篇 秦淮泣泪/169 1.灾难的日子/171 2.松井石根人城/174 3.魔鬼的祭奠/176 4.杀人比赛/178 5.密令:杀掉全部俘虏/183 6.从尸堆中爬出的见证人/186 7.刘永兴死里逃生/188 8.潜伏在江水中的幸存者/190 9.他在枪响前倒在江中/192 10.草鞋峡死了五万多人/195 11.燕子矶尸骨累累/197 12.侥幸活下来的上士/199 13.操场上大开杀戒/201 14.三汊河尸积如山/203 15.手榴弹在人圈里爆炸/205 16.令人恐怖的菜地/207 17.血洗韩府村/209 18.肚肠子拖满秧田/211 19.王铁匠大难不死/214 20.用活人练习刺杀/216 21.他们在痛苦中死去/218 22.青砖墙上的血证/220 23.地洞里也躲不过厄运/222 24.芦苇丛中的惨事/225 25.三代人的悲剧/227 26.用人头祭马/229 27.被活埋者的哀号/23l 28.大方巷水塘被血水染红/233 29.发生在火场的屠杀/235 30.他在烟囱里躲过劫难/237 31.马厨师险闯鬼门关/239 32.路边惨剧/241 33.用镪水浇身/243 34.石全子被劈成两半/245 35.薛世金痛失亲人/247 36.从树干上跌死的老人/249 37.“良民登记”的骗局/250 38.他们处理了十万具尸体/253 39.来自红□字会的报告/255 40.崇字掩埋队/259 41.红十字会的统计表/26l 42.回民掩埋队/262 43.两名木材商人的证词/265 44.难民义务埋尸队/267 45.灵谷孤魂/269 46.一个妇女的遭遇/27l 47.用刺刀挑出胎儿/273 48.一对不幸的母女/275 49.和尚被割去生殖器/277 50.逼令父亲奸亲女/279 51.用刺刀逼子丞母/281 52.以公媳成奸取乐/283 53.三个老妪遭残害/285 54.疯狂的纵火/287 55.野蛮的抢劫/290 56.古城满目疮痍/293 第四篇 石城不屈/295 1.机智勇敢的少年/297 2.李书海虎口脱险/298 3.范有林兄妹成仁/300 4.英雄司机梁志成/303 5.淹死日本军/305 6.侠女舍己救人/306 7.夫妇同杀敌兵/308 8.朱二姑娘壮烈身亡/310 9.她把枪藏在枕下/312 10.他们为保护妇女献身/314 11.奇女子勇斗兽兵/317 12.村女智杀敌军/320 13.红枪会令敌丧胆/322 14.回民不可侮/324 15.轰炸日军机场/327 16.毒酒出现在总领事的宴会上/330 17.游击队在南京城里活动/333 18.黄逸光谋刺汪精卫/335 19.强一虎喋血南京城/338 20.新塘伏击战/340 21.赤山杀敌/341 22.金牛山谷的战斗/344- 23.拔除伪据点/346 24.桂子山歼敌/348 25.冈村宁次在降书上签字/350 26.谷寿夫毙命雨花台/354 27.比赛杀人者被枪决/358 28.松井石根走上绞刑架/361 试读章节 1.卢沟桥畔的枪声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大地。在日本军队的一再挑衅下,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英勇地开始还击,一连打退了侵略者对宛平县城的三次进攻。这是人民的怒吼,民族的怒吼!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8日凌晨,正在庐山主持军官训练团的蒋介石,在他的牯岭别墅中,接到了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电报。他随即给北平发去急电: 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这短短的19个字,来之不易。它凝聚了众多的历史教训,汇集了全国人民的赤诚努力。同是一个蒋介石,将近6年前,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给张学良将军的指示,却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个是“固守勿退”,一个是“力避冲突”;一个是“以备事态扩大”,一个是“以免事态扩大”。细微的文字变化,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抉择,包含了6年来的风云变幻。历史教育了蒋介石。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一如既往,光明磊落。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抗日的烽火中,加快了步伐。 平津军民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英勇抗击日本军队的野蛮侵略。 守卫平津的第二十九军,只有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民族的忠心,与敌人浴血奋战。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使古都内外,地动山摇。中国军人用血与肉,阻止铁与火的进攻。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亲自率领部队,挥舞大刀,向敌阵冲去。一串机枪子弹射来,他身中五弹。赵将军“壮志未酬身先死”。副军长佟麟阁,站在最前沿指挥战斗。他的生命被日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夺去。 中国军人,尽到了自己的职责。7月底,平津失陷。 8月第13天,一个不吉祥的日子,日本军队又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点燃了战火。张治中将军毅然率部抵抗,给日军以沉重的回击。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爆发了。 在淞沪战场上,中国方面总共投入了70余个师,约70万兵力;日本方面先后投入了9个师团、2个支队和1个旅团,约30万兵力。百万军队,在这里拼搏厮杀。最激烈时,中国军队每小时的伤亡达1000人。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还很少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壮烈的程度。炎黄子孙,在经受着一场血与火的痛苦考验。 差不多在淞沪抗战爆发的同时,北平西北面的南口,又发生了猛烈的战斗。日本人要向山西进攻,人山西,必须敲开南口这扇大门。日军的进攻是立体的,天上、地上一起来。中国军队在恶劣的条件下战斗。他们在自己同伴血肉模糊的尸体中匍匐前进。有的士兵在身上捆一串手榴弹或一包炸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敌人的坦克。南口,使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9月下旬,刚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显身手。平型关是一个普通的集镇,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本军队。指挥这次战斗的将领是林彪和聂荣臻。1000多名日军被打死、打伤。在双方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要消灭日军1000多人,并非易事,八路军因此名震中外。 随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在大的格局上高高地飘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且在局部战场上也出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携手合作。在山西忻口战役的战斗序列上,便赫然写着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杨爱源、傅作义的名字。昔日战场上的对手,如今成了抗击民族敌人的兄弟。 10月以后,在江南大地上,又活跃着一支崭新的部队——新四军。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的诞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注进了新的血液。 在山海关外的那一大片土地上,东北人民已经进行了6年的艰苦抗战。松花江上、白山黑水,到处都有东北抗日联军的足迹。他们的人数,虽比不上关内的正规军,但是,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伪满统治者方面,他们的光荣历史却比其他军队要长得多。 “七七”事变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东北、华北和江南大地。历史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来保卫每一寸国土。 卢沟枪声,唤醒了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亿万炎黄子孙,誓以鲜血写就新的光荣历史。 2.红军将领到南京 在抗日烽火的召唤下,中华大地两个巨大的板块,正在重新结合。敌对了10年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多种渠道,酝酿着两党的再次合作。 8月9日,华北的枪炮声仍在继续。首都南京,毕竟远离万里长城。这里除了大街两旁增加了一些抗日标语外,仍同往日一样平静。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 可是,这一天的飞机场和中央饭店等处,却平添了许多军警、岗哨。明眼人一看便知,今天将有重要情况。P3-5 序言 南京曾是一片血染的土地。 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30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对于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目前已有不少学术论著问世。这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澄清历史的迷雾,当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深的学术研究,不能代替对于爱国主义的普及性传播。我们在撰写学术专著《南京保卫战史》和国家重点课题、学术专著《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调查和搜集了有关这两个事件的数百万字的档案和口碑资料。同时,我们也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这类题材的历史纪实作品,受到了一些报刊、读者的欢迎。在此基础上,我们萌发了撰写一部揭露日本侵略者血腥罪行、讴歌南京军民英勇抗敌的历史纪实著作的念头。我们将以此书献给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和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遇难同胞,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写作的人们! 颂扬和讴歌南京军民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撰写本书的主要宗旨;然而更重要的是,期待世人在回顾此一悲惨事件时,一齐冷静反省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与惨痛,共同谴责国际暴行,尊重每一个民族的尊严及生命个体。在南京的土壤中,浸透了南京军民的鲜血,勇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冲向敌阵,用对祖国的忠诚死守阵地;同胞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用智慧和勇敢去消灭敌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独立的英勇气概和巨大凝聚力。 本书虽为纪实性著作,但人物、情节均来源于历史资料,真实可靠。书中提及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主要言论,均反复核实,其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 本书采用了部分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合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和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的《南京大屠杀图录》中的图片,谨此鸣谢。 著 者 2011年3月 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宅巍//李德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277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4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65.606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