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国际法秩序--亚洲视野(政治与法律评论) |
内容 | 作者简介 魏磊杰,河南项城人,80后知识分子,读书凡25载,获博士学位,现于东海之滨的厦门大学充任法学副教授。早年留学荷兰,曾畅游欧洲,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此番经历,在扩充视野与认知之同时,更实质性地改变了既有的人生轨迹。为学东鳞西爪,虽仍讲授单纯教义导向型法学课程,但内心早已转向更为宏观、更接地气且更可推动现实改变的国家治理议题。过去10年,出版专著1部,译著15部,总约400万字,但大半横跨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靠前关系等多个学门,便是吾等“非典型学人”的典型特征。坚定崇奉奋斗哲学,笃信“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为此,践行俗常生活中的自我训练,并一直努力朝向一个叫作“远方”的地方不懈前行。 目录 前言 魏磊杰 【主题研讨:国际法的亚洲视野】 中国崛起与比较国际法的未来 蔡从燕 中国在近代国际法话语中的形象及其变迁 [美]络德睦著,汤霞译,魏磊杰校 从“大空间秩序”到“大东亚国际法” 魏磊杰 国际法在近代日本的继受与运用:1853—1945年 [德]乌尔斯·马提亚斯·扎克曼著,张锐译,魏磊杰校 迈向“大东亚国际法”之路 [日]田畑茂二郎著,胡笛飞译 纳粹国际法学的转变及其问题的意义 [日]田畑茂二郎著,胡笛飞译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批判史 [美]詹妮弗·皮茨著,黄影译 【书评】 国际秩序与社会思想的交错——《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论》评介 汪力 政治意识与历史叙事——重读《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王锐 当前地缘政治状况——短评一则 [德]明克勒著,温亚伟译 内容推荐 优选化实际上已经型塑了我们的法律制度,也型塑了我们的法律思考模式。无论是对普遍性的宣扬,还是对特殊性的强调,都需要我们对优选化的性质和结果以及中国在优选化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命运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误。 本书并非关于“政治与法律”的交叉学科刊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科,而是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从政治哲学的整全视角思考法律,从而在技术化的时代恢复对政治问题的严肃讨论,以对在优选化时代下的中国命运进行尝试性解读;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视角,激活法学专业内部的互相对话,克服目前部门法中遮蔽政治思考的专业化倾向,把专业化的思考和政治思考结合起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际法秩序--亚洲视野(政治与法律评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魏磊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0155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000 |
出版时间 | 2020-09-01 |
首版时间 | 2020-09-01 |
印刷时间 | 2020-10-24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0-0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