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经植物笔记(套装2册)
内容
内容简介

两本书都是介绍诗经里的植物的笔记体读本,共计50种植物,每种植物包含《诗经》原文、杂家题解、“我”注《诗经》、植物笔记、《诗经》注我五部分,既有诗篇背景、诗意解析,也有源流考证、植物性状和读诗感悟,图文并茂,自然文学作家韩育生和没骨花鸟画家南榖小莲联袂演绎,发现诗经里的植物之美,领略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活智慧和精神世界的多样与丰饶。

作者简介

韩育生,笔名一石,作家,籍贯甘肃秦安。从小熟悉山野间的花草树木,渐长后出游深圳、北京,沉浸书海,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的鲜活,畅游自然,在山水绿野中感受草木的灵动。已出版《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香草美人志》《西北草木记》《给孩子的神奇植物园》《给孩子的神奇动物园》《采采卷耳》《大自然的时钟》等。

南榖小莲,本名高强,师从赵亭人、贾广健先生,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临汾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东方艺术画院副院长、山西当代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画家。已出版《设色没骨草本花卉》《设色没骨木本花卉》《朱华清韵》《采采卷耳》《颜如舜华——诗经植物记》《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等。

前言/序言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朋友说:“《诗经》是中国最美的文字,是中国艺术性灵初始的童年。”说这样的话时,她眼睛里泛着光,脸上有一种沉湎于纯真之美里的安宁情态。她这样说,是从文学的角度,出于对华夏文明的家园情怀吧。冈元凤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说“夫情缘物动,物感情迁”,似乎是读《诗经》之美,有感于万物之盛,精灵物语在心里跳动,遂有此语。

我最初写《〈诗经〉里的植物》,还远远谈不上“物动情迁”,仅仅只是机缘巧合中对《诗经》的一种亲近。

网络的一角,几个性情相近、趣味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成了即便不曾谋面,偶尔也会在心上记挂的朋友。大家喜欢花花草草,又都经常分享一些乱翻书得来的趣味。写《〈诗经〉里的植物》的点滴(修订版改名为《诗经植物笔记》,倒更为贴近写作的初衷),除了朋友推荐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正读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古都》《伊豆的舞女》《雪国》……,他大学里学的是西方文学,早期写作的技法借鉴意识流派,但文学上最终获得世界的认可,却是在回归日本的文化传统后取得的。他在写作过程中思维视野的转向影响了我的阅读习惯,让我把阅读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中国的现代文学,起始于白话文运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感受世界变化的节奏,凿穿韵文的螺壳,不管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自由,更贴近生活的语言。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写作要呈现的不单是美学的感受、社会的思考、道德的批判,还有揭示人性深处矛盾丛生的深渊。

长久的阅读涵养了精神的丰饶,同时也让内心敏感好奇的种子逐渐发芽长大。离开校园,进入博杂的社会,世界的复杂又在眼前呈现出一个多维立体的生命感受和思考视野。不管生活、工作多么艰难,总还是囫囵吞枣不成系统地持续阅读了西方哲学、西方艺术史和世界文学的各种经典著作,西方思辨的逻辑和东方直觉的感受系统之间,那种差异鲜明的矛盾激荡,很有一种酵母的催化与激发。疑惑困扰人越多,反倒更有一种将触发思考和想象的冲动写下来的动力。我能坚持写作,并把写作变成生命的一种自觉,其中源头之一就在这里。

我没有受过严格的文科教育,如果采取经注的路径阅读《诗经》,一定会对《诗经》浩如烟海的注释望而却步,那样,《诗经》之美,对我来说,也就仅仅只是虚无缥缈的空谷回音。自我无法主动介入中国诗学的田园故居,也就获得不了中华文明对一个人在美的触发和智性愉悦上的震动。还好,有朋友喜欢读植物里藏着的故事,我也正好遇到《诗经》,于是,写作的过程,便成了一种被簇拥、共分享的过程。其间,写作的很多思绪,都在交流、讨论、聊天中形成。所以,写作《〈诗经〉里的植物》的过程非常愉快。常话说:“和美人相撞会受伤,与美人同行,则正好可以拥有美人。”写《〈诗经〉里的植物》,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读《诗经》,感受《诗经》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荡产生的性灵脉动,不是因为《诗经》之美和植物世界的神秘灿烂,仅仅只是为了点点滴滴的欢喜。这和爱一个人一样,爱她,不是因为她多么美,不是因为她多么富有,不是因为她出类拔萃,不是因为她百转千回的气质,仅仅只是因为:相互在一起愉悦,心灵在一起安静,生命在一起值得。当心里充满这样的喜欢,眼前的那个人,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你洞开时,它就具备了让人追寻探索一辈子的魅力。但凡长久之爱的生成,不正是如此?

文章写到大半,有出版社来谈出版的事,当时未及多想,只是头脑里嗡的一响,心头一热,感觉有股新的泉水从生命大地上涌出。平静地辞了工作,回到乡下,去写未完成的书稿。那个无声坚定的选择,就像一条分割线,将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清晰地区分开来,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区别了开来。

乡下是宁静的,头发花白的父母,安然陪伴小儿子,来完成这个突兀得几乎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两个兄长一定对读理科、又在化工行业工作多年的弟弟突然做这样的选择感到奇怪,但他们也默默支持了我的选择。因此,注入写作的情感气息是平和的。

安静的乡间和植物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写得累了,会到乡村的山脊上散步。旷野的风,让人想起西周、春秋、战国的风。西北天水正是古代的秦地,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浸养生长的土地就在这里。枯草在风里乱飞,艾蒿、飞蓬、荠菜、旱柳、桑苗、白杨、芍药、郁李、桃花、古柏……这些在《诗经》里面目或清晰或朦胧的植物,在家乡的土地上,我和它们一起,一步步走入诗性和物性的对话。读《诗经》时,就好像自己化成了一个细胞,由中华文明绵延律动的脉搏推动,顺着一条条波澜壮阔的血管流淌。《诗经》里的不少诗句,在今日生活中,已经变为俗语和成语,《诗经》语言的生命力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融进了中国人流淌的血液里。这种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让每个中国人在滋养自己的文明身上,获得了自信和自尊。这种文化自信,在阅读西方作品时,以一面母体文化的镜子做对照,感受尤其明显。在西方文明的森林里跋涉,心里有母体文化的灯照路,就不会轻易迷失。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能够让人不经意间想象中华文明曾经生成的场所:心里的一爱一恨、容颜里的一颦一笑、山风里的一呼一吸、雪雨中的一飘一落,这些场景虽然相隔已有将近三千年,但伴随我们先人的心路历程,对诗意栖居其中的家乡土地、山川河流,在亲切的认知之外,更多了厚重、飘渺与神秘的感应。正是这样的亲切感,让心中的爱也显得更加真实。

《〈诗经〉里的植物》最初只是一本连接中国古典文化、自然环境和个人心灵成长史的随笔集,多年之后,修正为《诗经植物笔记》再版,阅读《诗经》的历程,在大自然深处认识植物的生趣,《诗经》本体的丰饶与《诗经》里名物(不只是植物)的世界,就像日渐深扎的树根对应日渐丰茂招展的枝叶,无数精彩纷呈的内容不断充塞,阅读《诗经》和植物研究的文本,逐渐累积成厚厚的笔记,越是深读,越是发觉,自己原先阅读《诗经》的视野是多么狭窄,曾经理解《诗经》的方式是多么浅薄。

鱼游入海,生命会增加更多可能的机会。虽然启悟有别,但阅读经典的历程,从未知盲童到有知之人的变化,每个人其实都是类似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经植物笔记(套装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育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55799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