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选注(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本书选取了《孟子》的大部分篇章,加以注释,并配有现代汉语的译文。笔者参考了赵岐、朱熹、焦循、杨伯峻等人的解释,注释力求简要明了,译文则力求贴近原文,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孟子》读本。本书由潘新国、余文军校注。

内容推荐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孟子选注》系《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

《孟子》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其文章不仅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而且浅近如话、明白晓畅,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孟子选注》中的七篇互相独立,运用了“言近而旨远”的方式,集中表达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本书由潘新国、余文军校注。

目录

前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孟子》导感

试读章节

孟子古代男子的美称,特指有学问者见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谥惠。公元前362年,惠王从旧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惠王。王曰:“叟老丈,老者不远千里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而来,亦句首助词将有以可以利吾国有以利吾国,对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乎?”

孟子对回答曰:“王大王,指惠王何必日言,提及利利益,亦只有仁仁爱义道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大夫,职官名,位在卿之下、士之上曰‘何以利吾家大夫的封地’,士最底层的贵族、庶人庶人,老百姓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互相征取利,而则国危矣!万乘古时战车一辆之国万乘之国,谓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此时的魏(梁)国即是万乘之国,弑以下杀上,此指臣下杀死君主其君国君者,必一定是千乘之家大夫的封地,借指大夫。千乘之家,谓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夫;千乘之国千乘之国,谓拥有千辆战车的小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占有千万取千,一万辆中占有一千辆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如果为后义后义,把道义放在私利之后而先利先利,把私利放在道义之先,不夺指夺取国君的产业不餍满足。未有仁指讲仁爱之人而遗遗弃其亲指父母双亲者也,未有义指讲道义之人而后把……在后面其君后其君,怠慢其国君者也。王亦只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水池上旁边,顾注视鸿雁、麋鹿,曰:“贤者贤者,有德之人亦乐喜欢,享受……乐趣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句谓只有有德之人才能享受此种乐趣;不贤者不贤者,无德之人虽有此,不乐不乐,谓因无德而致国破家亡,无法享受此种乐趣也。《诗》《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当时士大夫言谈中多引用之云:‘经始经始,计划开始建造灵台灵台,台名,经计划之营营造之。庶民庶民,众多百姓攻努力建造之,不曰不曰,不到几天成建成之。经始勿不要亟着急,庶民子通“滋”,多来子来,来得很多。王在灵囿灵囿,园名,扈鹿唐鹿,母鹿攸所伏隐藏,居住。扈鹿濯濯濯濯,肥胖有光泽貌,白鸟鹤鹤鹤鹤,即“蔷蔼”,羽毛洁白貌。王在灵沼灵沼,灵囿里的池塘,於叹词初充满鱼跃语出《诗经·大雅·灵台》。’文王文王,周文王以民力为建造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称谓其台臼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高兴其指文王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同乐,故能乐享受乐趣也。《汤誓》《尚书》篇名,记载商汤伐桀时的誓师之词曰: 时此,这曰太阳,借指夏桀害同“曷”,何时丧丧亡,消失,予我及与女汝,你偕同亡消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独乐,独自享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自称之于国也,尽心尽心,费尽心力焉耳矣焉、耳、矣,并句末语助词。河内河内,战国时指黄河以北地区,属魏地凶饥荒,则移迁其民于河东河东,黄河以东地区,亦属魏地,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如此。察考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用心,谓替百姓打算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加少,减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多,增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表敬副词以战喻以战喻,拿战争打此方。填象声词然鼓击鼓之,兵兵器刃既接接触,弃甲衣甲曳拖,拉兵兵器而走逃跑,或有的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五十步,谓后退五十步者笑嘲笑百步百步,谓后退百步者,则何如?”

曰(魏王)答道:“不可!直只,不过不未到百步耳,是此亦走逃跑也。”

曰(孟子)道:“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指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夺农时农时,谓农忙之时。句谓不在农忙时征用民力,使其延误收种之时,谷五谷不可胜尽食不可胜食,即吃不完也;数细,密罟鱼网。数罟,网眼小的鱼网不入湾深,大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斧子的一种以时以时,按一定的时间规定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此使民养生养生,孝养父母于其生时丧哀葬死者的礼仪死丧死,渭父母死时哀葬之礼无憾遗憾,不满意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治天下之法。王道,以仁义治天下之始也。

“五亩之宅宅园,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五十者,五十岁以上之人可以衣穿帛丝织物的总称,此指丝织的衣服矣;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畜养,无失违误其时指孕育生养之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违误其时耕种之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饥荒矣。谨慎重,重视庠学校序地方办的学校。庠序,乡学之教,申重复,一再之以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颁同“斑”白颁白,须发花白者不负背负物品戴头顶物品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黎民,众百姓不饥不寒,然这样,如此而却不王统治天下。不王,谓不能以仁义统治天下者,未之有未之有,未有之也。P1-3

序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走向衰落,“尊王”旧制逐渐淡出,各诸侯国遂蜂起争霸。面对群雄鏖兵、纷纭复杂的状况,众多思想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政治学说,试图借以解决国家的权力与统治等重大问题。

与庄子生话年代(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相当的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仆仆奔驰于道途,往来诸侯国间,希图得诸侯国君主的任用,推行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集中与维护统治者的权力与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与统治问题,主要表现在诸侯国与诸侯国(包括周王室)之间的关系、诸侯国君主的地位、统治者与“民”的关系等方面。《孟子》以其语录体、对话式文字、就上述几方面构筑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首先,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力已名存实亡,整个社会已不是一个周王室统率众多诸侯国的一主多从局面,而是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平等争霸,要么被统一,要么统一天下这样的状况。孟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抉择。他摈弃了孔子“尊王”、“克己复礼”为周王室“正名”的思想。尽管他未明确提出“霸道”,但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这些话的语气中可见个中消息——表面的王道,实际的霸道。孟子基本承认了管仲的助齐称霸,认为只要战胜别国,就可以成为各诸侯国的“共主”,取周王室而代之。而“仁政”就是他所推行的战胜别的诸侯国的致胜法宝。

在孟子的学说中,“民”的地位较孔子时代有了明显提高。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民众的反应是考察所任用者贤愚的标准,“国人皆日贤,然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梁惠王下》)。这是春秋时期“天听自我民听”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孟子对“民”的地位的认识,得之于对“国人暴动”及众多“民溃”记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文献相关内容的升华。

孟子学说中的君主,其君位的稳固性已大不如前。孔子时代,主张“正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如果臣下杀死了君主,则用专门语词“弑”载于史书,要受礼法的制裁,因而君主的权威与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孟子则认为:如果君主无仁无义,则是仁义的贼害者,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是无所谓“弑”君的。孟子更从君臣关系角度重新确定了君主的地位。他认为一国之君,负有治理、四境的责任,如果有大过而又不听从谏劝,贵戚之卿可以废君另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入;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天命无常,君位已不是那么永久不可动摇的了。

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是社会行政统治的关键。如何解决君与民的关系,正是战国时期各思想家所必须面对的。基于对“民”的地位的认识,孟子用“仁政”来协调、解决作为统治施行者的“君”与作为受事者的“民”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实行“仁政”呢?也即怎么做才算是“仁政”呢?孔子时代,“仁”的要求主要指向民、人,君位相当稳固,只要对民人小施恩利即可,而民人则要受一系列礼法、纲常的约束。孟子的“仁政”,则直指君主,要求君主“制民之产”,使民人有恒产,进而有恒心,这是使民“向善”的保证。要求君主为民父母,保民而王……

“仁政”的提出,基于对“民”的地位的认识,更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这就是孟子提出来的“性善”学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萌芽,都有向善的本性,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这“四端”发展起来,则可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君主应坚信民人都具有这种善性,并把自己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扩而充之,推行到行政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古国名,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人。或是因为邹地近于孔圣人之乡,孟母又“断织”、“三迁”,注重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加上孟子拜师受业于儒者r,所以孟子十分自然地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学说,以圣人之徒自许,以捍卫先圣之道自任,进而以继承圣人道统自居。与孔子“栖栖皇皇”不遑暇处一样,孟子也曾往来穿梭于诸侯国间,推销自己的“仁政”学说。然而其前景一如孔子的黯淡。孔子因其“尊王”一说一开头就失去了诸侯国君之心,而经过改制的孟子学说虽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他仍未充分认识当时“强侵弱,众暴寡”的纷争现实,较适合于统一国家和平年代的孟子学说在当时仍显得“迂阔而不能用”(《史记·孟荀列传》),孟子只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同上),留待后来君主的“采择”了。

《孟子》在两汉时期已受尊崇。到五代后蜀刻石《十一经》,《孟子》成为其中之一经,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为之集注。到了明清时期,“四书”成为科考八股选题的渊薮,《孟子》的地位变得十分崇高了。《孟子》一出,汉以来注家纷出,特别是两汉、宋、清几个朝代,或训释,或阐述义理,相关著述极多。

今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结合其他所能看到的版本,对《孟子》作了校勘,并作注解。

潘新国 余文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选注(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18163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4
出版地 浙江
202
13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