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风筝(民间工艺原创珍藏)中国民间工艺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风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由单一的户外活动成为当今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特征。像乌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是人类的理想,聪明的祖先发明了风筝,轻盈的风筝承载人类的愿望飞翔了两千多年。风筝借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深厚的民俗意味、吉祥的寓意题材来丰富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艺术之美。

本书除叙风筝的历史发展、探索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艺和材料外,并逐图释名、注解来历及年代、出处等,文图并重,堪称民间工艺美术书中“晚成”之作。

内容推荐

风筝是用线牵引,借助风力放飞在空中的一种人工制造的飞行物。风筝经历了上千年的不断演变,由早期单一的军事用途发展成为人们的娱乐玩具以及竞赛项目;由单纯的放飞功能发展成为集实用与欣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融科技与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风筝以它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民俗内涵、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的艺术效果成为民间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风筝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本书收集了各式风筝200余件,以风筝的四大主要产地为主线展开进行介绍,并对风筝的历史、民俗、流派和制作工艺分别论述。使读者在欣赏风筝之时,从中领略到风筝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目录

概述

北京风筝

潍坊风筝

天津风筝

南通风筝

风筝谱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南鹞北鸢话风筝】

风筝,南方称之“鹞子”,北方称之“纸鸢”,故又有“南鹞北鸢”之说。“风筝”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故名风筝。”此后,“风筝”一词沿用至今。

风筝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风筝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从结构、造型、大小、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划分。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凼东潍坊并称为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

一、风筝史话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第二种认为起源于秦末汉初,源自韩信制作风筝的故事,第三种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

春秋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述:“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讲的是春秋战国时,东周哲学家墨翟用木料制成了木鸟。另有《墨子·鲁问》记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风筝曾被称为“纸鸢”,又“纸鸢”与“木鸢”相类似,故在今天众多研究风筝的著作中,“木鸢”都被认为是风筝的早期雏形。对于这种说法,徐艺乙在《风筝史话》中提出质疑:“木鸢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鸟类飞行的飞行器,与我们所说的风筝不同……从历史上看,墨子是哲学家、科学家,公输子是工程技术家,由此可推测当时研制模仿鸟类飞行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若要说曾造出一种靠机关便能飞行的木鸢实物来,却不大能够让人相信。因为从科学技术发展上来看,在春秋时代要造出任何一种飞行器,都是不大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依据是宋高承著《事物纪原》。该书“卷八岁时风俗部第四十二·纸鸢”中记述了汉高祖刘邦率兵征讨叛将陈稀,大将军韩信与陈同谋,制作风筝放飞来测量未央宫的距离,准备穿隧道潜入宫中发动政变的传说。另有清人的笔记中记载韩信制作风筝一事。因此传说,风筝又被认为起源于秦末汉初。

南北朝时期,对风筝的记述引自《南史·侯景传》卷八十。讲述的是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太子萧纲(简文帝)施放风筝向外求助,不幸被叛军误认为是施放的巫术而射落,不久台域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此资料引自官方的正史,故也成为风筝起源的说法之一。

风筝的历史发展

风筝的起源说法不一,至今无准确的定论。但从以上的几种起源的说法来看,唐代以前的风筝,大多用于军事,而唐朝后,风筝逐步演化成人们生活中饶有趣味的娱乐玩具。所以,目前对于风筝的历史发展一般都从唐代开始梳理。

唐代,正逢“贞观之治”盛世,为传统节目中的文化娱乐提供了发展条件。此时,放风筝成为我国清明节特有的民俗活动。同时,风筝在制作与放飞的技巧上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象形风筝和声响风筝。

宋朝是我国风筝的发展时期,风筝文化在此时广泛传播。据说北宋皇帝宋徽宗还曾主持编撰了《宣和风筝谱》,是目前已知关于风筝的最早著作。亦有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对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等作了专门的考证。另外,放风筝有了一定的技巧,并开始作为赛事出现,同时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风筝在当时已经成为百姓们娱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风筝在宋元时期已流传到西藏、云南大理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1987年吉林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辽金时代“放风筝”的纹铜镜,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有古代放风筝形象的实物。镜面共有8个人物,4人引线操纵大雁风筝,4人引线操纵尾拖穗子的蝴蝶风筝,形象十分生动。元朝记载风筝的文献很少,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绯衣梦》中有描写少年以“买一个风筝儿放着耍子”为引端的情节,从剧中人物对话中可知当时放风筝已十分普遍。

P8-9

序言

撰文作序,以往乃政界高官或专家名士所为。似吾粗通文墨,思想觉悟不高者,为此丛书写序,岂敢贸然舒纸操笔,不知自量!然而鉴于丛书作者皆当代爱国群英,成为传统民间工艺抢救和保护之友辈;大家为收集实物和文献资料,奔走全国,费时既久,投资也多。往日相聚炉前,将数十年之所学、所得,分科别类,依其个人所长,各据一端,今编著出诸如《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皮影》等共三十册,结成《中国民间工艺全集》。每册图版三百余幅,可说均为国内一流之绝品。拍摄之精,引入入胜。阅罢合目沉思,教人不能无动于衷!笔者厕身于中国美术家行列中,半个世纪有余,虽然以民间美术专业为主,但末涉笔如此之广。今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领导及诸友好之爱戴,谨就自己浅见薄识,随笔略述一二,权作此部丛书之序言。

中华民族已有5000多年历史,祖先创造的物质和无形文化遗产数之不尽,教我们炎黄子孙用之不竭,尽情享受。可是自和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遭到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的侮辱和侵略;大片领土割让给侵略之国家,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到海外各国,陈列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回忆70多年前,中国学者袁同礼先生曾著《我国艺术品流落欧美之情况》一文,说:“晚近以来,西方学者竞尚东方艺术,每成立大规模组织,为系统之收集,又不惜重资,百方购求;奸商渔利,助其盗窃,而荒山僻寺,废墟野冢,亦遭洗劫。我国文物之损失,以最近20年为尤甚,良可慨也!”外国人有组织地涌入中国,勾结民族败类盗卖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可悲可叹!更有可恨者:溥仪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将1200余件书画等故宫文物精品盗运出来,经过变卖、群小混抢,绝大部分流失到海外,致使国家珍藏的金石书画、壁画彩塑、石雕造像等,空存其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帝国举兵全面侵华,抗日战争起,硝烟弥漫全国,交通受阻。欧美各国盗运中华民族历史文物之途径断绝。中外古玩商店洋行,纷纷倒闭。惟有日本侵略者为装点伪满傀儡政府门面,从华北各地搜集到大量民族民间文物,充作“满洲国”文化遗产,出版了《满洲之民艺》等图书。但日本帝国吞并中国之梦难圆,终于战败投降。傀儡溥仪便成了戏剧《末代皇帝》之主要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政策中,对于中国民族民间传世之文物,一律不准走私出口,出土之古物,亦不得私人占有。因此,幸存于国内传世之宝和新近出土的历史文物,得到政府各部门之保护。其中民间文物例如皮影、刺绣、玩具、剪纸、年画、神像、砖雕、木刻等辛亥革命前之遗物,皆属禁止出口文物。当时社会皆以无产者居上,私有者心忧,所以大量民间艺术珍品得以保存下来。未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红卫兵”《向旧世界宣战》的奇文:“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我们要批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即所谓“破四旧”,在这一运动中,全国各地收藏的民间文物遭到彻底破坏。例如苏州桃花坞清代年画古版遭朽无遗,北京西湖营顾绣绸缎店架上的绣品已空,无锡明清泥人完整者几稀,各地名胜古迹建筑上的砖雕、石刻多被砸破……忆及当时中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之惨,心悸犹存。

古训有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十年浩劫过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依法治国,同时开发土地,拆房建楼。而一些不法分子乘机盗窃文物出口,收购民间珍贵遗产外运,所造成的损失尤甚于抗日战争之前。在此非常严峻形势下,丛书作者们为唤起民众保护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之精华,编著出这套《中国民间工艺全集》丛书。每卷内容除叙其历史发展、探索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艺和材料外,并逐图释名、注解来历及年代、出处等,文图并重,堪称民间工艺美术丛书中“晚成”之作。当今金石玉器、陶瓷家具、铜佛古币之类的丛书,已引起世人注目,而涉及历史、文学、民俗、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民间工艺美术的丛书不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开发和破坏……亟待抢救它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今已启动,谨以此丛书率先推出,借以引玉。倘若得到读者赏阅并增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爱国思想,当是喜出望外,功德无量了!

后记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正是风筝飞满天之时,此书也收笔了。望着天空中的风筝,细细地品味风筝蕴含的多重含义:文化、艺术、科技、娱乐和健康。风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由单一的户外活动成为当今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特征。像乌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是人类的理想,聪明的祖先发明了风筝,轻盈的风筝承载人类的愿望飞翔了两千多年。风筝借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深厚的民俗意味、吉祥的寓意题材来丰富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艺术之美。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风筝艺人哈亦琦、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费保龄、冷世祥、马家树、汪耆年、唐琦民、孟原、张宝柱、张涛、郝德立、赵序农、徐立、李晶、魏国秋、唐锦琨、高则仙、郭承毅、陆松山、李焕臣等无私的帮助,还有好友更生、蓝先琳、王抗生、马立明、曹大伟、王连海的大力支持。另有部分风筝的作者无法取得联系,希望各位能够与本书作者联系,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2008年仲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风筝(民间工艺原创珍藏)中国民间工艺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友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65984
开本 24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21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