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作者李元洛带领读者重访宋朝故地,娓娓道来文坛佳话和名人掌故,解读宋词的灵魂及词人品性,使读者得以直面历史的苍凉及世事的沧桑,深入了解宋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头。文章融铸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和人文精神,读来不仅有益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图书 | 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精)/古典流连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作者李元洛带领读者重访宋朝故地,娓娓道来文坛佳话和名人掌故,解读宋词的灵魂及词人品性,使读者得以直面历史的苍凉及世事的沧桑,深入了解宋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头。文章融铸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和人文精神,读来不仅有益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简介:这些词如同名贵而不朽的水果,历时千年而新鲜饱满,似乎才从生命之树上摘落,今日的读者品之仍然齿颊生香。 《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作者李元洛带领读者重访宋朝故地,娓娓道来文坛佳话和名人掌故,解读宋词的灵魂及词人品性,使读者得以直面历史的苍凉及世事的沧桑,深入了解宋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头。 目录 文章不写半句空(代序) 落英缤纷 源头活水 清秋泪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卷起千堆雪 生死两西湖 宝刀小试 月迷津渡 临安行 压倒须眉 千古英雄气 国土三重奏 钗头风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巾帼之歌 怨曲 悲歌 丧钟 地久天长 永远的中秋月 爱情五弦琴 美人 隐者 烈士 千古凭高 一去不不惟少年 请君试问东流水 后记 试读章节 落英缤纷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善于命名的民族。大而至于家国,小而至于个人,都必须先行正名,而且往往是赐以嘉名,冠以美号,以祈求多寿与多福,喜庆与吉祥。 在文学艺术的天地呢?以古典民族音乐而论,那些“中国名曲”都有美视而且美听的名字,如“百鸟朝凤”,如“潇湘水云”,如“空山鸟语”,如“彩云追月”,不仅可以照亮你的眼睛,假若你已经有些眼花;而且可以敲亮你的耳朵,假若你已经有些重听。我常常忽发痴想,那些乐曲的命名,必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伴随,如果不止是听曲,而且可以循名追溯那些曲调取名的故事,如武陵人之追溯桃花之源,那就好了。“夕餐秋菊之落英”,“落”有“开始”之意,“落英”即是初开的花,继唐诗之后的宋词呢?宋词的词牌多达八百多个,你还没有听到词人与歌女的歌唱,那些美不胜收的词牌名字啊,就早已在你的眼前迎风吐蕊,就早已美如缤纷的落英了。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多么美丽的意象和意境啊。一看到它,善感的读者也许就会心旌摇摇起来,不然,本世纪初期的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陈天华,在前后创作多首二胡乐曲时,为什么会以它做其中一首的名字?为什么会让这支乐曲在他的弦下如怨如诉,至今仍摇撼千万听众的心? 现在早已是声光电化现代科技的世界了。暮色始临,华灯初上,这华灯已是现代的电光而非古代的烛光。当暮色苍茫时,城市更全部被各式各样的电灯、彩灯、日光灯和霓虹灯接管,到处不是明如白昼的坦白,就是若明若暗的暖昧,到哪里还找得到古典的烛影摇红?温馨浪漫的烛影摇红?令人远离尘嚣世俗心驰神醉的烛影摇红?除非是你拒绝现代的文明,有意燃点一支或几支红烛,为已逝的岁月和清纯的古典招魂。 “烛影摇红”这个词牌,还有许多别名,如《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等等,但诸多别名都远不及正名。这个美丽的词名是从何而来的呢?宋代王诜有一首《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说:“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云,徽宗喜其词意,尤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宋微宗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已是花甲之岁,但才情不减当年,精通音乐的他,依照《忆故人》的词意,作了一首新词,命名为《烛影摇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周邦彦的新作,不知是否使那位后来成了金人阶下之囚的多才多艺的天子满意。他的翻新之词,章法于严整之中又饶多变化,写人抒情更加细腻入微,而音律之曼声促节,抑扬有致,更是这位音乐家词人的当行本色。 不过,我更为欣赏的,是一首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烛影摇红》。南宋洪迈编撰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记载的多是市民生活、神仙怪异和佚事遗闻。在《夷坚志补》卷二十二中,记叙了池塘中龟精所化的“懒堂女子”,她夜来晨去,临去时留给与之相好的舒姓读书人一柄绢扇,其上有一首缠绵悱恻的《烛影摇红》: 绿净湖光,浅寒先到芙蓉岛。谢池幽梦属才郎,几度生春草?尘世多情易老,更那堪、秋风袅袅。晓来休对,香芷汀洲,枯荷池沼。 恨锁横波,远山浅黛无人扫。湘江人去叹无依,此意从谁表?喜趁良宵月皎,况难逢、人间两好。莫辞沉醉,醉入屏山,只愁天晓。 P1-3 序言 文章不写半句空 王开林 一位优秀的作家,性情真诚则未必学养深厚,学养深厚则未必胸襟广阔,胸襟广阔则未必气质高华,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双剑合璧,则尤其难能可贵。“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优秀作家在熙熙为名、攘攘为利的中国当代文坛早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我从文二十余年,有幸认识其中一位,他就是李元洛先生。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四部皇皇大著,将千年的美丽、千年的雄奇、千年的忧伤、千年的苦痛和盘托出,对此谁又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李元洛先生独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将古人的情思智慧与今人的感悟评赏汇为一体,给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不仅能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动,而且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同时,李元洛先生不仅以“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散文创作的题材,并穷十载之功,完成上述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这在现当代散文史上,实乃前无他人后启来着的创举,值得有心的作者心慕手追,有识的论者记录在案。细细寻绎,他的散文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今人读古典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隔膜,主要是情境上的隔膜、思想上的隔膜和文字上的隔膜。李元洛先生破此屏蔽的高招是溯流而上,去寻觅原始诗境的活水源头。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则必登庐山观其瀑;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则必赴巩县谒其墓;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则必入沈园勘其景;他欲领悟杜牧、徐凝的诗意,则必至扬州赏其月;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其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沃尔特·本雅明曾对知识分子有过一语形象的描绘:“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李元洛先生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怀忧思,他的着眼点终归会落到现实上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地球存在极限,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对大自然不深怀爱慕敬畏之心,必将领受它的报复与惩罚。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如果不保护生态平衡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合理利用并努力保护水资源,‘泰坦尼克号’可以成为冰海的沉船,地球这艘‘诺亚方舟’,也可能会提前全船覆没。众人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人啊人,届时你飞向何处啊?有何处可飞?”(《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华夏之水炎黄之血》) 李元洛先生具有欧洲“绿党”所具有的环保意识,他对人类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愿望之强烈,可想而知。子孙不肖,难道非要将屈原吟咏过的、李白赞美过的、杜甫称叹过的、苏东坡激赏过的大好河山糟蹋得一片狼藉,开发得了无风月,才志得意满吗?作者立足于古典精神之上,其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仿佛一柄利剑,而不是一把钝刀。 其三是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李元洛先生的散文纵论古今,横议现实,无梗阻,无枯涩,无胶滞,无含混,无穷蹶,真能跨幽明之隔,通古今之邮。其主题涉及方方面面,议政则国族黎元,论史则存亡兴废,探理则曲直是非,言情则悲欢离合,谈艺则琴棋书画,赏景则雪月风花,大凡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侧重的主题,在李元洛先生的散文中都有清晰的投影。惟其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旁征博引,议论风生,文章包含了海量信息,读者面对一席知识的盛宴,还怕没有好胃口和大肚量?尝一脔而知鼎味,下面的这节文字一定能使你大快朵颐: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灵,它也可以传达人隐蔽的情意,所以眼睛的语言称为‘目语’。中国晋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常常几年不点眼睛,他的理论是:‘四体妍蚩,本无少阙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特朗在她的名著《简·爱》中也说过:‘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实的解释者。’李清照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表现的正是‘写眼睛’的艺术,使读者数百年后仍觉得纸上有人……”(《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巾帼之歌》) “《天净沙》一曲所具有的超越眼前现实的宇宙感和超越自我经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无穷的意味’——可遇而难求的永恒意义和永恒价值,也许是作者马致远‘自己所始料未及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原理中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作者未必然,作者未必不然,读者更未必不然吧?真正优秀的杰出的作品,不会被时光之水淘汰,不会被时间之风尘封,作者的完成只是‘半程完成’,而它的‘继续完成’,则有赖于世世代代的读者来参与这一艺术再创造。正如歌德所说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又如西谚所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从马致远《天净沙》中所体悟的小漂泊与大漂泊,也即是如此。”(《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小漂泊与大漂泊》) 两三百字的篇幅不算长,知识的含金量却非常大。读这样知性十足的散文,我们是不容易产生审美厌倦的。 其四是语言富有质感。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说到底,一篇好的散文也应如此,一篇与古典诗词拥抱的散文更应如此,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首先它们必须附丽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才能展现其神采风华。李元洛先生的作品硬语盘空,铿锵有力,以质感取胜。 “从古到今,官运亨通而文章不朽的究竟曾有几人?如果李白供奉翰林后从此青云直上,如果杜甫献三大礼赋后一朝飞升,他们后来的作品怎么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一个民族,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文化和光照百代的文学星斗。……一千年后,和李贺同时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到哪里去了?一坏黄土,蔓草荒烟,长满莓苔的名字只能到尘封的史册中去翻寻,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下墓前零落的石人石马的冰凉冷寂。而李贺,他扩大了唐诗的边疆,成为自己的国土的无冕之王,他的洗净俗调炫奇翻新的诗歌,至今仍活在众生的心中和代代相传的记忆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骏马的悲歌》) “杨广当太子时,为了杨家的天下和自身的登基还算有所作为,在扬州胡天胡地时,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常照镜对萧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而好舞文弄墨的他所作的《索酒歌》,似乎也一诗成谶:‘官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成好景,宫中吐焰变红辉。’他在扬州所建的‘迷楼’,后来在兵乱中果然可怜一炬,顿成焦土,那熊熊的火焰是为他送葬的挽歌。明知会杀身亡国,但却仍然在荒淫奢侈腐败沉沦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高度集权毫无监督腐化堕落就免不了败亡。这,也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绝唱千秋·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票可买的烟只有一种,即上海出品的‘勇士牌’,一角三分钱一包,人都饿成奄奄一息的‘病夫’了,却可以抽气冲斗牛的‘勇士’。烟云吞吐毕竟聊胜于无,不知是故作多情的自嘲,还是事有巧合的反讽?饥饿填满了每一个白天和长夜,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青海青》) 这三段文字非常洗炼,雅气之中潜藏劲气,如同引满的弓弦,让人感觉到它内在的张力。有张即有弛,幽默无疑是文学语言最佳的润滑剂,对于较为凝重的大块文章而言,它的作用尤其突出。读过“三旅”和《绝唱千秋》之后,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书中酸甜苦辣诸味的幽默一应俱全,而我最看重那含泪的笑。 李元洛先生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妙处很多,总之不离一个“实”字,实有其才华,实有其识见,实有其风骨,实有其良知,真可谓“文章不写半句空”。读这样的散文,你或许会忍不住由衷地赞叹:只有它们才般配得上那些千古流芳、至今余香在口的经典诗词! 我生也晚,李元洛先生长我二十八岁,平生风义兼师友,多年以来,我们切磋文字,议论古今,臧否人事,深相契合。当四部皇皇大著即将付梓之际,李先生嘱我作一短序。论文坛资历,我固然愧不敢当,论多年交谊,我则不遑多让,何况这既是李先生的厚爱,无疑也是我的光荣。 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愿读者朋友们的慧眼和慧心有福! 2004年盛夏于长沙梦泽园 2012年岁末略加修订 后记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学的经典,诗歌美学的宝库,同时,也是现代人的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纷纷扰扰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在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月夕风晨,我常常怀念和重温千百年前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如同晤对虽然隔代却可以心心相许的朋友。中国人有重视友情的传统,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方的称为“畏友”,将行事正直拯溺扶危的称为“义友”,将友谊地久天长的称为“挚友”与“密友”,而优秀的唐诗和唐诗人呢?优秀的宋词和宋词人呢?优秀的元曲和元曲家呢?时隔千百年时光而不能目结同游,心有一点灵犀相通却可神交契合,是我相对如梦寐而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与那些出色的唐诗宋词元曲相对,炎炎酷夏,手捧的是一握使人心肺如洗尘俗顿消的清凉;凛凛寒冬,身拥的是一团即之也温生机不息的炉火。个人遭逢坎坷困顿不快不平,可以邀李白与辛弃疾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书生意气地忧国忧民,杜甫和张养浩可以前来陪你一道长歌短哭。假若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清兴,有追寻生命意义的奇思玄想,唐诗宋词元曲中有的是未经污染的嘉山胜水,有的是天生丽质的名花好月,有的是暮鼓晨钟的佛理禅境,可以让你作一番物我两忘的神游与卧游。 家父李伏波先生是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颇具才情的诗人,早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幸耳濡目染在书香与诗香之中了。数十年来,我专攻诗论与诗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移情别恋于散文创作,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版《凤凰游》与《吹箫说剑》两本散文集之后,我忽发愿想:时不我待,我不能再停留于有感而发随意而为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了,我应该集中精力与笔力,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与生活积累,从事专题性的散文写作,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种与风格。于是,我明确目标和方向,执笔为文,记叙我与唐诗宋词元曲多年的而且是忘年的友情。十年来,春花伴我,秋月照我,朝阳唤我,夕照留我,深宵不眠的孤灯伴我,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终于完成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这三本专题散文集,而另一本以唐宋元明清之绝句为题材的散文集《绝句之旅》,则有如在预定的旅游线路之外心有旁骛的寻幽探胜,或者说,好似年终结算时额外得到的奖赏花红。 以上三书,曾先后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处虽不再一一具名,但我对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永远心存感激;虽无法一一具名,但对广大垂青于我的读者,我也永远心存感念。此次略加增删修订,由我少年时即熟知其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版刊行,同时推出,则应该感谢代为引荐的我的学生、词人蔡世平,以及新近于京华初识而万人丛中一握手的主事者彭明榜兄和尚未谋面的责编孙梦云与李佼佼女士,应该致谢的还有孙初先生,如果拙著尚堪称织锦,他卓尔不群的绘画与装帧,则的确可谓锦上添花。 李元洛 二零一二年岁暮于长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水墨绘图珍赏本)(精)/古典流连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元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135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57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 |
CIP核字 | 2013285102 |
中图分类号 | I207.23 |
丛书名 | |
印张 | 23.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57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