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是农民的儿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紧紧围绕农村,收藏了摩罗、刘亮程等知名作家的抒情散文。文章饱含了作者对乡村、对故土、对自然、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在作者们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他们如实写下目睹耳闻的故园的一切,自始至终,不曾以聪明人的方式利用农民的痛苦。文章里蕴藏着一种痛,一种打动人心的坚实的力量,无论是否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这些文字,都不会无动于衷。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农村题材散文的结集,收入当代20余位作家,记叙农村情事的散文多篇。其中既有摩罗、刘亮程等广有影响的作家,也有许多近年崛起的中青年作家。本书紧紧围绕农村,饱含了作者对乡村、对故土、对自然、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蕴藏着一种痛,一种打动人心的坚实的力量,无论是否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这些文字,都不会无动于衷。

目录

我是农民的儿子

先父

做闲懒人,过没钱的生活

捉迷藏

人畜共居的村庄

城市牛哞

丧乱

父父子子

养母

小姨夫

一个人是怎样烂掉的

民如鸟兽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

消失的村庄

永远的暗疾

杀伐之类

穿过有想象力的高原

南方以南:村庄

有一种忧伤,比路途锦长

乡村四季

关于乡村

黑暗的村庄

烈焰的遗迹

乡下纸牌

北风

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

附录:幸亏我不是农民

试读章节

城市牛哞

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

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掉一辈子的困苦与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的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好在城市人已经认识到牛粪的价值。他们把雪白雪白的化肥卖给农民,又廉价从农民手中换来珍贵无比的牛粪养育花草树木。这些本该养育伟大事物的贵重养料,如今也只能育肥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了。P.60-63

序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中国式游子对于一个迢遥的梦境的呼唤,是历尽沧桑之后,一种交织着眷顾、悔恨与悲怆的咏叹。其实,乡村在文人那里由来是被诗化了的,其中的宁静和谐,只是幻象而已。在自然力的控制下劳动,已是艰辛备尝,何况多出官员和田主的盘剥,结果竞可以一无所获。《诗经》里有少数篇章,记录着农人命运中所遭逢的真实情景,这是他们被圣人删除之后仅余的一点自己的声音、不平的声音。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总是极力美化中国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对于农民来说,建立在血缘之上的亲情,确乎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止痛剂;除此之外,在一个贫困闭塞的空间里,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实质性的援助。然而,物质的匮缺与恐慌,不是精神的照拂可以解决的。及至现代工业的兴起,钢铁与资本便把温情脉脉的纱幕全然给撕毁了。农民开始流向城市,以贱价出售身体的每个部分,直到掏空自己而遭致彻底的遗弃。在城市迅速崛起的同时,农村日渐萎落。这是二百年前发生在欧美的社会戏剧,而今开始在中国上演。剧情的最终发展应当是相似的,但是,在东方古老的农业大国的演出版本无疑带有不少为西方所没有的特点;背景、人物关系、情节中的多种中突,以致节奏的快慢都会很不一样。

关于农民问题(所谓“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知识界的反应历来是淡漠和迟钝的。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乃至马克思主义者,都因集中关注工业社会和城市经济,而忽略了农村领域的研究。历史学也偏重制度史,偏重政治事件和重大战役,忽略生活史,尤其是农村生活史。文学方面,中世纪有田园诗,后来有“牧人小说”和“牧人戏剧”,农民的境遇同样是经过涂改和虚饰了的。但是,十九世纪有很大的突破,农村生活作为文学题材而受到重视,其中出现了一批直面现实、勇于批判、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英、法、俄、美等国都产生了不少经典性的作品;在拉美的“爆炸文学”中,农民理所当然地担任了主角。回顾中国文学,农民长期缺席,可谓咄咄怪事。中国文人或者乐于帮闲,或者安于隐逸,偶尔笔涉农家,也都是文人化了的。一部《水浒》,对暴力的渲染充满了“流氓气”,缺乏对农民生活的人性洞察。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可是,由于过分侧重于“国民性”的发掘,仍然留下相当大的空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作家,在揭示农民的困苦,农村的阶级对立与斗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努力,而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在这里则被简化了。四十年代以后,工农兵成为文学的主体;不幸的是,作家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自由的阐扬,而主体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人物形象先验地成为政策性的图像,文学逻辑带上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与生活逻辑相脱节,甚至完全背离。所以,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公社化、大饥荒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演变中,我们拿不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可以为持久的灾难作证。

相关的本土资源的匮乏,教条主义流弊尚未终结,新兴作家的非政治化、非社会化趋向,都给现今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制造了很大的困难。近二十年来,城市化、商品化明显加速,大约给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未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这对于中国作家,构成了特别严峻的考验。事实上,表现农村的作品,所占出版物的份额是很小的,而且普遍缺乏深度和力度。以“大腕”著称的农裔作家,对暴力与性多有同嗜,仿佛非此不足以表现愚鲁的农民,实际上乃取媚于圈内人士及有闲阶级而已,我们根本无从感受到疼痛、抚爱与悲慨。

比较小说,叙写农村的散文作品少得可怜,大约这类写作只是作家的余事的余事。而且,其中不少人大摆新名士架子,喜用古代笔记体,爱做汉代大赋样的东西,在一个设定的大框架内,不断填塞农村的多种琐碎的物事,直到使人感觉麻木为止。至于近年为绵软、精致、酷辣、中淡的多种食品调教出来的读者,对有关农村的文字是否有关注的兴趣,则又当别论。

为此,就在新进的作家的散文中,我依照真诚与疼痛这样两个自立的标准,选编了这样一个集子。可以坦白的是,在文集中,文人习惯的优越、闲适态度是没有的,“风雅”是没有的,幽默(或日“搞笑”)也没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为人生的文学。作为农人的后裔,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他们如实地写下目睹耳闻的故园的一切,自始至终,不曾以聪明人的方式利用农民的痛苦。比照农村的实际生活,文集不免显得单薄,但是,比起时下的那些一味昂首天外的“大散文”,以及挤眉弄眼的“小散文”来,无论如何要有分量得多。毋宁说,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立下的“为人生”的原则,我想,至今仍当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原则。“人生”,在这里是个人的、命运的、现实的、抗争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人生的文学原则毁弃已久,当此艰难时世,理应被我们的有为的作者恢复过来,也理应被更多的在人生途路上跋涉前行的读者所接受。

这是我深信,并且祝祷着的。

2005年3月12日,深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是农民的儿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贤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5743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