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教育》为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的教育叙事集,以文学的笔法讲叙了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着教育的爱和智慧,直抵人的心灵。作者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文笔细腻,善于从寻常的故事中提炼教育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图书 | 爱满教育 |
内容 | 编辑推荐 《爱满教育》为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的教育叙事集,以文学的笔法讲叙了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着教育的爱和智慧,直抵人的心灵。作者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文笔细腻,善于从寻常的故事中提炼教育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内容推荐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传体教育散文集。作者何夏寿以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一个个日子,遇到的一位位亲友。他们当中有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陌路相逢的匆匆过客。这些人以其天性的善良、纯朴又深邃的言行,启迪作者走上了教育的航程,让作者领悟到终生受益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亲情久久 母亲,我的教育家 戏文里的父亲 儿子如镜 嫁给教育 姐姐许到后门头 我的哥哥叫“强盗” 第二章 童年的小摇车 我的摇篮 我真的没偷 拨快时钟 我真的会飞了 铅笔头 船到桥门总会直 我与戏文 第三章 师恩如山 我的老师周一贯 老师领我进了门 拔河 “我去说说看” 第四章 有你真好 我的外接“主板” “俗人”不俗 长大还唱《泥娃娃》 老黄 第五章 亲爱的小孩 黄鳝黄了 “萝卜”回来了 天使不可以跟蛇玩 向“童话”致敬 第六章 收藏阳光 老乡金近 树根深深 “童话”永生 教育:生命的向善(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亲情久久 母亲,我的教育家 母亲去世快20年了,但我一直按照母亲的要求践行着教育,一刻也不敢懈怠。我爱母亲,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还因为母亲是我最最敬仰的——一个目不识丁,却具有高超情怀和诲人韬略的“教育专家”。 那一年——1979年,我17岁,村小学要招一位代课教师。我刚刚高中毕业,一去试考,中了。母亲很高兴。 在我去学校上班的那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为我请了灶君菩萨(我们家乡参加新工作的一种风俗)。在菩萨面前,母亲一边化纸钱,一边对我说:“当老师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对小人(方言,小孩子)好,书便可教好的。” “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的。”那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母亲这一句平淡、朴素的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的嘱咐,竟包含、甚至囊括了无数中外教育家穷其一生写就的“爱的宣言”。 我领着母亲的“旨意”走上了教育的岗位。学校让我教语文,兼任班主任。为了多接触小人,待小人好,我还对学校领导说,我会唱歌,能不能让我再教一门音乐。事后,我知道,乡村小学的师资紧张得要命,有语文、数学老师就不错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因为没有老师,连课也不开的。我主动要求,无疑给学校雪中送炭。幸亏我只会教音乐,如果我说还会体育、美术、科学什么的,兴许校长会把整所学校的“副科”统统承包给我。 为了对小孩子好,我在语文课上,要求学生所有学过的课文必须会背会默;所有教过的歌,必须会吟会唱。可问题来了。唱歌倒没什么,不会唱的只是声音小一点,会唱的嗓门高一些;但学过的课文不会背的就是不会背,不会默写的就是不会默写。这不行,我对孩子们实施“关夜学”,背一个,放一个。有一次,一个孩子背课文背到日落月升,孩子的母亲照着手电来到学校。看到母亲,背不出课文的孩子“哇”:地大哭起来。我去帮他擦眼泪,孩子竟狠狠地咬住了我的手,我用了好大的劲才挣脱了。孩子却乘机跑出了教室,投进了黑夜里。孩子的母亲说了句“何老师,你也真是——”,就没好脸色地转身就走。 我带着伤痛回到家。母亲看到我手腕上的大红咬印,问我发生了什么。我把满腹的委屈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一面揉着我的伤口,一面对我说:“其实,那小孩子咬你也是有道理的。” “有道理?”我惊讶地问。 “你想想,叫你一天到晚又背又念,你会不厌烦吗?” “你不是说要我待小人好吗?” “那也不要强迫小人。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可以读,再不会的让他跟你念。”母亲说到这里,拉起我的手说:“你看,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的。”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了,只是再次走进厨房,从锅里给我端上了热着的饭菜。我望着母亲,回想着母亲刚才所说的话,若有所思。 真的,在母亲的箱子里,找不到任何一张发给母亲的奖状、证书;在母亲一生的闲谈里,也从来没有进出过一字半句教育应如何如何的专业术语。但母亲这位天生的“教育家”,在35年前,在我踏进教育岗位之初,以她朴素的语言,通俗地对我进行了因材施教的良好启蒙。时至今日,每每坐在装修精致、灯光摇曳、鲜花铺台、音响悦耳的会场里,聆听一批接一批教育专家变换着姿态给我们宣讲什么尊重差异、个性教育、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研究成果时,我总觉得他们在复述着母亲35年前对我说过的话。 这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按今天的行话来说,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什么是对小人好?小人需要怎样的好?怎样做才能真正促进小人好?语文课怎样上才是对小人好?……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用了母亲教我的方法,对于教过的课文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可以读;再不会读的,我念一句他跟念一句。这一招还真灵,到放晚学,50个孩子个个过关,心花大开。昨天咬我手的男孩也大声地读出了课文,显得很高兴,离开时还用他脆脆的嗓子对我喊“老师再见”。我忽然觉得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很可爱,而且都很聪明。 后来,我的语文课上,根据课文的内容,在快结束时,我有时安排给孩子们唱一首歌,有时讲一个故事,有时说一句笑话,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 P1-3 序言 爱是最高级的教育 方卫平 我与何夏寿老师相识多年,三年前知道他开始写散文,而且写得很好。第一次读到他那篇写母亲的文字,我深为感动的同时,也颇有些惊喜。在我的印象中,夏寿是一位聪敏、勤奋、富有创造性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没有想到,散文里的他还有着如此细腻、动人的文笔和情思。 他的散文擅写人事,尤其擅长于普通的生活事件中书写令人难忘的性格与感人至深的情感。他不以文辞的华美吸引读者,他写母亲,写父亲,写姐姐,写身边的师长、同事或挚友,大多用的是很日常的笔墨。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然而,就在这甚少雕饰的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份至为真诚的情感,并呈现出一份力透纸背的深情或思考。 很多时候,深深打动我们的正是这情感的内核。在《母亲,我的教育家》中,作者并不以高亢的笔墨大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在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底层妇人最平凡的言行中,书写着一位母亲如何以其天性的善良和母性的本能,使“我”领悟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真谛。《姐姐许到后门头》中的小姐姐,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她的懂事,她对弟弟的护爱,都出自一个姐姐淳良而温柔的天性。也正因如此,她的那一记责备“我”“眼浅”的巴掌,以及那一句看似简白的“人情一辈子”的告诫,才显出其尤为珍贵的纯朴。《老师领我进了门》《老乡金近》等文,写自己敬重的老师和长辈,话里话外一点儿不掩饰当年浓重的青涩与自卑。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们感觉不到一个作为特级教师回望来路的丝毫自得,倒是仍觉得,这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向我们坦然诉说着这段温暖人心的记忆,他对长者知遇之恩的感激和铭记,也一如既往地单纯而真诚。 如果说在这样怀人记事的散文中,最打动我们的是那份厚重、深挚的亲情、师情,那么在《“俗人”不俗》这样的散文里,我们则看到了作家对于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宽容洞察与欣赏。散文由校园和教师的寻常生活写来,将这一生活之“俗”叙写至淋漓尽致。然而,就在这俗极了的生活之中,作者看到并写出了俗世生活和人性“不落俗”的光华:稻粱谋中的责任意识,小急智中的磊落情怀,调笑背后的体贴温暖,不满之间的宽容释怀,等等。 窃以为,夏寿的散文其实也不无这样的“俗”味儿。从这些他名之为“教育散文”的篇什中,我们读到的不是有关教育与教育者的高阔辞令,而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常人——真实、寻常的世俗生活。他笔下的人事大多属于凡俗人生,就连叙写教师的生活,也毫不回避个中俗意。教师也是人,也要找工作,下馆子,唱KTV,也会为了世俗欲望和追求的得失而欢喜沮丧……然而,可贵的是,作者能从这“大俗”中见出、写出某种“大雅”的蕴含。不论生活多么难以免“俗”,我从夏寿的散文中感受到的总是人生的豁达、人心的淳善以及人情的温暖。很多时候,生活愈是落俗,那孕育和留存于其中的脱俗的光芒,愈是使人感叹而振奋。正因此,他笔下的这些人事读来总是如此亲切平实,朴质无华,又常饱含令人震动的力量。 夏寿所说“教育散文”,其中的“教育”一词,我理解为情感教育。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日常生活和人情之美,确乎是一种情感的荡涤。而这一情感的核心,说到底,还是人心中那份单纯的善念与爱。譬如“我”的母亲从她有限的乡土表达词汇中总结出的那句“只要对小人(方言,小孩子)好,书便可教好的”,譬如姐姐以其质朴的话语教给“我”的那句“一块钱是用得光的,一个人情是一辈子的”。这些俗而又俗的语言道出的不是高悬于我们生活之上的大道理,而就来自于人的最平常、最真实的生活,但它所传递的善意与爱意,使这平凡的俗世生活拥有了一种自然、醉人的光彩,也使教育这一行当拥有了一份诗意、温暖的美学。 事实上,教育本身也是一桩由大俗中行大雅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崇高、神圣的教育精神标签有时未免显得过于遥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天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也为世俗生活的欲望和悲喜所缠绕,也经受着这一生活的各种塑造与考验。教育并非要求教育者抛弃这一世俗生活的权利,而是愿他们在世俗生活中仍能坚持“教育”一词最核心的精神,即将个体导向人的一种更好、更完整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在这一引导过程中,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或许扮演着某种至为核心的角色。我猜想,这也是夏寿以“教育散文”命名自己这些文字的初衷之一。 一个多世纪前,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完成了著名的《爱的教育》一书。将近一个世纪前,同为上虞籍的现代作家夏丐尊先生将它翻译为中文出版。我以为,夏寿将自己的这本散文集题名为《爱满教育》,除了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作情怀之外,自然也包含了对先贤的钦慕致敬之意。《爱的教育》的意大利文原书名,中文直译作“心”,它的意思很明白,唯有教育者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才是走向教育的最佳途径,也唯有那被唤醒的内心之“爱”,才是教育的最好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夏寿的这些散文在其真诚的情感书写中,也继承和延续着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精神。 2015年7月25日夜于浙师大丽泽湖畔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教育:生命的向善 周一贯 在世纪之交的时段里,我曾应聘为绍兴市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的导师,才有了与何夏寿老师的相遇之缘。其时,他是上虞金近小学的校长,以童话教育治校,可谓头角初露。 今天回忆起来说是“有缘”,并非虚语妄言。因为在众多的农村小学教师中,他称得上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首先是生命的传奇。他三岁时,因一场严重的高烧,使右腿留下了残疾。本该是灿烂的童年,然而他所接受的却是“丑小鸭”的失落和无奈。成年之后,在农村极其有限的求业条件下,加上行走不便的残疾,连高考的机会也没有,他好不容易当上了代课教师。这本来就已经是一个“传奇”,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竹么门路也没有,就凭格外勤奋地工作和上了几堂得到充分肯定的公开课,成了全县唯一一位由代课教师转正(其余都是民办转正)的国家正式教师。在一个分明是弱势的生命里竟流淌着强势的血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同时,他还是农村小学校长的传奇。1996年初,教育局任命他为家乡四埠乡中心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才20Q来个学生的村庄小学。然而他并不安分,凭着他童年就爱读童话书所获得的启蒙,硬是把四埠乡中心小学改名为金近小学。他以童话作家金近为学校命名,不仅是因为金近是老乡那么简单,而是因为他深信童话有无穷的教育魅力。于是“童话”从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德育领域;由儿童写作拓展为治校方略;从童话读写遍及“素质教育童话化”……他的校长经验受到了市、省乃至教育部的关注和重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现场会,络绎不绝的外地参观团,竟把偏僻的四埠变热闹了。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有滋有味地当着那个农村小学校长。 另外,他又是一位名师的传奇。当校长难,当一个好校长更难,难就难在事务缠身,忙于应付,而冷落了课堂教学。然而他并不按这个常理出牌。2008年,他以“童话育人”的学术建树被评为德育特级教师。然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他一样体现了一位“名师”的不可替代性。2009年,他开始系统开发“乡土语文”,把民间儿童文学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第一堂“民间童谣课”,在杭州“千课万人”的会场上引起了好评如潮的轰动,全国各地相邀的函件,竟让他一时难以招架。以后,他又开发了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民间童谣系列课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小语界引发的连锁反应,也颇有传奇的色彩。 作为名师不仅要立德、立身,还要立言。在这一方面何夏寿也是一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请别以为凡传奇都是波斓壮阔、惊心动魄的惊世骇俗之举。踏实做事、低调处世、勤奋敬业而毕生坚守,也一样具有传奇的意义。比如对教育,他以自己的识见诠释,展示的是不一样的姿态:他不仅发表了不少童话教育研究文本,更令人惊叹的是以教育散文的体裁,有十几篇之多发表在《人民教育》上,令人刮目相看。这些散文有写务农的父亲,一字不识的母亲,呵护弟弟的姐姐,故事不断的学生,坚守农村教育一辈子的老师……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教育到底是什么。在朴实中见激情,于平凡处显奇崛,读了令人心潮澎湃、不忍释卷。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人和事,竟似乎都在回答一个人类最庄严的话题:教育只是生命的向善。向善者,简单地说就是想别人的好,帮别人的好。这正是教育的本义所在:对每一个生命成长发展的呵护。它与行业无关,与经验无涉,甚至与学历、理论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许只是一种境界。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对人生的超越。人生无法免俗,难免会有利与弊的算计,“我”与“他”的较量,功与过的忌惮。而超越了人生,就可以纯化为最简单的一句话:让别人好,让每一个人好。这是一种人格力量、人性品位。现在,这些脍炙人口、能致深省的作品,已汇集为一本著作出版,是名副其实的《爱满教育》。大半个世纪前,有一位上虞老乡,受人尊敬的夏丐尊先生,把《爱的教育》翻译到国内,华夏为之震动;而今天《爱满教育》的面世,世人也应为之瞩目吧。 赏读这部书稿,闻着油墨的芳香,聆听文字的吟唱,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强劲的韵律:教育不是别的,只是生命的向善。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农夫、村妇,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从心灵深处明白这个真理。雨果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爱满教育》显得如此朴实,但却十分深邃,它正概括了教育世界中这一最正派的精神脉络。这应该是本书不可不读的理由吧。 2015年6月7日于容膝斋 (作者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然而,就在这甚少雕饰的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份至为真诚的情感,并呈现出一份力透纸背的深情或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卫平 杜威有名言“教育即生活”。生活能否成为教育,要看有没有一双洞察生活真义的眼睛。读何夏寿老师的《爱满教育》里的散文,我时时与这样—双澄澈而智慧的眼睛相遇。我想,“教育的爱”其实源自“生活的爱”,有了“生活的爱”,就拥有了教育的源头活水。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自强 这部作品,以作者本身曲折而传奇的成长经历,回答人类最庄严的一个关于教育的哲学话题:教育只是生命的向善。向善者,简单地i兑就是想别人的好,帮别人的好。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 周一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爱满教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夏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4659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2015259979 |
中图分类号 | G62-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6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