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叶小文局长讲宗教
2007年5月15日周二
下班回家已是5月15日早上5点多,路灯已熄,车多起来。以前这个时间,我睡得正香。做报纸,尤其是今年强调新闻性,加班是常事。
闹钟定的是7点,醒来7:30,赶紧收拾。到鲁迅文学院,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课刚刚开始,他主讲的题目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知道叶小文这个名字,应该是他作为国务院特派专员,赴西藏参与主持第十一世班禅的金瓶掣签和坐床大典。那是1995年11月29日,今天的班禅已经是17岁的小伙子了。
宗教和传统文化常常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比如他们所提倡的“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比如对“圣战”的新解释:和自己的私心杂念斗争,战胜了它们,就成了圣人。
他还放了一些电视短片,有一个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是为世界佛教论坛拍的。画面上一个僧人和一个道人在大自然中擦肩而过,真是和谐。
《和谐世界以道想通》也是一部短片,献给刚刚举行的世界道德经论坛。传说老子讲经的地方在我们县的楼观台,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已在楼观台修行50多年。专访他的文章说,他1936年出生于甘肃麦积区凤凰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岁那年,到陕西做麦客“赶麦场”时,在陇县龙门洞出家,成了一名道士。后来开始在楼观台挂单讲道,1986年被选为楼观台院监。
《道德经》讲“上善若水”,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买过《道德经》,读的是皮毛。
叶还讲,台湾法鼓山圣严长老遇到难题,问他的老师,老师说了12个字:“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叶把这12字让大陆的一位书法家写了,到台湾送圣严长老,场面其乐融融。
关于佛教、道教等,大学也讲过一些。今天好像又回到了校园。真理是朴素的,要做起来却很难。想起了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
2007年5月16日周三
上午的课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讲授,题目是“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主要分两大部分:向孩子学习,捍卫童年。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
前些年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谁能把中国的‘三农’问题解决好,授他一个诺贝尔奖都不过分。”今天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不比“三农”问题少,应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家长苦、学生苦、老师苦,一提起来都怨声载道,没有满意的,也许教育部也不满意。
我到时,已开讲5分钟。课后,我说:“孙老师,今天不好意思迟到了。”他说:“都是老熟人了,没关系。”
如果第二天上午有课,而在单位工作得又很晚,夜里还是住在鲁院比较好。
中午,报社同事请湖北《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朱玉祥先生吃饭。他的爱人王卉老师也来了。王老师最早在湖北《少年世界》杂志做编辑,我1999年见她,她送我一套董宏猷和陈深联合主编的“红蜻蜓少年随笔丛书”,一共15本。之后再没有见面,今天不介绍都认不出来了。还见到了《格言》杂志总编辑李彤。《格言》发行近百万,《特别关注》发行200多万。前几年老有人说:“《读者》办得好,你再办一个试试?”意思是不可能再有发行量这么大的刊物了,可是《特别关注》的成功说明了市场永远是有的。
晚饭前,整理报社休息室的书。《蔚蓝色天空的黄金——当代中国60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散文卷》,有胡晓梦一组文章,她在创作自白的最后说:“至于我的作品,有人说是小说,有人说是散文,我自己便有点糊涂,转而一想,爱谁谁了,其实不都是一回事么。”
这是1995年出版的书,她27岁。60年代过去了,70年代过去了,80年代正当红,90年代早有蜻蜓立上头。日月更替,旧人老去,新人涌现。P19-22
书是有魅力的——“书魅文丛”策划者言
序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曹文轩/徐鲁/萧萍/张洁/周益民
2007年
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
贾平凹称他有学者气
想念南京的书香
搬家就是搬书
想静下心好好学习
鲁迅文学院开学
听叶小文局长讲宗教
姐姐就是这个样子
这套书真的不错
最美的是孩子的纯真
叶圣陶教写作
怀念7年前的一份报纸
四代童书作家
认真的彭懿老师
来我家看书
读书贵在精
“故事大王”的信
天津买书
害羞是诗人的气质之一
别丢,别丢
唱金波老师写的歌
最后一课
再见了,鲁院
想去报国寺刻章
学孙犁的安静
发现了光合作用书房
爱书的部长去世了
简单生活与诗意栖居
多年前的书没了
王蒙说诺贝尔奖
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
书读到哪里去了
不写文章,还叫文人吗?
历史的话题向来沉重
2008年
怎么会有这么坏的人
多看就能得“真传”
春节读迟子建
让讣告陪我们变老
孔子谈政治
周昌义说陕西文坛三巨头
鄢烈山评韩寒
严文井的幽默
写长篇要匀速前进
看儿童文学对话,不解渴
收集《麦田里的守望者》
买孙犁的书
要翘的尾巴没有了
不舍得在书上画
书应该做得很美
买董桥的书
第一次去香港
内地书还是便宜
曹文轩老师讲《菊花娃娃》
2009年
胡适的话
他们也在网上买书
谷林走了
蔡澜的文字
丁帆教授的鼓励
梵澄的话
买旧书55本
诸葛亮的短处
小书不小
胡有清老师的邮件
周总的教诲
五四书店买书
叶家人的认真
人间大师再失杨
西安书城关闭了
2010年
人书情未了
学问是怎样做成的
到博古市场淘书
一本收藏一本阅读
连续逛了4个书店
田晓菲11岁时的书
多读多写
老书是对儿时的怀念
再见了,新闻出版报社
朱苏进:小说寻找的是知音
黄蓓佳的新书
到万圣书园买书
杨可扬先生走了
金波老师赠书
买旧书就要讨价还价
李凤杰老师的书
写童话的人都有着儿童的眼睛
安兄送我老版安徒生童话
向吴非老师致敬
老杂志留存着记忆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原来我早有略萨的书
卖文买书
这个意见,我虚心接受
樊发稼老师的新书
跋一 因为书 /安武林
跋二 喜欢就是理由/孙卫卫
书是有魅力的——“书魅文丛”策划者言
在我身边或离我很近、很远、不近不远的地方,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书,喜欢买书、藏书、读书,喜欢与人分享读书的快乐。他们把书当作了阳光、空气和水,不能离开须臾。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跟书密切相连:有点钱就用来买书,有点时间就用来看书,一息尚存就用来爱书。
这样的朋友,说书是他们的生命,极端了,毕竟人活着是第一位的;但要说书是他们的第二生命,我认为不过分。甚至可以说,他们活着,是为了读书;没有书给他们读,他们大抵是活不下去的。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们读书人、爱书人,或者读书种子,形象一点的叫法是书痴、书虫。
有人问,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这么问的人肯定不是读书人,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这样的人也会读一些书,那一般是冲着颜如玉、黄金屋去的,或者把书当成“进步”的阶梯。他们读的是书中的字,他们不知道更美的风景在字里行间。
书是有魅力的,书的魅力是思想的魅力、科学的魅力、意趣的魅力、风情的魅力。我坚定地认为,书里面是藏着鬼的,每一本书里面都有一个鬼或几个鬼。妖娆的女鬼,幽默的男鬼,活泼的小鬼,严肃的老鬼,各种鬼都有。但不是一打开书这个鬼就会欢跃着跑出来。他(她)需要你读进去了,就像穿越了《哈利·波特》里面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你身上慢慢沾上了这本书的鬼气,鬼才会慢慢在你面前现身。在鬼眼里,你因为读了这本书,接受了书里面的思想和气息,你也成了他(她)的同类了,他(她)才会愿意跟你交谈,甚至跟你做朋友。
书中的鬼,你叫他(她)精灵也不会错。
据说晚上读书,更容易与书中的鬼相见,交谈会更酣畅。这就是很多人喜欢晚上读书的原因吧。
为什么有些人嗜书如命?就是被书中的鬼迷住了心窍。手不释卷,欣然忘食,通宵达旦,这些读书人的痴迷劲,其实就是鬼上身了,欲罢不能。
很多朋友喜欢把读书的乐趣与人分享,把买书的乐趣、淘书的经历、读书的感悟与同道分享,写了很多这样的“书话”。也不断有这样关于书的书出版。2014年年初去京城出差,与久违的好友孙卫卫见面,聊到读书,聊到他和作家安武林出版的《喜欢书》《爱读书》。这两本关于读书的书是由一家文化公司策划,在我社出版的,现在不印了。卫卫问我是否愿意重印。我想仅仅重印意思不大,不如策划一个系列,不仅将这两本书重新出版,而且收录新的书稿,慢慢作为一个品牌来做。跟卫卫商量了一下,就取名为“书魅文丛”,写书的魅力与读书人的痴迷,这就是这套丛书的定位。
书是有魅力的,好读书者还大有人在。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书,越多越好。
邱建国
《喜欢书一编》收录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爱书人孙卫卫4年来,或读书,或买书,或淘书,或赠书,或想书,等等,和书有关的日记。这些日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似乎在和读者随意地聊天。阅读后的收获,不亚于读到一本本大书,因为作者把对几百本书的感悟,把名家、大家的思考都凝结在了他的日记里。本书也可以当做一本励志书阅读,作者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踏踏实实往前走,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书,是思想魅力、意趣魅力、风情魅力的集中展示体,《喜欢书一编》就是读书人把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感悟与同道分享,全书收录的大都是作者孙卫卫和书有关的日记。或读书,或买书,或淘书,或受书,或赠书,或想书等等。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再加上一点抒情的气息。这几条原则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书话散文的“经典”和“定论”。本书正是这样一些姿态缤纷、气息淡雅的书话散文的结集,文字干净清爽,不枝不蔓,不飘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