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法中国(21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中国文明从古代到现代历程的全面回顾,包括历史,哲学和古典经济理论诸方面。除了娴熟的叙事,还向读者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复兴的新天地。该书丰富了人们对中华原文明的认识,而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吸取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也可以帮助我们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内容推荐

读书是个享受。玉忠不仅观点鲜明,立论极富挑战性,而且行文流畅、通俗。这部书会引发我国大众读者的关注,也应引起我国思想界的关注。

读此书,笔者能理解玉忠对儒家的严厉批评和对西方政治、社会、经济学主流思想成就的贬抑。玉忠的论点虽有极端之嫌,却属于思想变迁中的“矫枉过正”,也是青年思想者的必然。他书中反映的情绪,是对一种强势思潮的反弹。这种反弹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中不难谅解。相反的思想,在大学课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电视和互联网上,也绝不是含蓄中庸的。笔者本想吁请玉忠在书里增加对下述两个问题的论述:一、为什么儒学能在中华思想界居主导地位两千年?二、倘无最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国可能有今天的崛起?提这样的问题,无非是指望玉忠能“全面”些,“中庸”些。但转念再想,这要求不仅苛刻,而且是庙堂中已近暮年之人方有的苛刻,或日“成熟”。正如在西方的通例,中国不仅需要严谨、学富五车、研究领域细致入微的庙堂学者,而且需要不拘一格的思想者,需要思想战线上的斗士。在西方社会里对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书,往往不是居庙堂之高的教授们所著,而是出于无名草莽之手。另外,一种新思潮起初多以比较极端的面目出现。非如此,难有战斗力。缺少战斗力,也就缺少生命力。

此书资料丰富,线索清晰,立论鲜明,质量并不亚于许多高居庙堂的教授专家的著述。而且,玉忠殷殷可见的赤子之心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曾邀北大比较政治专业的博士生们阅读此书手稿,学生们读过之后众口称奇,皆日颇受启发。

目录

代序

致读者 岩石开裂

引言 中华文明复兴的现实基础

 1.二十世纪中华文明原典和中国学术的再发现

 2.西方学术走向东方之路

 3.痛定思变:二十世纪西化改革的失败

第一部分 再回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 伏羲啊,伏羲

 1.黄土高原上的道/法文明之光

 2.道/法原文明的发展期

 参考阅读:中国的蒙娜丽莎——大地湾女神

第二章 大黄金时代

 1.什么力量将中国推进了大黄金时代

 2.秦二世而亡,谁之过

 3.为“汉家制度”正名

 参考阅读:睡虎地秦墓竹简

第三章 西方文明走下神坛

 1.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之国

 2.是西方文明走下神坛的时候了

 参考阅读:华夏族生生不息的缩影——6000年渔洋村

 第二部分 中国中世纪

第四章 一而百,百而一

 1.中华文明的裂变与演化

 2.“非法婚配”造就思想怪胎

 3.法家反对儒家人治

 4.儒家执政理念何时了

 参考阅读:汉代公正的法治社会

第五章 儒效?儒效?

 1.两千年来中国人是如何被洗脑的

 2.儒家给中华文明究竟带来了什么

 参考阅读:中国曾是一个性方面相当开放的社会

第六章 微微龙脉

 1.中国的钢铁脊梁

 2.“欧洲孔子”魁奈与“新加坡法家”李光耀

 参考阅读:遂公盈与大禹治水

第三部分 中华文明的复兴

第七章 中国古典哲学基础

 1.还我中国哲学

 2.中国古典哲学三个核心范畴

 参考阅读:西周青铜法典

第八章 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基础

 1.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衰落与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复兴

 2.中国古典经济理论三原则

 3.早熟的中国古典经济理论

 参考阅读: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商品本位货币计划

第九章 中国古典政治理论基础

 1.道生法、法生德

 2.社会功勋制和全民监督体系

 3.外事武而义

 参考阅读:《美国法典》标题5第2301部B节规定的九条功绩制原则

第十章 论全球大争时代

 1.信息时代真实的全球化

 2.全球大争时代中华文明面对的战略环境

 3.全球大争时代保卫中华文明——行工战

 参考阅读:八千年前,吹笛的人是谁

附录一 中华原文明谱系

附录二 中华文明发展路线图

附录三 中华原文明的“四经五书”

附录四 新三字经

试读章节

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这种转变带来的远远不仅是生产力方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明形态上的发展与定型。

与其他地区的文明形态不同,中华文明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曾经有过儒化和西化的巨大影响,这个文明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医学,乃至古典政治经济学仍存在于华夏族群的血脉中。

我们的先人生产粮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万多年以前,至今发现最早的农业遗存是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碳14测定其距今年代是1.4万年。一万年以内的新石器遗址密布中华大地,从中我们知道当时的华夏文明已经飞速发展。

早期先人的聚落较小,也没有明显的社会系统阶层分化。复杂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出现大约是在五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

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流域古文明的研究,历史学家许倬云将五千年前出现的复杂社会形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礼法不分的特点。

这种社会有相当数量的财富积累,制作礼仪性的贵重物品。同时具备有礼仪性建筑物的礼仪中心,礼仪中心也可能有层级的差异;一些人拥有较别人更多的财富与权威,社群之内遂有层级的分化;社会复杂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为了执行管理功能,即会出现权力的层级化,也就是从社会体走向政治体,终于形成国家的组织;聚落之间的层级化,会出现中心聚落,城市也可能有防卫设施,例如城墙、壕沟;为了礼仪与管理功能,会有专业人员担任这些工作,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可能发展了文字或其他类似的符号。

为了说明上述文明形态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内涵以及它在中华原文明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以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居住遗址为例。

柏杨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他认为神话时代显然是虚构的,传说时代含有事实成份,但这种成份很少。到了半信史时代,事实成份就大大增多了,而且这些事实能得到考古发掘物的支持——如果不是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国神话体系中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或许永远会被认为是几乎没有任何“事实成份”的神话,然而考古学家唤回了中华民族的深层记忆。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78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7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38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玉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清理出房址241座,灶址104座,灰坑和窑穴321个,墓葬79座,窑35个,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9条,大地湾遗址分为五个文明期,从距今约八千年一直持续到四千八百年前:

第一期距今8000~7350年,这一时期的大地湾先民制造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生产了中国第一种粮食——黍;

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这时发掘出了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这一时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如鱼纹盆等;

第三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

第四期距今5500~4900年,此时的村落由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上有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似乎为“行政中心”,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复杂社会结构在这一阶段形成。

第五期距今4900~4800年,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大,达到275万平方米左右。  三皇之首伏羲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易经》、《管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中。传说他始画八卦,造书契代替结绳记事,教会人们种田捕鱼,驯养家畜。最早记载伏羲生平的是《易·系辞》,上面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

后来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时更详尽地记述了伏羲的生平:“太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日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

谁能想到,上述记述有相当一部分竞为大地湾考古所证实!

首先是伏羲的出生地。据《水经注》、《开山图注》、《续汉书·君国志》等史料载,伏羲生成纪。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秦安从西汉时期就称成纪,今天,天水城西有明代兴建供奉“人文始祖”的伏羲庙,秦安县距大地湾7公里处的陇城筑有女娲祠,而且大地湾周围至今还保留着与伏羲“风”姓有关的几个地名——风茔、风谷、风台。

其次是伏羲氏的贡献之一——“以田以渔”。以前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碳化黍标本在时间上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就是我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的种植地;另外大地湾出土的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和大量鱼纹陶器也说明捕鱼是我们先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然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有直线也有曲线,形状有竖道、箭头形、类x形和植物关纹样。有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郭沫若生前看到这些符号后就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标记,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P23-26

序言

2008年2月初,蒙翟玉忠先生寄赠此部书的书稿,读后大为惊异。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读者,大概会感到时光倒流,似在重温“评法批儒”。当然,书中的资料和观点远较“评法批儒”丰富,还附上了批评当代西学的立场,时代感非常强,与流行思潮明显针锋相对,大约属于“否定之否定”一类。

欣逢中华百家争鸣的盛世,玉忠成就了一家之言。他梳理“中华原生文明”,发掘和弘扬法家的治国理念和方略,如重耕战,社会功勋制,全民监督,常平仓,依法行政,简令谨诛,赏罚当符而重其轻者,独特的外交观,还有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世界观。他试图描绘一幅“儒化”之前中华“大黄金时代”的图景,而且毫不掩饰其“托古”的意图是宣扬当代的“新法家”。无论是否同意他的看法,思想开放的读者必然能获得重要的启示。读过此书,我们至少能同意:欲复兴中华悠久的文明,应当仔细审视诸子百家,而不仅是尊孔读经复兴繁盛了几乎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在“儒化”的中国,传统法家思想依然绵延不绝。比较西学的法律主义(legalism)传统,中国的传统法家要复杂得多,是一整套政治哲学理念和社会管理原则。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相互影响,激烈竞争,强弱的兴衰交替乃是转瞬间的事情,堪比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传统法家是富国强兵之道,新时代的法家思想是富强之源。中国“新法家”必是对中国传统法家的扬弃,也应是拥有未来的思想。

读此书,不禁想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河殇》,一部以赞美西方“海洋文明”贬低中华“黄土文明”为核心思想的电视片。那电视片轰动全国,解说词也是一时洛阳纸贵,引发了中国知识界的大讨论。此后,西学崇拜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然而,迄今不过二十余年,竟是时过境迁,恍如隔世了。没有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部书的写作和出版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中华崛起,国人正在恢复自信和自尊的大环境,这部书的写作与出版也是不可想象的。

读此书是个享受。玉忠不仅观点鲜明,立论极富挑战性,而且行文流畅、通俗。这部书会引发我国大众读者的关注,也应引起我国思想界的关注。

读此书,笔者能理解玉忠对儒家的严厉批评和对西方政治、社会、经济学主流思想成就的贬抑。玉忠的论点虽有极端之嫌,却属于思想变迁中的“矫枉过正”,也是青年思想者的必然。他书中反映的情绪,是对一种强势思潮的反弹。这种反弹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中不难谅解。相反的思想,在大学课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电视和互联网上,也绝不是含蓄中庸的。笔者本想吁请玉忠在书里增加对下述两个问题的论述:一、为什么儒学能在中华思想界居主导地位两千年?二、倘无最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国可能有今天的崛起?提这样的问题,无非是指望玉忠能“全面”些,“中庸”些。但转念再想,这要求不仅苛刻,而且是庙堂中已近暮年之人方有的苛刻,或日“成熟”。正如在西方的通例,中国不仅需要严谨、学富五车、研究领域细致入微的庙堂学者,而且需要不拘一格的思想者,需要思想战线上的斗士。在西方社会里对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书,往往不是居庙堂之高的教授们所著,而是出于无名草莽之手。另外,一种新思潮起初多以比较极端的面目出现。非如此,难有战斗力。缺少战斗力,也就缺少生命力。

此书资料丰富,线索清晰,立论鲜明,质量并不亚于许多高居庙堂的教授专家的著述。而且,玉忠殷殷可见的赤子之心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曾邀北大比较政治专业的博士生们阅读此书手稿,学生们读过之后众口称奇,皆日颇受启发。玉忠出身世代农民家庭,生于1973年,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河北唐山的乡村中学,未受过任何庙堂的专业训练,更非任何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于2001年来京漂流自学,赖撰文为生,生活清贫。他的训练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自修完成,他良好的英文功底也是自修出身。他的独特思想是在苦读和“社会大学”中形成的,当然也是玉忠向京城的学术先进虚心求教的结果。其实,直到不久以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刻苦用功,自学成才”还曾是我国相当普遍的现象。今居庙堂之高者,不乏七十年代自学成才之士。我国今已普及大学教育,草莽之中却还能屡出这样的人才,真令人振奋。“是英雄不问出身”乃是我国的骄傲,延续着我国“功勋制”源远流长的伟大传统。倘玉忠今后能持之以恒,刻苦如昔,当能为推动“新法家”运动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潘维

2008-4-17,北京大学

后记

这是现居美国旧金山的陆寿筠(Sherwin Lu)先生通读笔者的诸多重要文章及本书原稿后所写。陆先生数十年在西方社会生活的经验,使他比许多人更能直接感受中华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此文原为英文,由甘肃农林大学的张小白先生译成中文,并由陆先生本人校译过。原题为:《当代全球危机呼唤东方智慧——“动态平衡多维整体”世界观探讨》。全文发表在香港《领导者》杂志2008年第一期(总第20期)。现经陆先生同意,收入本书以为跋。

现代人类面对着两大威胁:人们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摆布引起的生态危机,和国际垄断资本对人类生活的霸权引起的社会危机。前者表现在全球气候的剧变和越来越多物种的消失。后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恐怖暴力和不断加剧的全球核战争风险。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用来最有效地分析所有自然和社会历史现象的总括一切的世界观。可喜的是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可以概括为“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世界观,或者简称为动态整体观。在各种文化中,无论西方或东方,都能找到这一世界观的体现,而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表现得尤为集中,也最为典型。

动态整体观包含如下三个侧面:

1.“整体性”,意即所有事物,从囊括一切的整个存在到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最微小的存在物,从整个人类社会到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再到个体的人,从可感知的具体存在物到想象中的抽象事物,每件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或方面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静止的、或是机械的拼凑;而是——

2.其各部分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正如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万事万物通过各自内部阴阳两面的对立互动,永远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再由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变动之中。某一特定时刻的阴阳互动状况决定了这个“整体”在当下的性质。就社会事物而言,这个“整体”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有其自我意志的社会实体,它又反过来成为某个或某些更大“整体”中与其它部分互动着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既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同时又是一些更大整体的组成部分”的两重性是所有存在物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所有事物结构的多层次形式,也为这个世界观的下述第三个侧面提供了基础——

3.所有存在物都是一个多维的整体。至于人类社会,“多维”指的是对于社会内部互动模式的观察方式的多样性,它包括在各个层次上相互平行的社会主体(个人及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上的所有那些主体之间多方向上的互动。

……

尽管上面说了那么多负面的问题,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并非一切都是负面的。例如,共和主义,联邦主义和政府分权制衡机制,合作主义和劳资共治等形式的政治经济民主,都起源于欧洲。这些都是人们在某些领域内为求社会关系的动态平衡而自觉努力的很好例子,虽然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上个世纪理沦物理学的诸多新发现,例如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测不准原理、混沌理论等,已经为西方与东方在更高层次上的交接开辟了新的平台(见Fritjof capra所著《物理学之道》)。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许多考古新发现,让尘封数千年的中国古典经济政治思想重见天日,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智慧复兴再造的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全球化,亦即世界各地所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的整合推广,将带领人类走出面前的困境,并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本书丰富了人们对中华原文明的认识,而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吸取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也可以帮助我们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寻根探幽发掘文明要义,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所副所长 房宁

玉忠的这本书,用力甚深,见解独特,堪称杰作,有助于读者从中得到关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尊严。

——《人民日报》评论部评论员 林治波

大作试图揭示道法两家在中华文明当中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这是很少有人专门这样思考的,具有一定新意。特别是以道为内,以法为外的结构模式,是符合中华文化实际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韩星

本书是对中国文明从古代到现代历程的全面回顾,包括历史,哲学和古典经济理论诸方面。除了娴熟的叙事,还向读者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复兴的新天地。作者熟读中华文明原典,有着广阔非凡的知识视野——这是一本值得关注的著作!

——加拿大职业投资家,《美国与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一书的作者 Ben Mah

中国文化得以复兴的标志,就是国人开始会应用中国哲学方法去思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翟玉忠先生为此开了个好头!但愿他能再接再厉,更加深入、坚持不懈地完成挖掘这个宝藏,并加以现代社会的内涵,创立出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的中国式的政治经济学。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方法》一书作者 吕嘉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法中国(21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玉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7259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