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对话中国三代时装设计师--中国时装设计师寻梦记/时装文化与艺术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想成为一个大师级的服装设计师,有必要听听前人所讲的经验。本书作者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特点,将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发展年代划分采访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书中以时代背景为依托,详细记录了每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与追梦之路以及各个受访者对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忠告。书的最后,作者还就中国时装设计师如何实现大师梦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内容推荐

中国时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期盼着大师级人物的诞生,拥有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几乎是每个时装设计师的梦想。然而,公众对中国时装设计师的了解常常仅限于简历式的报道,及各类对设计师褒贬不一的评论中。在各类纷繁的报道中,鲜有人了解中国时装设计师追梦背后的故事。本书作者则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特点,将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发展年代划分采访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书中以时代背景为依托,详细记录了每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与追梦之路以及各个受访者对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忠告。书的最后,作者就中国时装设计师如何实现大师梦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书不但有助于服装专业学者以及爱好者了解中国时装设计师的成长历程,更有益于新一代设计师从中汲取前人之鉴,尽早实现“大师”的梦想。

目录

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001

背景解读/002

受访者——金泰钧/004

设计师速写/006

成长经历/009

经典语录/020

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父亲/029

给新一代设计师的忠告/030

评述:“一代游走在幸运与不幸间的设计师”/032

改革开放后的一代设计师/034

背景解读——80、90年代/035

受访者一:赵玉峰/037

设计师速写/038

成长经历/040

经典语录/050

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先生/058

给新一代设计师的忠告/059

受访者二:叶红/061

设计师速写/064

成长经历/068

经典语录/074

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父母/086

给新一代设计师的忠告/089

二十一世纪新锐设计师/114

背景解读/115

陆坤/116

设计师速写/116

经典语录/126

重要人物/136

评述:新锐设计师,中国设计师的希望?/138

中国时装设计师——大师之路,还有多远?/140

参考书目/142

受访者三——方敏/090

设计师速写  

成长经历/092  

经典语录/094

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先生/108

给新一代设计师的忠告/109

评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设计师”/112

试读章节

可以理解,曾经风光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种不愿被人遗忘的失落感。

谈到这里,她顿了一顿,然后悠悠地说:“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孤独。”

孤独不仅来自于一种寂寞,更来自于对将来的一种担忧。一次巴黎之行,让她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当她看到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和曾经的自己一样,只知道一味追崇西方艺术、西方文化时,她有了一种担忧;

当她看到许多的年轻设计师只注重绘画及服装表面的华丽,而不注重工艺制作,她有了一种担忧;

当她看到许多的年轻设计师只知道追求所谓的“创意”,却忽略了设计的实用价值,她有了一种担忧;

当她看到许多的年轻设计师只想一夜成名,却忽略了成功并非靠一朝一夕,而是一生一世,她有了一种担忧。

这些担忧让她认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大多过于浮躁,结果就是将来中国的服装业仍然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

让她欣慰的是,有此想法的,并不仅仅是她一人。在一次故宫珍品上海展时,故宫博物馆馆长在介绍完《清明上河图》等名画后说:“我们现代人是不可能再创造出这种精品了。因为没有人再愿意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去潜心研究艺术。现在没有人那么有耐心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太浮躁的世界。”

不知道在这个领域,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如此“孤独”的。

“我们所缺少的,是一个团队。”

“团队”,是赵玉峰不断提起的词汇。

尽管赵玉峰本人通晓设计、制作与工艺,而且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亲自完成所有的工作。“建立一个成功的时装品牌,需要优秀的设计师、打版师和工艺师,还要有出色的营销团队。就像演艺公司推出一个明星一样,设计师只是站在幕前的明星,但其身后需要有一个团队帮助他(她)完成从产品制作到推向市场的过程。”

赵玉峰成长的年代,恰恰正是这类人才最缺乏的年代,尤其是服装营销人,早有人说过,中国的服装产品不差,但缺乏“营销”意识。

而设计师与工艺的脱节,无疑是另一个重要缺陷。设计师只懂绘画,不懂工艺,无法与技术人员沟通:而技术人员太偏重工程,不能理解设计师的意图,这都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P055

序言

国内关于我国时装设计师的报道其实不少,不过大多只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历式;另一类则是褒贬不一的评论。我无意对别人的评论再做任何评述,但我确实发现一个现象,褒也好。贬也罢,大多数人似乎热衷于对设计师的“评论”,而不屑于对设计师本人的“了解”。要评论一个人,可以说很容易——庸俗点儿说,“嘴巴长在自己身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也可以说很难——如果要做到真正的客观与公正。对公众而言,发表对设计师的看法是他的权利,而对执笔进行评论的“专业内人士”而言,发表对设计师的看法更是其本职工作。

然而,纵观大多数关于设计师的公开报道,设计师已被转换成一个个标准符号:出生年月地、获奖经历。幸运些的。旁边配几幅设计师的作品图或外加对设计师作品的一番评论。

我感觉在这纷繁的报道中,偏偏缺少了对设计师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关注:设计师本身。

每个人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对于从事具有创作性工作的时装设计师,“个性”更是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对设计师的关注,不应当仅仅是他(她)的出身、获奖经历。甚至不应该仅是作品本身。因为这一切不过是设计师的延伸物。如果我们对创作者本身缺乏了解,何以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他(她)的设计作品?没有了解,又何以谈到理解与评论?

我们更不应忽略每个设计师身上的“时代特征”。“一代 人有一代人的故事”,而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特点,这种时代特征在中国的时装设计师身上“刻画”得尤为明显。也因此在对每一代设计师的介绍之前,我都特意增加了相关时代背景作为依托,这既可弥补一些年轻人可能有的历史知识的匮乏,也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时装设计师的成长环境。

有必要说明的是,对于书中所选人物,我不能说他们代表了我国时装设计师的全部。我国地域辽阔,在其他各地还有众多优秀的设计师。由于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目前我只采访了上海五位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明年上半年,我会再增加一本介绍以其他各时尚城市设计师为主的书作为本书的姊妹册。以使本丛书的内容更为丰富。

这些接受采访的设计师,在国内服装界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都曾经尝试过走“市场化”,并(曾)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公司。他们在自己的设计生涯中,曾拥有过鲜花与掌声,也有过孤独与无奈。无论你将这些设计师定义为“成功”抑或是“失败”,我只是想以最平常的心态、最纪实的手法,记录下我国近百年来三代时装设计师所走过的道路。就像一个人到了一定时间,都会回首自己一路所走的人生旅程:有快乐亦有惊痛,有惘然亦有慨叹。爬到过巅峰却也跌到过低谷……但不管你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成功还是失败,它都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同样,这些设计师也成为了我国时装设计师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了解”方可谈到“理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拙笔能够 让更多的人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我国时装设计师的工作与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于新一代设计师,则应当思考:追梦之路,究竟怎样才能走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对话中国三代时装设计师--中国时装设计师寻梦记/时装文化与艺术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冷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4136
开本 其他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3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41-09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7
18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