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作者十年深耕田野与夙夜笃思之作,深度讨论了中国社区治理的历史与现实、结构与过程。全书新意频出:一是鉴往知来,回溯社区治理的历史基因,破除“皇权不下县”的论调,实现古今社区治理的历史连接。二是纵横中西,破除滕尼斯式的共同体迷思,剖析百年来中西方社区的概念差异,展现中西方社区“中心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实践差异。三是追根溯源,首度聚焦社区治理之经济结构基础,析出影响社区治理的“三次生产分配关系”。四是兼得形构,提炼中国“社区复合体”的形态,挖掘“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关系。五是聚焦转型,破除“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提炼“国家创制社会”机制,提出建设“关联社区”的方向。
本书既可为科学研究之参考,又可为社区治理实务工作者之参考。
作者简介
吴晓林,1982年生,山东莱阳人,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现为中南大学升华猎英学者、湖南省青联委员、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剑桥中国研究》(Journal of Cambridge ChinaStudies)编委。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3部、参编参著7部,在《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学习时报》等发表时政评论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咨政报告获得中央、部省领导批示。系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湖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研究方向: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政治发展(政治整合、协商民主)。
目录
第一章 何为社区社区何为
第一节 何为社区:社区认知与实践简明史
一 社区认知的简明史
二 社区实践的简明史
三 中国的实践与认知
第二节 社区何为:生活场景的“家国政治”
一 社区生活的“五层需求”
二 社区治理的“三重意蕴”
第三节 共同体与社区复合体:一个中国命题
一 排斥还是包容:社会中心论VS国家中心论
二 寻求联结:社区复合体的尝试解答
三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里治:中国古代的“社区治理”
第一节 皇权下县“人里”
一 “皇权不下县”的幻象
二 里:古代的社区
第二节 古代“里治”发展简史
一 先秦至唐的里长官任制阶段
二 宋至明清的里长职役制阶段
三 清末以后的里治官僚化尝试
第三节 古代社区治理中的“家国关系”
一 皇权控“里”
二 绅权辅“里”
三 民治于“里”
第四节 古代“社区治理”的结构与遗产
一 古代社区治理的“家国政治”链条
二 古代社区治理的“国强社弱”结构
三 古代社区治理的“历史基因”延承
第三章 第一轮改革:街居制的形成与扩散
第一节 “街居”体制与“单位制”
一 “街居”与“单位”的入场
二 受到冲击的“街居制”
第二节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形成
一 民政部推动基层改革
二 京沪改革的全面扩散
第三节 第一轮社区治理改革的制度分析
一 环境条件:社会转型压力与体制冲击
二 制度变迁:城市政府主导的权力下放
三 制度效果:基层权能提升与行政化问题
第四章 第二轮改革:“居站分设、政社合作”的试马
第一节 第二轮社区治理改革的四种模式
一 街道社区化模式
二 组织下沉的模式
三 行事分离的模式
四 政社合作的模式
第二节 第二轮社区治理改革的制度分析
一 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大变局与职能转变
二 变迁过程:中央政策引导下的区级创新
三 制度效果:利%建设提升与无形的短板掌
第五章 生动的故事:政社合作的典型实践
第一节 武汉市江汉区的实践
一 江汉区三轮改革的时序
二 政府购岗,服务下沉
三 江汉区的社区治理结构
四 江汉模式的进步与局限
第二节 宁波市海曙区的实践
一 宁波市海曙区的改草时序
二 选聘分离,项目合作
三 海曙区的社区治理结构
四 海曙模式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广州市越秀区的实践
一 广州市越秀区的改革时序
二 向社工购买家综服务
三 越秀区的社区治理结构
四 越秀模式的进步与局限
第四节 青岛八大湖街道的实践
一 八大湖街道的改革时序
二 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三 八大湖的社区治理结构
四 八大湖实践的进步与局限
第六章新时代的新定向:社区治理体系化
第一节 体系化: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要求
一 从生活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
二 社区治理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化的新探索
一 国家层面的体系整合与政策推动
二 地方层面社区治理体系化的探索
第三节 新时期社区治理的特点与议题
一 党建弓I领、高位推动与技术支撑
二 打破“新瓶装旧酒”与“三大主义”
第七章 政党在社区: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社区党建
一 起源于上海的社区党建探索
二 社区党建在全国的广泛发展
三 社区党建向“纵横联动”的拓展
第二节 走向政治取向与社会取向“两维均衡
一 政治取向特别强调党的核心领导功能
二 社会取向特别强调治理引领与服务
第三节 政党连接社会与二次社会建构
一 政党连接社会的三种机制
二 社区党建的社会建构逻辑
第八章 社区复合体的形成:治权、服务与生活
第一节 从行政单元到政社复合体
一 社区管理单元的政治化建设
二 社区服务载体的行政化演绎
三 社会共同体的政社复合化
第二节 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
一 党建引领下的政治逻辑
二 治理重心下移的管理逻辑
三 选择性参%的生活逻辑
第三节 社区复答体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九章 社区治理转型:家国关联的传统与进路
第一节 中西方社区治理的深层差异
一 中国:积极国家与被动家庭
二 西方:个体主义与社会本位
三 中西方社区家国关联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社区家国关联的深层逻辑
一 生产关系的结构基础
二 过渡时期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中国社区治理转型的密码解析
一 不同的治理结构产出不同的治理结果
二 社区治理的转型展现出非线性逻辑
三 支配社区治理转型的关键是“政社关
第四节 社区治理转型的时空坐标与进路
一 建设关联社区,营造积极的社区连接
导语
本书为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为71774175)“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的空间生产、社会效应与治理机制研究”的结项成果。“小社区、大社会”。人们所在的社区,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关系互构频繁的场域。人们可能并不十分了然国家的运行过程,却可以在日常生活社区触摸国家的脉搏。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社区视为稳固政权的根基,进而衍生出不同的社区治理政策。因而,有什么样的国家便会有什么样的社区,进而,有什么样的社区,便会体会怎样的国家。国家生长在社区!本书立足于中国社区治理实践,贯穿中国基层“古代里组织—单位制—社区”的历史发展,综合比较当代中国社区的特有形态、治理的模式,分析中国社区治理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从日常生活入手,剖析中国社区治理中居民对“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晓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74323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0-12-01
印刷时间 202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538
CIP核字 2020205021
中图分类号 D669.3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