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丽丝漫游奇境(拉克汉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1865年,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首次出版,便大受欢迎。作品伴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度过了快乐而又充满幻想的童年。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也将其奉为经典。目前这本书前后再版三百多次,已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想象丰富,于荒诞不经中充满幽默。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讲述的故事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作者卡罗尔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玩笑式的语言,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书中的故事大多取材于英国传统童谣,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展开,并详细叙述,童谣里的人和物都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过目不忘。

内容推荐

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拉克汉插图本)》以英国凯塞尔出版公司1907年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为底本,将插画家拉克汉绘制的珍贵彩图及黑白线描图尽收其中。爱丽斯是个聪明灵巧的女孩,可自从她由大白兔带着掉进一个无底洞后,遇到的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她一会儿钻老鼠巢穴,一会儿又参加榛睡鼠、制帽匠的午茶会,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整个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

目录

原著前言

第一章 掉下兔子洞

第二章 泪水池

第三章 竞选指导委员会的竞赛和一个长篇故事

第四章 大白兔派来一位小壁儿

第五章 毛毛虫的忠告

第六章 猪娃和胡椒

第七章 疯狂的午茶会

第八章 王后的槌球场

第九章 假海龟的故事

第十章 龙虾四对方阵舞

第十一章 谁偷了水果馅饼

第十二章 爱丽丝的证词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往下,往下,往下掉。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因此爱丽丝立刻又说起话来。“我能肯定,今儿夜里戴娜要想死我了!”(戴娜是那只猫儿的名字。)“我但愿他们会记得在吃茶点的时候给她一碟牛奶。戴娜,我的宝贝!我真希望你在这儿跟我一起往下掉!我想这里半空中是没有老鼠的,但是你可能逮住一只蝙蝠,你知道它很像一只老鼠。不过猫儿吃不吃蝙蝠呢?我可不知道。”说到这儿,爱丽丝开始感到困倦了,用一种睡梦昏慵的调子自言自语地继续说着:“猫儿吃不吃蝙蝠呢?猫儿吃不吃蝙蝠呢?”有几回却说:“蝙蝠吃不吃猫儿呢?”你瞧,由于这两个问题她都答不上来,因此不管她怎么问都没有什么关系。她觉得自己在打瞌睡,开始梦见自己正跟戴娜手拉手儿在散步,正在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喂,戴娜,跟我说实话,你究竟吃过蝙蝠没有啊?”忽然就在这时候,扑通!扑通!她掉到一堆枯枝败叶上了,这次下降也就结束了。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有伤着,她马上一蹦就站了起来。她抬头仰望,只见一片漆黑。在她面前的是另外一条长长的通道,她瞧见那只大白兔正沿着那条通道急急跑去。一刻也不能耽搁啊,爱丽丝像一阵风一样离去,正好赶上听见大白兔拐弯时候说的话:“哦,我的耳朵和硬须呀,现在多么晚了呀!”爱丽丝拐过弯来那时刻是紧跟着大白兔的,可是此刻大白兔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待在一间长长的、低矮的厅堂里,屋顶上挂着的一排灯正亮堂堂地照着这地方。

这间厅堂四面有许多扇门,不过都是锁着的。爱丽丝从一边一路走过去,又从另一边一路走过来,每一扇门都试开过以后,垂头丧气地走到厅堂中央,不知道自己究竟如何再出去。

她忽然发现有一张三条腿的小桌子,全部用厚实的玻璃做成,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放着一把小小的金钥匙。她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把钥匙可能是开厅堂里哪一扇门的。可是,天哪!不是门锁太大,就是钥匙太小,不论哪一扇门,她用尽办法都打不开。不过,在她走第二圈的时候,她偶然发现刚才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矮矮的幕布,幕布遮掩着一扇大约十五英寸高的小门。她用那把小金钥匙插进锁孔试试,倒是正好,她真高兴得不得了!  爱丽丝打开那扇门,只见一条小小的通道,小得不比老鼠大多少。她跪了下来,望着通道那一头一个从未见过的最可爱的花园。她多么希望能走出这间黑暗的厅堂,走到那些长着美丽鲜花的花坛中和那些清凉的喷泉边,在那中间走来走去,可是她连把头伸过门口都办不到。“即使我的头真能钻过去,”可怜的爱丽丝想道,“我的肩膀钻不过去,也没有什么用处啊。哦,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一副望远镜那样缩拢!我想,只要我知道如何开始,我就能缩拢。”你瞧,正是因为这一阵子发生了那么多异乎寻常的事情,所以爱丽丝开始觉得,的确很少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的。

呆等在小门边上看来是没有用的,因此她走回到那张桌子跟前,不怎么有把握地希望能在桌子上找到另外一把钥匙,或者至少找到一本书,里边讲如何把人像望远镜那样缩拢的法则。不过这一次她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个小瓶子,(爱丽丝说:“刚才桌子上肯定没有这东西。”)瓶颈上缚着一张纸标签,标签上用大字精美地印着这样的话:“喝我呀”。

说“喝我呀”这话倒是好极了,可是聪明的小爱丽丝却不忙于照此办理。“不,我得先瞧瞧,”她说,“看看有没有标明‘毒品’字样。”这是因为她曾经读过几篇挺不错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些碰到倒霉事情的孩子,他们有的被烧痛,有的被野兽吃了,还有的碰到一些不幸,这全都因为他们把朋友们教他们的简单道理忘在脑后。比如说:一根烧得通红的拨火棍,你如果拿得时间太长就要炙痛你的手;如果你用一把刀子割手指割得太深,通常就要出血;还有她曾经牢记在心的一点:如果你把标明“毒品”字样的瓶子里的东西喝得太多,几乎可以肯定你迟早要遭殃。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瓶子并没有标明“毒品”,所以爱丽丝斗胆尝了一口,并且发现味道挺不错(事实上,瓶子里的东西含有一种樱桃馅饼、牛乳蛋糕、菠萝、烤火鸡、太妃糖,以及热奶油烤面包片一起混合起来的风味),于是她咕嘟咕嘟一下子全喝光了。

“多么奇怪的感觉啊!”爱丽丝说,“我想必正在像一副望远镜那样缩拢起来了!”

事情真是如此:她现在只有十英寸高了,想到自己此刻身高已经可以钻过那扇小门,走到那座可爱的花园里去,她真是容光焕发。不过,她先得等几分钟,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缩下去,她对此感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你知道,”爱丽丝自言自语,“我这样彻底小下去,有可能像一支蜡烛那样完结的。我不知道那时候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她于是尽量想象,在蜡烛被吹灭以后,蜡烛火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她不记得曾经看见过这样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她看出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便决定立刻走到花园里去。可是,可怜的爱丽丝真糟糕!她走到门口的时候,发觉忘记带那把小金钥匙了,等到她走回到桌子那儿去拿钥匙的时候,又发现自己用手无法够到它了。透过玻璃桌面,她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便使出全身解数去攀爬桌子的腿,可是太滑溜了。可怜的小东西爬呀爬的,累得精疲力竭了,只得坐下来号啕大哭。

“别哭啦,哭成这个样子也没有用!”爱丽丝相当尖锐地批评自己。“我劝你马上停住!”她通常自己给自己非常好的忠告(虽然很少实行),而且有时候把自己骂得那么厉害,连眼泪都要淌出来了。她还记得有一次真想打自己的嘴巴子,那一次,她自己跟自己玩槌球游戏的时候骗了自己。这位奇怪的孩子非常喜欢一人扮成两人。“可是现在扮演两个人是没有用的了!”可怜的爱丽丝心中想道。“是啊,我剩下这么一点儿,都不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啦!”

过了一会儿,她的目光落在桌子下面放着的一个玻璃盒子上面。打开来一看,只见里边放着一块一丁点大的蛋糕,上面用无核小葡萄干拼缀出漂亮的字体:“吃我呀”。“好吧,我就把它吃下去,”爱丽丝说,“要是它能使我变大,我就可以够得着那把钥匙;要是它使我变小,我就可以从门缝下面爬过去。

P7-9

序言

穿越,乘着幻想的翅膀

——吴钧陶译《爱丽丝漫游奇境》序

黄福海

2010年,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将《爱丽丝漫游奇境》重新搬上了银幕。随着电影的公映,浸淫于网络而逐渐远离书本的读者,似乎又回到了久违的纸本阅读,这本小书也一度引起了普遍关注。但是读过小说的人们也许会说,小说与电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电影的情节颇为精彩,但不免让人感觉过于肤浅;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比较耐看。这或许是由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

吴钧陶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于199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来,吴钧陶又翻译了《爱丽丝境中奇遇记》,这是《爱丽丝》两本系列小说中的另一本,2003年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众多的译本中,吴钧陶的译本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没有删减很难翻译的诗句、对话,或者双关、俏皮之处,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作的面貌。书中还增加了许多注释说明,有些是知识性的,对读者理解原书的内涵有极大的帮助。如今,这部《爱丽丝》系列小说又要出版中英文对照本,可见这两本书依然有广泛的读者。

《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1872),是英国19世纪中后期的作家兼诗人刘易斯·卡罗尔的系列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经常合称为《爱丽丝》。卡罗尔还写过两部系列小说,题目叫《西尔维与布鲁诺》,分量是《爱丽丝》的两倍,但是现在除了专业的英国文学史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他还写过数量可观的诗作,最有名的可能是那首《捕猎蛇鲨》,所谓“蛇鲨”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种非蛇非鲨的动物。另外,卡罗尔的短篇故事充满了数学智慧,因为他长期在牛津大学教数学,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数学家。

这部《爱丽丝》只占他那些文字总和的四分之一,但是现在人们依然记得的恐怕还是这部《爱丽丝》。不仅少年儿童喜欢,成年人也喜爱,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包含了一个有趣的母题:游历,以及多个引人人胜的元素:穿越、境地、荒诞、幻想。

英国文学很早就有“游历”的母题,美国人自称具有always on the go(始终在行动)的传统,说不定就有英国文学的影响。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将不同人物所讲的故事,系于一批前往坎特伯雷的香客身上,这就使各个不太相关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整体。英国文学中有大量的“游历”或“历险”作品,18世纪小说中“游记”就占了相当的比例。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或译《鲁宾逊历险记》,1719)就描写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冒险经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就直接以“游记”为题,而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或译《多情客游记》,1768),虽然比较注重心理感受,但其叙事主体还是依托于一次漫长的“游历”。

《爱丽丝》发表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英国小说正处于兴盛时期。这部作品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英国数百年的文学创作背景上,继承发展而来的。

为什么在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游历”呢?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感到厌倦了,就希望去探索新的世界。现实中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于是就有了“穿越”。对于普通的游历感到厌倦了,就只能通过“幻想”去游历。借助于幻想,人们可以进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境地”,即从现实世界“游历”到幻想世界中去,而且那个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穿越”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主体性穿越”和“介入性穿越”。通常我们讲故事、听故事,是无所谓“穿越”的,讲故事的人只是通过“很久、很久以前”之类的话,把读者的想象带到一个过去的境地,那个境地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一般是符合逻辑的。所谓“主体性穿越”,是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带到一个幻想世界,那里会发生一些不合逻辑的事情,或者索性就是一个未来世界。《爱丽丝》所描写的就是一个貌似不合逻辑的世界。

“主体性穿越”都会包含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地带,在那个地带,主人公从现实世界进入那个幻想世界。爱丽丝掉进一个兔子洞,或者穿过一面镜子,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开始了一段离奇的游历。那个兔子洞或者那面镜子都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地带,是无法用常理去验证的。在《鲁宾逊历险记》和《格列佛游记》里,主人公都是坐船出海,然后经过一片海域,来到一个岛上。这个中间地带必须模糊而不确定,无法验证,否则人们就会证明它是假的。

“主体性穿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必须从那个世界再回到现实中来,那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人们听。许多历险故事都采用这个手法。《鲁宾逊历险记》和《格列佛游记》都是从英国本土写起,主人公经历了各种险境,然后回到英国本土。如果他们当时没有回来,也就没有了那些个“穿越”的故事。

“介入性穿越”,是指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但其中有个别人物(或事物)属于一个幻想的世界,只是它介入到这个真实世界中来了。

通过“穿越”这一行为,主人公进入另一个“境地”,用时髦的话说,即“平行世界”。鲁宾逊通过“穿越”来到一个孤岛,格列佛通过“穿越”来到“大人国”、“小人国”、“飞岛”、“慧驷国”等四个岛国。那些“境地”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荒诞事物。但是荒诞只是表面的,荒诞事物的背后,未必都没有逻辑。

世界上有些道理通过正常的手段表现可能过于直白,而通过荒诞来表现会更加有效、更加艺术,所以许多小说家都乐于借助荒诞的手法。虽然阅读幻想作品,不一定要去探究其中有什么道理,但是当真要说起来,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逻辑。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写到树上那只会笑的猫。猫走了,而笑脸还在,这可能吗?在这里,小说家就运用了荒诞的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总是跟事物本身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本身不在了,事物的特征也不复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如果用大白话直说,就不如用一只猫的笑脸来表现更加有效。

所谓“穿越”,虽然意在超越现实,进入另一个“境地”,但作为文学作品的“穿越”,其参照系还是在当下。前面说过,如果主人公不回到现实,任何“穿越”都只能流于湮没,而不会留存于世。只有将经历过“穿越”的人的所见所闻传回到现实之中,才算是完成了一个“穿越”的循环。

我一直使用“幻想”(fantasy)一词“幻想”整个都是虚幻的。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幻想”却是将不可能的事情拼合在一起,而且里面充满了貌似不合逻辑的关系,但它们又似乎构成了一个整体。Fantasy(幻想)既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英汉大词典》将它解释为:幻想作品或幻想小说。音乐中有一种体裁,就叫“幻想曲”,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甚至创作过一首著名的交响作品,题名《幻想交响曲》。

要在“游历”作品中同时做到“穿越”和“幻想”,最便捷的方法可能就是描写做梦了。《爱丽丝漫游奇境》,如果按从前的译法《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其中既有“梦”,又有“游”,在题材上几乎可以统摄中国两部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和《西游记》。因为是在梦境中游历,所以信笔游来,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东西方文学中的这些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可能与其“游历”、“穿越”、“幻想”等元素不无关系。

为什么我们需要幻想?而且文学中有那么多幻想作品呢?

我们在幻想中,可以感受到自为自在的真、善、美,可以暂时逃避假、恶、丑的围、追、堵、截,在人世间纷纷扰扰的事务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幻想,借得一片绿荫,换来一时休憩。无论是为了深入体悟人生的真实意义,还是为了继续从事那些烦心的杂务,幻想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暂时获得清静的角落。《爱丽丝》就是这样一部让人解颐开怀、排忧解愁的作品,它让我们跟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做一次从未有过的“游历”,帮助我们“穿越”到另一个“境地”,感受平日里很少会感受到的那份趣味、智慧、新鲜。

由于《爱丽丝》在运用荒诞和幻想手法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它对后世文学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塞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1872)中,作者将英文词“乌有乡”(Nowhere)倒过来拼写,变成了“埃瑞璜”(Erewhon)这个地名。在那个地方,生病的人会像罪犯一样受到惩罚,而罪犯则会得到像病人一样的照顾。作者通过幻想,讽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乔治·奥威尔的寓言小说《一九八四》(1948)可能受到过这部作品的影响。另外,在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1890)中,主人公在梦中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没有政府、银行、法院、监狱,没有犯罪,所有财产都平均分配;人们热爱自然,在工作中发现无穷的乐趣。不过,与《爱丽丝》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都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寓意。

在我国,沈从文曾直接从《爱丽丝》得到灵感,于1928发表的幻想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可以算是真正的现代“穿越”作品。这部书出版于赵元任所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2)出版后的第六年,赵译对作者的影响十分明显,因为连书名都沿用了“阿丽思”的译法。小说让十二岁(原书中是五岁)的阿丽思和兔子绅士傩喜“介入”现实,来到中国,漫游东方古国奇特而神秘的疆域,亲眼目睹了中国大地上哀鸿遍野的惨状和愚昧无知的陋习,老百姓灵魂深处的痛苦,中国绅士阶层崇尚儒道、迷信洋人,以及知识界平庸猥琐、攻讦倾轧的心态和丑行。当他们来到湘西苗民居住区,经历了山区淳朴率真而又怪异的古旧生活方式和民俗习尚,特别是看见了惨无人道的原始奴隶买卖,阿丽思大惑不解。带着游览中国的种种疑惑,她最后只能悄然离开。这篇小说的政治寓意是十分明显的。沈从文的这篇小说发表之后,还有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但那是对《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改编作品,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其目的不同,创作手法也不同。

其实,《爱丽丝》本身不过是一部充满趣味、智慧、新鲜的小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过于严肃的时代,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似乎必须有一个道德教谕。我们从小就似乎懂得,在每个有趣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这个无形的牢笼长期禁锢着我们的阅读。我们在读到最开心得意、开怀大笑的时候,都会收敛一下笑容,暗地里想一想,我们这样大笑会不会犯错?

《爱丽丝》就有过一段不幸的遭遇。1932年,G.K.切斯特顿在纪念刘易斯·卡罗尔百年诞辰时就感叹说,《爱丽丝》已经落入了粗暴的学究之手:“可怜的爱丽丝,她已经变得冰冷而崇高,就像一座经典的坟墓。那些学究们抓住她、改造她,让她去传播道德教谕。她不仅是一个学童,还是一个女校长。那个‘悦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卡罗尔又回到了课堂。等待我们的是一连串的考试和提问:mimsy(砢惨,即砢碜与悲惨的拼合词)、gimble(兜卷,即兜圈与卷曲的拼合词)、鳕眼、糖浆井、靓汤,对这些词语你掌握了多少?把《镜中奇遇记》里走的每一步棋都记录下来,并制成图表。”诸如此类。这部书在西方,要么被学究们搞得支离破碎,要么被当成一部“荒诞不经”的书弃置一旁。似乎一本书的背后没有道德教谕,它就根本没有用处。这与《爱丽丝漫游奇境》开头爱丽丝说过的一句话正相反对:“一本书里如果没有图片,那有什么用处呢?”

英国小说,尤其是幻想作品,向来与政治讽刺或道德教谕密切相关,这已经进入了英国文学的讽刺传统。即使是这部《爱丽丝》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但是过分强调文学作品背后的善恶等价值判断,也可能会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相背离。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直接体现为善恶的道德教谕。我们的精神导师们在教给我们什么是善的同时,也在教给我们什么是恶的。不如就先别教给我们什么是恶的,因为我们的心灵原本就是善的。让我们安静地坐下来,以一个孩子的心态,读读这部原本为一个孩子写的小书,让我们回到孩提时代,做一个天真的、还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孩子吧。

2013年3月10日

后记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三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缠着一个青年,要他讲故事。他边想边说,结果编出了这一部奇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来。

这里明确交代一下,“很久”是一百多年以前,1862年7月4日。“遥远的地方”是在英国牛津大学边的泰晤士河里的一条小船上。那个青年名叫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后来取了个笔名叫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这是把Charles Lutwidge两个字前后互换,再把字母玩点文字游戏,稍加改变而成的。三个小姑娘是立德尔(Liddell)三姐妹,她们是:大姐萝琳娜·夏洛蒂(Lorina Charlotte),二姐爱丽丝·珀莱裳丝(Alice Pleasance)和小妹伊迪丝(Edith)。同去的还有一位青年,名叫鲁滨逊·得克渥斯(Robinson Duckworth)。他们溯流而上,准备到戈德斯通去野餐。

道基森,或者卡罗尔,于1832年1月27日生于英国柴郡达斯伯里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他的母亲早亡,父亲是一位牧师,有子女十一人(七女四男),卡罗尔是长子。以一位牧师的收入,维持十多口人的庞大家庭,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卡罗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进取心。他12岁便开始写作。先在约克郡的里士满学校(Richmond Sch001)求学;后在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读书,获得数学、作文、古典文学和神学的奖金。1851年,他考取牛津大学,进入36个学院中的基督堂学院(Christ College)攻读数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特别是数学考试得第一名)获学士学位,留学院任教,后来升为数学讲师;1861年又被委任为英国国教的副主祭,取得在牛津大学终身任教的资格。1881年退休。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写了许多数学论文之外,还写了不少散文和打油诗。其中《猎捕蛇鲨》(1876)一诗中,他创造的怪物“蛇鲨”(Snark),是用英文snake(蛇)和shark(鲨)两个字“合成”的。现在英文字典中已特别收入。1898年1月14日,卡罗尔住在萨里的吉尔福德他的一位也是独身未婚的妹妹家中,不幸得了肺炎,不治而逝,终年65岁。

由于童年孤寂和艰难的生活环境影响,他生性腼腆,患有口吃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他十分喜爱儿童,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便感到自由自在,连说话也不结结巴巴了。

上述三个小姑娘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院长的女儿。院长名叫亨利·乔治·立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1811—1898),是著名的《希腊文—英文词典》两位主编之一。卡罗尔和立德尔一家在校园内的住处只有一两百步之遥。三个小姑娘常常跑来和卡罗尔做伴,要他讲故事。

这就回到1862年夏季的那一天。30岁的卡罗尔和他的同事得克沃斯带了三个小姑娘去划船。卡罗尔最喜欢当时大约10岁的爱丽丝,就把她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作为主角。同时把伊迪丝(Edith)的名字变做“小鹰”(Eaglet);把萝琳娜(Lorina)的名字变做“吸蜜小鹦鹉”(Lory);把他的同事得克渥斯(Duckworth)的名字变做“母鸭”(Duck),把自己的名字道基森(Dodgson)变做“渡渡鸟”(Dodo),自嘲因患口吃而念做Do-do-dodgson,这些都编到故事里去了。他是信口开河,出口成章的,可见他随机应变的本领。卡罗尔后来在日记中说:“我把女主人公送到兔子洞里去了……下面该发生什么事,我自己还一点主意都没有。”

他终于讲完了这一篇稀奇古怪的故事。小姑娘们听得出神入迷,非常开心。爱丽丝听了还不满足,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两年半以后,1864年的圣诞节,卡罗尔送给爱丽丝一件礼物,那是一本绿色皮面的笔记簿,开头写着:《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内容共18 000字,便是他亲笔写下的那篇故事,附有他亲手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卡罗尔给7岁时的爱丽丝摄的一帧照片。

这部珍贵的手稿还有一段发生在许多年以后的插曲。1928年,爱丽丝已经成为哈葛锐夫斯(Hargreaves)夫人并且做了祖母的时候,她把手稿交给了拍卖行,由一位美国收藏家以15 400英镑的价钱购得。这位收藏家在半年以后,加上卡罗尔另外一些手稿,转手卖得15万美元。1946年,手稿再度被拍卖。这时,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卢瑟·伊万思(Luther Evans)先生得到一些藏书家的资助,并得到手稿收藏者的谅解,以5万美元的低价购进,然后在1948年乘船去英国,把卡罗尔的《爱丽丝地下历险记》手稿赠送给英国博物馆,作为“酬。谢的象征,因为我们(美国)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准备的时候,他们(英国)抵挡了希特勒”。

再说这部手稿作为礼物送给爱丽丝以后,被好多人传阅,都深感兴趣。小说家亨利·金斯利(Itenry Kingsley,1830—1876)读后也大为赞赏,他建议爱丽丝的母亲劝说卡罗尔把故事整理后公开发表。于是卡罗尔把它修改补充为现在这样大约7万字的故事,并且改名为《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年7月4日(为了纪念1862年7月4日),这本书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在卡罗尔生前,此书共印行了16万册,使他收入大增,他甚至请求基督堂学院减少给自己的薪水。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为金钱所驱使又以金钱作为奋斗目标的那种人。事实上,他生活很简朴,常以饼干就雪利白葡萄酒作为午餐。

卡罗尔后来还为爱丽丝写了此书的续篇《爱丽丝镜中奇遇》,并于1871年出版。晚年,他又写了两篇:《幼年“爱丽丝”》(The Nursery “Alice”)和《哲学家之爱丽丝》(The Philosopher's Alice),但是不很成功。

《爱丽丝漫游奇境》甚至获得英国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1819—1901)的青睐。事情是这样的。此书一出版,卡罗尔把头一本赠送给爱丽丝;第二本则赠送给比阿特丽丝公主(Princess Beatrice),这位小公主的母亲便是维多利亚女王。小公主和女王对此书都非常欣赏,于是女王请作者把他的其他作品都寄来看看。作者对这一使他不胜荣幸的要求自然乐于遵命。他便找出许多“大作”,包成一个大邮包,寄往白金汉宫,呈请“御览”。女王收到以后,怎么也想不到所见没有一本故事书,而都是些什么《行列式的约缩》(Condensation of Determinants)、《平行原理》(Theory of Parallels)等数学专著,作者的名字不是“卡罗尔”,而是他的真名实姓。这可说是一桩英国的文坛趣事。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以后的三十七年之中,卡罗尔收到和回复信件共计98 721封。他几乎每信必复,弄得“几乎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墨水台”。他给孩子的信,有时别出心裁,写得只有邮票般大小;也有故意把字写反,要对着镜子阅读。这反映他幽默风趣的性格。

卡罗尔去世以后的一百多年,《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各国读者读着原本和各种不同的译本。一代代的孩子像喜爱他们的玩具那样爱不释手。一代代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也从这本书回想起他们的童年时代。用书中的人物、动物和怪物以及其想入非非的情节故事改编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芭蕾舞、轻歌剧、哑剧、木偶剧、乐曲和雕塑等同样层出不穷。近年来在英美两国还成立了“刘易斯·卡罗尔协会”,出版季刊。有关卡罗尔的信件、传记、评论等文章和书籍陆续出版。甚至还有人为爱而丝作传。

据一些卡罗尔研究者认为,卡罗尔后来在爱丽丝长大以后,真的爱上了爱丽丝,并且有意和她结婚。但年龄悬殊,门第不当,此事遭到爱丽丝父母的反对而未果。卡罗尔多才多艺,他还是维多利亚时代摄影家的先驱。他为爱丽丝所摄的照片与为她画的肖像都留存至今。

以上是关于本书作者的一些背景材料,是综合多种资料写成的。在阅读本书时了解一下,想必对阅读正文有所帮助,并增加阅读兴趣。

至于故事本身,似乎不必多加介绍和评论了。作者不过是说了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中似不包含说教,也没有多少严肃的讽刺规劝意味。只要读者看了觉得有趣,便是收获。本来,儿童的世界是一片纯真的游戏世界,其中没有成人世界中那么复杂和世俗的争斗和烦恼。因此,只要人们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或者在掸去世俗的灰尘以后,仍然发现自己一颗宝贵的童心,那么《爱丽丝漫游奇境》便会永远是值得爱不释手的珍宝。

有人说,卡罗尔的作品把荒诞文学提到最高水平,对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的“荒诞派”文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卡罗尔的贡献就不局限在儿童文学领域里了。

本书最初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1892—1982)翻译介绍到我国,书名是《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重版。这期间,据知还出版了多种其他译者的译本。我不揣谫陋,费了不少时间,拿出我的这本翻译试卷来。虽然这主要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其中有不少幽默诙谐的游戏笔墨,不时穿插双关语、打油诗之类,常常令译者踌躇终日,难以下笔。我尽心竭力像开凿隧道那样一寸寸向前挪,等到终于凿通,感到喜悦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惶恐,不知自己的工作究竟做得怎样。请高明的读者,包括少年儿童朋友们,批评指正吧。

感谢远在美国的钱琰文女士为我复印一厚叠有注解的原文托人带来,对于我的翻译和注解有很多帮助。钱女士原是我家几十年的邻居,但是一直没有交往,这次助我一臂之力,特别使我感动。还有其他几位朋友和同事如袁志超、王克澄、梁颖、黄杲炘等各位先生为我查找和提供资料,使我十分感激。上面赵元任先生的生卒年是北京赵武平先生查到后打长途电话告诉我的,可见他的热心。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头上都有长长的名单,表示一件作品不只是一个人的成果。一本书,也同样需要好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吴钧陶

1995年2月27日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丽丝漫游奇境(拉克汉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吴钧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4914
开本 16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88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7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