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学术人生/季羡林人生六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季羡林的学术自述,分为《清华四年》《负笈德意志》《回到祖国》《我的学术自述》四部分,收录季羡林学术自述文章二十余篇,反映这位国学大师的学术生涯,以及“月是故乡圆”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留德十年》《牛棚杂忆》
目录
代序 我是一匹老马
清华四年
负笈德意志
进入哥廷根大学(1935年)
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1936年-1937年)
吐火罗文的学习(1940年-1941年)
其他语言的学习(1937年夏)
博士论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1941年)
十年回顾(1935年-1945年)
回到祖国
终于找到出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学术研究的空白点(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译《罗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跃的学术研究时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学术自述
序言
我是一匹老马
我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
工作,在这样长的时间内
,要说一点经验和教训都
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
要说有什么,有多少了不
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
。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
一点途也是应当的。但是
识的途是否正确,我却没
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
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
就照实直说,我绝不夸大
,也不矫情作谦虚状。如
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
受了水平的限制,绝非有
意为之。这一点希望读者
能理解。总之,一句话:
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
读者,对我这一部《自述
》不要抱过大的希望,不
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古
人说:“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我根本
没有什么金针,即使我想
度与人,也无物可度。如
果年轻的读者能从我的经
验和教训中获得什么有用
的东西,那是靠他们自己
的悟性或主观能动性,不
能把功劳记在我的账本上

季羡林
1997年12月
导语
本书是以回忆作者这一生六七十年来的学术研究的内容为主轴线来写作的,全面展现国学大师一生的学术生涯。它不是一般的《自述》,连不属于狭义的学术研究范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不包括在里面。目的是求其重点突出,线索分明。
精彩页
清华四年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些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又是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终生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我不敢有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若考取后,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勤恳恳,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佐,算是邮局里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乎?不幸乎?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样一块料,于是我名落孙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我。我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者。“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在出国方面,我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这是后事,暂且不提。
清华是当时两大名牌大学之一,前身叫留美预备学堂,是专门培养青年到美国去学习的。留美若干年镀过了金以后,回国后多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做了大官。在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学者,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不敢瞎说。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轻的讲师李济,后来也成了大师,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这个国学研究院,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虽然只办了几年,梁、王两位大师一去世,立即解体,然而所创造的业绩却是非同小可。我不确切知道究竟毕业了多少人,估计只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干位还成了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听史学界的朋友说,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后形成了一个学术派别,名叫“吾师派”,大概是由某些人写文章常说的“吾师梁任公”“吾师王静安”“吾师陈寅恪”等衍变而来的。从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学术界影响之大。
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学术人生/季羡林人生六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季诺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8825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0-12-01
印刷时间 202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4
CIP核字 202001837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2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