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一书提出“现代建筑已死去”。一时之见,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也由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本书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探索,意在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内容推荐

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还有主义纷呈的后现代建筑,建筑一直在变,建筑师们也一直在变。也许建筑是有生命的,任何一种说辞,不过是它生命里的一瞬;也许建筑又是绝对的,任何一种说辞,从来都显得多余。不管是一瞬还是多余,都与本书的初衷无关。在本书里与读者一起探讨建筑这门艺术,一起阐顾建筑的过去,一起展望建筑的未来,才正是真实目的所在。

目录

序 言

第1讲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2讲 “高技派”:未来建筑的曙光

第3讲 都市主义的疯狂热情

第4讲 “白派”的叛徒

第5讲 把痛苦收藏起来

第6讲 在观山与观海时融化

第7讲 哲学的边缘与建筑的“anti”

第8讲 用最少的建最好的

第9讲 建筑构成与艺术包装

第10讲 矶崎新:“清醒的精神分裂”

第11讲 白色是一种精神

第12讲 “之间”的艺术

第13讲 严肃的戏法

第14讲 我看到了神庙的灵魂

第15讲 揭示永恒关怀的建筑设计

第16讲 有机建筑与“新陈代谢”观

第17讲 建筑中的“政治洞察力”

第18讲 “隐藏在茂叶下的小构筑物”

第19讲 极限主义的折翼

第20讲 小,中,大,超大

后 记

试读章节

      富兰克林纪念馆——后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富兰克林纪念馆(Franklin Court)是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或许是他最具创新精神的一项设计,它使我们可以从更高层次理解后现代建筑的含义,可以作为“后现代建筑”或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富兰克林纪念馆靠近美国费城的ELFRETH小巷,小巷是费城、甚至美国最古老的一条街道,至今保护得很好。走进费城的老城区,人们首先会看到慢慢行进的老式马车,这是为旅游观光服务的马车,由于游人和居民都较少,宁静的林荫和古色古香的民居又把人们带回18世纪的美国。

富兰克林纪念馆建在富兰克林故居的遗址上,纪念馆的主人口沿着城市老街,仍保留着老样子,通过门洞才能进入纪念馆的内院,主体建筑建在地下,通过一条缓缓的无障碍坡道可进入地下展馆,展馆包括几个展室和一个小的电影厅,以各种形式展示了富兰克林一生的丰功伟绩,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富兰克林纪念馆给我们多方启示,首先是它没有采用人们惯用的恢复名人故居原貌的作法,而是将纪念馆建在地下,地面上为附近居民开拓了一片绿地,改善小区环境、造福后人,富兰克林在天之灵也显得欣慰。为了保留人们对故居的记忆,文丘里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是以一个不锈钢的架子勾勒出简化的故居轮廓,文丘里戏谑为“幽灵构架(Ghost Structure)”,这是高度抽象的作法,其二是将故居部分基础显露,显露的办法是运用展窗直接展现给观众,并配合平面布置图及文字说明,介绍基础在故居中的位置及故居各部分的功能,这种方式同样可以使观众对故居的原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精彩的则是展示基础的展窗同时也成为绿地中不可缺少的现代雕塑,它的大小、方向与“幽灵构架”共同组成一幅完美的构图。这个设计极具创造性,展示的基础是真古董,颇有些考古发现的味道,更加引人人胜;“幽灵构架”是符号式的隐喻,甚至有些“明喻”;而纪念馆埋入地下,地上用于绿化的作法则是兼顾历史与环境的绝妙佳作。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乏具有创造性的建筑,但大多数是在造型技巧方面的创新,而富兰克林纪念馆则是建筑设计深层次的探讨,纪念馆没有那些过分喧嚣的造型表演,主体建筑默默地埋在地下,但它却引人深思,或许也为了纪念富兰克林的品质。设计充分体现了文丘里的观点——“对困难的总体负责。”

文丘里有比较完整的设计理论,但他的作品并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建筑风格,文丘里没有承认过自己的作品是“后现代建筑”,他的设计在20世纪后期对国际建筑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虽然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发人深思,他的理论和作品将会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P.22-24

序言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的。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楼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1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该杂志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70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詹克斯的书受到注意的原因之一是他打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旗号。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大相径庭。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问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大家争先恐后地同现代主义脱离关系。这突然成了一边倒的趋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糅在一起。这种做法也许别有风味,然而难以让人信服,也就难以普及。”

上引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本书作者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而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则涉及建筑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它带来的是建筑全方位的转变。所以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名称上似乎是对等的,其实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并不相等,不可等量齐观。

其实,本来不应该把现代主义建筑看作是狭窄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的边界原本是非固定的、开放的、有弹性的、模糊的。自它出现以来,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建筑师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早就存在着多种的流派。就是一位建筑师本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地方推出的建筑作品,也会有差异。勒·柯布西耶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派”。不过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沿用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名称。

本书作者以为,詹克斯在壮大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声势这一方面很有贡献,可算是一位吹鼓手。而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是文丘里。但是,文丘里异常谦逊,他从不承认自己做了这项贡献。文丘里说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想法早在1940年就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建筑学教授提出来了,他本人只因为写了两本书,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联系在一起。他说自己是搞设计的建筑师,那时因为设计任务少才写书,他不愿说自己是理论家。

1980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主义在它产生的那个时期是了不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出来的。他说:“责怪那个时期的东西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不应该为了搞一种运动就把另一个运动看得一钱不值。”“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吴焕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后记

其实,真的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书到了这里似乎还有个惯例,必须要有点什么东西才能结束。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在所谓的正统建筑学术界,并没有准确的理论体系界定。状况与时下中国的建筑现状一样,混乱不堪。

建筑变成了由一大堆主义、人名、还有所谓的文化作幌子来下定义。

本书选择这些建筑和这些建筑师,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定义过,或者,我们现在开始定义他们。从本质上来讲,连编者自己也确信他们还是在变。

我一向反感永恒、永远一类的词汇。我想建筑是有生命的,而他们也都还在成长。不管现在是保守、前卫、古典、现代甚至变态;我们都在接受,我们都能接受。这就足够了。 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还有主义纷呈的后现代建筑。建筑一直在做梦,一个长久而希奇古怪的梦。

了解建筑和了解我们自己一样,复杂而漫长。

依照程序,我开列出我的感谢清单,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的真诚:包泡、薛恩伦、吴焕加、刘先觉、王路、王明贤、王昀、史建、崔恺、艾未未、周榕……

对以上的老师、先生及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激!

最后,对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和清华建筑学院的张悦老师,罗德胤、郑粤元以及北建工的刘阳等同学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恩伦//李道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16790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5
15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