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3版)/韩运荣 喻国明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有舆论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三个部分。部分原理,着重阐述舆论的源流、要素、功用、引导、控制等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方法,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讲解。第三部分应用,讲解运用舆论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课题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被数十家高校选为舆论学教材。此次修订,增加“网络舆论”等章节,融入近几年作者在舆论学教学和科研中的新思考、新成果,并吸收了广大使用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使本教材更趋系统和完善。
作者简介
韩运荣,蒙古族,197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其他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舆论学、靠前传播。已出版学术著作《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传媒经济理论、演进与模式》《传播学在世界》《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等;发表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
喻国明,汉族,1957年生于上海。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已出版学术著作30部,发表论文及学术报告800余篇。
目录
目录
序言/
部分原理
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节舆论传播的源头/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第三节舆论的流变——舆论秩序的演化/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
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
第三节舆论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的发挥/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
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第二节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
第三节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
第四节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
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
节舆论的形成模式/
第二节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
第三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第五章舆论调控/
节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与历史经验/
第二节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网络舆论/
节网络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调控/
第二部分方法
第七章关于舆论测量/
节测量的定义和水平/
第二节舆论测量的原则与特点/
第三节舆论测量的功能/
第八章舆论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节“调查谁”的问题/
第二节如何调查/
第三部分应用
第九章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
节调查课题确定的原理/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第十章问卷设计/
节问卷的组成/
第二节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
第十一章调查实施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节调查实施/
第二节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十二章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与研判/
节网络舆情的信息源/
第二节网络舆情信息采集/
第三节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
第三版修订说明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2005年出版,2013年修订,至今已经历十余年的时间检验,成为近百所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笔者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鼓励和建议,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在欣慰和感激之余,笔者更加坚定了与时俱进、努力建设专业教材的决心!
2013年本教材进行第2版修订时,侧重在舆论思想和原理方面进行理论拓展。短短几年,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歌猛进,网络舆情在社会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舆论学的学术领地。在舆情研究日益高涨的前提下,对舆情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程序的研究也成为迫切需求。由此,第三次修订主要侧重方法和应用部分,新增第十二章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与研判。另外,原教材第七章关于舆论测量、第八章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合并为一章,同时,对其他章节进行了相关数据、案例的更新,并酌情进行了局部的删减和增补。
韩运荣、喻国明
2019年11月
第二版修订说明
事实上,本部教材自2005年出版之日起就酝酿着修订,原因有三:其一,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网络舆论在社会管理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关舆论的新领域、新现象需要舆论学教材给予更前沿的理论解读。其二,近几年,笔者在舆论学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在与同学们的研习互动中,有关舆论学的理论视域不断拓宽,思考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充实到教材中来。其三,本教材作为国内部分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的舆论学教材,经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检验,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也时时促动我们去尽快完善它。
本次修订,新增两章:
章舆论的源与流,即舆论传播的源头,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以及舆论的流变——舆论秩序的演化。
第六章网络舆论,包括网络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调控。
增补章节,包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新增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新增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新增节舆论的形成模式。
第五章舆论的引导与调控,新增节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与历史经验。
同时,对其他章节的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局部修订。
总之,在舆论学领域的步步耕耘,使我们常有让舆论学教材更系统、更完备的冲动,但教材的真正完善是在使用中逐步实现的,这一过程似无止境,但我们仍期待,此次修订的努力正在向理想的目标靠近。
韩运荣、喻国明
2013年7月
序言
喻国明
很小的时候,伏尔泰的一句充满战斗豪情的名言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我用一句格言就能戳穿一个大人物,就像一支大头针钉在蝴蝶上一样。”记得那时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掌握着具有如此魅力的格言的仁人志士。20年前,当我和我的同事们次采用现代舆论调查的方法将散漫的、看似无序的甚至十分孱弱的民众的意见和呼声以一种客观、系统、科学的方式加以聚焦化呈现,并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种顿悟:舆论调查方法不正是我在苦苦寻觅的一种现代“格言”吗?近代以来,没有人不在表面上遵从民意——即使是一个独裁者。但在现代舆论调查方法没有产生之前,民意却常常像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在居心叵测的政客的言辞里变幻着自己的面貌。所幸的是,现代舆论调查方法为我们戳穿那些假借民意的“蝴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大头针”。
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大至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和决策,小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多样化的发展和决策——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这种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对社情民意的科学了解和把握。民意是指示各种社会因素所处状态的晴雨表,是衡量一切社会决策效果的试金石。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民群众几乎能从本能上感觉到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从而表示出欢迎还是反抗的情绪来。因此,在巨大的社会转轨和社会变革中,时刻把握“老百姓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烦些什么”便成为一项特别重要的社会要求。
综观西方各国20世纪50—70年代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初期,也正是国内矛盾冲突最为猛烈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诉求,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总体好处并不足以让人民群众心满意足,相反,由于某种几乎是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机制衔接的缺失以及社会决策的某种倾斜,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反而可能加剧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对社会舆情指标不敏感、不反应、不去积极地做因势利导的化解工作及采取相应的社会对策,“社会之舟”很可能在经济形势略有波动甚至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翻船”。
西方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末就社会舆情的调查与监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局部的、片断的和暂时性的调查研究,但总体上看,还不够全面、系统和连贯。因此,在借鉴西方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严格、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全面、系统和连贯的社情民意的调查与监测,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可靠把握社会运转的基本状况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舆论学的理论大厦既需要“钢筋结构”——理论建构,也同样需要“水泥材料”——科学事实。因此,舆论学的真正发展,需要两种研究途径的并轨。尤其,随着传媒技术更新和社会转型,社会信息供给日益开放,公民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社会的舆论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舆论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界密切监测、实证研究,而且也需要在理论上适时地加以总结和升华,只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关注舆论、解读舆论,进而应和或引导舆论。
无疑,将舆论原理谙熟于心,同时,还要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手段与应用,这是理论与实践向任何一位投身于该领域的学子提出的素质要求,唯如此,舆论研究才更有效能,理论解释实践才更有说服力。
我从1979年留校任教的个学期开始便在国内高校中首开“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舆论学原理”。我讲授该门课程十多年,授课内容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其间有出版社的编辑多次联系催促我将讲课内容梳理成书,我虽也曾应允,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践约。其实,工作科研繁忙仅仅是其中非常次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在我内心深处对于一本方法型教科书的完美具有一种近于苛刻的要求。我的博士研究生韩运荣是一位有心人,她不厌其烦地将我的讲课录音整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润色、完善和增补的工作,使其看起来更加完整和流畅,终于可以以今天这样的面目就教于各位方家。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共分三个部分,内容如下:
“原理”部分,着重阐述舆论学的基本原理知识。
舆论的三要素,即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功用:一方面是建立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决策的目标取向;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管理、社会决策的操作后果提供相应的效果评估和反馈。
舆论形成的过程,即问题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以及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舆论状态的几种典型标示以及相应的决策意义。
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等原理的解析,则包括传播的控制,对象和问题的控制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方法”部分,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梳理。
其中涉及舆论测量方法、功能和特点,舆论测量在“调查谁,如何调查”上的两个基本问题。关于“调查谁”所经历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即趣味化阶段和科学化阶段,以及相应的调查方法的演化;关于“如何调查”,则涉及对不同思路下的不同方法的诠释。
“应用”部分,具体到运用舆论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课题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此部分包括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组成与步骤;舆论调查的程序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等。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在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同的部分又有各自的特点:
“原理”部分,在揭示舆论领域的知识范畴、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时,注重理论的简洁性,突出理论的现实性,在解析具体的舆论原理时,往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舆论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析理。
“方法”部分,在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分别考察,针对不同方法的特点予以案例佐证。
“应用”部分,展示民意测验调查课题的整个程序,包括课题确定的原理、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同时对各个环节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既强调宏观视野,又注重微观操作。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以新闻类本科高年级、研究生及新闻从业人员为受众,希望能够对他们了解和把握舆论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提供一个较为简明扼要的版本。
2005年6月11日于大钟寺太阳园寓所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3版)/韩运荣 喻国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运荣、喻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传媒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72571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20-11-01
首版时间 2020-1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6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