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位名家谈读书--新民晚报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新民晚报》“读书乐”专刊创办20年间,共发表全国200多位名家的500余篇来稿,本书精选其中100篇名家来稿,冰心、苏步青、季羡林、施蛰存、柯灵、金克木、王元化、谭其骧、周而复、秦牧、唐圭璋、王蒙、余秋雨等名家或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或评介自己读过的书,真可谓一本名实相符的“百家讲坛”。

内容推荐

《新民晚报》“读书乐”专刊创刊于1986年1月,它是“夜光杯”副刊衍生出来的一个专刊。当时由副刊编辑曹正文提议倡办,曹正文自1986年至2006年独立执编20年,至2006年8月共出版1000期。

“读书乐”专刊20g中保持“夜光杯”一贯的风格,组织名家稿件,重视广大读者来稿,曹正文以“米舒”笔名开设的专栏“书友茶座”共为10000名读者复信,业余购书。先后开设栏目有“乐在书中”、“我为什么写作”、“我与书”、“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我的书斋”、“当前阅读视点”、“我的第一本书”、“品书录”、“夜读随想录”、“淘书记”、“书店剪影"、“编辑琐谈”、“异国书市见闻录”等20个专栏。先后组织到冰心、赵家璧、柯灵、施蛰存、王元化、章克标、秦瘦鸥、于光远、臧克家、唐圭璋、苏步青、钱仲联、贾植芳、季羡林、陈荒煤、金克木、秦妆、冯英子、周汝昌、楼适夷、章培恒、王蒙、流沙河i张贤亮、余秋雨、张平等著名学者、作家来稿300余篇。先后出版“读书乐丛书”7部,“读书乐”专刊先后获奖10余次,著名教授、前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徐中玉曾赞誉“读书乐”、“时有虽然短小却寓意趣的佳文。娓娓道来,或寓庄于谐,或亦庄亦谐,套话一少,情趣就多了。道貌岸然的高头讲座,在这里绝少市场,可说是新闻园地里一块净土罢。”

目录

序一/赵启正

序二/陈保平

一我说读书

书的抒情/柯灵

忠实的伴侣/周而复

读书杂谈/谭其骧

可靠的良伴/钱谷融

会心的微笑/徐铸成

读书/冰心

我读些什么书/草婴

读书之乐乐何如/许杰

乐应所乐/陈伯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哈华

进入“角色”/冯亦代

从书中汲取智慧/冯契

读书不仅仅是乐/茹志鹃

读书闻篇/端木蕻良

书痴自白/沙叶新

读书改变人生/朱永新

二读书忆旧

漫谈读书/苏步青

读书乐乐读书/施蛰存

我为休息读书/秦瘦鸥

夜读记快/臧克家

秦淮烟月读书情/唐圭璋

想起儿时家中书/高晓声

书给我鼓励与安慰/陈学昭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贾植芳

书之忆/艾明之

我的绰号叫阿拉木/叶至诚

读书的兴趣/邓友梅

早年读书和治史道路/吴泽

散文写作的独语/何为

在防空洞寻找明天/孙顒

三读书方法

漫谈读书方法/秦牧

“里打出”和“外打进”/郑逸梅

品诗之乐/钱仲联

许国璋教授闯三关/金克木

漫谈题跋/黄裳

钻研之乐/章培恒

我和字典/刘逸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陈旭麓

谈读杂书/汪曾祺

我的“三并举”/蒋星煜

读书苦乐有乘除/裘沛然

读书之乐在于“用”/赵启正

四书里书外

为有源头活水来/廖沫沙

谈重读/王瑶

“闲书”不闲/徐中玉

不唯书,不唯上/罗竹风

杂书要有目的地读/陈从周

赶上时代/赵家璧

一百元哲学/王元化

一大乐事在书室/流沙河

读书也不乐/陆文夫

我的“读书乐”/忆明珠

杂碎/刘绍棠

读书乐与读书不乐/邵燕祥

奇书/牧惠

名著漫画化/西坡

魏延无反骨/金性尧

作者与出版/董鼎山

我有个偏爱/浩然

读书界的三位“挑刺高手”/邓伟志

处女作的草稿/叶辛

爱书十苦/洪丕谟

一举三得的回报/丁法章

书斋发展史/朱大建

好刊如苑/梁晓声

写在《苍天在上》之前/陆天明

五书旅漫步

《文革中的我》与“老阎王”张际春/于光远

谈《夜航船》/唐锼

买书斗智/萧乾

读书似水能寻脉/周汝昌

读《敦煌学大辞典》/冯英子

告别“毛边党”/姜德明

认字与读书/新凤霞

觅书/鲁彦周

东京的旧书店/杜宣

念书·看书·听书/吴强

北欧书影/刘心武

微型精品传世之作/张贤亮

我最初读到的文艺书/白桦

读书和吃饭/康濯

行箧中的书/余秋雨

六作品赏析

北窗下读《红楼梦》/王西彦

我看《留学生文学》/季羡林

我欢乐的旅伴/陈荒煤

我看《读书是福》/章克标

我读《龙城风云》/峻青

童年的乐趣

——介绍《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楼适夷

故人虽去音容在/赵清阁

读《巴金传》所想起的/王辛笛

两座桥/袁鹰

被遗忘的古典名著

——谈奥维德的《拟情书》/李国文

愿君多采撷/谈家祯

由读《悲惨世界》想到的/谢丽娟

含金量不低的答卷

——张西洛《经历》读后/郑拾风

愿“夜光杯”美酒常满/严建平

不敢僭妄/戴厚英

做点学问写点书/邓云乡

守住灵魂的贞操/江曾培

充满活力的新《辞海》/李伟国

为天地立心

——评《人妖》/张平

编后记/曹正文

试读章节

说到书,我很动感情。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早就委弃于沟壑。

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从不吝惜对我帮助。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忧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书迷”和“书痴”,可惜自己还有点不够条件。

不知道谁是监狱的始作俑者。剥夺自由,诚然是人世间的刑法,但如果允许囚人有读书的权利,那还不算是自由的彻底丧失。我对此有惨痛的经验。

对书的焚毁和禁锢,是最大的愚蠢十足的野蛮,可怕的历史倒退。

当然书本里也有败类,那是瘟疫之神,死亡天使,当与世人共弃之。

作家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友,献与读者,是最大的愉快。如果他的书引起共鸣、得到赞美,那就是对他最好的酬谢。

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在“四人帮”覆亡的前夜,我曾经避开海洋般的冷漠与白眼,每天到龙华公园读书,拥有自己独立苍茫的世界。这是我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P2-3

序言

米舒同志近日发来一封邮件,说他执编的《新民晚报》的“读书乐”专刊就要出第1000期了,1000期专刊整整用了20年。20年对一个人来说,可算得上漫长,20年间一个编辑又专心致志耕耘一个专刊更值得钦佩。我随手打了“廿年辛勤,千期光彩”算是回复了。可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补上这篇短文。

米舒同志的辛苦不只是我的推理,而是目睹。1986年春天,我参加一个上海作家座谈会,在会上认识了他,我在会上邀请上海的作家来组织部坐坐。到了盛夏,接到米舒同志的电话,他表示想来市委组织部作一天采访,希望有的活动能让他跟着看看。我那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也知道他是位认真的年轻编辑,就同意了。那天他用了一个上午,采访了我与组织部几位同志;后来听说我要到附近的一个机构去了解某一政策落实的情况,便随我顶着烈日前去。当晚,他一口气就写成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我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一天》,发表在一份当时影响颇大的刊物上,反响热烈。

我常看《新民晚报》,“读书乐”上名家文章不少,可别以为米舒专擅交往名人,他认真看来稿,在无名作者中发现好稿,在20年中为10000名读者复信,义务购书。一天他来市委组织部正赶上吃午饭,我见他与身边的一位青年干部聊天,问他读什么书,怎么选书,又建议他把所说的写下来投稿给他。“读书乐”是荐书、评书、读书和答疑解惑的百花园,米舒则是细心、艺高的园艺匠。“读书乐”的读者面与作者面一样广泛,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读者,本地和外地的读者,形成了一个长期的稳定发展的读者群。“读书乐”专刊坚持了20年,万紫千红并永葆青春。是米舒的努力感动了作者们,一篇篇光彩的短文,又感动和吸引了各个层次的读者群。

说到读者群,让我联想到一件令人心忧的事。最近一次中国国民阅读率调查告诉我们,全国识字人当中只有48.7%的人在一年中读过一本以上的书,也就是有一半的识字人一年中一本书也不读。调查结果还指出,已经连续6年读书人的总数在下降,这岂不辜负了我国每年出版的那20万种图书!推动“读书运动”,让人人皆知读书之乐还得请各种媒体多办读书专栏。这是我在“读书乐”1 000期时的一种期盼。

2006年7月26日

后记

屈指算来,我执编“读书乐”专刊已经20个年头了。

因为从小喜欢写作,在我读幼儿园时就趴在窗台上一边捏泥人,一边自说自话编故事。在上小学时,就对“编辑”这个岗位充满了崇敬。当时班里有个叫冯小敏的同学,因为她爸爸在少儿出版社当编辑,我就非常羡慕她。中学毕业那年,中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读书读不成了,知识分子也成了“臭老九”,但在我心目中,编辑这个职业依旧是那么神圣。

后来,我在经历了48篇退稿之后,终于把自己的一首小诗变成了铅字,我先被借调到《文茫报》理论部与《解放日报》文艺部当助理编辑。1981年,我通过考试,终于进入《新民晚报》社会新闻部当记者,两年后,又调到副刊部当编辑,执编“夜光杯”。1986年,《新民晚报》扩版,老社长赵超构与总编辑虚心纳贤,征求新的专版,我便提议创办一个“读书”专刊。“读书乐”专刊应运而生,从1986年至今,正好20个年头。一个专刊由一个人执编20年,在上海新闻史上,也算一个个例。这可以说是我个人的幸运。

“读书乐”专刊,是一个介绍和评述新书的专刊,我想古今中外的名家,他们的成功,无一不与爱好和迷恋读书相关,由他们来谈读书的经验与快乐,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对培养国民热爱读书的好风气,必然有益。于是,我在20年中不辞辛劳,千方百计组织名家稿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进入新闻界时间不久,认识的名家有限,我就在接手执编“读书乐”专刊后,先去拜访我尊敬的五位前辈:赵家璧、柯灵、徐中玉、罗竹风、王元化。听他们谈读书,也学习他们当年当编辑的经验。我的做法是尊重名家,过年过节去他们家拜访,平时保持与他们电话联系,心诚则灵。这样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上海各方面的名家都来支持我这小字辈执编的“读书乐”了。我第二步是走出上海,利用出差与参加全国笔会的机会,向全国名家组稿,比如我去北京组稿,先去拜访与有我文字之交的前辈冯亦代先生,然后通过他认识廖沫沙、冰心、陈荒煤、周而复、刘绍棠……到南京组稿,先去拜访做过多年编辑的章品镇先生,由他介绍,先后组到唐圭璋、吴调公、忆明珠、叶至诚的稿子。我去广州组稿,先后组到秦牧、刘逸生的稿子。我每次出差三五天,总要马不停蹄拜访十几个名家的寓所。在组稿前,先做好案头工作,先了解这些学者、教授、作家的经历与著作,因此每次马到成功。而一旦组到稿子,及时刊出后,又不忘寄报纸,在20年中组稿全国200多位名家的500多篇来稿,也算尽了一个编辑的责任。

在名家稿件中,我除了组织文学界的名家,还注意组织科技界、史学界、教育界、艺术界的名家稿件,如教育家苏步青、哲学家冯契、史学家吴泽、翻译家草婴和于光远、赵启正、邓伟志、新凤霞等名家写的稿子,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冯英子也多次为“读书乐”贡献了他们的稿子。

“读书乐”在注重名家稿件的同时,我还发现了不少普通来稿者的优秀稿件,因为我自己有48篇退稿的经历,因此,我特别重视来稿。在20年中我先后为10000多名读者复信。同时,我学习邹韬奋先生当年开设“读者信箱”的经验,开设了“书友茶座”,以米舒的笔名为1000名读者回答了各类问题,因此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回顾自己20多年的编辑生涯,一言难尽,在赤日炎炎的路上奔波,在大雪纷飞的节日上门拜访,在夜深人静时伏案改稿,这些难忘的经历带给我几分惊喜,而惊喜便是组到一篇好稿,得到同仁与读者的夸奖。而我的内心,却这样激励自己,我是一个编辑,应该尽我的一份责任。

“读书乐”专刊已经快满1000期了,我选出这20年中的100篇名家来稿,承《新民晚报》社领导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百位名家谈读书——“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即将与读者见面,在此之际,写下这篇短文,预祝众位书友读书快乐。

曹正文

2006年6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位名家谈读书--新民晚报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正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4065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