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超值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身为人类的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什么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会眷恋母亲的子宫?当我们呱呱坠地,刚刚睁开眼睛看到的那个世界,是否就是我们后来自以为了解的世界?当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灵魂又飘浮在什么地方?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究竟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说了算?我们的心灵深处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密码?一切疑问,从由祈莫昕编著的《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开始解答。

内容推荐

130多年前,一个叫做冯特的男人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一门曾经像流浪儿一样依附于神学、生理学、伦理学的学科独立了出来,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心理学”。

在此之前,心理学不但立场不够“坚定”,而且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清它的真面目。它亦真亦幻,有时候能够触动人心底最深处的东西,有时候又似乎虚无缥缈,游荡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让人看不透,理不清。

随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人类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感觉都用实验数据得到充分印证,于是猜测的成分减少,用事实说话的成分增多了。正如冯特自己所说:“一块石头,一棵植物,一种声音,一束光线,就观念而论,都是心理学的对象。”

为什么当我们快乐的时候,就会感觉时间很短暂?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却无法将其转换为语义存贮到脑海里?年幼时乖巧可爱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循规蹈矩地生活吗?为何失恋的时候,心会感到一阵阵地抽痛?我们内心的本来面日究竟是善还是恶?为什么好人也会在短时间内莫名其妙地变成“恶魔”?

这些看似玄妙的问题其实都有真正的答案,一切都潜藏在由祈莫昕编著的《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

《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用最科学的方法诠释最复杂难测的人心,用最生动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如果你读完书中的某些内容,然后拼命点头或者人笑着说自己也曾这样犯过傻,那么《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目录

第一章 追寻我们的灵魂 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人是有灵魂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割”和“斧”的关系

体液学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心理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各学派争锋

经验主义:经验有时并不可靠

理性主义:推理的力量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和他的实验室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世界

第二章 开启生命的密匙 人一生的旅程

胎儿的发展:子宫里的美妙世界

遗传机制: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环境决定论:训练12个天才

婴儿时期:惊人的感觉能力

儿童期:小大人般的认知能力

依恋:舍不得母亲的怀抱

青少年期:发展自我认同感

成家立业期:体会快乐和关怀感

衰老:体会不朽的传奇

第三章 接触世界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大脑和身体的关系:失恋也会心痛

什么是意识:浮在冰山表面的思想

潜意识:它从不说假话

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到的东西

视觉误差:应该只相信眼见的一半

听觉: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性失聪

感觉的相互作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空间知觉:为什么买白色汽车比黑色汽车安全

时间知觉: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

第四章 脑海中的变化 学习和记忆

学习:伴随一生的体验

感觉记忆:藏在感觉通道里的小秘密

短时记忆:奇妙的7±2

长时记忆:永远留在脑子里的东西

内隐记忆:下意识就想起

记忆错觉:说谎的大脑

元记忆:你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创造性思维:让世界变得更奇妙

第五章 行动的意义 需要产生动机和行为

需要理论:对目标的渴求

动机:藏在体内的内驱力

兴趣:最好的老师

激励机制:求求你表扬我

行为: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

情绪:写在脸上的内心活动

情感:态度的生理体验

意志:直达目标的力量

第六章 与自己相处 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家庭模式的复制性:控诉父母,我成了另外一个你

个性:固执己见的人

性格结构:反映生活的本质

性本善论:拷问内心的善意

双性化:一半的女人味

自我防备:为何成了讨人嫌的超级话痨

内心的恐惧:抓狂,再抓狂

九型人格说:人与人的不同

多重人格:他的身体里住着另外的人

回弹理论:勇敢地自我恢复

第七章 华丽的冒险 当爱情来临

异性相吸原理:爱情是怎样产生的

情绪二因素理论:心跳过速的感觉

滑雪场魔力效应:对陌生人的好感

爱情三角论:激情能否常在

越遭反对越坚持:看罗密欧“大战”朱丽叶

柏拉图式的爱情:找寻自己的另一半

晕轮效应:为什么说热恋中的女人智商为零

有些人我们毕生难忘:初恋情人的秘密

潜意识的期待:藏在爱里的权力欲

镜中端详夫妻相:恩爱不是写在脸上

唯美主义:爱情无需完美

投资回报论:恋爱不要太功利

第八章 内心的魔鬼 犯罪的心理机制

路西法效应:好人也会变恶魔

人人都可能是罪犯:躲在内心的鬼

测谎机制:难道他能骗过测谎仪

恶性报复:向孩子举刀的人

暴力根源:暴力能否解决问题

挫折回避臼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然我揍你

解读面部表情:究竟是谁偷了珍珠项链

肢体语言泄密:不是你没看见,只是你没发现

证人的记忆:无心却作了假证

维特效应:会传染的自杀

高智商犯罪:一种扭曲的需要

构成犯罪的条件:我是捡,不是偷

习惯心理:出狱,是解脱还是困顿

剖析犯罪人的特征:对错只在一念间

从众效应:另解穷凶极恶

第九章 立业之道 运筹帷幄的职场心理

面试心理:过五关斩六将,你准备好了吗

人才人力论:你是人才吗

人际关系论:朋友圈为你的事业添光彩

反话正说的心理:负面话,正着说

强势心理:做老板要有气魄

印象操作:拍马要拍到心坎上

说话误区:小心关心变伤害

职场幸福感:不如快乐地工作

细节之处:别让老板把你看扁了

嫉妒心理:是谁出卖了我

拒绝的心理机制:勇敢说不

懒蚂蚁智慧:深藏不露的观察者

宽容心理:气度很重要

停顿的心理效应:不要忙着抢话头

第十章 探究你的荷包 消费的心理真相

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买、买、买,你真的需要吗

面子心理:奢侈品这玩意儿

为钱而焦虑的心态:要从月光光变成小富婆

对金钱的态度:掌控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掌控

品牌效应:大牌背后的真相

广告效应:送礼你送脑白金了吗

偶像效应:模仿明星的穿着

定价策略:299元和300元的区别

贪小便宜心理:冲动是魔鬼

包装文化:你容易迷恋包装精美的物品吗

赠品效应: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十一章 你不知道的秘密 奇妙的心理效应

定型效应:让你和真相失之交臂

苏东坡效应: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真相

踢猫效应:有些坏情绪是别人的

手表效应:两只手表会让人迷失人生方向

视网膜效应:你真的认为追求的东西很热门吗

瓦伦达效应:为什么不祥的预感很容易成真

路径依赖效应:自己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莫扎特效应:听莫}I特音乐的孩子真的更聪明吗

丁蟹效应:播出丁蟹扮演者的作品股市真的会跌吗

优势效应:为什么企业总要讲究双赢

肥皂水效应:这样批评不会得罪人

睡眠效应:挽回坏印象的小方法

三分之一效应:提高抽签中标概率的心理战术

耦合效应:用“吃亏”来换取人情

附录 终极考验 经典有趣的心理测试

你的内心有“幽默寄生菌”吗

你拥有尼采式的喜悦吗

测试你的思考方式

你身上存在的力量

测试你藏在花钱背后的潜意识

你是大话王吗

什么事情会激怒你

你是什么类型的愚蠢之人

你懂得哄自己开心吗

你成了谁的牺牲品

试读章节

心理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各学派争锋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末至17世纪的思想文化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佛罗伦萨,后来蔓延到欧洲各国。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神的信仰开始动摇,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因此,这个时期的成就为17世纪至18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准备了条件。

史上最睿智的人达·芬奇

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来宣传人文精神,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

在思想上,其复兴的对象有两个。

复兴的对象之一就是毕达哥拉斯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神流出理性,理性流出灵魂,灵魂则流出物质世界,这就是有名的“泛神论”,即认为神在万物中,万物在神中。这种观点具有极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却同时显露出非常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所以泛神论成了这个时期人们摆脱有神论的一种很方便的过渡形式。

复兴的对象之二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所谓自然哲学,是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一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到了17世纪,这种哲学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而且企图代替自然科学的哲学。这个时期的达·芬奇就试图复兴赫拉克利特等人的唯物主义感觉论。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被视为整个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除绘画之外,在众多科学领域都有研究成果。比如他热衷于解剖学,在无数次用青蛙进行解剖实验之后,他终于发现青蛙就算被切掉头或者摘除内脏甚至是心脏之后,都还能够活几小时,但是如果用尖锐物刺穿它的脊髓,它就会当场毙命。通过他的解剖,人们才发现了脊髓对维持生命体有着重要作用。

达·芬奇一生反对神学和迷信,推崇科学真理。据说有一次,他独自到山上找灵感,结果在山里迷了路,最后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曾经这样描述: “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一种是害怕,一种是渴望。面对漆黑的洞穴是感到很害怕,但害怕的背后却藏着渴望,我真的很想看看在这个里面会不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这其实是困扰他一生的矛盾情绪,对于生活的不可知以及不可预见性,他感到害怕。但越是害怕,就越想去探究这种神秘的不可知,想要将其加以研究解释,透析其真谛。

达·芬奇对于视觉感官及其功能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眼睛是其他一切感觉器官的统治者,是灵魂的窗户,所以灵魂非常害怕失去眼睛。面对突然来临的危险之时,人们下意识的反应是抬起双手掩住眼睛,这其实是灵魂想要受到保护的本能需要。这种看法刚好符合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防御反应以及反射原理的实质。

达·芬奇还对知觉颇有研究。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真正研究并细致描述过知觉。达·芬奇对制约知觉的条件的描述出现在他的《论绘画》手稿当中,这其中的许多关于绘画的原理和技巧都被现代心理学所采用。他指出对人产生距离知觉的影响因素有五个。

第一为线条透视,看到的物体离眼睛越远,视角就会越小。

第二为节目透视,就是说物体离得越远,就越难以看清楚细节。

第三为空气透视,当我们观察天空的时候,会发现越远越蓝,那是因为空气、烟、雾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四为移动透视,当我们注视近处的物体时,如果我们的头左右摆动,会感觉看见的物体也随着头同向移动;但是如果注视的是远处的物体,我们摆动头部时,就会感觉物体与头部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第五为双眼视差,就是左右眼对看见的同一个物体所产生的感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人文主义与各家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其理论形式也各不相同。

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萌芽的物活论在这个时期成了心理学的理论形式之一。物活论是一种万物有生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所有物体都具有生命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除了物活论之外,还有感觉论,它强调所有认识都来源于感觉。在意大利自然哲学家特莱肖(1509~1588)的观念里,所有东西都来自于感觉经验。打个比方,当我们感觉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不会同时把它感觉成另外一种东西。

另外,这个时期还存在机械论的倾向。支持人文主义的人都趋向于用机械论的图式来描绘人的心理活动的机制。达·芬奇就首先肯定了力学决定论的长处,因为这个理论否定了灵魂能够解释一切的原则。他希望能够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把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联系起来。

P17-18

序言

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星星的背后藏着什么呢?晚霞满天,我们遥望远方,高山后面究竟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他人的讲述来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但这些信息终究不是自己直接获得的。

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作为人的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第一眼看到的那个世界,究竟是不是就是我们后来自以为了解的世界?

很久以前,人们对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有许多不解。对于很多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古人只能将其归结为冥冥之中的注定,于是灵魂之说出现了。人们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当我们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我们的身体;当我们死去,灵魂便会飘离躯体,去它该去的地方。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灵魂渐渐被放到了和躯体等同的位置,不再高高在上,不再那么神秘。甚至有人开始想要推翻所谓的灵魂之说,认为这一切都是谬谈。

随后,一个叫冯特的德国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间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心理学这门一直被医学、哲学、神学等相互拉扯的学科终于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来解答为何人之所以为人,即认识人的本质特征。

原来,当我们还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就能够用一种微妙的方式和母亲沟通了。出生之后,我们立即就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直到我们有了性别意识,这个时候,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种子就会在我们的心里萌芽。

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和自己相处,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懂得行为的意义,并且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在掌握知识,并且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后来,我们恋爱了,爱情的滋味甜如蜜糖,同时又有酸涩的哀伤。我们学着去和另一半相处,学会宽容,学会体谅,学会从他(她)的眼睛里,从他(她)的肢体语言里,去了解爱人的所思所想。

同时,我们开始在职场打拼。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运筹帷幄,需要登得高、看得远,需要快乐地工作,并且快乐地生活。

我们消费,和商家斗智斗勇。我们拼搏,和自己内心的“魔鬼”作斗争,有的人胜出了,活得平安满足;有的人却失败了,走上不归路。

就像著名的印度哲学家吉达·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要了解一样东西,你就必须活在其中,你必须观察它,认识它的所有内涵、本质、结构以及它的活动。如果我们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了。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唠叨不休,我们也看不见真相,所见到的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那就尝试着抛开表象,然后认真地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认识我们最真实的内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超值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祈莫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55788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58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