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角落里的老人
内容
编辑推荐

角落里的老人,是一位坐在咖啡店一角,只根据公众皆可得的资料(主要是报纸的社会版新闻),通过严密而特有的逻辑推理,剖析出疑案真相的“神探”。他不同于神探福尔摩斯,他是纯属心智游戏的“思考机器”,他从不向警方揭露犯罪真相,也不参与侦探,他是谜案评论家、评案“神探”。

奥西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的奇书。即使以今天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它带给阅读者的震撼也是非比寻常的。从人物到情节,从方法到方式,《角落里的老人》都显露出一份特殊,一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特殊。

内容推荐

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与福尔摩斯所处的时代大体重合。全书有12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的模式是基本相同的。有一家咖啡馆,名叫“ABC咖啡馆”。咖啡馆的角落里坐着一位老人,每天在那里吃蛋糕、喝咖啡。一次,一位女记者无意中和老人攀谈起来,结果老人足不出户,仅仅凭借报纸的报道,就非常准确的破获了一起谋杀案。以后记者一碰到案件就去找老人,老人都以这种神奇的方式解决了这些案子。

目录

一 芬丘奇街谜案

二 地铁里的神秘命案

三 达布林谜案

四 格拉斯哥谜案

五 利物浦谜案

六 埃利奥特小姐事件

七 利森树丛谜案

八 达特摩尔小巷惨剧

九 特里玛恩贵族案

十 佩玛诗小姐谋杀案

十一 新新剧院事件

十二 珀西街的神秘死亡案

试读章节

我敢说,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这个被称作芬丘奇街谜案的离奇案件已经把喜欢推理的男男女女搞得个个思维混乱。所以,这个角落里的羞涩老人的态度实在让人着恼。我反唇相讥,想打击一下这个家伙自以为是的嚣张气焰。

“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去给那些找错了门路的警察们提点宝贵的建议,那真是可惜了。”

“真的吗?”他还能风趣地答话呢,“不过,你要明白一点,我很怀疑警察会不会接受这些建议。而且,如果让我去做一个侦探,我的个人倾向总会和我的责任相冲突。我的情感往往会站在罪犯那一边,因为他们如此机智精明,足以牵着整个警察局的鼻子走。

“我不知道对于这件案子你记得多少,”他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起初,这个案子也让我很困惑。去年的十二月十二号,一个衣着窘困,但看上去曾经富足过的女人去苏格兰场报案,说她的丈夫威廉.克肖失踪了。她丈夫这个人没有工作,似乎也居无定所。当时一个朋友陪着她,是个满面油光的德国胖子。警察听了他们的描述,立刻就采取了行动。

“那是在十二月十号,大概下午三点钟左右,那个德国人卡尔·穆勒去找他的朋友威廉·克肖,想去要回克肖欠他的一笔小债。大概也就是十英镑左右。克肖的住所在菲茨罗伊广场的夏洛特大街,很是破旧。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他发现威廉·克肖兴奋得发狂,而他的妻子却在哭。穆勒把这次的来意说明后,克肖大手一挥。然后,用穆勒自己的话说,让他‘大吃一惊’,因为克肖直截了当地要向他再借两镑,并宣称这钱马上就能帮他,以及这位雪中送炭的朋友带来财富。

“经过十五分钟的软磨硬泡之后,克肖发现他的这位德国朋友谨慎又固执,于是决定让他加入这个秘密计划,并断言这个计划能赚到成千上万英镑。”

我已经不自觉地放下了报纸。这个神经质的、有着清澈眼睛的和善陌生人,讲起故事来有种特殊的吸引力,让我不知不觉就入迷了。

“我不知道,”他接着说,“你还记不记得那个德国人对警察的证词,还有那个妻子,说不定已经是寡妇了,她提供了更多的细节。简单地说,三十几年前,克肖还是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一个伦敦什么医院的学生。他有个名叫贝克的好友。当时他们俩和另外一个人住在一起。

“后来有天晚上,那个和他们合住的家伙带回去一笔巨款,说是在赌马场上赢回来的。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他在他的床上被谋杀了。幸运的是,克肖有不在场的确凿证明:他那天晚上在医院里值班。但贝克却失踪了。对于警察来说,贝克失踪了;可是对于善于观察的克肖来说,却不是这一回事,至少他说他不这么想。贝克聪明地设法逃到海外,经过辗转周折,最后在东西伯利亚的海参崴定居。他化名为梅瑟斯特,通过从事皮草生意积累了很可观的财富。

“现在请注意,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梅瑟斯特,知道他是个西伯利亚的百万富翁。在克肖的故事里,他以前叫贝克,并被指认三十年前曾是个杀人凶手,但却未经证实,对不对?我现在跟你说的只不过是,十二月十号那个重要的下午,克肖对他的老婆以及他的德国朋友所说的故事。

“根据克肖所说的,梅瑟斯特在他聪慧狡黠的生涯里,也犯过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曾经给老朋友威廉·克肖写过四次信。其中有两封信跟案子无关,那都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而且,克肖说,他很久之前就丢了这两封信。据他讲,在第一封信里梅瑟斯特(那时还叫贝克)写道,他花光了所有那次偷来的钱,现在在纽约一贫如洗。

“那时的克肖经济状况看来还不错,看在旧交情的面上给他寄了十英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克肖渐渐走下坡步,已经化名为梅瑟斯特的贝克给老朋友寄了五十英镑。在这之后,就跟穆勒推测的一样,克肖变着花样地向梅瑟斯特要钱,并且还加以要挟。其实,这位百万富翁住得那么遥远,这些要挟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过现在,故事的高潮到了。经过反复思量,克肖最终决定把最后两封梅瑟斯特的来信给穆勒看。不知你还记不记得,这两封信对这件离奇的谜案来说非同小可。我这里有这两封信的复本。”说着,角落里的老人从破损不堪的皮夹里摸出一张纸,小心翼翼地打开它,读了起来。

P4-6

序言

与时代无关

奥西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的奇书。即使以今天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它带给阅读者的震撼也是非比寻常的。从人物到情节,从方法到方式,《角落里的老人》都显露出一份特殊,一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特殊。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一个推理小说的短篇黄金时代。在伟大的福尔摩斯的指引下,无数经典作品破茧而出;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奇事天天有,神探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又一个被智慧和个性上足了发条的天才四处奔波,游刃有余地解决着层出不穷而又只会被他们碰上的离奇事件;那个时代最流行什么?探案集。总是有人乐于将这些神探们的传奇经历一一记录在案,集结成单行本发行。一时间,《布朗神父探案集》、《思考机器探案集》、《盲侦探卡拉多斯探案集》、《微物神探桑戴克探案集》……这些“探案集”的编纂似乎比出版廉价小说还要容易。更不可思议的是,总是有人将这些东西奉为“经典”,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而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奥西兹女男爵笔下的《角落里的老人》以绝对“反时代”的形象出现了。

仅从表象来看,《角落里的老人》并无特别之处——一位侦探,一个配角,若干件案子,一个真相——几乎那个时代所有优秀的或蹩脚的推理小说都是如此。但若细细思之,其实有着天差地别。

角落里的老人始终站在事件之外,以“上帝”的视角俯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他只是每天坐在ABC咖啡馆里,品尝着牛奶和糕点,与好奇的女记者宝莉闲谈着种种谜案。这只是一个形式,这只是一场游戏,在整个案件发生的过程中从未有过侦探介入,最终的结局也完全不是由逻辑推理主导形成的。

这一特点使得《角落里的老人》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通常意义上讲的“探案集”的概念。这根本就不是一次冒险,只是一篇篇事件过后的评论,唯一不同的是,这些评论道出了案件的真相,但仅此而已。

这是时代的叛逆。当福尔摩斯四处奔走,布朗神父绞尽脑汁,桑戴克进行化学检验时,角落里的老人正在发出一阵阵窃笑。

与行动无关

爱伦·坡在自己的第二篇推理小说《玛丽·罗热疑案》中创立了“安乐椅神探”这一模式。侦探足不出户,仅凭手中资料,便可看破真相,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推理小说中最理想化、最纯粹的一种模式,它省去了几乎所有的中间环节,只保留了“案情——推理——真相”这一主线,将“推理”置于绝对的核心地位。

后世的推理创作者很少尝试这一模式,因为处理稍有偏差,作品就会显得牵强空洞,一文不值。而《角落里的老人》堪称是“安乐椅神探”模式最高水平的代表。作者奥西兹女男爵巧妙地将“安乐椅推理”与案件的发展分割对待,使两者彼此联系却又相对独立。老人始终以居高临下的评论者的姿态来分析案情,让阅读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老人说的一定是真相。当这种思维模式成为定式,《角落里的老人》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比于后来另一位“安乐椅神探”——毁誉参半的尼禄·沃尔夫,《角落里的老人》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也正是由此开始,侦探们才有了不调查不行动的理由,安心理得地“纸上谈兵”。

与正义无关

有关“正义”的问题,是《角落里的老人》最引人争议之处。这位老人虽然胸藏绵绣,却从不干预案情的进展,更不关心什么社会问题。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评论者,将推理当作智力游戏。老人推导出真相,就像把牛奶和糕点吞进肚子一样,为的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需要和满足。至于牛奶和糕点来自何处,则不会引起他丝毫的兴趣。  老人的这种“非正义”的态度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人们认为这有悖于推理小说的创作初衷,更有悖于侦探的道德。福尔摩斯为了正义可以不计酬劳、不畏艰险——即便不是如此,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也算是侦探的本职工作,怎能像角落里的老人这样麻木不仁?

其实,《角落里的老人》一书中充满了一种态度,一种绝望的态度。老人常常嘲笑警方的无能,讥讽那些所谓豪门的肮脏内幕,评论媒体报道的失实以及对法律、政治的不屑。可以说,老人对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他曾不止一次面对“非正义”的指责暴跳如雷。在他看来,这种指责是对他的不理解,是在污染他内心世界里的最后一方净土,是肤浅而徒劳的。而“暴跳如雷”正是老人自己在感叹“吾谁与归”!

既然我们可以理解竹林七贤,可以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不可以给角落里的老人一份宽容呢。忘记一切“洐生品”,只关注最纯粹的推理——这就足够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角落里的老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奥希兹女男爵
译者 潘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5630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0
14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