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暗盒笔记(图像与思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于坚,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但近年来随笔写作大放光彩,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根基。本书以一幅照片,一篇随笔的形式,表现了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

内容推荐

《暗盒笔记》是著名“故乡诗人”于坚的思想片段的集合。作者漫步于中国大地和世界各地,去观察和描述被浮躁的工业化社会视为庸常乃至落后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作者发现了真正的美,发现了生活之诗。表现了一位清醒者,一位坚守自己的创作立场和写作初衷的诗人,其敏锐的感受力,其细腻丰富的心灵,其作为社会良心的悲悯情怀。

目录

写在前面

越南·河内2004

越南·美荻2003

越南·头顿2003

缅甸·湄公河2003

云南·昭通2005

柬埔寨·金边2003

柬埔寨2003

越南·西贡2003

老挝·湄公河2003

柬埔寨·暹粒2002

老挝2002

巴黎2004

泰国·清迈2003

四川·丰都2000

巴黎2004

云南1998

云南·昭通2004

西贡2003

前往兰州的火车上

吴哥窟2003

巴黎2004

金边2003

昆明·牧羊村1998

巴黎2004

金边2004

泰国·清迈2004/越南·河内2003

老挝·琅勃拉邦2004

巴黎2004

云南·昭通2005

琅勃拉邦2004

巴黎2004

云南·茨中2001

巴黎2004

暹粒2002

昭通1998

兰州 2003/越南2003

越南2003

巴黎2004

哥本哈根2004

宜良2005

西贡2003

巴黎2004

昆明1997

宜良2005

巴黎2004

云南·蒙自1998

巴黎2004

哥本哈根2004

哥本哈根2004

老挝2004

清迈2003

河内2003

昭通2005

昭通2005

吴哥

昭通2005

巴黎2004

哥本哈根2004

缅甸·大其力2003

湄公河上2004

昭通2005

巴黎

昆明1997

缅甸·曼得勒2005

哥本哈根2004

昭通2005

金边2003

暹粒2003

柬埔寨2003

巴黎2003

柬埔寨

琅勃拉邦2002

宜昌2000

长江2000

老挝2003

柬埔寨·湄公河2003

长江2000

河内2003

哥本哈根2002

越南2005

西贡2003

老挝2002

昭通2003/宜良2005

宜良2005

巴黎2004

云南1998

斯德哥尔摩2003/昆明200l

老挝2003/西贡2003

云南·昭通2004/越南‘河内2003

宜良2005

大理·巍山1998

大理·周城1998

巴黎2003/西贡2003

缅甸·伊洛瓦底江2005

昭通2005

宜良2005

巴黎2000

越南2002

巴黎2005

巴黎

宜良

金边2002

金边2003

昭通2005

老挝2003

河内2003/云南·宜良2005

河内2003/昭通2005

昭通2003

宜良

曼德勒2005

试读章节

           越南·河内2004

世界的这样一个黄昏,越南在理发。左邻右舍的理发师,亲密无间的时刻,陌生人抬着NIKON-FM2相机在一边咔嚓射击都不知道。照相机的发明为西方对世界万物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分类在理论上讲是科学的一部分,对世界是无害的。浑然一体的世界,被图片一片片切割下来,然后依据某个定义进行归类,亚洲、东南亚、越南、北方、南方、共产主义、美式民主、日常生活、大自然、市井生活、理发……但世界是连成一片的。天人合一,中国思想一直这么看世界,天与人稍微有隙就紧张得不得了,所以火药到炮仗为止。这幅照片切割的只是那个辽阔黄昏中的一个露天理发摊的其乐融融的瞬间,它制造了生活的假象,生活并不只是一个瞬间,生活是历史和现场、是延续不断在空间中的种种事情、状态,是理发摊旁边被镜头切断的街道上的无数事物,是这些人在画面中看不见的一秒钟以前或以后的生活;是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是60年代的越战,是胜利者的胜利,也是失败者的九死一生,是这个理发摊在10分钟前的空无一人。就在这个理发摊的附近,一棵电线杆上,悬挂着高音喇叭。我可以只把某一类照片给你看,让你得出某种生活腥风血雨的印象。萨尔加多先生就是这么于的,他向世界强调了某~类,他当然也遮蔽了其他,更辽阔的黄昏。但我不相信。因为我不相信绝对的世界,绝对的生活。就是在乌干达的可怕饥荒中也存在着生活的美好时刻,它的幸福质量决不会亚于越南这个黄昏的这一个瞬间。可怕的事情还不是照相机,而是人类总是喜欢以分类的方式来割裂世界,当人类按照某个唯一标准来对世界分类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1965年,越南被分类,北方、南方。分类的工具可不是NIKON-FM2,而是B-52或F-16。

单一的标准,例如“民主社会的标准”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大地并不只有一个道理,在同一时空中,有共产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道理,也有妇女、儿童和普通人的生活世界的道理,世界并不会在B-52轰炸机俯冲的瞬间自动分类,而炸弹也就尾随某一该死的部分而命中了。

1964年的黄昏越南在硝烟中哭泣,40年后,同样的黄昏,越南在理发。世界依据的是同一种分类方法。NIKON-FM2、B-52、F-16当然不同,功能不同,体积不动,重量不动。但,分类,是一样的。

P1-2

序言

一幅图片是一个时间的遗址。这里保存了某些记忆。由此我们可以进入回忆,并说话。被拍下的瞬间并非世界的结束,而是世界的开始。瞬间的记录,它是一个入口,由此而去,思之路开始。图片不是世界的终结之处,而是开始。我们来到一幅图片面前,就像面对荒野,它可以把我们领到世界的另一面。文明的这一面。文是一个动词,明是一个被文出来的状态。

图片具有某种原始因素,它来自存在,但存在已经不在此,它其实是虚构,但不是凭空的,它是世界的某种痕迹,这种痕迹令我们向文明而去。图片象征着在文字之前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看见了这样而不是那样,是这些痕迹令我们思想。图片是最早的文字,它的本能是记录世界,如早期人类的某些壁画,图片的本能不是思想世界,而是看见世界。文字是关于世界的思想。

照相机作为现代工具,它复活的其实是文明的原始形式。把摄影理解为艺术作品之创造的艺术家也许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也许认为摄影是为世界提供那些美丽忧伤的诗意图像。他们喜欢赋予图像文学性的主题。而在我看来,摄影的这种原始形式恰恰是它的力量所在,摄影复活了人与世界的野蛮关系,其对世界的入侵是显而易见的,当你拿起照相机,无论你是否承认,你都在对浑然一体的大地进行切割、分解、取样、显微、记录。通过照相机去看见的是我的世界。在取景框里,世界是你的。你看什么不看什么,你看哪一部分,不看哪一部分,这就是极权。没有立场的摄影并不存在。混沌一体的空间成为你个人的空间,存在被瓦解,成为碎片般的对象,世界成为痕迹、舞台,你已经歪曲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通过这个机器已经把自己放在主宰者——导演的地位。

图像和文字都是对世界的理解,但位置不同,图像更接近世界的开始。所以伟大的费里尼说,我的电影是让你看而是不理解的。他意识到理性的暴力,他试图逃避这种暴力,但摄影工具的使用决定他无法逃避他要逃避的。看见而不是理解,这是一个解释,将暴力的因素减低到最低限度。

从具体的形而下到抽象的形而上,世界总是在这两极之间摇摆。文字如果完全基于想象力而对世界视而不见,容易陷于虚妄。而看见世界迷信客观性的存在,导致图像仅仅是技术的结果,乏味的图像科学。我的朋友吕楠致力创造具有宗教精神的图像世界,他的努力是我想象的那种可能性的一个典范。

这个时代你无法拒绝图像,也无法取消文字。但后者传统的傲慢正在令它大量地流失读者。庸俗的沙龙摄影和好莱坞趣味已经在我们世界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图像王国,而正是它们日益遮蔽着世界的真相——如果假定存在着真相的话。照相机成为为标准化的世界图纸涂脂抹粉的流行工具。

我们总是处于文明的两极,最原始的、最文献的。按下快门的冲动总是隐藏着“我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向何处去”的原始困惑。而当我们置身于文献世界的汪洋大海,我们的迷惘和空虚总是与“活着,还是死去”有关。因此在图像与文字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张力。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图像后面总是隐藏着“为什么”的困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而文字总是被迫问其出处,“从哪里来”?我们不想被欺骗。昔日文学中的虚实关系,至少在实的某些方面由于照相机的出现而被技术化了。我甚至设想这样的作品形式,它的风景和日常生活场景是此在的图像世界,而文字指向的只是图像无法抵达的彼岸世界。这当然不是看图识字,但看图识字确实是一种有潜力的作品形式。

我把照相机当作玩具,我不是专业的摄影技术人员,我的图片也许类似古代的文入画,可以叫做文人摄影。我通过摄影来回到看,回到一个作者与世界的那种原始关系,首先看见而不是思考世界。在看见的过程中重新被自然主宰。这是一个悖论,你主宰自然的时候,自然比一般的自然更不自然的主宰着你。这种看最终又影响到我的写作,我的写作因此具有原始的前诗意成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意的了,诗意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的词。我在尝试某种写作,图像与文字,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彼此证实又互不相干,似与不似之间。图像证实某个事实曾经在时间中存在,但立即成为虚构。因为“云变了”。语言从这个遗址继续思之路。图像的假象令虚构者并非虚妄,虽然图像记录的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世界如梦。当我说什么的时候,图像只是一个出发点,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思想会抵达何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这并非一个预先设计的主题。因为最近几年我有机会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主要是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走动,我内心一直被某种危机感所笼罩,“最后的……最后的……”一直是我最强烈的感受。而可怕的是“最后的”并不是最坏的世界,相反,它们一般来说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世界,它们只是与那个被“看不见的手”单方面设计出来的世界图纸不相符合而已。

写作是个人的事情。但摄影却要介入世界。照相机无论如何改变不了它的工具一武器的性质,它是最低限度的暴力。摄影是痛心的事情,我总感到我在伤害、惊动世界。尤其在云南以南的亚洲,那些信仰佛陀的社会,我永远难以忘记当我按下快门的时候,人们表情中轻轻掠过的惊惶、对某种未知命运的担忧。自在的世界被破坏了。很多时候,我的行为像是一个小偷或者侵略者。这当然是可以解释的,在现代主义的道德系统中。但那是一个完全不知道何谓解释的世界,根本不需要解释的世界。

如果图像是伤害的话,那么我的文字可以算是忏悔。

                   2006年3月15日 昆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暗盒笔记(图像与思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6156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