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可与言《诗》——中国哲学的本根时代
内容
目录
前言本根与枝干——“古之道术”的分裂与重生
章子学时代的“说《诗》”问题
一、多能明之
二、书于竹帛,传遗后世
三、与化为人
四、农战,君臣,名誉与《诗》
五、圣贤与时世:说《诗》者的异同
六、《诗》之失
第二章诸子引《诗》明理之体例
一、依诗句出现的标示
二、依引《诗》的句式及用意
三、诸子引《诗》的几个特点
第三章“一言以蔽之”与诗篇思想性的发掘
一、兴于《诗》,以立言起思
二、《诗》之思,思无邪
三、民性固然,《诗》无隐志
四、因《诗》知礼、乐
五、《关雎》之改
六、述而不作——《诗》的思想性和学术化
第四章断章取义与诗句的哲理化
一、断章取义的意义
二、“用意”和“本义”
三、孔子等人断章取义的模式
四、“上下文”与引《诗》者
五、“五至”“三无”:《民之父母》“得气”说
第五章孔门后学之《诗》学与哲学
一、孔门《诗》教与子思学派
二、《毛诗故训传》引子思学派之《诗》说
三、子思学派所引《诗》篇及原诗主题
四、“君子慎其独”与《诗》
五、“型(形)于内”与“德之行”
第六章“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鸢飞鱼跃”的多重意义
一、“人禽之辨”的语境转换
二、对“鸢飞鱼跃”的“断章取义”
三、“君子之道”与“子思吃紧道与人处”
四、“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
第七章儒家引《诗》明理之机制——以“民之父母”为例
一、家国(邦)天下与修身
二、一体化与分离化
三、从《诗》《书》看“民之父母”
四、“自我”的位置与大同理想
五、“民之父母”的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
六、如保赤子
七、劝勉、批判与革命
八、“民之父母”的落实之处
第八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如何成为哲学家
一、“思”
二、“闲居”“不器”“从吾所好”
三、“敏求”“忧惧”
四、“好古”
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六、“答”“问”“学”“习”
七、“无违”“守死”“不改其乐”
八、“博约”“择善”“本原”
九、“述而不作”
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一、孔子的意义
十二、《诗》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诗化
第九章经典·圣贤·鸟兽草木鱼虫
一、神话传说中的圣贤与鸟兽草木鱼虫
二、思想经典中的动植物世界
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夫子之自况
四、“丧家之狗”——圣人的形与神
五、“无何有之乡”
附录一“鸢飞鱼跃”集说
附录二《孟子·梁惠王》篇(上、下)《诗》说集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诗经》于诸子,绝不仅是笼统的“背景”,也不仅是僵化的“依据”,而是其思想议题的承载者、表述者和引发者,在周秦汉初对于哲学思想的发生起到了独特作用,提供了丰富资源。本书打破学科隔膜及学派藩篱,从引《诗》明理之体例,“一言以蔽之”的方法,“断章”的模式与“取义”的侧重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先秦哲学的议题及论说方法的产生机制,对“轴心时代”和“二重证据法”等重要理论模式进行了反思;并由《诗》说探究了子思学派的哲学思想,考证其作品的撰作年代。本书专门讨论了早期儒家学派引《诗》以阐明“民之父母”思想的用意和方法,对相关偏见做了回应。除了对原版的各章节均作了修订以外,还增加了三章新的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可与言《诗》——中国哲学的本根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丰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86353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2,B220.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