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起来?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在哪些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援领衔撰著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书聚焦上述问题,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解读。一方面,系统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的政策沿革,全面展示中国农村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为全断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3月生,山东郯城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含合著)40余部。曾获农业部软科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中国农村发展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学术兼职: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政策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等。 目录 第一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国农业的“骨骼”与“桥梁”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框架”到“细节” 第二节 望闻问切:从“内涵”到“外延” 第三节 对症下药:从“广度”到“深度” 第二章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生活的“护栏”与“屏障”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推倒”到“重建” 第二节 观衅伺隙:从“框架”到“主体” 第三节 修缮补葺:从“中心”到“边缘” 第三章 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发展的“动力”与“燃料”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效率”到“公平” 第二节 有的放矢:从“亮度”到“热度” 第三节 添柴加薪:从“量变”到“质变” 第四章 乡村治理模式:村强民富的“脉搏”与“血液”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理顺”到“融合” 第二节 剖蚌求珠:从“局部”到“整体” 第三节 补阙拾遗:从“规范”到“升华”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宜居乡村的“基础”与“难点” 第一节 政策沿革:从“理念”到“格局” 第二节 管窥蠡测:从“布局”到“刻画” 第三节 一改故辙:从“引导”到“激励” 导语 本书主要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等五大方面讨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每一部分,我们都力图梳理清楚政策的沿革及其背景,讨论其发展趋势,对每一项政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努力描绘一个较为清晰的图景,以期对政策研究者和学习者有所裨益。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孔祥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911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5 |
出版时间 | 2021-03-01 |
首版时间 | 2021-03-01 |
印刷时间 | 202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58 |
CIP核字 | 2021045444 |
中图分类号 | F320.1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