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塞耳彭自然史/飞羽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塞耳彭,一个地处英国伦敦西南部的小村庄,保留着相对原始的自然,也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世界观鸟之父” 吉尔伯特·怀特唯一一部著作,即本书——《塞耳彭自然史》的诞生地。
在《塞耳彭自然史》一书中,怀特用110封书信,与两位同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的彭南特及巴林顿分享了塞耳彭村庄的自然万物:毛脚燕每年的到来、育雏、离开,林中小水塘随季节与气候变化而消涨,无壳蜗牛在冬日的好天气里出来破坏菜园……他带着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的迷恋,像哲学家一般地思考,如文学家一般地写作,为读者展现一幅于过去业已消失的乡绅生活的鲜活画卷的同时,探究自然,思考生命。正因如此,《塞耳彭自然史》才能从众多博物学著作中脱颖而出,两百多年来流传不绝,被誉为二十世纪生态运动的“圣经”之一。
目录
《塞耳彭自然史》(周作人)
导言(格兰特·艾伦)
致托马斯·彭南特先生
第1封至第24封
博物学者的夏夜漫步
第25封至第44封
致丹尼斯·巴林顿先生
第1封至第66封
附录:手稿摘录
观鸟手记
记四足动物
关于昆虫和蠕虫
关于植物
气象记
《塞耳彭自然史》编后
导语
1.从大历史的维度,没有任何功用目的,纯粹为了认识、理解、欣赏而观察自然——现代意义的自然随笔,始于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在19世纪涌现出的一大批自然随笔,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等,与《塞耳彭自然史》是一脉相承的。
2. 《塞耳彭自然史》不同于其他博物学读物。作者描述自然,是把观察过程当作文学作品徐徐展开的情节娓娓道来,详尽描述观察对象的每个细节,不用华丽的辞藻,而是带着温情,由探究自然而思考生命,并上升至美学与哲学的高度,故其能从众多博物学著作中脱颖而出,且葆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的自然随笔,既是科学的,也是文学的,既是美学,也是哲学的,读来有牧歌的趣味,又能收获博物学知识。
书评(媒体评论)
怀特无意于作文,而其文章精密生动,美妙如画,世
间殆少有小说家,能够保持读者的兴味如此成功也。
——周作人
从怀特那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可以逐渐领
悟到怎样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共有的宽容,怎样在
热爱自然与享受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
——程虹(中国自然文学倡导者)
这组信札的魅力尤其体现在它的文学性上。时至今日
,那个时代的科学著作实际上均已湮没无闻,如果它们的
内容和结论都真实可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已被吸收
到现代的论著中,那些书本身终究乏人问津,正如斯科波
利和林奈一样,早已故去……怀特的行文别具一格,我们
读这些书信,固然是为了解某一特定时期生物思想的发展
状况,但更吸引人的,则是因为它将当时的情景栩栩如生
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塞耳彭自然史》编者格兰特·艾伦
读了《塞耳彭自然史》,我对观察鸟类的习性发生了
很大兴趣,甚至做起了记录。记得当时我天真地惊讶,为
什么每一个高尚人士没有都成为鸟类学者。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精彩页
致托马斯·彭南特先生
第一封
塞耳彭教区在汉普郡东端,距离伦敦西南约50英里,位于北纬51度,与苏塞克斯郡相邻,紧靠苏雷郡,地处奥顿镇和彼得菲尔德镇中间。塞耳彭地域广阔,毗邻的教区多达12个。特罗顿教区和罗盖特教区属于苏塞克斯郡。这些教区从南到西依次为:埃姆肖特、牛顿·瓦伦斯、法灵顿、哈特利·毛堆特、沃德勒罕、金斯莱、海德利、博拉姆肖特、特罗顿、罗盖特、理斯和格雷特翰。这里的土壤品质复杂,恰如其景色之多姿多态,面貌各异。在教区的西南角,有一片白垩的坡地,比村庄高出约300英尺。那里地势开阔,有一面山坡可以放羊,还有高高的森林和一片被称为“垂林”的山毛榉林。高地上长满山榉树,这种树皮质光滑、树叶油亮、树冠随风摇曳,姿态优美,形象最为可人。那片可供放羊的山坡如同一座可爱的花园,长约1英里,宽为半英里,向下延伸至山坡边缘,再往前便是一片开阔的平原。站在山坡的边上极目远望,山丘、溪谷、林地、荒野、河流,各色美景尽入眼底。东面和东南面群山绵亘,是为苏塞克斯冈。面向东北,靠近吉尔福德镇的山地为吉尔福德冈。苏雷郡的多金冈和拉伊盖特冈环绕苏塞克斯冈而行。连绵起伏的山峦与奥顿镇和法汉姆镇外的乡野浑然一体,景色极为壮观。
村庄坐落在山脚下,离高地仅差一个台阶的距离。村中只有一条大街,七弯八拐的,长约3/4英里。这条路与垂林并向而行,两边的山谷上绿树遮天蔽日。村舍与山坡之间虽然隔着长长的一片黏土地(适宜种植小麦),房子却全是坐落在白色的岩石上。这种岩石看起来很像白垩,却非石灰质,因为这种岩石能耐高温。a然而不难看出,它的质地多少还是与白垩有点相似,因为上面生长的榉树与白垩地里的榉树一般茂盛。山坡地形陡峭,榉树与石地一起向下延伸到尽头。
村里那条大街两边的土质差异甚大。西南面是黏土b,需经多年耕作打理,才能成为良田。东北面多为园圃,其后有一些占地不大的围场。园圃和围场均属泥灰岩,土质松软成熟,利于保温,好像含有充分的绿肥和动物粪便。 这里或许就是小镇塞耳彭的发祥地,否则草木早就蔓延到对面的山坡了。
在村子的东南和西北两端各有一条小溪。西北处的那条小溪经常干涸,东南处的那条小溪则无论旱涝,四季长流,人称“井头”。溪流从与诺尔山相连的高地喷涌而出,白垩质的小山形若岬角,危然耸立,引人注目,两条河流从那里各自奔向方向不同的海洋。朝南的一条汇入阿伦河,流经阿伦戴尔镇,最终注入英吉利海峡。朝北的一条就是塞耳彭河,它成为魏河的支流,与黑冈河相汇于海德利镇,流经提尔福桥时与奥顿河和法恩翰河汇合成一条大河。自格达尔明镇起,河面开阔,可供船只航行。从那里再经过吉尔福德镇,至魏桥与泰晤士河汇聚,最终在诺尔注入日耳曼海。
村内水井一般深达63英尺,井深处从不干涸,井水清澈润口,饮过这种纯净水的人常常赞不绝口,不过,肥皂溶入这种水里搅不起泡沫。
在村庄的西北、正北和东面是一些平整的围场,那里的乱石多为白垩,历经霜打雨蚀,早已风化成碎末,可以用来肥田。
由此地再往东北方,有一片白土地,地势比村子低一个台阶。那里的土质既不是白垩,也不是黏土,既不适宜放牧,也不适宜耕作,倒是适宜蛇麻草的生长。蛇麻的根能深深地扎入软石地,方便村民就近用它的茎秆充当柴火。这片白土地出产上佳的蛇麻草。
通往沃尔墨林地一带的地势越来越低,在黏土和沙地的过渡带,有一片湿润肥沃的沙壤。这种沙壤不宜修筑道路,却以出产上好的木材而名声在外。坦普尔和黑沼地出产的橡木最为木材商人所称道,主要用来制造船舰。软石地上的树木虽然长得高大,但质地松脆,锯起来往往会裂成碎片,所以被工匠称为“沙木”。从这片肥沃的沙壤再往前,沙地就显得十分贫瘠,若不借助石灰和芜菁,那里就会变成不毛之地。再往前,又见树林。
第二封
诺顿农庄坐落在村西北的那块白垩地上。20年前,农庄大宅的园中央,长着一棵阔叶榆,这种树也被叫作榛树,雷称其为“叶片宽大粗糙的榆树”。这棵榆树主枝硕大,相当于一棵中等大小的树。1703年的那场大风暴吹断了榆树的主枝,倒地的树枝整整装了八大车。树干太大,为了便于运载,人们从粗大的一端往上7英尺处将其锯断,横截面的直径约有8英尺之宽。我特别要提及这棵榆树,主要是想说明栽种的榆树居然可以长到这么大,从周围的环境看,这棵树显然是前人栽种的。
村庄中央靠近教堂处,有一片正方形的空地,四周围绕着民居。村民将这块场地称为“娱乐场”。过去场地中间有一棵大橡树,个头虽然不高,但主干粗壮,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四展的树梢一直延伸到广场的边缘。橡树垂垂老矣,四周石阶环绕,阶上安置座位。夏日黄昏,此地便成老少相聚的乐园。老者说长论短,像煞有介事;幼者嬉戏闹腾,载歌载舞。若不是1703年那场可怕的大风暴将它猛地吹倒,想必老树还能屹立至今。村民一直对此难以释怀,牧师便出资请人将树原地重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塞耳彭自然史/飞羽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吉尔伯特·怀特
译者 译者:张和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92495
开本 32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21-02-01
首版时间 2021-02-01
印刷时间 202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4
CIP核字 2020205367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