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解毒
怀有不与万物相争的美德
“大学之道”的第一条纲领是“明明德”。所谓“明明德”,意思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大后,有的变成了好人,有的变成了坏人,就在于自己没有把握好一个正确的方向,忘了做人的根本所在,以至于走入了歧路。这个根本就是“德”。“德”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唐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按照礼制,立太子通常是要立嫡长子的,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早日立下储君才能让人心安稳,免得谁都惦记着下一任皇帝是谁,大臣们不知道该讨好哪个皇子,皇子们又各显手段争储君之位。这个大臣的建议可以说是很顺从礼制的,但同时也就是太顺从礼制了。立李宪是没什么不好,可是相比李宪来说,李隆基有大功,而且有雄才大略,更是治理天下的好人选。所以这让唐睿宗陷人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也一拖再拖,没有个定论。
他在考虑权衡的时候,下面的人也同样在伺机而动。
李宪看出了唐睿宗的心思,就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这说明他对我还有疑虑啊。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可是他功劳很大,没有他我们李家的天下可能还在被韦家把持,所以父皇看来是想立他啊。”
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他当然想促成这件事,立了李宪当太子,日后当了皇上,那他作为心腹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当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起草奏书的时候,李宪匆忙赶来,对他们说:“我考虑了多时,还是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
众人十分惊诧,在皇家见多了为太子之位争得头破血流不顾骨肉亲情的,却很少见到有机会当太子自己却放弃的,他们说:“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能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
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就会有大的冲突,朝廷也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
李宪先是制止了想为他上书的官员,然后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我个入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
唐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
李宪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是啊,他连太子之位都可以看轻看淡,那还有什么放不下呢?所以,他一无所求。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就去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 -
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盛,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李隆基连声称谢,又说要和李宪共享天下,但是李宪很明智,没有让他说下去,而是告诫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
毫无疑问,李宪是可以争夺一下太子之位的,而且不见得一定会输给李隆基,因为他是嫡长子,朝中那些遵循礼制的人一定会支持他,而且他平时德行就不错,很有人缘。可是就像他所说的,如果他想争太子之位,那么和李隆基之间的兄弟之情就会荡然无存了,手足将变成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手足相残,而且这不只是他们兄弟两个的争斗,还会牵连到那些各自支持他们的官员,如果百官都被卷入这件事中,那朝廷必然动荡不安,朝廷都动荡了,谁又去治理国家呢?
李宪的行为正应和了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能深明大义,毅然放弃尊贵的太子之位,不去为了权力欲望而危及国家,这正是李宪的高尚明智之处。
上善若水,水德近道。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遵循道德至上的准则,在为人处世中像水一样谦逊包容,通变处下,怀有不与万物相争的美德,我们的社会也就会达到和谐、美好的境界。(P003-005)
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其中,历史悠久、影响深广、含蕴丰富的儒家哲学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精髓,一直以它独有的魅力,在蕴藏着华夏先哲无穷智慧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璀璨多姿的文化之林,而这文化之根、思想之源谁又能说不是出自儒学之门?
仅观一部《大学》,就如同春风化雨,让我们得到了思想的成长与精神的陶冶。
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大学”在这里指的是学习天地自然法则的大道理,跟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无关,在古代,它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所谓“小学”,就是一门研究字义、音韵、训诂的学科,是做学问的基础。而“大学”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问”,也可以说是“大人之学”,是一套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体系。
《大学》一篇的作者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起初,《大学》的影响并不像今天这么大,它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而已,但在早期的儒家典籍中,《大学》也称得上是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作品了。到了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对该篇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其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参记录;“传”十章,是由曾参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参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他又将《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一起编辑而成“四书”,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加以推广和应用。
经过朱熹的一番运作,便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学》,这可以说是朱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莫大的功绩。
《大学》的内容文辞简约,条理清晰,理论严密。在“经”一章中,它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接着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也就是学术界广为流传的“八条目”。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在“传”十章中,则对“经”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概念做了详细解释。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同“新”,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几乎涉及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包括以身作则、识人用人、管事理财等。
结合现实,《大学》对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对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就高尚的人格。再进一步,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以此让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对外,《大学》指导性地提出了很多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这些内容在实用性方面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经典著作。说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一点都不为过。
基于上述种种,为了有助于读者对《大学》的理解,我们怀着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美好愿望,精心编著了《大学全编》一书。在本书中,我们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典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典、注释、翻译、评析、解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注解和阐释,力求把圣人智慧的结晶流露在字里行间,以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愿您在充满睿思哲理的启迪中,实现理想人格,成就完美人生!
编者
2015年2月
《大学》是“四书”之一,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对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净化灵魂,成就高尚的人格,让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对外,指导性地提出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借鉴和吸收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有目的、有意识地建构了一套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道纪居士主编的版本《大学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最大限度地在尊重原典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典、注释、评析、翻译、解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注解和阐释,力求把圣人智慧的结晶流露在字里行间,以达读者理解和实践。
《大学》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道纪居士主编的版本《大学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对《大学》全书进行了全面地解释,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