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菲特那些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巴菲特那些事儿》由刘建位所著,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巴菲特的通俗版传记,生动幽默,寓教于乐,基于真实的事件,全新演绎巴菲特的财富路!

专家解读和评论,帮你在轻松阅读中掌握巴菲特的投资真谛!

巴菲特研究专家刘建位倾情奉献!

内容推荐

《巴菲特那些事儿》由刘建位所著,巴菲特是举世闻名的投资大师,他是全球投资人的榜样和风向标,他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他的慈善午餐拍卖出263万美元的天价……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历程,是所有投资者的学习范本。巴菲特研究专家刘建位12年专注研究巴菲特,搜集众多资料,历时3年,全新演绎出了这本好看又有趣的巴菲特通俗故事,生动介绍巴菲特的少年成长路,为众多巴菲特追随者提供了一次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

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股神是这样炼成的:

4岁,第一次做生意

6岁,收集记录车牌号码

8岁,收集邮票、钱币和瓶盖

9岁,背诵棒球年鉴

10岁,读遍图书馆

15岁,送报送成小地主

巴菲特的财商不是一天练就的,少年时代的经历就已经种下了他未来成功的种子。也许你读过《滚雪球》,也许你读过《巴菲特传》,已经熟知了他成年后纵横市场的辉煌业绩,而本书讲述的巴菲特少年财富路,也一定会让你更透彻地领悟巴菲特如何从小炼成他的投资金手指,得到更深刻的启发!

目录

前言 巴菲特滚雪球那些事儿

序言

第一章 巴菲特个人档案

第二章 未来大师的诞生

 在天崩地裂中出世

 股灾之后是天灾

 乱世出英雄,熊市出股神

第三章 农民祖先

 巴菲特成功第一大家族原因:美国福地

 巴菲特成功第二大家族原因:农民的优势

 巴菲特成功第三大家族原因:多民族的传承

第四章 商人爷爷

 家族祖传的抠门儿

 爷爷的抠门儿商业课

 “抠门儿”车牌

 教育:爷爷奶奶唯一不抠门儿的事

第五章 报人父母

 风头最劲的校报主编

 找对老公才是完美投资

 由报纸结缘:最好的一笔交易

 牺牲理想却成就了天才的儿子

 成全了老公,忽视了孩子

 夫妻相:从外貌到内心

第六章 来自父亲的基因

 从保险代理人到股票经纪人

 艰难时期重整旗鼓

 生存危机中的早熟儿子

 在骂声中长大

 政治家的儿子

 幻想终会成为现实

第七章 世界首富的政治家庭

 绝望中的努力

 特立独行的经验和教训

 从很成功到很失败

 一生最大的追求:布道

第八章 对数字的天生爱好

 玻璃球浴缸游泳秒表计时赛

 记录车牌号码

 不信宗教信数据

 收集邮票、钱币和瓶盖

 数学特长让巴菲特跳了半级

 收集修女指纹

 背诵世界年鉴和棒球年鉴

 吹小号的尴尬

 一本书带来一生最大的爱好:桥牌

 爷爷去世:更关心自己的寿命

第九章 不成百万富翁就跳楼

 开始做生意:知道赚钱不如喜欢赚钱

 我发誓:成不了百万富翁就跳楼

 喜欢赚钱不如爱好赚钱

第十章 小商贩的幼年赚钱术

 第一个和钱有关的玩具:硬币整理盒

 第一次做生意:卖口香糖

 第一只赚到100亿美元股票的开始:卖可乐

 第一本银行存折

 第一堂重要的商业和政治课:卖花生和爆米花

 爷爷言传身教的经商秘诀

 爷爷对巴菲特投资的影响

第十一章 赚钱与读书:知行合一

 要赚钱就不能爱面子

 读遍图书馆:书中自有黄金屋

 赚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劳力不如劳心赚钱多

 当球童也是体力活

第十二章 送报赚得金钱与知识

 送报赚辛苦钱

 小报童的升职秘籍

 勤奋:小报童与王永庆的共同致富习惯

 从送报开始学赚钱

 报童变成小地主

 一分钱不花,送报送出小股神

 看报看出好文笔

第十三章 在证券公司泡大的小股民

 在证券公司成长

 一根烟决定了一生的路

 买入第一只股票

 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重要

第十四章 从叛逆到犯罪的青春期

 都是搬家惹的祸

 家庭内部的偷车案

 失败的离家出走

 学校的恶作剧

 为了爱,父母永远不要放弃

 改变儿子的秘诀:大棒不如胡萝卜

第十五章 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巴菲特和李嘉诚的共同成功秘诀:特别会做人

 发现为人处世的宝典

 从唱反调专家到拒绝辩论

第十六章 从打工仔到小老板

 追美女不如追金钱

 寻找鸡生蛋再蛋生鸡的生意

 第一次体验到资本的神奇力量

 闷声才能发大财

 盲目多元化,害人又害己

 捞球赚钱梦的破灭

 赔钱的买卖坚决不能做

第十七章 赌马和选股:相同的道理

 赌马的赚钱之道

 垃圾中寻宝

 马报也赚钱

 研究与实战

 用心分析才能赚钱

 输光的教训

 彩票是赔本的买卖

 赌马的投资启示

第十八章 上不上大学:这是一个问题

 高中毕业注定一生之路

 改变一生的机会

试读章节

股灾之后,是天灾。

内布拉斯州在历史上本来就以大风闻名,经常暴风肆虐,1912年曾经把一列火车刮翻,导致25人受伤。

1933年11月,一股寒流吹到美国西部炎热的沙丘地带,冷热交织形成的龙卷风把沙尘卷到天上,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向美国东部横扫,所过之处房屋门窗玻璃破碎,马路上停放的汽车被掀翻,由此开始了持续好几年的沙尘暴天气。

巴菲特4岁生日的那天,早上大门无法推开,原来是沙尘暴吹来的风沙埋过了门槛。晚上,亲戚朋友前来,在院子聚会庆祝。准备吃蛋糕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走了桌上的餐巾纸,吹走了准备盛蛋糕的纸盘,留下很多沙子,尤其是蛋糕奶油上面蒙上了一层沙土。

这一年,所有漂亮房子外面刷过漆的墙面,都被沙尘暴打得星星点点,经常停靠路边的汽车窗玻璃上,被沙子打出一道道划痕。

1934年夏天到了,沙尘暴结束了,但是高温酷暑天气又开始了。

不是一般的高温,气温居然达到47.78摄氏度。

这样的温度,洗澡都嫌烫。

这样的温度,把所有房子都变成了烤箱。

请注意,那时还没有家用空调,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家用空调。

4岁的小巴菲特想了一招:把床单用水淋湿,盖在身上睡觉。不过没有用,没过一会几,热气就把床单烘干了。

 高温必然导致干旱。

 所有的土地都干硬得像石头,大大小小的裂缝纵横交错,像天上撒向人间的一张无情的网。

一个农户丢了一头牛,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牛的四条腿中有三条腿卡在田间的裂缝里。

会发生这种情形,可以想象大地有多么干旱。

祸不单行,天灾往往结伴而来,随旱灾而来的是蝗灾。

天空中,百万只蝗虫飞舞,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不管是玉米田还是小麦田,都一片精光,连秸秆也不留。吃光了庄稼,蝗虫饿急了,就吃院子里用于围墙的木栏杆、晾晒的衣服——所有能啃的东西,实在没有东西可啃,就啃“自己人”。

这年夏天,巴菲特的外公中风了,巴菲特到西点镇探望。坐在客车上,一路只见蝗虫漫天飞舞,嗡嗡直响,吓得小家伙把脑袋缩起来。

天灾,往往伴随人祸。

内布拉斯加州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

由于干旱,很多农田绝收、歉收。那些把农田用于抵押贷款的农民还不上贷款,按照贷款合同,农田要被银行没收。  一位银行职员去没收一块农田,结果被枪打死,浑身都是弹孔。

5000多个农民堵住州议会大楼前,抗议示威,议会只好通过法案允许延期还款。

农民示威,歹徒横行。一帮帮土匪四处抢劫,他们最喜欢抢劫的是银行。那时候还没有电子报警系统,而且美国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我们现在看的美国西部片,在巴菲特的家乡经常真实上演着。

不过,最让家长和小孩害怕的是传染病,当时最流行的是小儿麻痹症。巴菲特的父亲小时候就患上过这种病,巴菲特的小妹妹伯蒂也患上了。所有的公共游泳池全部关闭,所有的小孩都被家长和老师警告,千万不能喝公共饮水机里的水,很容易传染。

巴菲特的出世,伴随着股灾、天灾、人祸。经济大萧条期间,有4000万美国人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

看到这些股灾、天灾、人祸,小小的巴菲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消灭这些灾难。

P8-10

序言

2010年,巴菲特专门给儿童做了动画片《百万富翁的秘密俱乐部》,他想以此来教小孩子最基本的投资理财之道。

为什么巴菲特这么重视教育小孩子而不是成年人呢?

因为他并不看好对成年人的教育。

无论是在奥马哈大学夜校给成年人讲授投资课程,还是年年写一封致股东的信详细讲述自己的投资经历,或者是经常推荐自己导师格雷厄姆的名著《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他都发现,大部分成年人往往固守过去长期形成的错误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很难通过新的教育来改变。

巴菲特说:“习惯就像一条锁链,在沉重得无法挣脱之前,经常轻得无法察觉。”

于是,他选择经常和年轻的大学生交流,因为他自己也是在大学期间读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才顿悟投资真谛。等到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之后,他才真正学到投资成功之道。

我自己多次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班讲课,也有一个学期在大学给应届研究生讲课的经验,曾收到很多大学生的邮件。我发现,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很多,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投资理财教育却很少。

一个人可以不与任何事物打交道,但必须和钱打交道。

钱并非万能,没有钱却万万不能。

因此,关于金钱的教育其实是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也许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巴菲特才专门为儿童制作投资理财的动画片,来为儿童补上最重要的人生教育课,也是最实惠的人生教育课。

看了巴菲特参与制作的投资理财动画片后,我觉得非常好,每个家长都应该让孩子看很多遍,尽管没有《猫和老鼠》、《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动画片那样有趣好看,但绝对更加有用。

看过了巴菲特参与制作的动画片,也多次阅读了巴菲特唯一官方传记《滚雪球》,我忽然想:能不能把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中众多精彩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甚至以后拍成动画片,让孩子从小听巴菲特的故事,跟巴菲特学投资、学理财、学做人、学做事呢?

我有自知之明,我绝对成不了巴菲特,不可能取得他那样伟大的投资业绩,也不可能积累他那样全球第一的巨额财富。

 但是我有信心,我的后代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要培养我的孩子,让孩子争取成为巴菲特,即使成不了,也要比我更强。然后,孩子再培养自己的孩子,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一代在投资理财上更加进步,在生财、理财、用财(包括慈善方面)更加进步。

那么,既然有了巴菲特的官方传记《滚雪球》,直接让孩子读不就行了吗,为什么我还要另外再写一本书呢?

《滚雪球》是为成年人写的著作,小孩子读起来很吃力,甚至很多成年人读起来也比较吃力,尤其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生活和投资环境差别很大,很多地方很难理解。

于是我想再写一本书,加入更多解释,加入中国人的类似事例,用小孩子也看得懂的语言,把《滚雪球》及其他书中写的巴菲特成长中的真实故事,重新再讲一遍。用一个不一定非常恰当的比喻:巴菲特的官方传记《滚雪球》类似于《三国志》,我希望本书类似于《三国演义》。不过,这本书并不是脱离真实的演义。

这本书拥有真实的事件基础:所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全部真实,和巴菲特的三本传记《滚雪球》、《巴菲特传》、《永恒的价值》保持一致,有矛盾时,我会根据所有资料分析对比,然后确定最合适的情节。

本书与《滚雪球》的不同之处有三点:

第一,本书进行了主题性整理。《滚雪球》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本书主要以大事件为线索,以年龄为辅助线索。

第二,生动的细节还原。为了更加生动,我运用情景还原,把巴菲特等人对往事的回忆,加上一些想象,还原成原始情景,加上人物的对话。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一样,没有第三人在场,却有详细的记录。

第三,增加了个人的解释评论。需要解释的有三种情况:美国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不同,几十年前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不同,巴菲特的做法与众不同。评论分析主要关于某个事件对巴菲特做人、做投资、做企业的成功有什么重大影响,最终目的还是分析巴菲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以及对我们的孩子学习巴菲特有什么帮助。

我建议各位对投资非常感兴趣的成年投资者,购买巴菲特的官方传记《滚雪球》,就像历史爱好者购买《三国志》一样。

我也希望这些成年人为自己的孩子,顺便购买我写的这本书,就像给自己的孩子买上—本《三国演义》—样,激起他的兴趣,等他长大之后再去读《三国志》。

和《三国演义》大量改写历史事实来成就小说的精彩曲折不同,我保留了所有巴菲特传记中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所以我只能在此基础上,作一些细微的改写——有对话,有一些细节描写,有时还有一些当事人的心理描写。这些是在不影响事件总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个别细节的合理想象和虚构。

所以,请注意,在本书中所有虚构的对话都不加双引号。

而确实是巴菲特及其他人所说的话,我会加上双引号,也会尽量注明出处。

实事求是地说,本书大量故事素材来自《滚雪球》——没办法,巴菲特一生只有这一本官方传记,其中很多故事以前从来没有披露过。

我也想过像《三国演义》大量改编《三国志》一样进行描写,但这是投资书,不是小说,改编之后就不是真实的巴菲特了。投资书和小说不一样,必须真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我不否认,本书讲的故事素材大量引用自三本巴菲特的传记,尤其是《滚雪球》中的内容。

我也郑重地告诉各位读者,本书只能作为《滚雪球》的辅助读物,帮助你更轻松、更清楚、更快速地了解和理解巴菲特官方传记中的内容,但不能替代官方传记,因为只有《滚雪球》的作者得到了巴菲特的允许,进入巴菲特的档案室,并拥有2 000多个小时采访的机会。

本书的价值有三点:

第一,简明的结构。《滚雪球》主要以年代为主线叙述巴菲特的故事,本书按照不同的事件叙述巴菲特的故事。《滚雪球》主要是讲巴菲特的过往,本书主要是讲巴菲特的成功要素。

第二,轻松的细节。《滚雪球》很多部分是巴菲特及其他当事人的回忆,这样最能保证传记的真实性。本书则根据这些回忆合理想象,还原对话、细节及心理活动,读起来更像真实情景再现。

第三,深入的解释。传记主要是让主人公讲话,写传记的人不能发表太多评论。而本书最大的特色是评论分析。讲故事是手段,我的目的是讲解巴菲特做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对做人、做投资、做企业的成功有什么影响。

我个人希望这本书与《滚雪球》相比,结构更加简明清晰,细节更加生动,分析更加易懂易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普通人的角度和语言,把大师的故事讲得更加有趣。  希望这本书能够把巴菲特的投资故事讲得更有趣,让更多青少年对巴菲特产生兴趣,把巴菲特的故事和投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刘建位

书评(媒体评论)

生动的故事,详细的细节,实用的道理,把巴菲特的故事讲得更有趣,让更多人更多地了解巴菲特那些事儿,学习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资更成功,人生更幸福。

关文,上海证券报社社长、总编辑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形成,大多和早期的教育和认知有很大关系。巴菲特也不例外,研究他的早期成长和教育经历,有利于真正理解他投资理念的形成过程。本书研究的是形成巴菲特独特投资理念的“因”,“因”“果”相连,才是最完整的巴菲特研究体系。

姚振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交易时间》节目主持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菲特那些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建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8172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