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偶
内容
编辑推荐

入选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大奖得主陈河最新力作!

王安忆、李敬泽、麦家联袂推荐!

《布偶》写的是70年代中国南方一个小城故事,而背景则是广大无边。陈河不是用写实手法去写这畸形年代畸形人物,而是某种程度采用了象征、荒诞的先锋主义写法,让一座城市和城中的人物不知不觉处在一种还原的历史之中。

内容推荐

70年代初期,W州的一群拥有华侨身份的人趁“文革”之乱“占领”了一所教堂,在里面办起了纺织厂。从此这个“教堂工厂”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避难所。他们高度团结,谨守秘密。每年一度在裴家花园聚集作为精神狂欢。然而,随着局外人莫丘挤进工厂,乌托邦的平静被打破了。十七岁的莫丘与群体中一位姑娘柯依丽互有好感,但他们的恋情陷入了全厂人员高度默契的抵制与阻挠。荒诞的力量把这对年轻人步步逼上绝路。在沉重的历史面前,个体的命运就好像一只被人施了蛊的布偶。

《布偶》是一份奇异的中国秘史。它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想象。漂泊、跨界、哥特式的幽暗、隐秘的乌托邦,这些元素置于“文革”,几乎是错误的、荒谬的,而作者陈河展现了错误和荒谬如何可能。中国经验之复杂、之出人意表和出奇制胜,在《布偶》中再次得到印证。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是教堂环形回廊的尽头处。回廊到了这里,慢慢收窄了,像是到了一个深邃的洞穴末端。有一道木栅栏横设着,门框上方挂着一块牌子:工具库重地,闲人莫入。这里是管工具仓库的傅西科的地盘。通常的情况下,这里看不到人的影子。傅西科不喜欢开电灯,通常时间是利用两扇拱形的七彩拼花玻璃窗户的自然光线。在天气晴朗太阳又刚好转到这一侧的时候,这里会显得色彩缤纷很是明亮。但是太阳直接照到窗户的时间很短,因为它是朝北的,加上墙外的建筑阻隔,阳光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正适合白驹过隙这样的形容。何况在这个南方的城市里,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阴雨天。因此,工具库这个地方大部分时间都是光线不足的。这个时候傅西科会开一盏小小的台灯,在灯下登记着库房账目,或者在修理着工具:千分尺、水平仪、游标卡尺,还有那密密如篦子的缙板,那可是一些精密的东西。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问呢,那么他就会摊开一张报纸,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去揣摩这世界上的动向,寻找上帝这些天在哪里办公。他所在位置和裴达峰医生相距不是很远。裴医生是在回廊三分之二的位置,这个位置人员走动还比较多。有好多女工会找裴医生看病。但是再往前,女工就很少去了。因为她们通常是不需要领取工具的。那些个新来的小女工也就是因为好奇走到了这里,伸头往工具库里面张望了一下,就赶紧走了。然后和其他女工嘀嘀咕咕说了半天,又毫无理由地咯咯笑个不停。

傅西科已经很老了,有七十岁了。按劳保规定早就应该退休了。可是没有人让他走,他还得以继续留在这里。他的头发斑白,一只耳朵已经全聋,走路也十分缓慢了。他的头发总是梳得整齐,衣服虽然是厂里发的劳动布工作服,可穿在他身上却也有一种特别贴身的庄严感。厂里的人们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都称呼他傅老师。厂里的人对他这么尊重是有原因的,因为傅西科在欧洲梵蒂冈的神学院读过书,通晓六国的外语,以前是这个教堂的主教。如果再往前面说,一百多年前,是傅西科的曾祖父代理意大利教会建造了这个教堂。在傅西科暗中藏匿的教堂纪年书里,这段历史清清楚楚地记载着: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不久,W州发生“甲申教案”,民众在泽雅人柴岩荣带领下,焚烧周宅祠巷天主堂、城西基督堂、花园巷耶稣堂等六所教堂。1888年,由神父傅貌禄监造,在城西街重建天主教堂,历二载落成。教堂主厅可容千余人,伞状顶层,弧拱长窗,梅花大柱,上饰宗教图案,华丽庄严,前耸六层钟楼,呈四方六角尖塔式,中门上方的玫瑰窗和门楣,爱奥尼柱式及反复出现的垂线,显示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东有中西合璧的两幢“神父楼”,是神父的住宅。堂东还有圣母亭和二处花坛等。北首原是保禄学堂,堂南首原是仁慈堂(亦称女堂)。史册上所提的傅貌禄正是傅西科的曾祖父。

傅西科在梵蒂冈取得神学士学位后又在法国巴黎圣心大教堂当过牧师。但是他在1932年执意回到了国内,在南京、上海的大教堂里停留过,最后还是回到了W州城西天主堂。在他来到之后,城西天主堂成为方圆几百里的中心教堂。那个时候,W州城内还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江南水乡景象,城西街以七十二条半巷弄出名,一半是河岸一半是街巷。当时巷随河走,河依巷流。在杨柳婆娑、波光粼粼的河道里,许多来自西方的金发碧眼的修女也坐在东方的舴艋舟上迎面穿过桥洞而来,诵着《圣经》里赞美的诗歌。这样的美景不复存在,那些欧洲的修女也已灰飞烟灭。但是用花岗石建造的教堂还完好如初,尽管上帝暂时离开了这里。

这一天上午,傅西科看到回廊里出现了莫丘的身影。傅西科对于这个年轻人印象不错,他身上的气质与厂里其他人明显不一样。他的身份里有红色的背景,那是傅西科一直都觉得迷惑的东西。在解放之后,他也一直想融人红色的力量中间。他号召信徒为抗美援朝募捐、和梵蒂冈教廷划清了界限、取消布道改为学习“毛选”。傅西科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帝在考验他的意志。但是上帝的考验越来越严厉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教堂被捣毁了,他也被驱逐到了马路上,所幸最后被裴医生他们收留了,让他得以作为一个仓库保管员回到了教堂里面。但尽管是这样,对于红色的理念他还是怀着诚心诚意的敬畏。他很乐意看到莫丘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经常会来他这里聊聊天,还经常帮他做一些他不会做的事情。P17-19

后记

2008年8月我到北京有事,顺便去看望多年没见的林斤澜先生。林先生那天精神不错,他问我:你是不是以前在温州城西街的教堂里做过执事?我一愣,很快明白过来林先生问的是我在1988年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布偶》里面的事。那小说写的是1975年城西教堂里一群人的故事。林先生年事高了,居然还能记住我在二十年前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让我吃惊不已,虽然他记忆有点错误以为我曾经是个神职人员。

事实上的情况是这样,1974年至1975年我在一家设在教堂内的纺织厂里当过两年保全工,那时才十六七岁吧。那个工厂叫华侨棉织厂,里面全是归侨和侨眷,而我则是因为在政府工作的父亲管到这里才掺和了进去。华侨在那个年代政治上虽然受到一点排斥,可经济上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我总是感觉到和他们有一层隔阂,我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的人。对于一个刚刚走上社会的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这段经历成了我很重要的早期记忆。1988年我根据这段记忆写了个八九千字的短篇《布偶》,主要的场景是教堂里的纺织厂和裴家花园的舞会,其中主要人物裴达峰、柯依丽、莫丘都已经出现。这个小说发表后,在浙江的范围内受到了称赞。林斤澜先生l就是那个时候看了这小说的。记得他当时对我说:陈河,你的小说里有神秘的物质哦!我当时还揣摩过林先生的话的意思,捉摸不定他是否赞同我的写法。现在二十年过去,他一见面就提起我这篇小说写过的教堂,让我实在有点意外。我和林先生同是温州城里的人,不过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离开了温州,只是近年来回老家短住过几次,可是,温州城中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在他的脑海里却是分布得清清楚楚。那天我们一直说着温州城市的地理变迁,林先生的昏花的眼睛发出了奇异的光芒,我想这个时候他的意识一定已进入一个类似博尔赫斯所描绘的交叉小径的花园,那个迷宫里有南方的小街、曲桥、稻田、沼泽、江河,甚至还包括天上的星辰。

这个时候,我已经出国十五年了。当年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在一群华侨中感到隔阂,而现在自己也成了海外华人了。这一介变化让我回望当年在教堂工厂的记忆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景象。在北京见过林先生之后,有很长的时间我让自己沉浸在那段记忆里,中心的场景还是那个教堂纺织厂和裴家花园。这两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废弃的舞台,当我把自己所有的心力和意识投射到那里时,我发现那几个我写过的人物裴达峰、柯依丽、莫丘都复活过来了。而且,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行动。而这一回活动起来的还不止几个人物,而是整个背景和背景里的人们,也就是说,那一个年代的一座城市和生活在我的内心里复活了。我跟着自己内心的图景去注视着那些如在一个蚁穴里匆忙奔波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事情让我感到悲怆,我只能说这是命运在引导着他们走向迷茫。我的老家温州在古代因为交通极为闭塞,演化出一种和中原汉语相差甚远的语言。由于靠海边,从明朝开始就有欧洲通商者、传教士带来了外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小城气息。还有一点是温州一直有大量侨民在国外。华侨、归侨和侨眷在解放后成为一种和体制有所矛盾的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在公有制的压制下,会呈现出一种略显畸形的生活形态。2008年那些天我回望这些生活和人物的时候,心里浮现出来的图像就像是舒尔茨·布鲁诺那本《鳄鱼街》书里面所描写的那样,一个个的人物已经摆脱了外形,只是一些纯粹的精灵在故事里寻找着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方向。而这个时候我决定去写这本书,我已经写过两个长篇小说,已经学会怎么去写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接下去要写的这本书意义重大,我写了那么多年,也许都是在为写这一部小说做准备。

这回我要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展开画卷,小说里的人物增加了很多,都是一个个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小说的画面基调也已经形成了,是一种色彩低调的黑白的木刻,还有小说的空气带着南方潮润,隐含着不安和骚动,还有一种噩梦中会反复出现的公用厕所的气味。然而并不是一切都是毫无希望,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眺望远方,教堂工厂的人眺望遥远的欧洲或者美国,他们是为了那远方的梦想而生活。群体之外的莫丘也有梦想,他希望将来成为一个省级球队的专业队员。然而在那样一个压抑和荒诞的教堂工厂里,柯依丽和莫丘,两个没有邪念的青年人从一认识马上就落入了险境。毫无疑问,柯依丽是我理想化的中心人物。她美丽脆弱又极为天真,富于梦想,在那样贫穷的年代也早有几万元的身家。她早早就被一件婚约——远嫁葡萄牙——所束缚,但是她的精神一直还是自由的,还是个调皮爱闹的唱歌女孩。她在教堂唱诗班的楼上的歌声、在塔楼顶端对远方的猜想和恐惧、在裴家花园舞会上的丽影只是她被罩上厄运的前兆。她在仅有的一次可以说是没有肉欲的情况之下就怀上孩子,而立即失去了爱的享乐,沉陷在无尽的苦闷之中。她有时也是个任性刻薄的女孩,在压力之下也做了胆怯的事,把责任都推给了莫丘。她身上发出真正的光辉是在她离家出走去青海探望莫丘的时候开始的,就是在路途的颠簸和折磨中她的性格才完善了。我在找到她要去西北探监的构思之后,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仔细描写她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到莫丘,可是在我越是接近柯依丽的旅程终点时,越是感到不安,因为我不知道这两个人相见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场面?我觉得那是一种难以承受的难堪和不安。我对这种会面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而在这个时候我明白了,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之后,柯依丽和莫丘其实已经无法相见。柯依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只能是找到一个错误的人,这样她的探望才会显出深沉的悲剧力量,而只有探错了人,这一趟路程才会有阴差阳错的命运象征意义。同样的事情是她的分娩,本来我是要让她在裴医生的助产下生下孩子的,然而,柯依丽这个人物的自身发展倾向却让我最后选择了她的灾难性大出血死亡。这一个圣女般的女孩的一生,尽管那么短暂,却在最后时刻发出了耀眼美丽的光辉。

就是这样,我在写这部小说时运气不错,每当步入迷宫时都能找到出路。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我在写到最后部分时因找不到一个有力量的结尾而苦恼。这个时候我正好去古巴度假。那天参观了海明威在郊区海边的故居之后,我顺便去哈瓦那的墓园里参拜了一个带有大理石雕像的女子坟墓。关于这个一百年前因难产而死的女子有一段奇迹传说,我开始的时候只觉得这个故事异常动人,心里很难受。但是在我回到加拿大重新开始写作时,发现有关这个难产女子的故事是那么适合作为这个小说的终极元素。于是我找了一个好的结尾。这一切,似乎真的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引导着我。

写于2011年4月,多伦多

书评(媒体评论)

在国外的写作,基本上是一件寂寞的事。我写作只是出于爱好,没什么别的目的。不过我是一个高级的文学爱好者,想把这种爱好做到极致的状态。

——陈河

陈河是很有希望的一个小说家。他是一片眼熟中的一个陌生。他写的特别不一样,很蓬勃。

——王安忆

《布偶》是一份奇异的中国秘史。它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想象。漂泊、跨界、哥特式的幽暗、隐秘的乌托邦,这些元素置于“文革”,几乎是错误的、荒谬的,而陈河展现了错误和荒谬如何可能。中国经验之复杂、之出人意表和出奇制胜,在《布偶》中再次得到印证。

——李敬泽

《布偶》“朴素而神秘”,一开始,那种神秘劲就一直引我读下去。这小说写的是70年代中国南方一个小城故事,而背景则是广大无边。陈河不是用写实手法去写这畸形年代畸形人物,而是某种程度采用了象征、荒诞的先锋主义写法,让一座城市和城中的人物不知不觉处在一种还原的历史之中。陈河有很好的讲述能力,像一个优秀的篮球后卫,把进攻和防守组织得机智叠生,好球连连,令人叹服。

——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1465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