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英雄与丑角(重探当代中国文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在“重返历史”的视野中讨论当代中国文学,“重返”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希望从中生长出一种历史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在今天可以用“当代文学70年”来命名,但其目的并非取消某一历史时刻的“独创性”,而是把“独创性”作为进入历史的“契机”:追问“独创性”和“历史性”是怎样建立联系的?这种联系又如何在“文学史叙述”中被定型化,以及是否有重新解放出来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从当下“重返”当代文学“这个伟大的时刻”,并非为了将历史中的“文学”转化为可以消费的“文学”,这样才能避免重蹈马克思曾经嘲讽过的覆辙:“悲剧”和“喜剧”的颠倒,“英雄”与“丑角”的错位。 作者简介 罗岗,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资料中心主任,《现代中文学刊》常务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及当代理论与思想史研究,著有《预言与危机》《人民至上》《想象城市的方法》《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面具背后》《记忆的声音》等,主编有《重返“人民文艺”》《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九十年代思想文选》《视觉文化读本》等。 目录 导言 “现在是大变动的时期……”——论“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 第一章 回到“事情”本身——重读《邪不压正》 第二章 “文学式结构”“伦理性法律”和“赵树理难题”——重读《“锻炼锻炼”》兼及“农业社会主义”问题 第三章 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与空间的再生产——“城市文本”与“媒介文本”的“互读” 第四章 “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 第五章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关于“张承志文学”及其“难题性” 第六章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 第七章 “读什么”与“怎么读”——试论“新时期文学30年”和“当代文学60年”之关联 跋 文学: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文学这30年”三人谈 导语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人民文艺”与“人的文学”相互缠绕、彼此涵纳、前后转换、时有冲突……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曲折蜿蜒的文学图景。 本书从七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了探讨,旨在避免“悲剧”和“喜剧”的颠倒,“英雄”与“丑角”的错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英雄与丑角(重探当代中国文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161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7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0 |
CIP核字 | 2020227410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