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
内容
编辑推荐

学术界泰斗级人物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此书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独具风格的叙述风格。

大量颠覆主流史学的观点,奇特、有趣的论断层出不穷。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由杨天石所著,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内容推荐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由杨天石所著,此书是作者集五十年辛亥研究功力而创作的作品,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这一段历史中从当权的袁世凯、载沣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持各种政见的人物的活动脉络。《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目录

第一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_002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_006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 _011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_015

 交结日本朝野 _022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 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改良思潮的兴起 _030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_035

 各地维新活动 _039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_050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_059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_076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_079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_082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_087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_090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清廷推行新政 _104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_113

第五章

 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 _120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_128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_143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_145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_148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_150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_156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_161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_167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_175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_188

第七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萍浏醴起义  _204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_207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_211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_216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_218

 暗杀活动 _222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_230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_232

 共进会 _235

 五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_237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_242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_244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五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_250

 立宪政团的组建  _251

 清廷的官制改革  _256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_258

 “皇族内阁”的建立  _269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_274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_278

 保路运动  _285

 保界拒约运动  _294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武昌起义  _302

 各省响应  _316

 南北议和  _329

 列强动态  _334

 民国建立  _341

 清帝退位  _353

结语:帝制终结,专制难除_367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_370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_382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_386

试读章节

(二)新型知识分子与传统会党的结合——香港兴中会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被新起的岛国日本打败,人们对清廷的愤懑增强。孙中山急于利用这一时机行动,向人们宣告革命党人的存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冬,他带着邓荫南和孙眉等资助的6000余元美金,匆匆归国,筹备起义。兴中会中的少数工人会员及欧美技师、将帅随行。舟过日本横滨,孙中山在船上向侨胞演讲革命要义,为横滨侨商陈清所闻,陈邀请孙上岸商谈。孙中山因开船在即,交给兴中会章程及讨满檄文一束,要他转交当地侨商冯镜如等。孙告诉陈,广州不日起事,陈若有意参加,可到香港投效。不久,陈清果然到香港参加革命,可见孙中山演讲魅力之大。

1895年1月(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在欢庆夏历新年的爆竹声中,孙中山回到香港。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及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等,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总部,托名“乾亨行”。辅仁文社成立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3月13日,社纲共6条:1.磨砺人格,臻于至善;2.不得沉溺于当世之恶习;3.为未来中国青年作表率;4.以多途增进中外、文武两种学识;5.精通西学;6.以爱国者自励,努力扫除吾国所遭之屈辱。@该社发起者7人,陆续入社者共16人,杨衢云为社长。辅仁文社成员的加入增强了香港兴中会的力量,不过也增加了矛盾、分裂的因素。谢缵泰认为孙中山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事情——事事一帆风顺——‘大炮”!“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时全神贯注”,“一言一行都显得奇奇怪怪”,因此,不能“将领导运动这个重大责任信托给他”。@谢和孙的政治理念不完全相同,对孙有偏见。不过,从他的评论里倒不难发现孙中山性格中的若干优点。

和檀香山兴中会宣言比,香港兴中会宣言增加了指责清廷的一段:“乃以政治不修,纲纪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括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原有的《规条》9则改为《章程》10条,如会名宜正、本旨宜明、志向宜定、人员宜得、交友宜择、支会宜广、人材宜集、款项宜筹、公所宜设、变通宜善等。在“本旨宜明”部分,特别加强了对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的呼吁:“不思中国一旦为人分裂,则子子孙孙世为奴隶,身家性命且不保乎?急莫急于此,私莫私于此,而举国愦愦,无人悟之,无人挽之,此祸岂能幸免!”在“志向宜定”部分列举“利国利民”事件四项:“设报馆以开风气,立学校以育人材,兴大利以厚民生,除积弊以培国脉。”《章程》表示,期望通过人人~睢力是视”的努力,使中国达到国泰民安的理想境界:“上匡国家以臻隆盛,下维民众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这就说明,孙中山从革命的一开始,除关心国家强盛外,也深切关心民生幸福问题。

香港兴中会的主要成员一部分是具有近代政治理念的新型知识分子,以孙中山、陈少白、陆皓东、杨衢云为代表;一部分是具有传统反满精神的会党分子,以郑士良、邓荫南、谢缵泰为代表。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长时期起作用的主要是这两种社会力量。不过,年深月久,会党初建时的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参加兴中会的手续有时也过于简单。据记载,其方式为:约好在茶楼喝茶,孙中山来到时,凡起立者即为会员。@以这种方式发展的成员自然没有信仰和战斗力。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时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James Cantlie,1851—1926)这时仍在香港,孙中山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返港目的,希望得到有良知的外国人士的援助。康德黎为孙介绍了在当地开照相馆的日本富商梅屋庄吉。孙中山迅速造访梅屋,对他说:“欧美各国人都称中国为睡狮。如果是狮子,要醒起来才有用。”“现在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国就会被西欧列强殖民主义者所瓜分。不独是中国,所有亚洲各国都将成为西欧的奴隶。中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但我们非团结起来不可,使中国脱离殖民化的危险,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为了拯救中国,我与同志们正准备发动革命,打倒清朝。”他向梅屋详细介绍了在广州发动起义的计划,要求得到援助,梅屋赞赏孙中山的理想,富于侠义精神,当即爽快地答应:“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这一天的谈话缔结了两个人一辈子的友谊。梅屋很快为孙中山筹集了一笔资金,派人赴澳门、新加坡、厦门等地购买军械。

除香港兴中会外,日本横滨、台湾台北、南非的约翰尼士堡及彼得马尼士堡、越南的河内、美国的旧金山等地陆续成立分会。横滨分会成立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会员有经营印刷事业的侨商冯镜如、冯紫珊、冯懋龙(自由)等十余人。台北分会成立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由陈少白介绍美时洋行买办杨心如创建,有商民会员数人。南非两地的分会由杨衢云创建,有侨商黎民占等会员数十人。河内分会由孙中山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建,会员有洋服店商人黄隆生等。旧金山分会成立于1904年,发起人为孙中山,仅会员数人。

涓涓细流,可以汇为江海;星星之火,可以发展为燎原烈焰。这时的兴中会,虽然人员寥落,势孤力单,但是它却很快发展、壮大,终于在十几年后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进程。

P8-11

序言

本书写于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目的在于记述先人们推翻专制、创立共和的思想和业绩。但是,由于排印匆忙,书稿有一些脱漏,常感遗憾。今年本书再版,得以弥补,我很高兴。在校正重排,并且增写了一两个段落之余,想起那年我还曾为《中国文化》秋季号写过一篇小文,题为《辛亥之梦》,概括革命先行者们当年做过的三个梦。在当前人们竞说“中国梦”的时候,重读该文似乎也还有点意思,因取之以做本书的再版序言。

小文照录如下:

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期待着一个新中国的出现,做过许多梦。概括言之,大致有三。一日振兴中华之梦,二日民主共和之梦,三日民生均富之梦。

还在1894年,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

选择何种政体呢?人们在饱受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制度之苦后,自然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充分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由,享有选举、罢免、监督、批评、弹劾为自己服务的“公仆”的权利,以及创制、复决各种法案的民主权利,真正实行民治、民有、民享,创造出一种“各国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

为了避免西方世界已经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孙中山在民族、民权主义之外,特别与众不同,创造性地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对未来、对新中国的期待,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理论。从它1905年面世以来,曾经鼓舞了大批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前赴后继,虽断头沥血而甘之如饴,其结果是,六年以后,就在一个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四亿的超级大国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跃进。其意义,不能低估。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来,中国人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途。回首往事,不免思绪潮涌,感慨万端。人们也许会问,当年的梦想实现了多少呢?自然,答案会是各色各样的,难以尽述,也难以统一。然而,有一点,可能大家都会同意,这就是:辛亥之梦并未完全实现。我们的前面还有路,或者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就用得着孙中山说过的话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两年前的小文如上。

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年革命先行者的“梦”,了解他们为“圆梦”而奋斗的英勇实践,步武前贤,继续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去。

著者,2013年4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天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1278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