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国宾馆的掌门人
钓鱼台国宾馆从1978年起到2007年止,先后有4任管理局局长。说也奇怪,这4名局长我都有缘结识并成为好朋友,除陈绍良是在国宾馆认识的之外,其余3位都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结识并成为挚友的。
钓鱼台国宾馆的奠基人——翟荫堂
这样评价翟荫堂,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出自国宾馆许多老职工的口中。虽然老局长已逝世多年,但不少人还在怀念他。都说:翟局长的辛苦,是贯穿在整个国宾馆的发展之中,翟荫堂的大名是同钓鱼台国宾馆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是1985年第一次在纽约唐人街的“合中”饭店见到翟荫堂的。这位矮小消瘦、头发花白的老人,虽然给人以弱不禁风之感,但讲起话来却侃侃而谈,条理分明。美国华侨总商会会长应行久的秘书悄悄对我说:“翟局长虽貌不惊人,但却是个通天人物。”他还着重指出:翟荫堂几乎认识中南海的所有领导,他是外交部的后勤总管。
但是应行久先生的秘书并没有说出对翟荫堂的关键评价:“他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奠基人。”
据介绍,钓鱼台国宾馆前期属于中央办公厅,“文化大革命”后交给外交部管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曾在此居住和办公,当然也曾接待过许多外国国家元首。“四人帮”横行时期,这里门庭冷落,阴森神秘,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人霸占这里的日子,是钓鱼台国宾馆1959年建馆以来最为低落的年月。一个国宾馆的老职工对我说:“那时的国宾馆杂草丛生,飞来大量的乌鸦,歇息在松枝上,不时发出凄凉的叫声。”他还说:“国宾馆在1978年之前虽然名气很大,但是楼房破旧,林园荒废,餐饮欠佳,说坦率点,已丧失接待外国嘉宾的条件,成为一个高级招待所。翟荫堂局长就是在这个艰难时刻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其任务之重,问题之繁杂,可想而知。”
1986年冬我从美国短期回京,翟荫堂在国宾馆16号楼盛情宴请我,当我问起他1978年接管国宾馆的心情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山东人喜欢干实事,我要努力把钓鱼台变成名副其实的国宾馆。”说到这里,他高兴地举起酒杯,并说:“经过8年的奋斗,国宾馆的改造已初见成效,可以放心大胆地接待外宾了!”
那次,我在国宾馆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回美国了。时间虽短,感触良多。
正如翟局长所讲述的那样,国宾馆的园林是北京市最好的,不但绿树成荫、鲜花满园,而且处处碧波荡漾,虽然地处北方,但颇有江南风光的气息。国宾馆园林中的树木以松树为主,四季常青,时时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松香。每当驱车从东大门进入时,就会感到一股清香,它成了北京西部城区的“肺”。一位植树工人对我说:“国宾馆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花草,都有翟局长的辛劳,甚至种植的方位都必须由他亲自定酌,因为翟局长认为:如果种错了,就会遗憾百年或数百年。”
翟荫堂多年从事外交工作,并在中国驻外大使馆工作过,因此可以说是见多识广,才学渊博,他认为:国宾馆必须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称为国宾馆。因此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中国各地寻找文物珍宝,把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或流落街头的中国奇珍异宝,收回国宾馆来。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翟荫堂在数年中,以极少的代价,挽救了中国大批珍宝文物,使它们珍藏于钓鱼台国宾馆中,为世人永远欣赏。其中最突出的是翟荫堂仅用了200元人民币,在天津劝业场购买了一套景泰蓝古代桌椅,后经鉴定是一套难得的国宝,“中国独一无二”,目前放在18号楼总统书房中。听说每位总统都很喜爱,并坐在桌旁留影。翟荫堂用他的慧眼,以最少的代价,将这么多国宝陈放在钓鱼台国宾馆,向国内外的朋友、嘉宾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真是太令人钦佩了!
国宾馆每个楼房我都参观过,大多楼房也住过。那些金碧辉煌的装修,加之大量名家字画,让每座大楼更显高雅气派,这一切,翟荫堂局长功不可没,他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顶级画家来钓鱼台作画,当时他们有的还在“劳改”,有的刚“解放”,如刘海粟、李可染、黄胄、齐观山等,其中放在12号楼的刘海粟之大作,更是绝世佳品。
翟荫堂的决策,挽救及支持了中国一大批著名画家,同时又让他们创作巅峰期之作品珍藏国宾馆,流芳百世。只要进入国宾馆的外宾,都能呼吸到中国文化的芬芳。
翟局长十分关注国宾馆的饮食供应,他对我说:“民以食为天,专门接待国内外嘉宾的场所,更要搞好餐饮服务。”在数年中,翟荫堂经常下厨房同厨师促膝谈心,并研究和改良食谱,这期间推出了许多钓鱼台国宴菜肴,如“鱼翅四宝”、“乌鱼蛋汤”、“四喜丸子”等,让数百位来访各国元首就餐之后赞不绝口。
P10-12
凌青
一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的著作《相约钓鱼台》和读者见面了。
作者宁俊达先生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时就认识的老朋友。宁先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养父又是共产党员;他年青时参加“文化大革命”,但没有成为造反派,却成了老干部的“保护伞”;他在国家机关做过事,后又出国留学,开辟新天地。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集“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多面手”:作为企业家,他只携带几百美元出国,几年间,就积累了百万美元,回国创业,又发展成经营航空煤油和电厂的巨富;作为记者,他曾在《北美日报》工作,又主办过《美中经济导报》,写过很多有价值的报道文章;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他举办多次“中国厂长经理培训班”,帮助中国企业界人士同美国有关方面建立接触,吸取对方的经营管理技能,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作为摄影家,他常常携带世界上最先进的照相机,到处摄影,积累了大量同世界名人在一起的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他的相册库确实是一个“宝库”;作为旅行家,他几乎跑遍五大洲,足迹踏遍世界主要风景胜地,书中在这方面的叙述,也极为引人入胜。
这本书是作者以钓鱼台为中心而展开的全面活动的叙述,不仅限于钓鱼台,内容丰富,资料珍贵,故事情节浓,文字叙述流畅动人。这本书既是人们开阔眼界、陶冶性情的好读物,又是人们学习许多处世哲理和经商方略的参考书。希望我的这些“点睛”之笔能为读者选择购书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爱这本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恢复之后,也和其他成员国一样,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常驻联合国总部。20世纪80年代初,我被中国外交部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住在纽约。有一天,我接受纽约《北美日报》记者采访,前来采访的是一位年纪轻轻既会汉语又会英语的华人记者,他就是宁俊达先生。从那时起,我们代表团举办的重要活动,多半有他参加,我们经常见面,很快成了好朋友。
宁俊达先生是一个专门采访政要显贵的著名记者。我亲眼看见他专访过许多世界名人,如中美友好使者基辛格、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泰国皇后等。他的特点是大胆而又热忱,不论被访者身份多么显赫,他都敢于前去接近、聊天,并且呈现一个热情诚恳的面孔,使被访者感到亲切。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每次大型活动,他总是从头干到结束,从不轻易错过任何一个有新闻价值的采访机会。记得有一次招待会,西哈努克亲王出席了,宁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建议我同西哈努克亲王及莫尼克公主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这时,乔森潘总理夫妇也坐了进来,一个难得的中柬友好的生动场景出现了。我看见宁记者熟练地拿起照相机,记录了这次难忘的会见。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刊登了他拍的照片,并发了新闻报道。
宁俊达先生虽然侨居美国很长时间,但很爱国。他除了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公正的报道而外,还利用记者的有利条件,帮助我们为祖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记得原来纽约总领事馆有一个很头痛的事,就是那里的帮会组织,老是和我们作对,国内有领导访美,他们就搞游行示威。宁先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弄清了是当地最大的帮会组织在幕后操纵,并且和这个组织的首领交上了朋友,聘他当了“宣传顾问”。由于他有这个特殊的条件,促成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曹桂生同帮会首领伍佳兆的会见。经过多次接触,伍佳兆表示:“中国元首访问美国,华人不会再游行示威了!”事实证明,伍兆佳的承诺,在他有生之年是实现了的。
1998年,我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见到了宁俊达先生。那时,他领导的公司在国宾馆设了一个办事处,在中国改革开放高潮之际,向国内投资。我在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及“林则徐基金会”会长时,也曾与宁先生“相约钓鱼台”。交谈中,宁先生表示非常关心福建的“偷渡潮”,因为他在美国多次见到福建偷渡者的悲惨下场,希望能帮助政府解决这个大难题。为了实现宁俊达先生的愿望,我在钓鱼台国宾馆特别引见了福建省的省长,直接听取了他的建议。
“书中自有黄金屋”。宁俊达先生年近古稀,仍孜孜不倦地写作。前两年,他撰写并出版了《环球经商奇遇记》和《人生历练》两本书。每本书出版,他都送给我看,获益匪浅。最近,他又写了《相约钓鱼台》一书,书中讲述了许多常人难以遇到的独特经历。这是一本励志的著作,老少皆宜,将是一本很受读者青睐的好书,故欣然为之作序。
(本文作者为原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
宁俊达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其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生父为国民党高官,养父为我党地下工作者,从1980年怀揣300美元赴美国闯世界,到挣得百万美元转向投资中国及东南亚、菲洲等地,到如今坐镇钓鱼台国宾馆,身家亿万资产,历经海内外创业20余载,其间的人生际遇、纵横跌宕、机缘化合令人感叹。
在特殊的机缘下,宁俊达先生得以常年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在钓鱼台,他结识了一些中央领导和多国元首及诸多社会知名人士。他与尼克松、老布什、基辛格、西哈努克等国家元首和高屡人物,以及美国波音公司、美国阿拉斯加石油公司等众多实业公司的企业家有广泛交往。本书是宁俊达先生于工作之余记录下的上百个与钓鱼台有着密切关系,其亲身经历或见闻的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珍贵,内容生动感人。以独特的个人传记形式,记述了一段与钓鱼台有关的人生传奇。
宁先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养父又是共产党员;他在国家机关做过事,后又出国留学,开辟新天地。作为企业家,他只携带几百美元出国,几年间,就积累了百万美元,回国创业,又发展成经营航空煤油和电厂的巨富;作为记者,他曾在《北美日报》工作,又主办过《美中经济导报》,写过很多有价值的报道文章……
这本书是作者以钓鱼台为中心而展开的全面活动的叙述,不仅限于钓鱼台,内容丰富,资料珍贵,故事情节浓,文字叙述流畅动人。这本书既是人们开阔眼界、陶冶性情的好读物,又是人们学习许多处世哲理和经商方略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