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棒棒
内容
试读章节

公元2014年1月19日,农历癸巳年腊月十九。

老黄历上特别标注:“癸巳年乙丑月,庚寅除日,宜开业、忌搬家。”我想转业当个棒棒算不得开业吧?背点衣服被子换个地方睡觉也算不得搬家吧?总之在这一天我脱下穿了整整20年的军装,走进了渝中区五一路自力巷。我和“棒棒”老黄的师徒关系从这一天开始,关于自力巷53号的故事也由此讲起。

老黄今年65岁,重庆江津人,1992年初加人山城“棒棒”大军,是一名有着22年“棒龄”的资深“棒棒哥”,也是自力巷53号的老房客。因为十多天前的一次邂逅我们一见如故,并且确定了师徒关系,他如约帮我在自力巷53号租了房。

紧随老黄的脚步走进自力巷,视野里充斥着残垣断壁和一些结构要素基本完整的破旧建筑,恍若一脚踏进了美丽的渝中半岛一个正在溃烂流脓的伤疤。自力巷和重庆地标解放碑只有一街之隔,直线距离不到300米。作为大重庆行政区域里最原始的版图,渝中区是所有区县中的长子,而解放碑商圈就是渝中区的脸面和门户,它不仅承载着巴渝历史文化的变迁,还托举着今日重庆的自信和自豪。随着这些年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楼盘竞相比高,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不断的新陈代谢使破旧低矮的老城棚户区正在变成记忆,昔日的地标建筑“人民解放纪念碑”,除了精神层面的高度依然无可比拟之外,物理范畴的高度已经不复从前,鳞次栉比的商圈写字楼就像集合在“纪念碑”广场周围的卫兵,挺拔张扬得有些喧宾夺主。对于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解放碑商圈来说,自力巷就如重庆美女隐藏在黑丝袜里面的一块与生俱来的黑色胎记,性感时尚的光鲜背后却依然留着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成长遗憾。

没有人知道自力巷始建于哪年哪月,只有几个老人知道他们住进自力巷的时候还没有“解放碑”。或许是巷子里历来住的都是小商小贩和手艺人,靠着勤劳节俭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过日子,自力巷因此得名。当然,关于巷名的来源,也仅仅只是一些后来人模糊的揣测。今天的自力巷似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因为巷子里这些形态各异勉强站立的墙壁上都无一例外的涂抹着大红的“拆”字。据说,这里是渝中区旧城改造最后攻坚的目标之一,拆迁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高调进驻,因为历史和现实等诸多众所周知的矛盾难以调和,至今只推倒了位于巷口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楼。虽然拆迁进展缓慢,但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个破败老旧的巷子注定要被高速发展的城市重新定位,未来的自力巷将成为五一路金融街的一部分。或许是早已洞悉这个巷子的必然命运,巷子里的原住民大多已经有了新的归宿,除了收房租和与拆迁办讨价还价之外,自力巷与他们的生活几无关系。老黄说,而今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他这样的外来农民工、小商贩和手艺人,他们无意也没有资格充当钉子户,也无所谓几时搬迁,只在乎眼下房租的实惠。他们每个人都企盼着住进宽敞明亮的都市楼房,但是现在,他们只能依附在这里吸取自力巷残存的养分,用勤劳的双手继续丰富自力巷里自力更牛的故事。

狭长的巷子通道上行人稀疏,几个熟悉而陌生的手艺小摊贴着墙根次第排开。熟悉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行业离生活很近,陌生是因为他们劳动的方式离记忆很远。巷口的皮匠咧着嘴一锥一线缝补着一只鞋底开胶的劣质运动鞋,身旁还凌乱地堆放着一些严重破损且被泥污浸染得分不清颜色的胶鞋或布鞋。离皮匠十来米远的地方是裁缝,正对着一条半新不旧的休闲裤比比画画,看样子是准备完成一项长改短或大改小的工作。在他的裁剪案板上,还摆放着一堆成色不一的旧衣裤。从皮匠和裁缝手头的工作大致可以看得出,他们的顾客应该都是一些十分勤俭且不太注重体面的人。巷子的尽头还有一个剃头匠在给女顾客做发型。同样是靠理发谋生,在闹市店面里工作的叫理发师或美发师,在自力巷摆露天摊的就是剃头匠。一把椅子,一面镜子,再加上几样基础的理发工具,就凑成了他吃饭的全部家当。别看工具简陋,手艺却是相当娴熟,十几分钟就用一把烫钳在女顾客头上烙出了一个标准的“爆炸式”。在今天的理发界,还能如此熟练运用烫钳做发型的师傅,想必已经十分鲜见。当然,在今天还能把一头秀发拿来烫得嵫嵫冒烟的人也不会太多,这份爱美之心自然也是令人十分地佩服。视野所及的地方,只有几辆随意停放的摩托车是看得见的现代元素。摩托车后备箱上无一例外地张贴着“开锁”和“疏通”的醒目标识,似乎在招揽生意,也似乎在昭告它们的主人所从事的营生。

P1-3

目录

正文

序言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代前言)

爸、妈:

我的转业申请组织上批准了,给你们写信的时候工作已经移交完毕,明天准备去解放碑的自力巷53号报到,直接从“何主任”变成当初的“大莽子”。至于今后的工作,我准备从“棒棒”做起。

上个月在电话里透露了一些转业的想法,你们连夜就赶到重庆来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冲动,真的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是的,我们那个穷山沟里几十年才走出个正团级军官,每次探亲回家连村长都要请吃饭,确实很荣耀,现在当了棒棒,村长家的饭咱就别吃了吧!噢,有个事儿你们一定得跟邻居们说说,上次老爷子在麻将桌上为了两块钱跟老田头打架没有被拘留那件事儿,绝对不是镇派出所卖我的面子——拿钥匙串在别人头皮上戳个口子,还够不上拘留,更何况你们既赔了钱又道了歉,儿子我真的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爸、妈,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为儿子的选择感到心痛,说真的,这身军装我都穿了二十年,怎么可能舍得脱下呢?部队培养了二十年,怎么舍得离开呢?但是儿子再过两年就四十岁了,不惑之年的选择,自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是一个新时代的选择。噢,这么说你们可能听不大懂,那我们就静下心来聊点关于“新时代”的话题吧!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夔门大山沟,记得1997年之前全家都是“四川奉节”人。小学的同学大多想当科学家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数我最没有理想,一门心思想当棒棒。主要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科学家是干啥的,再说儿子一心向往重庆城,当棒棒就可以去重庆了。

那时的重庆与我们村的距离是三天三夜。人生最初的记忆里,有个姓胡的知青住在生产队的保管房里,嘴里总是哼唱着这样一首歌:“从重庆呀到奉节,路程那个多么遥远,离别了山城告别了家园,泪水总挂在眼前……”虽然懵懵懂懂不知道歌词的准确含义,但我明白歌里的重庆应该是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亲眼看到胡知青在保管房的墙角撒了一泡尿,我十分意外,总觉得重庆人不应该和我们一样也要撒尿。9岁那年,远房堂弟因治疗皮肤顽疾去了一趟重庆,回来之后尽管身上的皮肤依然大面积溃烂流脓,但是全村孩子都很崇拜他——因为他是小伙伴当中唯一去过重庆的人。那个时候,我特别羡慕远房堂弟能有这样的机会,甚至为有这样一个堂弟而自豪了好一阵子。这样的记忆依稀是我对重庆的最初印象,当然这样的重庆并不属于我。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和家里的羊群一起成长。上小学“八年级”的时候,我旷课一周被学校开除了,老妈骂我说:“你再不攒劲读书,长大就去重庆当棒棒。”尽管当时还不知道“棒棒”到底是一个什么工作,但既然是老妈在气头上说出来的,一定不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老妈语带挖苦的教诲对我的学业并没有太大的促进,倒是让我看到了去重庆的希望。我想,既然当棒棒能去重庆,那我长大后就当棒棒吧。所以不管你们如何引导,我依然不清楚怎样学习才叫“努力”。在30比1的小升初竞争大环境下,我连续几年离录取线都差几分,只能不停地补习复读,读完“八年级”之后我还读过“九年级”。上初一的时候,老爸给我买了一把剃须刀。说实话,那年我还是挺给你们长脸的,只复读了四年就考上了初中(最后一批五年制),人家隔壁的汤老六读到小学“十年级”也没考上。

18岁那年,我念完高中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之后就不想上学了,打算报名参军。记得当时老爸用烟袋锅在我脑门儿上敲了三个大包,就是不同意。老爸当过五年兵,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后来我把幺舅请上门来当说客你们才勉强松口。其实,我入伍的初衷就是逃避上学,也知道没有文化去部队不可能有什么发展,所以从穿上军装那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到部队里练出一身肌肉块儿,退伍之后去重庆当棒棒。那一年,我们还是四川人,入伍档案的籍贯一栏填的也是“四川奉节”。在这个漫长的成长阶段,棒棒似乎一直是我为人生拟定的一条出路。

从小以为城里人都是天生的,这辈子除了去城市给城里人打工之外,再不可能与重庆这样的都市有任何瓜葛。1997年的上半年,正在全国人民翘首期待香港回归的时候,天上有两块大馅饼径直砸到我的头上。一是作为沈阳军区某部优秀班长被直接提干,二是我竟然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重庆人,而且我们的重庆和北京、上海、天津是一个级别。在填写一系列提干表格的时候,“重庆奉节”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新的籍贯。记得填表时“重庆”这两个字我写得特别用力,好几次钢笔尖儿把纸都戳漏了。可以说,成为“重庆人”和当上“军官”对我一样重要。

刚刚成为土生土长重庆人的时候,我和好多重庆老乡就像攀上了富贵干爹一样,没来由的自豪和骄傲,却根本不知道刚直辖的重庆还有很多尴尬。给你们讲一个战友的故事吧:

1998年,早我两年入伍的开县某村郑排长在驻地长春相景,女方是书香门第,讲究门当户对。郑排长只用三句话就把岳父岳母搞定了——家在重庆;独门独院二层小楼,门前是菜固?屋后有干于林;父考没事的疃馔就挂辛艮撰于到朝l天f1码头去转悠。

……

爸、妈,你们给予了我生命,但是,是这支人民军队赋予了我血性和品质,活要活得顸天立地,死要死得无愧于心。宁当市井棒棒,不做强军累赘——这是儿子以军人名义做出的人生第二次选选择。

现在的军转安置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计划安置,二是自主择业。在递交了转业申请的时候我就想好了,既然是因为没文化主动从部队“撤退”下来的,也就不必再去给地方政府添累赘了,所以我决心自主择业,加入山城棒棒军,让我的人生熏新起步。捧枪腾岗,解甲复耕,或许是庸人报国的务实抉择。

在我即将把背影留给军营的时候,重庆街头有一个佝偻的老棒棒也正在把背影留给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一见如故,他答应收我为徒,我觉得是时候去实现小学“八年级”的“愿望”了。当然,今天的我去做棒棒,绝非单纯的就业和生计,只是想踏踏实实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踏踏实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能依托自身所长顺便做点事情,比如写点关于山城棒棒的故事,或者拍一部关于山城棒棒的纪录片,自然再好不过。我已经靖好了摄像师!小伙子21岁!学历比我高,职业高中第六学期都念过,用单反相机给人拍过结婚照!我们初次见面在小饭馆儿点菜,“酸辣土豆丝”的前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只教了两遍就会写了,摄像机交给他的当天就弄懂了开机、关机、摄录和暂停,说明这娃还是很聪明的。当然,我之所以请他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一身腱子肉,看起来能吃苦,而且工资要求只有两千块。这两天小伙儿跟我说压力有点大,我说没事儿,见啥拍啥,我们就是要用最笨拙的方式去追踪一群背影,记录一个时代,讲述一种人生。这与艺术无关,基本全是力气活儿。

安置移交前部队还给发基本工资,我已经把保障卡交给你们孙子的妈妈了,扣了房贷还能剩一些,她会按月给你们寄零花钱并代我支付摄像工资。至于我自己,你们不要操心,“荷包清零,心态归零”之后,我一定会俯下身子,亮出膀子。

爸、妈,儿子当棒棒,你们如果面子上挂不住,就先不要跟亲戚朋友提我转业的事,万一有人问起来,就笑一笑不置可否,好吗?再过十多天就要过年了,熏腊肉的时候千万不要坐在火堆旁边打瞌睡,容易着火,灶房挨着猪圈,猪圈里还堆着那么多稻草。

此致,叩首!

你们的“大莽子”:何苦

2014年1月18日于巴渝军营

内容推荐

2014年1月从部队转业之后,何苦走进了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自力巷53号,卧底棒棒,记录“山城棒棒”这个特殊劳动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作者从一个军官变成棒棒,《最后的棒棒》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解放碑自力巷53号生活着众多的棒棒,各有各的“生活麻辣烫”,书里讲述他们的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聚集在一起的棒棒,自然有摩擦、有规则,书里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分居的夫妻,组合的家庭,留守的儿童,堵之不尽的群租房……众多真实而棘手的社会问题在书里真实呈现。

编辑推荐

正团级军官转业当棒棒,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2014年初,何苦脱下穿了二十年的军装,成为山城棒棒的一员。整整一年时间,他老老实实当棒棒,原原本本记录,成就了22万字的《最后的棒棒》。

书里把时代变迁中的棒棒们忠实记录下来,包括棒棒们各各不同的个人命运,包括老街巷、小饭馆、新农村、大城市等等,作为一个整体记录下来。在该书同名纪实片看片会上,无数人泪崩。《最后的棒棒》就是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笑着看,哭着看,看得欢乐,看得心塞,五味杂陈。请读者各取所需。

棒棒是山城特殊的文化符号,也是重庆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如今,这个行业正在消失,被城市的发展而被挤压到一个尴尬的境地,生存环境越来越狭窄。再不去记录,棒棒们就不在了。这是《最后的棒棒》的文化意义。

棒棒们“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书里负重前行、爬坡越坎的“棒棒精神”,是《最后的棒棒》彰显的正能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棒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70762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5157950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1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