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
内容
编辑推荐

《新闻调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栏目。

十几年来,这个栏目如何产生、发展并走到今天?这些活跃在媒介前沿的新闻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思考与探索?在“探寻事实真相”的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者从本书中可以看到电视新闻人的生存状态、采访经验、理论探讨以及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轨迹与缩影。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来自中国电视新闻媒介前沿的决策者、新闻记者和学者,围绕央视深度调查性报道节目《新闻调查》进行的一场口述实录。他们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新闻调查》从创立到发展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像是在同你谈心,又像是给你讲故事,让人感到亲切、生动和真实具体。

目录

自序

杨伟光 耘闻需要“度”的把握

孙玉胜 调查,是把未知的意义告诉观众

庄殿君 新闻人的锐气

张步兵 首先是好看,然后才谈开掘意义

王坚平 信息量、调查路径与电视语言

夏 骏 一个人能做什么事,由偶然也有必然

刘 春 《新闻调查》有点儿象“水泊梁山”

赛 纳 “新闻工厂”与“探寻事实真相”

张 洁 最大的敌人是我自己

钱 钢 《新闻调查》需要很长生长期

王利芬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王 志 不会质疑的记者还是记者吗?

董 倩 任何一次采访,对我都像探险

于 丹 媒介的角色是担当理性秩序的重建

叶凤英 冲在第一线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

朱羽君 坚守这样的阵地不容易

麦天枢 有历史智慧才能有正确与优秀

展 江 调查性报道的实质是为了公众利益

陈 昕 新闻媒体的价值中立与倾向性

试读章节

记者:审片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节目也是冒险播出去了?

孙玉胜:冒险的节目原则上没有,但是有一点儿风险的节目有。对有一定风险的节目,我会掌握一个大概,就是说播出了会在什么层面出现问题。我说《焦点访谈》有一个底线性的节目,就是2001年12月播的《当孩子落水之后》,这个节目披露了宁夏吴忠市一位副市长等人面对女童落水不救助,而最终看着孩子被水淹没的事情。那个节目确实是一个底线。当时有两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能不能播?我记得好像李挺先给我打的电话,后来罗明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行不行?我说没问题。后来李挺又给我打了电话。我这时候有点儿犹豫了,因为这样的事从来没有过。我在那儿琢磨半天,大家也琢磨了一会儿,后来下决心,说没有问题,就播了。播了之后,领导打电话说这样的节目少播,但是也没批评,也没有过多责备。

记者:今天的《时空连线》、《百姓故事》、《纪事》和《面对面》,都是您最初创建新闻评论部派生出来的,当时怎么想着创建这个新的部门?

孙玉胜:《东方时空》成功之后,要进入晚间时段,上面就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而且要把《东方时空》、《观察与思考》和《今日世界》这三个部门合在一块儿。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早晨的东西移到晚间,这非常符合一个规律,先实验,然后放大。评论部的扩张,也是一个很战略性的考量,因为它延伸了那么多的栏目,都要占时间。

《东方时空》这种实验性是值得学者来研究的。《焦点访谈》是从那里边出来的,《面对面》也是先在《东方时空》做综合版,《实话实说》样片也是在那里先播,所以实验性挺强的。

但有时候做得很沉重,以前《观察与思考》节目就是最沉痛的教训。他们先承受一种使命感,每一期节目都要有很深刻的思想和评论,做得很累,而那个结论经常和政策有出入,因为没有出入,就没有评论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是观察得少,思考得多。我们《东方时空》正好改变过来,是观察得多,思考得少,以至于后来提出“用事实说话”,就是多报道,少评论。我当时提出不如讲一个故事,别发表那么多的评论。像刚才说的《范李之死》,你怎么发表评论?

记者:如果下一步还会有些推进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方式?

孙玉胜:新闻差不多了,新闻的品种也差不多了,新闻频道也有了。但是我觉得现在新闻缺少真正的“新闻背景”。从背景来做新闻难度还是很大,这应该是由一个新闻性的日播节目来承担,因为周播节目承担的话,有一些东西过时了,背景跟不上,这就涉及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一些重大的政策。这个“背景”相当于现在互联网上的“链接”,把相关的事组合在一块儿,提供一些线索,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

再一个就是真正的评论。我现在觉得真正的评论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一个“报道的时代”,最多有一些背景的分析。但是针对一个事情,一个新闻,去放开评论的话,目前还做不到,而且至少是很艰难。《央视论坛》名字上是评论,但是好像我们没有进入一个评论的时代,因为评论和报道还是有区别的。报道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是要对这些事实阐述你的看法,这是评论。

记者:这需要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资讯还要非常发达。

孙玉胜:不光是资讯发达,我们对事实的报道可能比较充分,但是对这些事实,肯定是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观点,现在这个是不太好做的,所以下一步可能的路径是增加分析,然后再增加评论。

除新闻之外,我感觉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现在风靡世界的“真人秀”,在我国没有一个很像样的。电视对真实的追求是本质的,是与生俱来的,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电视的真实性的问题,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不重视电视对真实表达的规律的探讨。比如能体现真实的那种谈话的同期声,我们都省略,现场也是这样的,出来的就像“新闻剪报”那样的报道。现在你看新闻越来越走向不是新闻,电视越来越走向真实,娱乐节目也在走向真实,出现了“真人秀”。但“真人秀”为什么在中国没有?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栏目和系列节目出现?我现在真是搞不清楚,可能是和我们的文化道德观、文化价值观有关系,因为真是“真人秀”的话,会带来很多对人性方面的挑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在一个规则之下,把这个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个非常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有时候把这种智斗的东西理解为“奸诈”。

记者:怎么看待今后的电视?

孙玉胜:我想今后的电视有时候就是信息和娱乐的载体,通过它可以获得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数字电视里它是一个玩具,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可以玩儿老虎机;有时候电视是一个管家,你可以跟它做银行结算、查找航班、交学费等。以前英国的两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在电视里播,现在互联网完全实现了。你们这个节目,真是开发到一定程度的话,比如《新闻调查》平时要等到星期六播出,但你可能星期三就编出来了,现在有个功能叫“投递电视”,你当天就把节目像邮件一样提前投递给你的“客户”了,他不用等到下个星期一就可以看了。这个一点儿也不遥远。

记者:制作这一块儿我想不会弱下去的,无论怎样节目总得靠人做吧?尽管摄像机是数字的,编辑系统是非线的,只能说技术更先进了。

孙玉胜:对,所以我感觉未来的电视还是电视。这个有点儿像汽车一样,再先进,还是四个轮子在跑。P30-32

序言

本书是由来自中国电视新闻媒介前沿的决策者、新闻记者和学者,围绕央视深度调查性报道节目《新闻调查》进行的一场口述实录。他们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新闻调查》从创立到发展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像是在同你谈心,又像是给你讲故事,让人感到亲切、生动和真实具体。

在我看来,历史常常是被遗忘或被曲解。早前在书上读到的不少事件和人物,虽说从中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及结局,却较少能听到那些亲历者们“第一手资料”的现场描述,特别是在细节上的缺失,这会让一些事件真相失去源头的佐证。若记录者再加上主观的断语,有些事件的真实面孔就可能发生扭曲甚至面目皆非。例如,看当代有的新闻报道及摄影作品的人为制造过程,几乎让人心理产生错乱。或许这正如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所说:“昨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无法核对的故事和无法与之争辩的臆断小说。”

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千百万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地、痛苦地或在大政方针的直接引导下,耳闻目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件。作为媒介的从业人员,如何把握媒体、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真实的事件现场还原给观众,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凸显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验证一个国家的自信程度、媒介的良知与记者的业务水准。然而,纵观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媒体的状况,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常听到来自学界的声音:这是一个不自由的新闻界,但我们能否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

诞生于1996年夏天的《新闻调查》,是央视新闻改革中唯一的深度报道节目。迄今为止,这个栏目已完成了近600期节目制作,先后有200多人加盟,十多年来选取报道的各类社会新闻事件亦非常广泛。从最早提出的“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原则,“新闻背后的新闻”,到后来的“探寻事实真相”,体现着这个团队中新闻理想主义者的不懈追求。如今我在翻看那些还发散着热度的文字资料、现场记录时,感叹在浩繁目击现场的背后,这些新闻同仁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理解在采访中时常发生的困顿竭蹶之状,非亲身经历真是罕能道清一二。但是,为什么《新闻调查》在对社会发生积极影响力的同时,却从未产生过轰动效应?为什么不少人在经历猛烈的心灵体验之后,选择了离去?在新闻已经日益变得娱乐化,调查性报道出现全球性衰落的情境下,今后的《新闻调查》,是继续“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故事”,还是坚持舆论监督的调查性报道?对这些疑问,或许在本书人物所经历的心路过程中能找到答案。

2004年夏天,陆续采访本书中的人物。那时我是第二次加盟《新闻调查》,对央视的这个“旗舰栏目”内部运行机制已多少了解。之所以怀着极大兴趣去做这件事,一是我对其过往的历史和今后的走向还存在相当多的困惑;二是由于《新闻调查》在电视传播中特殊的位置,它可以成为观察中国当代新闻发展状况与生存状态的一个坐标;三是访谈的这些人物,从领导者杨伟光、孙玉胜、庄殿君,到历任制片人张步兵、王坚平、夏骏、刘春、赛纳、张洁,策划人钱钢,出镜记者王志、董倩、王利芬,学者朱羽君、叶凤英、于丹、麦天枢、展江、陈昕等,他们曾与《新闻调查》休戚与共,是这个栏目的决策者、实施者和评论者,当他们以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讲述发生在《新闻调查》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内幕时,就使本书有了一种亲历性的魅力,也使得《新闻调查》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

本书与其说在讲述《新闻调查》的过往历史,不如说是在梳理中国最前沿新闻媒介前行的轨迹与伤痛。我在一遍遍通读这些谈话时,深切地感受到新闻作为宣传工具,新闻人作为喉舌,其问可能发生的矛盾或内心冲突的不可避免,这种时代特征给体制本身和参与者带来的困惑甚至尴尬就成为现实的存在。同时,我发现在他们谈笑风声和殷切目光的背后,是对时代命运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内心始终坚守着新闻人的良知与道德底线,立场始终站在遭遇社会不公或弱势群体一方。这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当然,这种以“第一手资料”报告事实的方式,既有优点也有弱点。它应该看作是个人的陈述,由于采访的时间所限,问答的随机性,肯定会有遗珠之憾。

当今社会,“探寻事实真相”谈何容易。因为真相是处于动态与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中,是一个需要逼近和抵达的过程。而能让入信服的事实真相,我认为最直接的方式是来自那些事件的亲历者或当事人的口述,并且这些人还应具有诚实、正直和善良的品格。我在《新闻调查》工作中有幸遇到不少这样的人,本书中的人物我相信都具备这种品质。人们所以不懈地追寻事物的真相,是期望看到并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哪怕它是残缺的,让人痛苦的。

赵华

2008年5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1678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2.3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