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卷4黑弄堂2001-2007)
内容
编辑推荐

短篇小说在王安忆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的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她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本个字定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

本书收录了王安忆从2001年到2007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王安忆从2001年到2007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目录

自序:论长道短

保姆们

民工刘建华

丧家犬

陆家宅的大头

舞伴

闺中

小新娘

波罗的海轶事

云低处

角落

世家

乘公共汽车旅行

发廊情话

姊妹行

乒乓房

一家之主

稻香楼

51/52次列车

临淮关

后窗

化妆间

公共浴室

救命车

厨房

弄堂里的白马

红光

浮雕 

积木

古城的餐桌 

菜根谭

黑弄堂

试读章节

病房里面,和医生护士一样多的,是护工和保姆。护工通常是医院里提供的,有男有女,因为长年在病房进出,有一些护理的技术。和医院呢,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契约关系,就是说,医院分配给他们病人,他们则要交纳一定比例的劳务费。所以,有些编外人员的意思。保姆是病人自己从家带来的。在这间干部病房内,有四张床位,就有三个保姆。

最年长的保姆姓林,其实也不过三十。她的东家患的是糖尿病,能动,不用陪床,只是一天两顿送饭。病房的大锅饭够不好吃了,还是低盐低糖,所以要送饭。这是一个文静的人,短发,斜挑起一边,卡子别住。身材比较高,穿一件灰呢外套。看上去,像一个内地的中学教师。走进病房,朝大家笑笑,就径直向最靠里,窗户边的,她东家床位走去。大家的眼睛跟随着她,期待她带来什么新消息。可她话很少,放下饭盒,打开,摆好,转过身,在床沿上坐下,再朝大家笑笑。大家便渐渐转了视线,回到原先的话题。聊了一会儿,无意间一回头,见她也在听,是关注的神色,可见她并不是一个冷淡的人。日子久了到底熟了,人们知道她从河南来,家里有一个小孩,男人外出打工,小孩由公婆带着,情形与一般保姆无大异。坐一时,东家的饭吃完了,起身收拾起东西。若是晚饭,再服侍老太进浴间洗脚,将换下的衣裤卷好,向大家笑笑,走了。

大家都说这个保姆好,安静。但内心里不免觉着有些闷,不那么有趣。倒是另一个老太的保姆,虽然脾气忒坏,可是却活泼,给病房带来一些生气。

这老太得的是脑溢血,动过手术,生命已无大碍,却是半呆。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她心里很清楚,只不过言语上颠倒。比如,大冷天,她外孙女儿从外面进来,她摸摸女孩子的手,说:热!其实是凉的意思。她还会指了一个护士对另一个护士说:她没有你矮。意即,那个比这个高一些。她又把关灯说成开灯。她心里清楚还表现在,她很讲礼数。护士给她打了针,她会说:对不起,自然就是“谢谢”。有邻室的病友来看望,她会在下一天去作回访。去了,也不开口,只是坐着,用温厚的眼神看着人们,听人们七扯八拉地聊天。这样一个老太,病和老已经将她剥夺得差不多了,可留下了优美的品格。医生,护士,病友,都很喜欢她,甚至有些宠她。吃饭,睡觉,起床,都会主动来照应她,那保姆乘此就有些偷懒。

她的保姆叫小刘,虚岁二十四,在老太家做了五年,这年的春节,就要回安徽乡下结婚了。家里请了新保姆,所以这些日子,小刘还要在家里承担培训新保姆的任务,到病房的时间更推迟了。有时候,中午伺候老太吃过饭,躺下,就回去,到晚饭时再来。好在,老太家离医院只两条马路,她又骑了一架自行车。大红色的女车,前面有一个黑色铁丝网筐子-很摩登。是东家买给她的,这回就让她带回老家去。东家就像发送女儿一样,给她备嫁妆。这一天,中午回去后,到了晚饭时间她还没有到。老太定的一两米饭放到了小床头柜上,中午留了一半的乌骨鸡汤却还没人去热。对面床位另一个老太的小保姆,一个四川小女孩子,很有眼色地跑过去,拿了柜子上的保温瓶,想倒在小锅里送去煤气间热。没想到,瓶盖没旋紧,那四川妹子又有些手毛,抓着了瓶盖,一拖,一下子,离地三尺高地落下来,瓶碎汤打。四川妹子吓得脸通红,连连问一句话:瓶盖怎么没盖紧?人们也不大好责怪她,只是说那一个:晚来了不说,还不把瓶盖旋紧,真是错上加错!过了一会儿,小刘来了,人们刚一开口,怎么来得这么晚?她立刻睁圆了眼睛,回嘴说:家里有事,走不脱!人们接着说,因为保温瓶没盖好,方才闯了祸。她的眼睛睁得更圆了,房里这么暖,是有意留了缝,透气,汤才不会坏,反正吃时还要热!人家再要说:你不该来那么晚。她就挣了脖子再吵:不是说了有事,走不脱?她一个人与众人吵,也不顾都是些可以做她祖母的人。她家老太,说不出话,只是看着她,眼光里有些担忧,又有些心疼。等人们都不说话了,她还停不下嘴,倒像是受了极大的冤屈,对了她家老太,诉个不休。抱怨新来的保姆教不会,将鱼煎得黏了锅。补救不过来,只得新买了鱼重煎,还不如她自己做省心。老太反正也说不出来,只有听的分。可大家也看出老太有些偏她,而且,不单是老太。还有老太的家人,都很惯她。下一日,老太的女儿来探房,大家将前一日的事说给她听,那女儿也不说什么,只是听着,笑笑。人们便也无奈了。

倘若小刘不是那么凶,她就是妩媚的了。她长了一张鹅蛋脸,脸颊挺丰腴,像是有酒窝的样子。眼睛亮亮的,瞪起来圆,笑起来却是弯的。肤色养白了,头发黑漆漆的,披到肩下,两边挑起一些发,挽到后边,别一个大红发卡。她很爱红,大红围巾,大红手套,背的包也是红的,配着宝蓝的滑雪衫,鲜亮,乡气,好看。她不生气的时候,对老太们还是有礼貌的,顺手递个什么东西,接个什么东西,挺有眼色。她到底不像小林那么寡言,会和大家聊天。她告诉老太们,奶奶,她称呼东家奶奶,奶奶对她很好,天天教她识字,五年下来,她就能看报纸了;奶奶就是喜欢小女孩,现在她要走,找来的新保姆是个中年女人,烧饭做家务是可以的,但还是想找个小保姆;最后,她说道,奶奶就是脾气不好,心很善。她居然还批评奶奶的脾气,听的人不由都咋舌,走了开去。

小刘说话时,对面床的四川小保姆就注意听着。这孩子最小,刚满十六岁,应该是读中学的年龄,却出来做工了。她哥哥早几年出来,在上海干建工队,然后她也跟出来,在一个同乡开的川菜馆落下脚。晚上帮着端盘子,白天就到保姆介绍所,挤在一帮各地来的老少女人中间,等待有人来挑选。来人多是嫌她小,个子又矮,怕她带不好小孩,做不来事情。一等就是几个月,直等到现在这家的儿子,来到保姆介绍所,带了她回家。

看上去,她要比她十六岁的实际年龄更小,圆脸,太阳晒成的紫红色半褪不褪,脸就有些花。头发原先是编成辫子的,现在散下来,在脑后束成一把。但头发上的辫花还没完全拉直,一股一股的,多着。小孩子没长完全的绒发七长八短地披在脸旁边,脸上也罩着一层密密的绒毛。一双手,生满了冻疮,紫红着,平时没事,就伸在裤兜里取暖,将大红灯芯绒棉袄耸起来,脖子则埋了进去。她表情还木讷着,没练出小刘那样灵动的眼神,更不能像小林那样沉着。那是由年龄,经验,还有头脑,甚至一些教育积养成的。她只是木着,直直地看人。她这么看着小刘说话的时候,小刘连眼珠子都不会朝她转一下。当人们告诉小刘,她不在的时候,是这孩子帮她奶奶换了尿垫,热了汤菜,她也只是“哦”一声。对她的倨傲,那孩子其实是看在眼里的。

像那次打了保温瓶之后,小刘又和众人吵架,后来她东家的女儿来,人们纷纷告状,她也夹在里面,气忿地说道,你家小刘太凶了!然后转头对最靠里床位的老太说,你们家小林很好。

她跟的这个老太脾气十分古怪。她患的是肠道出血,却查不出原由,所以她需要定期的输血。一输血,她就叫:难受死了,疼死了!医生和她的家属说,要补充营养。家属说:怎么补充呢?医生就介绍,比如,在某地方某家店,专有卖一种牛肉酱,调在鸡蛋里蒸来吃;还有,在某地方某家店,卖的是牛骨髓,掺在米里熬米粥;鸡呢,如何做成鸡汁;鱼又如何制成鱼肉糜。她的家属,也就是她那儿子,听归听,从来没有尝试过一次。有一回,她儿子在病房里宣布下一日吃鸡,老太就等着。等来了,一看,饭盒里是一些撕碎的肉,不是形状可辨的鸡,她便大叫:骨头呢?骨头到哪里去了?这听起来自然很滑稽,于是,大家都笑。这一日,老太不时地叫:骨头呢?骨头到哪里去了?由于耳聋,她的叫声就特别响,大家便不时地笑上一回。到那孩子吃饭的时候,老太闹得越加不像话了,她竟然到孩子的饭盒里去翻,要翻出鸡“骨头”来。那孩子过后很苦恼地对里床的老太说:她家里不让我告诉她家里吃什么,她偏偏要问,我就只能说不知道,她又怪我!可见,老太翻饭盒不止是为鸡“骨头”,还是长期的积虑,怀疑家里人背了她吃什么。而她家里人果然背了她吃什么了!

病房里都有些看她和她们家笑话的心思,甚至包括医生护士,也来凑个趣。老,病,没有家人的支持,又加上没有涵养,难免要叫人轻视了。有几个调皮的小护士,挨了床打点滴,挨到她,她说了一句,不;要扎得那么痛,立刻收起针筒皮管,转身走了。直等全部病人都打上,最后才轮到她。那个保姆呢?仗着人们都不帮她,也敢和她顶嘴。老人实际上很可怜,可是又不学乖。

P1-4

序言

论长道短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一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份量,相当的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蓬,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儿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将《雨,沙沙沙》作为我的处女作,虽然它并没有彰显的成绩,而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则是将其归入前写作阶段。也就是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对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觉中做出。但要细究,还是有原因的。连续发表小说助长了信心,许多积压着的体验和情感顿时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说的叙述。说来也奇怪,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其实是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精。回过头去看那时的小说,难免汗颜,要留到现在写,决不可能写成那个样子。然而,话说回来,现在也许就不会去写它了。那时候的粗糙,鲁莽,自有一股予活力,饱满极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杂芜是杂芜,可是生机盎然。就这样,《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气写下《苦果》,超出了二万字。这一个短篇,更像是中篇,这时候,直到后来真的开始写中篇的时候,对短篇和中篇的结构,也还没到自觉的认识,多是以字数为区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以为体例本身有意味。没有自觉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荡着情感,有无限要表达的欲望,一篇没结束,下一篇已经催逼上来。在我写作够一本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对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标准中篇的五万字是一具庞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你面对一个从未对付过的庞大字数时,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在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还潜伏着一种需求,就是寻找更适合我本性的形式·这形式不止在于体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结构,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因我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这有待于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渐渐地去发现。其时,我继续由着性子,写一阵子短篇,写一个中篇,写一阵子短篇,再写一个中篇,却也形成节奏,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在短篇写作中积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释放,然后,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这样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渐产生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将比较小的材料交给短篇小说处理,规模大的则留给中篇,以至于长篇。像《战士回家》,《老康回来》,《打一电影名字》等等,多是这些所谓“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来越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无意间扩张了作中篇,于是,能够给短篇嚼食的,日趋零碎,并且越来越少,终至没有。《鸠鹊一战》是我挂笔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说实在,它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中篇,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是续中篇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过来,旁开一个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强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还有零星几篇,《阿芳的灯》,《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写出,就像是短篇小说的余韵似的,再过一两年,一篇也没有了。这就是我所划分的第一阶段吧。

之后的十年,也就是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六年,十年里,我只写中篇和长篇。应当说,中长篇的体例是比较适合我的,我自忖长处是耐力,能够在较长时间里控制节奏,匀速前进。想到前面是漫长的篇幅需要去填满,会生出一种富足的心情,很兴奋。相反,短小的,如短篇小说那样的体量,从开头就可看见结束,倒急躁起来,按捺不住性子。短篇小说需要的是一蹴而就的弹跳力,我却没有,我是有些类似工匠,而且不是巧匠,属砌长城那种粗工。一块一块砌砖,越庞大的体量越让我进入竞技状态。这十年的末尾三年,我可说是连续写作两部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其间写了中篇《伤心太平洋》,其后则是《我爱比尔》《姊妹们》。事情已经到了不节制的程度,可谓耗资糜费,真有掏空抽干的感觉,于是,刹那间止住。接下来的一整年没写作小说,只作些整理讲稿的文字工作,就像歇地一样,等待能量再次聚集。将息一年,一九九七年,复又开始小说写作,第一篇是短篇小说《蚌埠》。

其时,心情格外安静和从容,没有一丝强求,每一个字都是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看起来,短篇小说总是作写作之始,抱小心谨慎的态度,但这一次和上一次又有所不同。上一次的谨慎多少是举足无措,这一次则有意为之,自觉地节制。从题目看,“蚌埠”应是篇大文章,可事实上,我只写了一万字的篇幅,我将这城市当人,为之画一幅像。第二篇短篇小说是《天仙配》,说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要是放手铺陈开来,可作中篇,但我并没有旁生枝节,而是单纯地叙述完毕,不过,是个长短篇,一万五千字。短篇小说的写作,就此又拉开帷幕,带着一点探寻的表情。我对短篇小说有了敬意,也有了兴味,但不等于说我就对它有办法了,我还是自觉得不及。尤其是看刘庆邦,苏童,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是什么样的神来之笔啊!更知道自己的不相宜,也就因此,更甚于对它好奇,当然我只能后天努力。我发现短篇小说的题材并不止是“短小”,虽然我在“短小”处摸索了很久,比如《聚沙成塔》,《小东西》,《千人一面》,那都是些边角之类的材料,多少是余兴之作,并非我的本意。直到《喜宴》,《开会》,《招工》一批,我方才隐约摸索到路数,我想,短篇小说的材质应是轻盈,这一回,我是真受到它的吸引,但“轻盈”恰是我匮缺的,先天匮缺的,补也补不上来。我的笨重不时要漏出馅来,比如《酒徒》,直奔二万字,而我坚持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我不是说它“轻盈”,而是这故事的材质有一种“枯瘦”,我不能注水。“枯瘦”能不能算短篇小说的特质之一呢?不知道,只知道“枯瘦”也不是我的特质,我是撞上什么算什么。不管发生了什么,自此,我没有中断短篇小说写作。在这连贯的写作中,事情并不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我还是想再辟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我以为是从《发廊情话》和《姊妹行》开始的。此阶段,我正视了我在短篇小说上的缺陷,但不是以回避的方式,而是和解,尝试着与短篇小说建立一种两相得宜的关系。这两篇小说我都没有放弃讲述完整的故事,《发廊情话》,我做的是藏匿。将故事限制在固定空间和固定的视角里进行讲述,某部分情节便不得不隐身于未知中,留下揣测的余地。也因此,它更具备诠释的条件,于是,吸引了用功的人们的热情。我私心里却更喜欢《姊妹行》一些,我虽然决定它是短篇小说,但却没有约束自己天性上的拙劲,就是从头道来,所以显现出枝节蔓生的自由自在,篇幅也突破了两万字。迟子建也喜欢《姊妹行》,她说,最后,分田找到水,两人说走就走,看到这一节,她吓一跳,激动起来。这话正说到我心坎上,这个听来的故事搁了有十来年,终于让我决定写成小说,就是因为想像她们俩将婴儿一扔,拔脚就跑的情景,这一情景将两人的面貌描摹出来了。这是不是灵感?不知道,但它大约就属于那种“轻盈”,也大约就是这一笔,让我将故事规定于短篇小说。写作的人,就是这么心有灵犀。《姊妹行》也常常引人发问,为什么不写成中篇小说,我想,它可以写成中篇,但我恰巧将它写成了短篇,一个篇幅较长的短篇。此时,我对篇幅已不那么在意,区别短篇和中篇的,我以为更关键的,是材质。当然,有时候事情确实不那么好分辨,《临淮关》也是骑线,我当它短篇小说写,可是许多选刊将它作中篇选读。我也犹疑着它算不算一个标准的短篇小说,要知道,无论关于写作说出多少道理,临到下笔,多是不自觉,由具体形势所趋。但一些较为明显的错处是清楚的,比如《红光》,其实是一个中篇的结构,因为刻意要写成短篇,难免写得太节约,看起来就枯索了。在此亦可看出一个转向,以往是将小撑大,如今是将大收小,就像手生的匠人做活,会糟蹋材料。上乘的手艺人,从料就看得出是个什么活。爱斯基摩人说的,做活,不过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难的是不晓得哪是多余,哪是必需的存在。

在这一阶段里,除去自觉认识短篇小说的形式,还有一种行文上收敛的趋势。《长恨歌》可说是我泼洒文字的极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是怀有一股子鲁勇,看什么时候撞南墙。这种行文与我贪婪的天性也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滥觞了。任性到头自会返回来,归至平静,加法做完了开始做减法。我写作向来两稿,一遍草稿,一遍誊抄,过去,誊抄时一定会膨胀出来,此时却相反,誊抄时总是在删节。于是,能写短篇的不写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决不扩张成长篇。这还称不上“锻炼”,而是出于,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锻炼”当是指将要言也压紧密度。可小说说到底就是赘言,太过精确就不成其为小说,成经言了,但这又是必须走过的路程。从这意义上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试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就要折回头,折回头又再走多远。回顾每一阶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过之,只有中间一段是恰当的——在第一阶段中,是《人人之间》,《阿跷传略》,《老康回来》;第二阶段中的《喜宴》,《开会》,《招工》;第三阶段还没结束,我以为恰到好处是《黑弄堂》,可隐约觉得将到失足的边缘,已有“锻炼”的危险,稍一偏差,便伤之纤巧了。

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我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2008年9月21日 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卷4黑弄堂2001-200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9057
开本 32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