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孟斜阳编著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内容介绍:他一开口,整个大唐都为之沉默!聆听千年前的最强音谨以此书,献给诗国里最豪壮、最潇洒的英雄。

李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一如他的为人。而他的人勿宁说就是诗。他的文字无处不弥漫着他生命与个性的独特气息。他那元气充沛的诗就是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感。

内容推荐

孟斜阳编著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是对李白一生中最具代表性诗篇的读解,也许更是一本励志之书,一本以诗疗心之书。

真正使唐诗千古流传不衰的,是它蕴含的那种文化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人性精神。而李白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比其他盛唐诗人更像是诗人。他可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群山之上的高峰”。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韵律之美,更是诗中透出的一种自由逍遥、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那种鲜亮澄彻、纯美至诚的人性魅力,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无论你的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境遇是平淡还是精彩,都应该来读一读李白,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胸襟更加豁达,生命平添亮色。

读过李白,世界在你眼中也许会和过去有所不同。一起来翻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吧!

目录

序:大唐天空下的酒神与诗仙

卷一:白衣飘飘的少年

 一、白衣少年: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二、《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三、年少气盛《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四、人生就是一场漫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卷二:一路风流歌

 五、《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六、风流李太白: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七、李太白笔下的江南女子: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八、《少年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九、《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卷三:攀龙入长安

 十、天降“谪仙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十一、《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十二、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

 十三、欢欣的狂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四、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一枝红艳露凝香

 十五、《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卷四:李白的月亮

 十六、《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十七、长安城郊外的晚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十八、《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十九、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二十、《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卷五:伤花之怒放

 二十一、《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二十二、李白与杜甫:大唐天空的双子星座

 二十三、自由与尊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二十四、《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十五、温暖与怀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卷六:醉乡的沉溺

 二十六、《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十七、香醇的慰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二十八、无可消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卷七:乱世的悲欢

 二十九、《战城南》: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三十、《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三十一、幻梦的破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三十二、盛唐悲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卷八:末路的歌哭

 三十三、《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三十四、《独漉篇》: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三十五、《公无渡河》: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三十六、归去的路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十七、客乡的风景: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卷九:捶碎黄鹤楼

 三十八、《江夏赠韦南陵冰》: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

 三十九、天地入我心: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四十、《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四十一、垂老的“唐·吉诃德”: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卷十:最后的绝唱

 四十二、《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四十三、《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十四、那些旅途中的邂逅: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四十五、《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少年李白的优美诗章,起首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令人印象深刻。闪动着对大自然风光的敏锐感受和清新自然的诗风。据说,这是李白传世诗篇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戴天山”。又因整体山势像一个巨大的“匡”宇,所以又叫“大匡山”,在今天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吴家后山的最北边,与北川县桂溪乡毗邻。其方圆6000亩,主峰海拔高1270米。山上不仅溶洞错综复杂,植被也十分茂密。已然荒寂的道观、庙宇依稀布落在山间,给戴天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根据《李白生平年表》考证,李白青少年时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那时他经常登上戴天山,与山上道士一块儿品茗、谈经、对弈、吟诗。所以我想,写这首诗时,正是大唐开元初年,李白大概相当于今天高中生的年纪,还只是个十八九岁的翩翩白衣少年郎,正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少年李白敏感而多情,富有灵动而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对大干世界种种美妙物象投去的新奇而兴奋的目光。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诗的开篇即是一幅意境淡远、色彩明丽的山中早行图。

那位白衣飘飘的少年很早就上路了。大地还在黎明晨曦中沉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耳边只听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这少年迈着轻快的步子赶路,不知不觉天就已渐渐大亮。只见路边一树树绽放的桃花带着晶莹的晨露,在阳光下显得鲜嫩浓艳,惹人喜爱。深山里的这个早晨多么美妙I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写天亮之前在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眼中所见。一个“露”字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这少年一路走来,原来有桃花夹道相送,不觉心旷神恰。字句间似乎传来了桃花的阵阵清香,透露出少年新奇和愉快的心情。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少年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当快到道士住处时,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麇鹿时时出没,呦呦呜叫,追逐嬉戏间惊异地注视着少年李白这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他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鹿性喜静,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树深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踪。同时也写出了道士所居环境的幽深、闲静,一派世外仙源的景致。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清幽虚静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犬畎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象相承。P2-3

序言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酒八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余光中《寻李白》(节选)

提到唐诗,李白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在我印象里,李白一直是个很生猛、很犀利的强大存在。他很像一股浩荡的富有冲力的激流和狂飚,个性锋芒令人不可逼视。一靠近他,身心就会感到快要被大风卷起的感觉。唐诗之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国。他沉默时,诗国喧嚣而嘈杂;他一张开绣口。半个盛唐都在屏息聆听他的声音。

是的,读他的诗容易丧失自我,容易让李白的剽悍魂魄附体。但是,只要读起他的诗,那种酣畅淋漓的、如同被烈酒醒透的感觉,又是那么有快感、那样热辣生猛,好似吃麻辣火锅出透了一身淋漓大汗。他的诗酒精浓度是很高的,是诗中的白兰地和伏特加,容易醉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太白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太白的疏狂。一旦实现理想的机遇降临,这位太白先生便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车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横刀立马的英雄少年跃然纸上,这是太白所神往的马革裹尸、沙场建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太白一生豪气如虹,即使忧愁满腹时,笔下也能感觉到豪气干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就是太白眼中的大唐江山。大自然山水的恢宏景状写得淋漓尽致。只有李白才会如此雄奇浪漫的想象,一如奔放恣意的滔滔江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眼中,这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腾不息,流淌的是他的天才与豪情。李白的精神世界十分强悍,充满了向往自由的青春激情。

大鹏鸟是李太白诗中的一个经典意象,也是太白自我人格的主观投射,是个体生命自由意志与力量的象征。庄子《逍遥避》中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李白那里,大鹏之歌则变成一种青春的摇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李白仍在绝唱《临路歌》中以大鹏自许:“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々”诗中”大鹏飞兮振八裔”的“八裔”就是八方。这是在歌唱他当年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直冲九霄,其声势震动了四面八方。

李白的一生是诗意盎然的一生,也是在云端凌空高蹈的一生,像一只高飞远举的大鹏,也像一匹云中漫步、独来独往的天马。当然,也有点像一位跨马提剑、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开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喜副,最后却演出了“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悲剧意味。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就赞他为“谪仙人”。杜甫更有诗赞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笔是飘逸的、奔放不羁的。这源自诗人瑰丽、神奇、飞扬的想象力,气势如排山倒海而来,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听觉震撼力。读李白的诗有时常常让我想起读庄子、读尼采的感觉,有一种高纬度阳光下的眩晕感,有一种因激动、振奋而醺醺然或酒神狂欢般的极乐与颤栗感。甚至,有时会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和《欢乐颂》。

其实李白诗里还有非常莫扎特或柴科夫斯基的另一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很小时候就读过、背过的诗。李白此时是个内心无比柔软的孤独游子。乡愁是一种清寒而孤独的银白色,是轻覆着霜露、通向远方的小路,是一路照着游子落寞孤影的月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代表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纯粹与孤独,象征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安顿与宁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永恒乡愁,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对于天生敏感的李白来说,格外深刻而广阔。在月夜里读这种诗,就会有听《小夜曲》的轻音乐感觉,心头弥漫着一种如歌的慢板。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天才的寂寞与孤独。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在这迷人的晚上,“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花独饮,邀月共舞,这是一个孤独而浪漫的长安城郊外的晚上。

在李白眼里,月色是可以赊买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而当情思激奋时,太白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酒喝到酣畅处,便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连庐山瀑布在月光下是如此空蒙美丽,似梦似幻:“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朝的风与月因为李白而分外迷人。可以说,自李白横空出世,唐诗才进入一个瑰丽纷繁,大气磅礴的境界。大概再没有一个诗人能像李白那样周身都浸满了月色,以至于人们愿意相信他的生命最终也是和明月融为一体。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在李白去世之时已不同于他出生之时了。

李白《独漉篇》中有“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八,无心可猜”这四句,简直妙不可言。罗帏轻轻舒卷,好似有人在无声地开合。是微风进来了吗'不是,是皎洁的月光进来了。这明月如凌波微步的美人,来时纤尘不动,静敛无声。而李太白和她似是故人,重逢时竟心存默契。她轻盈纯净,一尘不染:而他也了无挂碍,心有灵犀。原来明月即是吾心,吾心即是明月。

看见明月,太白便如看到肝胆皆似冰雪的自己。这位遗世独立的心灵高蹈者,与高天之上的明月共舞,周遭是一派琉璃世界的纯粹与光明。对于这个世界,他和明月一样天真如活泼的童子,没有机心、没有猜疑,相看两不厌,天心如月圆。

“明月直八,无心可猜”,这便是李白无尘的禅意诗心。仿佛一朵脱去世间尘埃的青莲,一轮皎洁光满的天际圆月。是的,明月直八,无心可猜。一个澄澈明亮的灵魂穿越文字和我们相遇。我们不妨手握太白诗笺,独对青山明月,笑看水流花开。

西谚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李白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如此。关于李白的形象,我以为还是魏颢的描述最为传神到位。这位仁兄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年轻时为了追星,曾经跑了三千多里路去找李白。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翻译过来就是说李白的两颗眼珠子炯炯有光,大得像饿虎的眼晴似的。这形象岂非一个生气淋漓的猛男7但他的穿着就有点出尘的味道了,有时戴着高高的云冠,身上的佩饰长到曳地。这形象岂非一位高蹈远举、俯视红尘的仙子?这就是李白。

其实,李白本人也崇拜过偶像。他曾经有过很多的人生榜样和偶像,甚至热烈地崇拜过他们,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对比尔·盖茨、乔布斯,对科比、乔丹的崇拜。

李白崇拜的第一偶像是风流儒雅、谈笑间便破敌建功的东晋名士谢安。“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东山”即是谢安,字安石,号东山,是具有名士风度的宰相,也是淝水之战的总指挥。据说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他看完捷报后,便随手放于床上,弈棋如故。客人急切询问战况,谢安才缓缓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谢安虽素来沉稳镇静,也还是无法按捺内心的狂喜,在回屋过门槛时,竟“不觉屐齿之折”。这是著名典故“折屐齿”的来历。这场以东晋八万军队打败前秦五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的辉煌战例,让东晋宰相兼名士谢安的才智与风度永垂后世。

李白对谢安简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在《赠常侍御》诗中云“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韦秘书子春》诗也有:“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在《送裴十八图南蒿山》一诗也有”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诗句。《永王东巡歌》里,身为永王座上宾的李白更是以谢东山自居“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他甚至连谢公的鞋子款式和风流作派都爱模仿:“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李白的另一位偶像即是凭着一席锋利谈吐便退敌保国、功成身退的鲁伸连: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鲁仲连为战国名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干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则以三寸不乱之舌晓以利害,说动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联手之后,秦军只得撤军。七年后(公元前250年),燕将攻占齐国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惧不已,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鲁仲连却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建功扬名,何其辉煌,功成而退,又何其潇洒!这样的人生轨迹在儒道精神大行于世的时代,简直是无比完美的政治行为艺术。

在那力比多分泌旺盛的青春年少时代,光只是提起这些充满魅力的名字,也许就让少年李太白心跳加速,青筋暴突,斗志昂扬,恨不能放手一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实上,李白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贯穿了他漫长的一生。在他的笔下不止是谢安、鲁仲连,还有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有成功平叛的周亚夫,甚至有治水英雄大禹,有射落九日的后羿,等等。英雄救世的梦想常常让李白在儒道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反反复复,不得安顿。

最终,他却成为笑傲古今、超迈尘俗的一代诗仙。如同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歌德之于德意志一样,李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一颗文化巨星,一位不世出的诗歌英雄。

“那是一个呼唤天才而又产生天才的时代。”

可以说,李白是一个最富有创造激情与超越情怀的天才诗人,也是一个天真的赤子,钟情明月,自比大鹏,终其一生,不曾改变。他还是一位浪迹江湖、青衫磊落的飘逸剑客、游侠,一位喜好远足的“驴友”、旅行家,终生行走在大唐盛世的都市与山水之间。同时,他也是一名嗜好杯中物的酒徒,一位辩才无碍的纵横家,一个政治理想主义者,一位崇尚自然的道士,还是一个痴迷美色的风流男人。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内心应该是极其复杂的。龚自珍曾说“儒、侠、仙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这个叫李太白的男人,如一颗耀眼的彗星扫过盛唐的天空,留下了彪悍的人生,绝世的风华。如果李白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人,我会向他的天才保持足够敬意。然后,我会选择王维和孟浩然为朋友。与李白这样的天才为友当然是快意的。但如果你本身没有足够的才情与气场,则常常会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扰动风云,谈吐间便令乾坤易色。历史的聚光灯无时不在追逐他的一举一动。被笼罩在这样的天才阴影下,滋味是不好受的。但是唐诗之国,太白当道。绕不过去就必须正视他,正视他不可一世的才华,张扬而犀利的个性,以及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强大气场。

如果活在今天,李白很可能就是一位落拓不羁、特立独行的混血摇滚歌王,一位以天地作舞台挥洒灵感与豪情的行吟诗人。也许,在乐队吹着萨克斯、敲着架子鼓的摇滚气氛里,聚光灯下的他会一手拎着个酒瓶子,一手抱着电吉它,冷冷打量着人山人海的观众席。此时,他就是领袖群伦的诗歌之神、摇滚皇帝,一举手、一投足立马就会引起全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是的,他的绣口一张,就能直指人心,振聋发聩。整个华人世界就会醉得醺醺然。

有时候我很困惑,李白真的是汉人吗,真的是那个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以当忠臣、做孝子为人生目标,以内敛谦逊的文化熏陶出来的吗?

李泽厚说,李白的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也有人说李白的诗就是一部精神励志书,透着十足的男人风骨。还有人说,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例外,一个奇迹。一个非典型的文化人物。

李白的天才与个性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就一如他的为人。而他的人毋宁说就是诗。他的人和诗原本就是一体的,他的文字无处不弥漫羞他生命与个性的独特气息。他那元气充沛的诗就是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感(在他自己那里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个赤裸裸的雄性生命的自白。

而那些所谓浪漫主义、诗歌技巧之类的标签倒显得多余和文不对题。确实,自有孔孟以来,李白作为这样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一个虎虎生风的文化人格,的确太特殊了!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性为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他的诗思飘忽跳跃,大开大阖,语言极具爆发力与弹性,意象组合具有浓郁美感。杜甫作如是赞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晚唐皮日休曾这样评价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陈师道如是品赏”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严羽则命之日“飘逸”。

李白是不可模仿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盛唐只有一个。“李白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李白这样的儿子。“这个亘古未遇的盛唐也太需要李白了!也只有李白那傲岸不羁非常自信的思想性格,那平交王侯、平步青云的个性风采,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才能与这个特殊的时代相映生辉,各得异彩没有李白,盛唐也顿失风采!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盛唐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它不仅曾经占据过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时空岁月,留下了辉煌的事功与胜迹,更深深烙进了我们民族记忆,渗透到文化的DNA里,一代代汉唐子孙的文化记忆里都有着它的流风余韵在无声地遗传。我们都是大唐的传人,我们的祖先都曾经从那个伟大梦境里走来。

如今,在宁静的夜晚,在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城市里,我在读李白,读遥远的大唐。透过那些诗意的文字,穿透厚重的千年岁月,与那遥远的古人神交,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他月光下,一个人,一杯酒,一把剑,一丛花。

有道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在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当中,有两颗星星是用中国诗人的名字命名的,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李白。我们也来赶一回时髦,在李白的诗里穿越一把时空,神游盛世唐朝。让我们走近他,走近这个一身傲骨、豪情冲天的男人,从他的笔下寻找盛唐的个性气质,盛唐的风骨豪情,盛唐的精神。

后记

李白是所有中国人最熟悉、最亲切的名字之一。李白的诗是盛世唐朝给后世留下的精神遗产。

读李白的诗,让我们不禁深切怀想那个文采风流的时代。同时,李白的精神气质和诗风又最能与现代人的心灵、与今天的世界文学进行直接对话。我写李白时,对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仙、酒神一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李白的诗虽然用古汉语写成,而且用典取喻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但是,他诗中的神韵风采、甚至文字背后表现出来的个性气质,都极像是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现代人。他崇尚生命与心灵的自由,看重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格尊严,他不随俗流,狂傲不羁,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和入世情怀,同时又不为俗累,渴望逍遥自由的精神生活。最可贵的是,李白一生尽管屡经蹉跌,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从本质上看,李白骨子里最具有诗人的气质。如果说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写诗只是一种爱好,一种消遣,或是谋取功名的手段,李白写诗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每个细节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都透着诗性的浪漫与疏狂。是的,从现实逻辑来看,李白的仕途是失意的,命运也坎坷辛酸。这可能是注定的。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彻底自由的。

李白亦儒亦道、亦仙亦侠的人格特质,对人生底蕴的苍凉感悟,他的诗酒人生所透露出来的诸多哲学意涵,都值得放到现代性的眼光下进行审视。李白诗中表达的英雄情结、人性精神和自由意志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全人类性。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生命历程和诗歌成就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史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对李白的评价用到了“伟大诗人”这个不同寻常的称呼。所以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一些对古今思想家的评介中,居然也会出现李白的名字。终生未能跻身王侯之列的布衣李白,其历史分量远远超越了一些帝王将相。

今天的世界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精神价值需要重新构建的时代。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情绪失衡、心灵扭曲,甚至患上了抑郁等精神疾病。这其中也许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在我们进行文化重建、价值重构的时候,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宝贵精华应当充分地被汲取。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所在。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像李白那样既能执著地追求人生理想,同时又能以宽阔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既能积极用世,建功立业,又能逍遥出世,放飞心灵。

当我们被现实功利所累所困时,当我们的目光被局限在方寸之地时,当心灵受到各种束缚时,为什么不抬起头来仰望一下头顶的星空昵,为什么不解放一下我们的身心呢?读一读李白吧,让我们重新点燃生命的激情,领略心灵风景中原本应有的壮阔与大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孟斜阳,2012年5月于三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斜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57059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