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成长的阶梯,借助禅的智慧,让我们从种种欲望和执著中解脱出来,放下浮躁、嗔怒、愚痴和傲慢,净化自己、接纳自己。所有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可以借助禅这面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心路;借助禅这盏灯,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在智明编著的《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中,主要浓缩了百位禅宗大师的核心思想和精华,把禅道智慧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为求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轻松、快捷的感悟。
图书 | 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是成长的阶梯,借助禅的智慧,让我们从种种欲望和执著中解脱出来,放下浮躁、嗔怒、愚痴和傲慢,净化自己、接纳自己。所有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可以借助禅这面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心路;借助禅这盏灯,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在智明编著的《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中,主要浓缩了百位禅宗大师的核心思想和精华,把禅道智慧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为求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轻松、快捷的感悟。 内容推荐 《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借助佛学智慧,让我们从种种欲望和执著中解脱出来,放下浮躁、嗔怒、愚痴和傲慢。净化自己、接纳自己。以佛之心,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用佛学的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生,让我们浮躁的心得到宁静。悟出人生真谛,世间善恶才得以明晰。用对佛的感悟收获平和心态,用佛的智慧实现生活幸福。那就让我们从这里启程,倾听百位禅宗大师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认清真正的自己,享受淡然如水、闲适如风的生活。 《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由智明编著。 目录 第一章·静心:人静则明,淡定的人生最幸福 1.心静的人,身心都轻松/002 2.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006 3.缺乏“静”功的人,人都浮躁/009 4.心身不定时,烦恼不招自来/013 5.做自己心灵的主人/017 6.内心安宁才是真正的安宁/021 第二章·修心:心无杂念,凡事看淡些 1.心无旁骛,心静自然凉/026 2.心地透明,自然幸福长存/029 3.根除恶念,才能拥有一颗安静的心/033 4.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037 5.涤荡心灵,放下负累/040 6.坦然面对诱惑,心性平和最主要/044 7.最是美丽平常心/047 第三章·宽心:不急不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1.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052 2.祛除杂念,无事是贵人/056 3.不苛求完美,人生因缺憾而完满/060 4.心宽是福,看不开就是苦/064 5.敞开心扉,释放心灵垃圾/068 6.智慧在于自我觉醒/072 第四章·冥想:让心归于纯净,使心理负担得到释放 1.掌控情绪,修炼“定火功夫”/076 2.不再为已经过去的事而悲伤/080 3.和抑郁症擦肩而过/084 4.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088 5.人忙心不盲,要有定力/092 第五章·包容:以宽厚大度唤起具诚和理解 1.一切都是缘,要学会包容/098 2.以包容度人,心存报恩之念/101 3.以宽大胸怀行无数之教/104 4.容忍别人才能释放自己/108 5.对自己说声“不要紧”/112 第六章·归零:放下就能过得更轻松 1.解开心结,学会放下/116 2.丢掉生活中的碎片,始终保持空杯心态/120 3.有舍有得天宽地阔/124 4.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128 5.放下“身段”,路越走越远/132 6.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136 第七章·悟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1.以德报怨,化敌为友/140 2.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144 3.苍蝇不叮无缝的蛋/148 4.迎难而上,生命不容消耗/151 5.做小事同样也是修行/155 6.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159 第八章·忍让:忍辱忍苦是一生的修行 1.忍与让,可以消无穷之灾悔/164 2.忍辱是胜人的一种力量/168 3.千里修书为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172 4.忍字头上一把刀,忍气奋声不是懦弱/176 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79 6.吃亏未必真是亏/183 第九章·豁达:随遇而安,不为世事所困扰 1.豁达是心胸,让快乐陪伴你一生/188 2.从容是一种人生智慧/192 3.凡事不要执着,一切随缘/196 4.洒脱的人生需要学会释怀/200 5.凡事不必人较真儿/203 第十章·慈悲:心怀善念才是自救之道 1.最人的慈悲就是布施/208 2.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212 3.惜福之人,白有福气/216 4.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220 5.拥有一颗感恩的心/223 6.爱心为小,慈悲为怀/227 第十一章·快乐:活在当下,脚下踏去是坦途 1.乐观的心境成就快乐的人生/232 2.一切随缘,顺其自然/236 3.章福是一种感觉/241 4.活在当下,沐于自在/245 5.分享是一种快乐/249 6.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253 7.保持一颗快乐的身心/257 试读章节 1.心静的人,身心都轻松 【禅心智语】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禅语今释】 如果想到达净土,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心灵澄净,灭除烦恼妄想。当我们的心灵清澈之后,我们所见的处处皆是净土。 心静能够提高人的人生境界,所谓“心净”,就是心灵的自在、解脱,心地的坦荡、光明。佛教所讲究的“六根清净”,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杂念才行。 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就是一丝一毫不染着。佛教《无量寿经》说:“开神悦体,荡除心垢。”“心净”是与“心垢”相对而言的。烦恼为心之垢秽,叫作心垢。起心动念,皆是染着。佛稍稍动一念就迷了,那一念就叫做根本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就会愈陷愈深。 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变外境,而只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这样既能祛除压力源头的非理性情绪,又能增长承受压力的心智。心清净的一个含义就是“不可测、无障碍”。参禅不是避世,具有佛心的人,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中去打坐,在闹市街头也会感受到清净山谷中的微风,居庙堂之高心性也堪比那出水的莲花。只要摆脱世俗的烦恼欲望,身心就会轻松自然。 古语有云: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世间法也靠清净心。众生在世间,如果心清净,一定尊敬长上;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尊敬。不知敬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亵渎。 从前有一个精通医术的医生,可还是有很多病人死去,这使他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整天愁眉苦脸,食不甘味,寝食难安,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有一天,他在出诊回家的路上,碰到南隐禅师,于是就把自己的情况说给禅师听,并请示道:“这种情况使我整天坐立不安,我想修禅来解决,那您说什么叫禅呢?” 南隐禅师沉思片刻回答道:“你说得很对,只要学会禅,你肯定就不会怕死。其实,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 这位医师似懂非懂,回家后还是和往常一样,专心给病人看病,可还是不明白禅师的道理,有的病人还是救不回来:于是他前后又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可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禅师为什么老是这样说,难道这种开示,能祛除我怕死的心吗?”这位医生非常不解地想着。于是他在禅师面前抱怨道:“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能解决我的问题,那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这时,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但这位医生更加抱怨起来了,惧怕死的阴影更加严重了。接着,南隐禅师让他先静下来,并让他参“赵州无”的话头。 这位医生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此时他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这位医生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其实,南隐禅师要医生好好照顾病患者,这就是参禅。在给病人看病时,“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这位医生对死亡就起了恐惧,每天处于痛苦和烦恼中,身体和心灵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 最后,这位医生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可见,身心是密切相连的,心理的压力很快就会反映在身体上;而身体的压力也会传送给内心,心情也会随之紧绷。 王芳是一家单位的销售总监,她平时经常加班、陪客户,杂七杂八之事一直没完没了。她感觉这样的生活太累了。虽然她将功名、钱财看的很淡薄,老公事业发展得也很顺利,年纪轻轻就熬到了副局级,孩子很可爱、听话。为什么她还感到烦躁、疲惫呢?她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这种日子对于王芳来说,不知如何是好。有一次,她下班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晚上回家后其实心里还有点过意不去。享受完简单而“清净”的晚餐之后,坐在了那已两月之久没碰的古筝前,伸出手指拨动筝弦。她想静静地享受这份清净与优美一翻,可《渔舟唱晚》没弹到一半,心中又泛起无名的烦躁。 其实,王芳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不了解。她的生活压力以及一些坏习惯,在她不注意时悄然形成,并伴随她多年,使她的身体无法和谐运作。她只有把心静下来,释放压力,改变坏习惯,身心才能得到轻松。 世事变幻莫测,人生的得意与困顿并非我们所能揣测和强求的。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影响人心,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 现实生活中,若是无一颗平静如流水的心,如何能经得起人生的潮起潮落?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与他是否“安心”有很大关系。因而顺境时,无须欣喜若狂,或许转瞬即逝;逆境时,无须大悲大愁,前方即可峰回路转。只有学会笑看沧桑百态,静观花开花落,以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处于世,方能觑见人生真谛。 其实,一个人心不安,遇事就会乱方寸,挫折就会悲观失望;心不安,到新的环境就会不适应,老想着过去。不过,如果我们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静心,那就试着做下面的事情: (1)在走路或跑步时观察你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否协调?还像小时候一样灵活吗? (2)弯下腰,想象自己要捡起地板上的一个东西。你可以毫不费劲地弯下腰吗?你的手往前伸时,背部是不是感到吃力,或在弯腰时有点难受? P3-5 序言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禅代表了一种内心的感悟,一种生命的境界,它的精髓之处,在于促进生活的美满和工作的和谐,直指人心,成就智慧。 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你领悟到禅的智慧,你就会发现生活豁然开朗,你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用一颗智慧的禅心来看待生活,生活处处有幸福,处处有莲花。 禅是一种解脱的智慧,一种追求快乐、适意生活的心境。禅宗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参禅悟道,是为了将生活寓以禅意,以禅悟改变生活。 禅宗六祖慧可有一次问达摩祖师:“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反问道:“请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过了好一会,慧可回答说:“我找了好久,可是仍然找不出心来。”达摩回答说:“好,我已然把你的心安好了。” 其实,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毒癌。身心不得安在,是人生苦恼的根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别强烈的时空环境。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下去,我们不得不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心事。 这沉重的包袱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玩耍娱乐,它都从未缺席。于是我们开始烦躁,开始对着无辜的人莫名奇妙的发脾气。然而即便是这样,我们的心依然沉重的跟不上快乐的步伐。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利己利他的人呢?那就是用禅的精神时时刻刻地熏陶自己。 禅是成长的阶梯,借助禅的智慧,让我们从种种欲望和执著中解脱出来,放下浮躁、嗔怒、愚痴和傲慢,净化自己、接纳自己。所有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可以借助禅这面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心路;借助禅这盏灯,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在本书中,主要浓缩了百位禅宗大师的核心思想和精华,把禅道智慧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为求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轻松、快捷的感悟。 用禅的感悟收获平和心态,用禅的智慧实现生活幸福。那就让我们从这里启程,倾听百位禅宗大师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认清真正的自己,享受淡然如水、闲适如风的生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下的觉醒--解脱烦恼束缚的正知正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智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2030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2-11-01 |
首版时间 | 2012-11-01 |
印刷时间 | 2012-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