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的崛起(日月恢宏紫禁城)/大朝崛起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品味明朝这个朝代,人们少了几分梦回唐朝的冲动,少了几分对蒙古铁骑的神往;多了几分对海洋梦想的憧憬,多了几分对红颜薄命的慨叹。然而,明王朝又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时代。

解读明朝的崛起,让这个原本已经远去的王朝背影更为清晰,帝王们的形象不再神秘,变得更为鲜活。

大明王朝,我们看到了日月耀华夏的盛世恢宏,末代汉族统治封建王朝依旧是东方的巨龙。

而本书主要向你介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成祖夺权,大明灿烂的科技文化,大厦将倾,余辉下的倾颓等内容。

你想知道更多大明的历史吗?想知道日月恢弘紫禁城是什么样子的吗?那就请你翻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这是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她没有西汉开疆拓土的进取精神,也缺少李唐王朝的博大胸襟,于是,有人说,明王朝生不逢时,前有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后有奠定中国疆土的满族八旗,夹在这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间,明王朝的疆土稍显局促,其文治武功差强人意。但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像明朝一样,让自己的子民及其子孙念念不忘。在明王朝覆亡后的268年间,“反清复明”成了不变的口号。

品味这个朝代我们看到了日月耀华夏的盛世恢宏,末代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依旧是东方的巨龙……

目录

第一章 元朝的烂摊子

 第一节 “一代天骄”之后裔:蒙古铁骑已然没落

 第二节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重创元廷,成就朱家

 第三节 张士诚:“性格就是命运”

 第四节 陈友谅:“既生瑜,何生亮”

 第五节 四川明氏家族:走不出巴山蜀水

第二章 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富有天下

 第一节 童年的苦难:犹记当初皇觉寺

 第二节 毅然从军:生命中出现了奇女子“马大脚”

 第三节 发迹:英才逐渐聚集到了周围

 第四节 朱将军的特长:丑人不可貌相,重八不可小觑

 第五节 羽翼日丰:大帅的崛起之路

第三章 明太祖(上):大权独揽

 第一节 大一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二节 称职皇帝:前所未有的勤政

 第三节 洪武行政:缜密的权力设置

 第四节 广布耳目:特务组织的膨胀

 第五节 杀儒:文人的屈服

第四章 明太祖(下):狡兔死,走狗烹

 第一节 驱刘伯温:“国朝军师”的边缘化

 第二节 扫除路障:“庆功楼”里一把大火

 第三节 胡蓝狱:圣上猛于虎也

 第四节 空印案:本为惩贪,却成冤狱

 第五节 郭桓案:整治严厉,史所罕见

第五章 成祖夺权

 第一节 文弱建文:延误了取胜之机

 第二节 早期朱棣:他才有天子相

 第三节 “靖难”之路:似有神佑,助其登基

 第四节 朱棣重臣:非常人做非常事

第六章 马上皇帝朱棣

 第一节 迁都北京:紫禁城矗立,长城垛雄起

 第二节 五次北征:马上皇帝马上行

 第三节 壮哉郑和:三保太监六下西洋

 第四节 出兵安南:炫耀大国气派,也要付出大代价

 第五节 盛世修书:煌煌一部《永乐大典》

第七章 仁宣之治

 第一节 即位风波再起:兄弟之争,豆萁相煎

 第二节 朱高煦“反叛”之谜:名为镇乱,实为除患

 第三节 仁宣盛世:短暂的升平景象

 第四节 仁宣本性:皇上也要有私人空间

 第五节 三杨的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八章 低回与希望

 第一节 英宗:有情有义

 第二节 景帝:短时的皇座之乐

 第三节 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四节 宪宗:三分清醒七分醉

 第五节 孝宗:苦盼出来的明君

 第六节 繁华图景:江南市镇好气象

第九章 大明灿烂的科技文化

 第一节 天下瓷都:赫赫景德镇

 第二节 医药书集大成: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三节 农学书集大成: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第四节 科技书集大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第五节 地理书集大成:徐霞客与他的“游记”

 第六节 古典小说之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三言”、“二拍”

 第七节 “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及其“四个梦”

第十章 大厦将倾

 第一节 武宗:金銮殿上的纨绔子弟

 第二节 嘉靖(上):“大礼仪”之争

 第三节 嘉靖(下):“崇道”而荒政

 第四节 抗倭捷报: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一个也不能少

 第五节 中兴微光:张居正与“一条鞭法”

第十一章 余辉下的倾颓

 第一节 神宗:亲政实为无政

 第二节 国难:万历三大征

 第三节 权阉:魏忠贤乱政

 第四节 东林党与复社:知识分子的楷模

 第五节 崇祯:有心无力,徒呼奈何

试读章节

大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个破旧的二郎庙里。关于朱元璋的出生,有许多奇异的说法。他母亲之所以怀孕,是因为梦见一个黄帽红衫的仙人自西天来到她家的打麦场,将一颗色泽盈润的白丸交给她,她吃下去后,就感觉怀上了孩子。而他出生时的场面,更是神乎其神。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诞生那天,红光满室,到了夜间,红光依旧未散去。邻居们远远地看见,还以为他们家着了火,都急忙赶过来救火。这些都是明代妇孺皆知的故事,也是朱元璋真龙天子身份的依据。在今天看来,这一切无疑是后人的附和之说。如果他有这么多的与众不同,那么他童年就不会受那么多的苦了。

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还是有必要再重新梳理一下。朱元璋祖上本是沛县人,细数起来,与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竟是同乡,但这并未给朱元璋带来任何的好运。虽然两人同样是从贫民一直爬到皇帝的位置,但先天条件却是相差万里。

先从长相说起。刘邦是标准的美男子,身高一米七五以上,对于古代的南方人来说,是高挑身材。容貌更是没得挑,鼻子高挺,两颊端正,还有一缕又长又好看的胡子。凭着这副长相,当地的名士吕公非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而朱元璋相比之下,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个头中等,稍逊刘邦一筹,而脸部特征,更与刘邦乃是天壤之别。脸盘黝黑,突出的额头可作未带雨伞时的不时之需,再往下看: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下巴也如额头一般往外突出,甚至比上颚长出好几分。这副长相,哪会有姑娘肯乖乖听从父命下嫁给他。

家境上,两人更是没法比。刘邦出生于一个富裕人家,虽然说不上殷富,但也属中等,至少有地,不愁吃穿。而朱元璋呢,父亲朱五四由于无法忍受政府的横征暴敛,四处流浪,好不容易在濠州安定下来,却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靠替地主种地为生,家中更是家徒四壁。

刘邦是家中的第四子,由于几个哥哥都已成人,可以帮助太公耕种土地,完全能够应付沉重的劳作,所以刘邦不需要参加农作,每天游手好闲。而朱元璋由于家境所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必须为地主周德家放牛。

刘邦因为家中富裕,所以出手大方,颇受人们欢迎,结交了不少好友。而这一切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如天方夜谭,连自己都有上顿没下顿,哪里还有余钱供他交结、挥霍呢?

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头。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发生了蝗灾,遍地荒芜。经过两次天灾,让贫苦无依的人民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还不算完,紧接着,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朱元璋所住的村子也未能逃过瘟疫的魔爪,一个个昔日和睦的家庭,转眼间就家破人亡。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难。先是父亲朱五四突然病倒,然后是母亲陈氏,他的大哥,最后是他的侄儿。几天之内,曾经同甘共苦的亲人们相继离他而去,这一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孑然一身的朱元璋为了继续生存,在邻居的劝说下,他来到了皇觉寺出家,以}昆口饭吃。皇觉寺在那时本叫“于觉寺”,只不过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改名“皇觉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哪个地方也不愿多出一张吃饭的嘴。但皇觉寺主持觉得朱元璋长得一副粗粗大大的样子,可以当苦力使唤,于是就把他留下了。

虽然朱元璋在这里衣食无忧,但要干的活也并不轻松。朱元璋不仅要打扫院子,还要打扫大殿。大殿的菩萨和金刚的塑像还是很容易扫去灰尘的,但是那些陪供的小佛像可就不好应付了。有时在打扫这个时,一不小心就会碰倒那个。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感到厌烦。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这些小佛像用一个箩筐装在一起拖了出来,方便他清扫。后来有一个佛像面前的蜡烛被老鼠咬坏,朱元璋被长老数落了一番。无处撒气的朱元璋,竟然在伽蓝神像的背后写上了“发去三千里”的字样。可见,朱元璋并不信佛,只不过是为生计所迫,才不得不留在寺中。

可是老天偏偏与他作对,连这种无奈的日子也不让他过。不久钟离县大旱,为皇觉寺耕种的佃户大部分都逃亡了,僧人们也开始为一日三餐而发愁。终于有一天,皇觉寺的主持宣布寺内罢粥,要他的徒儿们各寻生路。刚做了五十多天假“和尚”的朱元璋,又一次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活下去,他开始拿起化缘的僧钵,云游四方。

在外面的日子更不好过。遍地都是灾荒,哪有那么多好心的人家给他施舍,因此,朱元璋常常是饥肠辘辘。有一次,朱元璋几乎病死在一个破庙里,幸亏两个叫花子用一罐泔水救活了他。当时已饿了好几天的朱元璋,竟觉得这泔水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当他即位后,还时常回味那种让他永远难忘的味道。为此,朱元璋曾专门派人打听那二位叫花子的下落。见面后,就迫不急待地向他们询问那美味到底为何物。这二位怎敢向当时贵为天子的朱元璋讲实情,只好以“珍珠翡翠白玉汤”之名应付)。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底,听闻家乡逐渐从灾荒中度了过来,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三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淮西、豫北各地。这段苦难的日子虽然让朱元璋备受磨难,但也正是这磨难,培养了朱元璋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以说,苦难给予了朱元璋睿智,而机遇则给予了他发家的资本。P22-P24

序言

这是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她没有西汉开疆拓土的进取精神,也缺少李唐王朝的博大胸襟,于是,有人说,明王朝生不逢时,前有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后有奠定中国疆土的满族八旗,夹在这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间,明王朝的疆土稍显局促,其文治武功差强人意。但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像明朝一样,让自己的子民及其子孙念念不忘。在明王朝覆亡后的268年间,“反清复明”成了不变的口号。

品味这个朝代,人们少了几分梦回唐朝的冲动,少了几分对蒙古铁骑的神往;多了几分对海洋梦想的憧憬,多了几分对红颜薄命的慨叹。然而,明王朝又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时代。且不说贫民皇帝朱元璋崛起的神秘,且不说《永乐大典》的名垂青史,单说那个三保太监的船队,就让国人依然心动不已。那支航行在印度洋和中国内海之间的庞大船队,往返于亚非之间,于是,一段光辉岁月在15世纪初叶上演,那是一个国人梦寐以求的海洋梦想的年代,那是一个中华帝国的白银时代。

这个朝代,经过金庸先生的演绎,我们看到了日月耀华夏的盛世恢宏,末代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依旧是东方的巨龙,当世界上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涌人中华帝国的时候,世界上最为瞩目的科技与文化依旧在这里诞生。而中西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于明后期完成,偌大的紫禁城依旧辉煌。今天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古典四大名著,三大名著在明代完成,这要归功于明帝国经济的崛起,江南市镇的裂变造就了市井小说的繁荣。而江南水乡留给今人的还有那扑朔迷离的资本主义萌芽、留下了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韵事。而(侬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一连串古代科技文明的集大成者,让人目不暇接。

一如许多封建王朝一样,明帝国的崛起也笼罩在了天意使然的色彩中。虽说开国皇帝多为马上皇帝,但如果历数历代开国帝王,就会发现,只有朱元璋是纯粹的布衣皇帝。封建王朝的开拓者秦始皇乃秦王之子,隋朝的开国君主为隋国公,唐朝的李渊是唐国公,宋太祖赵匡胤出身高级军官家庭。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片警”呢。再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只是一个讨饭的和尚,没有显赫的家族作后盾,却能够崛起于布衣之间,造就一个封建王朝。

秦王朝崛起于西北,汉王朝步随其后,唐王朝晋中起家,宋王朝奠基中州。蒙元帝国崛起于莽莽草原,努尔哈赤拥兵白山黑水。只有明王朝是个例外,灯影桨声中的秦淮河、斜阳穿过的乌衣巷口迎来了朱重八的大军,建都南京却能坐拥天下,朱元璋书写了自己在封建王朝中的第二个惟一。

对朱元璋的皇孙而言,其祖父屠戮功臣留下的是一个苦果,建文帝却也留下了千古之谜。对于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来说,身经百战,成就了另一个马上皇帝。然而,这位马上皇帝却比自己的父亲前进了一大步,一部煌煌巨制、中华文化的盛典——《永乐大典》横空出世。在这个谜一样的朝代中,这部卷帙浩繁的大典终竞不知所终。

崛起于布衣的朱元璋似乎更加深谙君臣之道,破天荒地废除了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皇权、君权超乎寻常的巩固。对于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汇,打开这个特务组织带血的档案,可以看出,明朝的宫廷斗争残酷依旧。

一如历史上的许多封建王朝一样,开国功臣们的骄奢和天子们的猜忌,一场对开国功臣的血腥杀戮再次重现。这是一把双刃剑,朱元璋没有想到,杀戮功臣却让自己的孙子建文帝面对南下靖难的朱棣,基本上无将可遣,明朝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既孕育着新的景象,同时传统的痼疾又积重难返。各种因素纽结在一起,让我们越看越不明白。

明王朝没有脱离“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圈子,有明一代,武将的功勋历历在目。前有徐达、常遇春拓土建国的所向披靡,后有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的忠贞不渝;面对外族入侵,前有戚继光抗倭的威名远播,后有袁崇焕督师辽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将辈出的明朝,“土木堡之变”中竟使皇帝被俘,兵力赢弱的倭寇却能骚扰江南达半个世纪之久,十三万浩浩大军竟命丧萨尔浒。大明王朝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不解之谜给后人解读。

品味明朝,她是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传统痼疾积重难返,新生气象却又应运而生。如果说武将能够定国,明代的文臣则别具特色。后朝军师刘伯温,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不亚于蜀汉的诸葛亮,如果没有他的辅佐,朱元璋怕是难于一统江山,但他也难逃朱元璋的打压。身为首辅的张居正,以“一条鞭法”扬名后世,却迷失于一场宫廷的政治漩涡中。文臣们的安邦之术,大明王朝迎来了盛世恢宏。而当后人多颂扬海瑞刚直不阿,又一个青天的形象诞生时,却预示着大明王朝走向了颓落。

解读明朝的崛起,让这个原本已经远去的王朝背影更为清晰,帝王们的形象不再神秘,变得更为鲜活。朱元璋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因为他崛起于布衣之间,他对功臣勋旧却又残忍无情,让人触目惊心。朱棣背负着杀侄夺国的罪名,却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一生;本是马上武皇帝,却能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还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一如其他封建王朝,盛世之后,是昏庸的帝王们登场。于是,跃然纸上的平庸君主让百姓们看到了君王的常人的本性:宣宗的才华横溢、英宗的注重感情、宪宗的恋母情结、纨绔子弟武宗、在宫廷里一个人翩翩起舞的世宗、快乐的木匠熹宗、求中兴不得的思宗……皇帝头上再也没有光环笼罩,性情丰富、有血有肉,如同其他的普通人。

如果说朱元璋强化皇权,屠戮功臣,仅仅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安享遗产,那么他的治国方案显然可以对付任何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他也尽力把这种可能扼杀于萌芽之中。但他忘记了一点,尽管最终他集所有权力于皇帝一身,不给任何势力留下一丝一毫的存身之所,但这是为他朱元璋量身定做的政治架构,虽然他处处为后代着想,也仅仅是无愧于大家长、老祖宗的称号。丧失了创造力的王朝,虽然能够延续,偌大的帝国依然屹立不倒。大臣被囚禁、被打板子、被杀头,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怀疑过,这个朝廷是否值得让他们豁出性命去维护。

但朱元璋显然忘了自己的后代无法像他那样夜以继日地勤政。而那些过于忠诚于明朝的大臣,只想着这些龙子龙孙应该像他的祖先朱元璋那样做一代圣主,全然不顾这些有血有肉的皇帝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私生活。不论是8岁即位的英宗,还是14岁即位的武宗,大臣们从来不会把他们当作一个孩子去看待,只是一个劲地要求他们通读深奥的《四书))、(伍经》,一个劲地要求他们处理有如天书般的军国大事。结果在大臣的紧逼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叛逆的皇帝,不论大臣如何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寻找属于普通人的快乐。武宗试图扮演着上自将军,下至商人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想起自己皇帝的身份。英宗尝试着从王振的身上寻找过早失去的父爱,即使王振让他身陷瓦剌,过了七年有如囚徒的生活,可是一旦他复位之后,他所想的却是恢复王振的荣誉。

当历史的车轮步入17世纪中叶的时候,终于,在东北的女真人后裔创建的清朝八旗铁骑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压下,明王朝走到了尽头。明亡之过,不在崇祯,但崇祯成了亡国之君。比起他的先祖来,勤政有加是个公允的评价。也许历史的意蕴就在于此,花天酒地的皇上未必能够亡国,励精图治的帝王可以成为末代皇帝。史家将明亡归罪于陈圆圆,这并不公平。史家将吴三桂骂为汉奸,这也值得探讨。吴三桂降清是真,但覆亡明朝的是李白成,不是吴三桂。当崇祯皇帝自尽于煤山的时候,吴三桂还在山海关。当残血般的夕阳倾斜在崇祯皇帝的遗体上时,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悄然崛起。  如今的人们品味明王朝的历史,更应该将对历史的宽容,看作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的崛起(日月恢宏紫禁城)/大朝崛起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一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3960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