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古代劝善书 汇编(共201册) |
内容 | 商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劝善书汇编》主要收录了十四类“劝善书”,其一,明清帝后著述,如明成祖皇后徐氏所撰《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明宣宗朱瞻基所撰《五伦书》,清世祖福临所撰《御制人臣儆心录》等;其二,善书名著,即在民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如《太上感应篇》《阴骘文》《三圣经直讲》等;其三,关帝、灶君等带有民间信仰传统色彩的劝善书,如《关帝宝训像注》《太上灵宝补谢灶王妙经》等;其四,因果类,如《北东园笔录》《见吾随笔》等;其五,功过格,如《汇纂功过格》《御虚阶功过格》等;其六,养正修身类,如《日省录》《楼山省心录》等;其七,劝为官清廉类,如《居官日省录》《公门果报录》等;其八,劝学类,如《广惜字说》《桂杏联芳谱》等;其九,家训类,如《杨忠愍公遗书》《锡麟宝训》等;其十,戒杀、淫、赌、酒、烟类,如《戒士文图说》《孚佑帝君戒淫文》等;其十一,赈灾,救难类,如《江南铁泪图新编》《河南奇荒铁泪图》等;其十三,善堂、善会规约类,如《得一录》《乐善录》等;其十四,劝善歌谣类,如《化一俗歌》《劝善歌》等;其十五,综述类,如《救生船》《了凡四训》等;其十六,丛刻类,如《安士全书》《有福读书堂丛刻》等。 “劝善书”的产生,与古代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社会有关,起始于宋元,滥觞于明清,糅合了佛道思想,其核心是“向善”。就具体内容而言,劝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为个人品质的缔造,其二为行为约束。个人品质缔造方面,主要劝导人要修身、积德、行善、恻隐,如《太上感应篇》便是其中的代表;行为约束方面,则有为民、为官、为政等世俗方面的约束,如《圣谕广训》《在官法戒录》等著作。 劝善书的作者大多为士绅阶层,尤其是与下层人民接近的知识分子,他们为教化民众,编撰了大部分善书。善书的出现,有其社会需求,一方面是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有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功用。劝善书在民间广泛流行,把礼教规范世俗化,把积德行善的理念推广到全社会,客观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和谐。劝善书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明、清、民国每一个时期的劝善书,都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这也为研究不同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劝善书汇编》的底本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内阁文库等多家图书馆,版本均十分稀缺。 作者简介 周心慧,原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首都图书馆研究员,著名古籍研究专家,在古籍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曾多次主持大型丛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主编有《中华善本珍藏文库》、《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古本戏曲版画图录》,著有《广韵楼藏书研究论文集》、《中国古版画通史》、《明代版刻图释》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劝善书 汇编(共201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心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49189 |
开本 | |
页数 |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8-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