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反奴性、反流俗的精神超过明清时代的其他学者,也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对于文学艺术也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论、文论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本书从傅山的生前到他的诗文成就以及文学理论介绍了这一位思想大家。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书 | 傅山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傅山——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反奴性、反流俗的精神超过明清时代的其他学者,也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对于文学艺术也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论、文论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本书从傅山的生前到他的诗文成就以及文学理论介绍了这一位思想大家。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内容推荐 傅山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对于文学艺术也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论、文论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傅山的诗论文论中贯穿着经世致用的观点,注重诗文的社会作用,他提倡真实地反映社会观实,反对“文章日不真”,更主张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模拟、因袭、复古;他强调作家应以气节名世,气节是最重要的。他的诗论文论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和精神境界。他对于历代大家都有所评论,对明代文学评论尤多,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本书作者就傅山的诗论文论及其生前一一做了介绍。 目录 代序 我来添尔一峰青 ——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 第一章 念我四代来 文学代有作 ——家世与家学渊源 第二章 虹巢不盈丈 卧看西山村 ——童年和少年时代 第三章 念我弱冠年 命艺少旧袭 ——步入社会的青年时代 第四章 高士耻结纳 道义期赓歌 ——为昭雪袁继咸冤案赴京请愿的壮举 第五章 崛峒庵小构 直可一生喑 ——进入中年后的追求与苦闷 第六章 自顾亦何隘 乾坤难我庐 ——甲申明亡之际的行踪与思想 第七章 贫道初方外 兴亡着意拚 ——顺治初年在盂县一带的反清活动 第八章 西河惭二义 堂北炯孤星 ——山西反清大起义前后在汾阳、晋祠一带的活动 第九章 甲午朱衣系 自分处士竝 ——太原狱中一年坚贞不屈的斗争 第十章 长江三百里 如梦到金陵 ——南游江淮的希望与失望. 第十一章 明月上东岗 汾河忆土堂 ——侨居松庄时期的生活、交往与壮游(一) 第十二章 之子天涯遇 真气不吾缄 ——侨居松庄时期的生活、交往与壮游(二) 第十三章 老足秋能健 朋游险亦豪 ——侨居松庄时期的生活、交往与壮游(三) 第十四章 生既须笃挚 死亦要精神 ——坚决拒绝清廷征聘与晚年风概 第十五章 异端辞不得 真谛共谁诠 ——异军突起的诸子学研究、反理学精神与哲学思想(一) 第十六章 览物不知深 观道妙于浅 ——异军突起的诸子学研究、反理学精神与哲学思想(二) 第十七章 今古不胜论 傅史劝自辑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以古讽今”的史论 第十八章 神器如传舍 真人无私营 ——具有启蒙意义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第十九章 号令自我发 文章自我开 ——独步明清两代的诗文论及其创作实践(一) 第二十章 不喜为诗人 呻吟实由瘼 ——独步明清两代的诗文论及其创作实践(二) 第二十一章 作字如作人 亦恶带奴貌 ——豪迈不羁的书画艺术和不同流俗的艺术论 第二十二章 为人储得药 如我病差安 ——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论与高明的医术 傅山年谱 一峰青插半天看——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小记 试读章节 世儒之所谓礼者,治世之衣冠,而乱世之疮也。不知刮刮其根,而以膏药涂之,又厚涂之,曰:“治疮之礼也”……礼丧世,世丧礼,礼与世交相畏也,悲夫!这种所谓“礼”,在社会安定的治平之世,只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重要作用。而到动乱的时代,它本身就是社会肌体上溃烂的疮;越是溃烂,越是要讲“礼”,如同以膏药厚涂之,只能掩饰溃烂,而不能根除病疮。按照世儒即理学家们这一套办法,“礼”只能“丧世”,使世道人心一天一天丧失它的自然本性和健康因素;反过来,又“世丧礼”,使“礼”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傅山把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及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性,揭露得非常深刻。 傅山还具体地批判了世儒所主张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所谓“忠”、“孝”、“节”之类的封建礼教。 “君为臣纲”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核心,是直接服务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理学家和官方提倡对“君”的愚忠,不管任何情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傅山一反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其一,他认为忠“君”不是无条件的,不能只看“君”的名号,“非其君而君之”,“非其忠而忠之”,只能带来“忠丧世,世亦丧忠”的结果。其二,对那些民贼独夫,视民“若草芥、寇仇,则后世之大人也,小人焉能爱之”(《墨子大取篇释》),对这种“君”根本就不该讲什么“忠”。其三,他指出“礼”字还有一种写法,就是“亂”,其含意是“厘而正之”以至“剪除之”,“故君,礼也;不君,锌也。知钟」而后知礼,而后复天地之节也”(《礼解》)。如果君的表现合乎君的标准,就对他讲“礼”;如果他‘不君”,是暴君之类,就要对他讲“钒”,也就是要厘正之,以至“剪除之”。这对五条件服从君王的封建主义愚忠说教简直是当头一棒。 傅山在批判“愚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他的人格平等思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他认为,“人无贵贱”。他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这一古代命题发表意见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确实是圣贤当了王侯,不去做官,不图名位,才算“高尚”;另一种是“其余所谓王侯者,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蛊上解》)。一般所谓“王侯”,本非“圣贤”,根本够不上王侯的条件,不去为他们服务,正是普通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算不上“高尚”的。他还认为,“君臣”之间并不只是“君择臣”,而且“臣亦择君”,臣择君并不只是考虑个人的祸福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做到“名可言,言可行”(《五代史》),要“凭一‘志’字”(《仕训》),而不是去当奴才。他甚至说,“忠”就是“自忠自孝”,“自忠白孝乃所以忠,君当奈之何?不能不尔者,孝视也”(《傅山手稿照片》)。他很推崇李亡、刘桢敢于视皇帝为常人的平等精神,十分鄙薄那些在帝王权贵面前奴性十足的人。他赞赏李白,说“李太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做官只如做秀才,才成得狂者”(《杂记一》);又赞赏刘桢,说“邺下多才士,吾独怪刘桢,平面视甄妃,何无臣主情?四顾陈阮辈(指陈琳、阮禹),鼠伏如畏烹”(《咏史感兴杂诗》)。傅山自己在《历代名臣像赞》中称唐高祖李渊为“李渊老庸者”(如当今说“老家伙”),又称唐太宗李世民为“二郎”,充分体现了这种“对皇帝只如对常人”的平等精神。在300年后看来,这也许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在300年前,傅山如此称谓皇帝,而且是正统的、有作为的开国之君李渊、李世民,真有“石破天惊”之概。 傅山对“孝”,也作了具体分析。他从人性自然说出发,认为“孝”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以一人言之,孝无始终;以世界言之,孝无古今。世界有变而孝无变”(《祝榆关冯学师七十寿》)。他还说,“读史至于金元而简编乏兴矣。及乎孝友传,真情至性,实繁有人,乃知此段天性,无间污隆常变而不可息”(《讲游夏问孝二章》)。那么如何才算“孝”呢?他赞成孔夫子的观点:“菽水可尽欢,圣言何其章。”(《咏史感兴杂诗》)他认为用自己的劳动,力所能及地供给父母双亲生活资料,使老有所终,而且诚心实意地爱父母,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冀得亲之一欢一笑”,就是真正的孝。他揭露腐儒的所谓“孝”烦琐虚伪、徒具形式,名为孝敬父母,实为自己图名图利。傅山还指出,他们以“立身扬名,显亲于后世”为“孝”,其心“则必有贼其亲之心”。他们讲究“人子有视膳、问安、晨省、昏定之仪,云礼也”,傅山认为“礼多则不亲”(《讲游夏问孝二章》)。他们大讲厚葬,傅山认为只不过是“博一孝名,以利心则名而已矣”(《墨子大取篇释》)。傅山这样对待“孝”的问题,排除了“父为子纲”的内容,反对了“移孝作忠”的说教,破除了把“忠君”与“孝亲”连在一起的封建宗法理论,恢复了尊重人性的孝的本来内容。 封建礼教最严厉的是“夫为妻纲”,使妇女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程颐提出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更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不知迫害了多少无辜的妇女。傅山针锋相对地挖苦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此真有饿不杀底一个养法。”(《杂记五>)理学家宣传,“万恶淫为首”,一贯扼杀自由的爱情。傅山却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彼此产生爱慕之心,也是合乎人性的,他考察“春”字,又作“悫”,说“悫心之动,亦‘有女怀春’,妙字,不必以淫心斥之”(《杂记二》)。他在《黎娃从石生序》、《方心》及杂剧《红罗镜》等许多作品中,热烈颂扬了自由、真诚的爱情,痛斥了那些“老腐奴”的迂腐说教。 在伦理道德观中,一向有所谓“义利之辩”。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坚决反对讲“利”的。实际上,伪道学口不言“利”,而肚子里是连蝇头小利也是要追逐的。真正相信这一套的所谓“君子”,也只是在“清高”之下掩盖着他们空谈性理的空疏无用。傅山的“义利观”同理学家相反,同样具有启蒙色彩。傅山首先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强调人欲是人的本能,“私者,天也”(《淮南百隽》),“天下之利弗能去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墨子大取篇释》),甚至说:“崇高莫大于富贵。”(王晋荣刊本《霜集。咳唾珠玉补遗》)他认为,不仅个人要讲财利,国家也要讲财利,他说“何以聚人?曰财。自然贫士难乎有群矣,国家亦然”。又说:“讳言财者,自是一教化骨头相耳。常贫贱骄语仁义之人,大容易做也。”(《孙藏傅山手稿》)傅山这样强调财利,崇尚富民的观点,体现了新兴工商业市民阶层的愿望。但是,傅山并不是不讲“义”。他认为:“义者,宜也。宜利不宜害。兴利之事,须实有功,不得徒以志为有利于人也。”(《墨子大取篇释》)那么什么是“宜”呢?一是“善于居富”,要通过“析节力田,务于本业,先公后私,率道闾里”去求得财货(《咳唾珠玉拾遗》);二是要“利天下”,能“济人”、“利人”、“富人”,“人有为者,以富人”(《墨子大取篇释》);三是不能毫无节制地纵欲,“行私定有祸,纵欲终有穷,若不祸不穷,则民尽著行私纵欲”(《杂记三》)。尤其是在“乱离之世”,“先贪恋受用不得”(同上)。而规范这些行为的根本思想,也就是傅山伦理道德观的基础,就是“爱众”。这是“义”的本质内容。傅山在《墨子大取篇释》中阐述了他的新的伦理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即“爱众”: 兼爱爱分,一爱爱专。我之于人,无彼此,皆爱,与无二爱之专一爱同意也。人皆有生,而我皆以一爱爱之,除无生者我不爱之,其类如人莫不有死,而我莫不有爱,谓于人定爱之也。P164-166 序言 傅山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之一。明清之际,由于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酝酿出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涌现出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浙江有黄宗羲,在江苏有顾炎武,在湖南有王夫之,在山西则有傅山,此外同时而较晚的还有江苏的唐甄、河北的颜元等人。这些思想家各有独到之处,汇合成为一个早期启蒙的思想潮流。傅山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的反奴性、反流俗的精神却超过其他学者,这是值得赞扬的。 傅山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对于文学艺术也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论、文论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傅山的诗论文论中贯穿着经世致用的观点,注重诗文的社会作用,他提倡真实地反映社会观实,反对“文章日不真”,更主张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模拟、因袭、复古;他强调作家应以气节名世,气节是最重要的。他的诗论文论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和精神境界。他对于历代大家都有所评论,对明代文学评论尤多,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侯文正同志就傅山的诗论文论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几十篇,并加以注释,编成《傅山文论诗论解注》,这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项贡献。我相信,这本选集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将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 一九八四年八月 后记 历史的航船已经驶入了21世纪的航程。关于新世纪的热门话题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21世纪将比翼齐飞。这自然也包括具有宝贵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越是走向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越是不能丢掉历史优良传统。际此新的世纪之初和新的潮流之中,使我也深受鼓舞,不揣浅陋,将还是上一世纪80代所写的《傅山评传》和《傅山年谱》加以校正,并略作修订,合编一册,再版问世,以供参阅,以求教正。 《傅山评传》与《傅山年谱》本来是彼此各自独立但编在一起又可相互对照参阅的著述。从写作时间上说,《傅山年谱》产生于前,实际上是我接触傅山的一个起点;《傅山评传》形成于后,夸张一点可以说是我初步研究傅山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傅山年谱》是我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友张厚余在合编《傅山诗文选注》的过程中形成的。大约1979年、1980年间,我在太原市委办公厅资料室偶然看到了清咸丰三年寿阳刘霾(雪崖)刊本《霜红龛集》,还是线装原版,粗粗浏览一过,对儿时就从民间传说中所知的傅山先生,这才知其博大精深、不同凡俗,便产生了利用业余时间选注傅山诗文的想法。当时对傅山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化人的著作,尚无一部标点本,甚至连一部影印本也没有(直到1984年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将清宣统三年丁宝铨刊本影印出版),更谈不到选注本了。因此填补这项空白,把傅山以较为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很有必要。但真正动起手来就难了。一是傅山著述涉及面广,许多诗文用典极多,古奥难读;二是我对傅山生平了解不多,未曾作过研究,不知其人,难注其文。在这种情况下,我独力难支,便一面约了校友张厚余合作选注,以便互相切磋,加快进度;一面由我收集傅山生平史料,按年分录,编成年谱,作为阅读傅山诗文和注释参考之用。当时手头只有清道光年间张廷鉴编的大约几千字的《公他先生年谱略》,虽失之太简,但总是一个入门的线索。在此基础上,1981年我完成了一个七八万字的年谱,并在太原市地方志內部刊物发表,此后,才找到了一本清宣统年间丁宝铨编的较详细的《傅青主先生年谱》,对照之下,觉得我所收集的材料更多一些,有许多重要材料是丁宝铨当时有意回避或尚未见到的,另外,在观点、体例方面当然也有很大的不同,我所编的年谱或许对一般读者了解和研究傅山也有参考价值,于是,征得张厚余同学和出版社责编同意,就作为《傅山诗文选注》的附录,一并于1985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此后的数年间,我对傅山的业余研究时断时续,先后出版了《傅山诗论文论辑注》、《傅山论书画》,后来,又研究过傅山的哲学思想和医学著作。这些工作,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支持,也得到了前辈学者的鼓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陈迩冬先生为《傅山诗文选注》作序,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为《傅山诗论文论辑注》作序,著名昊术理论家和美术史家阎丽川为《傅山论书画》作序,对我这样一个才疏学浅的业余研究者来说,无疑都是有力的鼓舞和鞭策。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傅山的认识逐步深化,便于1989年11月和12月,用了两个月时间,一鼓作气,写完了《傅山评传》,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10月出版。我的二妹侯文宜和女儿侯平宇都是学中国文学专业的,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就都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因此在初版时是共同署名的。 《傅山评传》本来是研究傅山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不料此后由于俗务繁杂,心志不专,我对傅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便就此暂停了。十年后,重新拿出《评传》与《年谱》进行校订,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其实,这十年来我也不时惦念着这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并且打算稍有余暇就重新开始这项工作。我希望能以这次《评传》与《年谱》合编为《傅山传》重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当然,为了这本书的重版,我要首先感谢对此书尚有兴趣的读者和出版界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与鼓励。此书虽经校订,纰漏仍所难免,还请不吝赐教。 作者 2001年1月3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傅山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侯文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9880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7-06-01 |
首版时间 | 2007-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30 |
宽 | 16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