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城旅游丛书(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描述慈城风光风物和文化的散文专著。可以把它看成一本旅游手册,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不是一般化地对所述景点作皮相的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用秀美的文笔娓娓动人地倾诉着作者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以及领悟。作者将可以看到的表象与透过表象的内蕴以及自身的情感,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内容推荐

本书既是一本精彩的民间故事、谚语集,散文集,又是一册很好的旅游读物,它为宁波保存了一批颇有历史科学价值的民俗财富。而它奉献给读者的是智慧,是文明,是快乐,希望大家能喜欢。

目录

诗心慧眼识慈城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物

云絮破壳缀暖香

氤氲药香绵延悠长

人在草木中

鹤顶压枝垂红挂紫

一方水土,凝聚一方文化

风露越窑开千峰翠色来

烟火缭绕白云间

涟涟慈湖水悠悠师古亭

流年深处的命运场

千载音息破空来

风雨斑驳繁华梦

布政房

甲第世家

瓦爿墙风雨饰年轮

向宅

吹箫击鼓唱清歌

温暖的庙宇

湖畔书院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杰

慈湖的月亮

愤世骇俗姜宸英

戏台演千秋方寸唱人情

后记

试读章节

文种回到越国,告诉下臣,明年送粮前千万要先筛选一下,免得受气。时间过得很快,又到了第二年送粮时节。可这一年,越国闹水灾,收成不好。老百姓哭天叫地,但进贡的粮食还是要收的。为了交差,文种只好亲自带人到百姓家里去收粮。老百姓看到这个情形,都很气愤。一个胆大的农民指着文种的鼻子,问:“今年歉收,你知道吗?你当大夫的不为我们百姓着想,我们这些当爹娘的还要替儿女着想呢!”文种一听此言,也拉了长脸,提高嗓门,反驳道:“这粮又不是我要征,我是替吴王代征,你少哕唆,快快交粮!”说完,就匆匆地走了。“好一个文种,你还有骨气吗?”有个年轻人非常气愤,想追上去想和他评理。几位年老的百姓为了省祸水,连忙劝住了他。生气归生气,粮食还得交。老百姓没办法,只好把家里留着的种粮、好粮拿了出来。

文种把催缴来的粮,筛选了一下,先挑出粒粒饱满的优质粮,然后带队送到吴国,并向吴王连连赔罪。越国的百姓知道后,全城老百姓都骂文种卖国贼、狗奴才。在百姓的一片骂声中,文种听说夫差要把越国的谷子当稻种的消息,心里一动。

第二年开春,吴国的百姓把越国的谷子播下了田。尽管那年天不遂人意,但因为用了越国的优质种粮,稻谷长势良好,一片绿油油。后来的几年,吴国就开始用文种送来的粮食当种粮,都得到了好收成。看来,越国是个种粮的好地方。

又过了一年,吴国闹起了水灾。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做口粮,吴王就派大臣要文种加倍征粮,文种亲自推车到吴国送粮。次年开春后,吴国的农田里全部播下的是文种送的稻谷。没想到的是,越国的这些种粮播下去以后,一直不见发芽。原来,百姓们献给吴国的这些粮食都先蒸熟了,然后再晒干,外面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种子不发芽,要再补播,已经来不及。因此,吴国闹起饥荒,民心浮动,国力也大大衰退了。公元前473年冬,越王勾践依靠文种等人的协助,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得胜后,为了纪念这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岁月,他动员军民在慈城的城山渡口兴建了新城,取名为“句章”。

P2-3

序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古老的民间传统节令,它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紧密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农耕社会要求农业生产掌握比较准确的农事季节,来决定农事活动和吃饭穿衣的习惯。因此,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是古代中国伟大的科技成果。节气时令最早源于西周、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汉年间。公元前1 O年,制定《太初历法》,二十四节气正式定为历法。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不但未过时消失,而且伴随它在历史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节令民俗文化。

在我国,不同地域,因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差异很大,节令民俗文化也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地民众总以自己特有的耕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农谚、故事、节庆等节令民俗文化。具有70。O年农耕文明(河姆渡文化)的宁波,就是一方节令风俗文化丰盛的地域,江北慈城更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慈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一方重要的文化发祥地,它既有千年古县城的文化底蕴,又有几千年的民间文化富矿,围绕二十四节气而产生的系列民间故事就是矿中的宝藏。发掘和展示这一宝藏,是我们今天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责任。这些文化遗产因年久日远,正在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令人欣慰的是,江北民间文艺家赵跃年在江北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自觉地担当起了抢救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荣任务,深入民间,感受古老的风情,寻找故事的踪迹,挖掘历史的沉积,倾听微弱的传讲,终于整理出一批“亦史亦野,亦庄亦谐”的节气民间故事,以及宝贵的节气农谚,创编成了《六月晒红绿》一书,实在值得赞誉和庆贺。

书中的节气民间故事,有些与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结合,如《文大夫借粮》、《房瑭挖慈湖》、《中秋过十六》等;有些与当地历史人物有关,如《罗贯中求学》、《张举巧断案》、《劝子勿应考》等。但大多数是围绕当地节气民俗而展开的民间传说。故事或阐释历史,或传扬民间趣事,或褒扬正气,或针砭时弊,赞颂真善美,嘲讽假恶丑,给人以精神熏陶和人生启迪。而每篇故事后的一条精辟的农谚,更反映了当地人们科学智慧的结晶,无论对农业生产还是衣食习惯,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广大劳动者聪明才智的生动体现。它与罗枫老师精美的插图一起,勾勒出慈城一幅秀丽的民俗风情图。

所以,《六月晒红绿》既是一本精彩的民间故事、谚语集,又是一册很好的旅游读物,它为宁波保存了一批颇有历史科学价值的民俗财富。而它奉献给读者的是智慧,是文明,是快乐,希望大家能喜欢。

后记

当在键盘上敲下“后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慨良多。平时,虽爱写作,但接受这么多篇幅的书稿,还是首次。我很高兴,也很珍惜。

《六月晒红绿》是江北区文联策划的“慈城旅游丛书”之一,后被列入宁波市文联2 008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其问,李浙杭先生慧眼识选书目,并就创作方向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书成初稿后,区文联又组织专家研讨完善,选择了流传于宁波城北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谚俚语,使之外婆的节令故事尽可能与其一一对应。

慈城,多故事。这是小城宝贵的文化财富,亦是慈城人的精神财富。如今,我有幸以“外婆”的身份娓娓“写”出小城的故事,这些大多是几位“老慈城”坐在石凳上慢悠悠地讲述而来,也有些是凭有关地方文献记载的只言片语想象而成。为了新故事的“创作”,我曾多次驱车去慈城,穿梭在青石铺砌的小弄中,看看师古亭,尝尝乌馒头,以此来激发我的灵感,寻找流传在慈城的有关故事的历史风貌。为了老故事的“改编”,我几乎天天要翻看堆在案头的文献资料,以此同时寻找故事的当代价值。值得一说的是,我对慈城原有的部分民间传说故事的挖掘整理,删繁就简,旨在删除原故事中的粗鄙或不雅,以达到创编出来的系列新故事,尽可能地体现亦庄亦谐、亦史亦野、亦正亦传的风格。

“六月六,晒红绿,不怕虫蛀不怕虫咬。”这是老慈城的一种习俗。这天也被称为“天贶节”,天贶是天公赐福之意,在这里,我希望文化财富流传久远,希望慈城在人们心中永远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要感谢孔宇先生的关爱;感谢王静女士的细心指导,帮助我梳理写作思路;感谢宁波市文联的周静书先生对书稿认真审读,让我对故事中涉及的民俗知识和民间文艺的写作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还要感谢戴松岳、钱文华、成风诸位先生的指点,尤其是慈城方言和慈城习俗的纠正,使书稿更富于小城的特色。我感谢罗枫老师不厌繁琐,不辞辛劳,为拙作增添彩色。感谢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资助出版本书。

作为我的第一本结集,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我更要听读者的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城旅游丛书(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跃年//赵嫣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3651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85
13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08:29